APP下载

民办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探索

2021-10-12边军赵亚利叶娟王志芬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21年22期
关键词:实训基地科技创新实验室

边军 赵亚利 叶娟 王志芬

摘 要 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学校全面深入贯彻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提到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方针政策,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气氛。在具体实践中,安排学生结合成若干小组,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各种实训基地、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利用网络大数据紧跟科技发展动态和查阅参考科技文献;积极联系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开阔视野。科技创新实践提高了学生的专业能力,加强了学生的科研素质,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思想,促进了学生对科学方法的掌握。通过参与科技创新实践活动,学生不但可以培养素质、提高能力,还能刻苦学习、抓好主业,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关键词 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训基地;实验室

中图分类号:G648.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21)22-0132-03

Practi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for Private College Students//BIAN Jun, ZHAO Yali, YE Juan, WANG Zhifen

Abstract More and more colleges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Colleges pursue roundly and deep the theories, principles and policies of cultivation of innovation ta-lents which are mentioned repeatedly by national leaders and create actively atmosphere of innovation. By taking part in innovation prac-tical activity, students can not only cultivate quality and improve ability but also increase power and facilitate learning. In the end, the students will achieve good results.

Key words colleges;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raining base; laboratory

0 引言

提起大学生科技创新,应该说是老生常谈,国家对此事甚是重视,仅国家层面上的活动就有数十项[1-6],例如:

1)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人社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和地方政府共同主办的“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

2)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社科院和全国学联共同主办的“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3)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主办的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

4)教育部高教司主办的全国大學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

5)教育部与有关部委、地方政府、高校主办的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6)共青团中央、中央网信办、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主办的中国青年创新创业大赛。

如果加上省部级的比赛则可达上百项。但是不得不谈,因为大学承载着培养专业人才和开展学术创新的重要使命,担负着教育时代接班人和推动社会进步的神圣职责,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接班人,是大学教育的基本原则。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科技人才要树立科学精神、培养创新思维、挖掘创新潜能、提高创新能力,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不断超越。”大学正是贯彻这一指示的摇篮,通过科技创新实践,更有利于学生专业能力的提高、科研素质的增强、科学思想的养成、科学方法的掌握,使其更好地走向社会,为推进祖国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7]。

1 国内高校现状

国内高校对于大学生科技创新工作的研究方兴未艾,可以说从2006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来之后,中央领导多次重要讲话和指示为推进创新创业工作指明了方向,2017年召开的党的十九大更是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8]高等学校积极探索教育模式的转型,从传统的“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开展“创造力教育”,努力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国内高校围绕科技创新开展了多方位的研究,例如:西安科技大学杨亚萍[9]通过陕西省创新能力支撑计划项目,研究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态系统建设;新疆工程学院潘江如等[10]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6年教育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研究了以学生为本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佛山科学技术学院王兴波[11]研究了大学生科技创新选题的一个模型及其应用;湖北科技学院周洋等[12]通过湖北科技学院科研发展基金项目,进行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调查分析;东北大学王帅等[13]开展了大学生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苏州科技大学刘迅等[14]通过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开展了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施效果综合评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侯天顺等[15]通过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研究了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考核制度与指导模式;齐齐哈尔医学院李文静等[7]通过黑龙江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开展了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多元化培养方案的探索;等等。可以说众多研究者从培养方案、考核指导、训练、培养模式及长效机制等各方面进行了研究探索。

2 实施方法

2.1 学校重视

国内许多高校学术气氛不浓厚,特别是一些排名相对靠后的二本院校和民办高校,接触学术前沿及开展高水平科学研究相对薄弱,学校重点关注的是教与学,以知识传授和接收为主,科研氛围和科研热情都不足,这必然对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带来副作用[16]。可喜的是,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科技创新的重要性,笔者所在高校虽然是民办高校,但是学校上上下下都越来越认识到创新的重要性,学校全面深入贯彻党和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论方针政策,积极营造科技创新的气氛。

