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慕课的“植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的探索
2021-10-12杨文权姜在民
杨文权 姜在民 易 华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
慕课是目前国内外流行的在线教学新模式,是互联网和传统教学相结合的产物,具有学生容量大、学习成本低、获取教学资源容易、可以重复观看和学习、教学内容能够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等优点[1-3],因此近年来在高等院校教学中发展很快。而混合式教学是面对面教学和在线学习2种模式的整合[4],慕课基础上的混合式教学旨在实现面对面课堂教学与网络在线学习的优势互补,既发挥教师引导、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5-6]。
“植物学”是高等农林院校林学、植物保护、园艺、水土保持、农学、生物科学等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一门必修课程。作为大生物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植物学”课程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7-8]。“植物学”课程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学生后续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关系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综合素质的提高[9-10]。但是,“植物学”课程的特点是名词术语繁多、概念抽象、实践性强、实验材料受季节影响较大,加之该课程原有的成绩考核方法和教学模式单一,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严重影响教学效果[11]。因此,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有利于“植物学”课程教学质量提高的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植物学”慕课的优点
为适应当前互联网时代的教育特点,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提高“植物学”课程教学的质量,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在中国大学慕课网上开设了“植物学”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开设慕课具有以下优点。
(一)解决“植物学”课时不足的问题
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培养目标在逐渐向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发展[12],因此高等院校的基础课课时也在不断压缩。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学校农学类各专业的“植物学”理论课程,20世纪80年代为80学时、90年代减少到60学时,而近10年来只有48学时[2]。2019年秋季学期以前,每节课为50分钟,但从2019年秋季学期开始,学校实行3学期制(除了春季和秋季学期外,8月份有4周的夏季学期),为了配合新教学制度的转变,每节课减少为40分钟。在新的培养方案中,虽然“植物学”课程仍然是原来的48学时,但每节课的课时减少后相当于在原有基础上又少了近10个课时。在课时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如果仅靠课堂讲授,教师很难完成教学任务。而“植物学”慕课的开设,可以让学生在课堂外开展线上学习,将一些基本问题通过自学来完