2.2 人员选择

一些高校学生流行的成长过程是“一年新,二年顽,三年考研,四年毕业”,所以等到学生积累了一定的专业素养,也快该考研的考研,找工作的找工作,忙毕业论文的忙毕业论文。因此,科研创新一定要早,最优的人选是大二年级学生,他们已开始接触基本理论,时间精力充足,课程学有余力,正是好年华。

2.3 教师的指导作用

指导教师的作用很重要,首先是选题要精,要涵盖创新性、科学性、务实性、必要性和可行性等方面。实践初期提供的选题都比较浅显,比较易于实现,但是对于问题的深入研究益处不大,所以一旦科技创新走上正轨,形成数量和规模,就应向长期性、深入性发展,向复杂课题进行探索和挑战。

指导教师还要科学规划大学生科技创新的过程,主要步骤包括:动员—分组—选题—课题讨论—调研—查文献—社会实践—理论分析—公式推导—模型制作—实验验证—试错修改—总结成果—撰写论文。同时,要科学合理地进行管理,因为要创新要科研,就要有投入,包括人员的投入、精力的投入和时间的投入。对个人来说,前期需要准备工作,包括查阅文献需要时间,思考需要时间,提炼观点需要时间;对团队来说,组织汇报需要时间,组织集体头脑风暴需要时间,以及资金的投入都需要统筹协调。

2.4 效果

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生不但可以培养素质,提高能力,还能增强刻苦学习的意志,抓好主业。二者非但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通过科技训练,更加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和积极性,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更加激励他们刻苦努力地学习。当然,这一切的规划都有待实践的进一步验证,但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风景都是在路上。教师和学生一起努力,教师付出心血指导,学生刻苦学习钻研,担负起时代重任,扬起科技创新之帆,遨游于知识海洋中。

2.5 存在问题

当然,实施起来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刚开始大学生热情高涨,然后越来越懈怠,最后不了了之。同时,随着研究的深入,越来越需要大量时间精力的投入,可能会影响到主业的学习,这也体现了需要学生具备协调平衡的能力。并且一些大学生普遍存在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的弱点,抗挫折能力差,还没有养成坚忍不拔的毅力,容易一曝十寒。一些学生专业知识缺乏,基础知识要补课。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需要不断地对学生进行开导、指导与引导,而且创新实践需要有长期的机制,通过老生对新生的传帮带,达到共同提高、共同进步的效果。

还有退出考核机制需要完善。有的学生因为各方面的原因,无法投入科技创造工作中,最后想弄虚作假、浑水摸鱼,共享荣誉或者成果。对于这样的学生,首先是沟通,提高其认识和觉悟,同时让先进的学生进行帮扶;但对于实在是不愿意投入其中的,也要有退出机制,否则,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样就会使整个团队风气败坏,也就无建树可言了。

同时,还需要学校硬件的大力支持,包括科研创新的场地、实验室的开放使用、耗材的提供等。尤其是图书馆文献资料的查询,资源要丰富,不止于实物书籍,更应提供网络资源。而且文献资料的收集整理也是一个思路理顺的过程,这个过程能够帮助大学生开阔眼界,了解科技进步的节点,扩大格局,培养兴趣,激发动力,不仅有利于学生了解所要研究的对象,更能促进学生对其进行深入研究,也能助力教师的指导,更能促进学校科技氛围的提升和科技教育的深入。

3 具体实践

具体实践中,安排学生自由组合,结合成若干小组,每组成员4~6人;充分利用学校建立的各种实训基地、实验室开展实验研究;利用网络大数据紧跟科技发展动态和查阅参考科技文献;积极联系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开阔视野。同时,选取与学生日常生活和学习相联系的课题以便于他们上手。

以这次带的小组为例,五个学生均来自同一个专业同一个班级,成绩分别为班级排名前十名一人,前二十名二人,后十名二人。参加完科技比赛后,紧接着就进入复习考试周,他们的比赛成果及期末考试成绩基本令人满意。学院参赛队伍三支,创新大赛初赛创意组共计306个作品,虽然都没有闯入决赛,但这三支队伍中最好的一支小组作品取得第二十名的成绩。至于期末考试,以液压与气压传动课程为例,五名学生均克服了参加课外科技小组占用业余时间多,需要动脑筋考虑各自所担负的分工任务而花费很大精力,每周开会进行思想碰撞、头脑风暴等方面的影响,单科成绩班内排名均有所进步,也算是额外的收获。

下一步考虑组织两届学生共同组成小组,时间上有衔接,上届毕业而下届还不断档,届届延续,搞好传帮带。进一步,搭建创新创业训练平台,宣讲各项比赛赛事规则,让更多的人知道了解比赛规则及要求,按照个人兴趣参与进来,使科技氛围浓厚起来,学术氛围与创新氛围不断得到提升。

4 结束语

我国2019年毕业的大学生有900多万,是世界排名第二至第七名的六个国家畢业大学生人数的总和,可以说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后继有人,未来无限。科技创新潜力无穷,“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我国更要坚定地走科技创新这条路。

1)通过参与科技创新活动,学生不但可以培养素质、提高能力,还能更加刻苦学习,更好掌握专业知识。

2)通过参与科技创新训练,学生更加提高了学习专业课的兴趣和积极性,认识到自身知识的不足,树立科学的人生观,运用正确的方法论,开阔视野,提高综合素养。

当然不仅是科技创新,更可以科技与人文比翼齐飞,营造良好的大学氛围,提倡教师的担当,让广大教师以身作则、身体力行,起到引领者、指路人的作用,对学生思想上排忧解难、生活上关怀备至、学业上良师益友、事业上甘为人梯。现在国家有政策扶持,省部有方向指导,学校有资金资助,教师有科研课题,借着这些东风,以学生为中心,理论联系实践,科学联系人文,思考联系勤奋,继承联系质疑,让科技创新之花扎根发芽,盛开在九州大地上。

参考文献

[1]高捷.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研究: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现代交际,2019(21):31-32.

[2]惠坤龙,李君,吴华军,等.开展课外科技等创新活动对提升大学生就业技能实效性的研究[J].数码世界,2019(8):66-67.

[3]王卫红,陈莉,鄒高祥,等.新工科建设背景下的多层次全方位大学生科技创新体系构建[J].科技资讯,2020,18(2):215-217.

[4]陈国华.浅谈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J],科教导刊,2018(34):40-41.

[5]王景才,李帆,唐双成,等.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现状及科创效果提升策略[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9,10(6):79-82.

[6]徐进,孙晓旭.多途径相结合进行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锻炼的探索[J].教育教学论坛,2018(51):183-184.

[7]李文静,林宇,杨宏艳,等.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多元化培养方案的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11(29):10-13.

[8]唐瑜谦.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0(4):25-26,30.

[9]杨亚萍.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生态系统的建设:以西安科技大学为例[J].法制博览,2020(1):50-51.

[10]潘江如,何龙,黄艳,等.以学生为本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长效机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9(42):143.

[11]王兴波.大学生科技创新选题的一个模型及其应用[J].科技创新导报,2019,16(16):253-256.

[12]周洋,周心知,曾玉洁,等.大学生创新能力的调查分析:以湖北科技学院为例[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39(5):141-144.

[13]王帅,张云洲,吴成东,等.大学生创新人才“阶梯式”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15):170-172.

[14]刘迅,林陵娜.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实施效果综合评价研究:以苏州科技大学为例[J].价值工程,2019,38(2):194-196.

[15]侯天顺,刘建龙,陈帝伊.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考核制度与指导模式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9(1):74-77.

[16]胡帮勇.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创业的调查与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18(28):177-178.

猜你喜欢

实训基地科技创新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山东科技创新与农业国际化战略发展研究
构建推进科技创新的资金模式的研究
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装饰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我国高职院校实训基地主要类型及其存在价值初论
加强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 培养新型技能型人才
中俄联合计算机应用实训基地实施策略与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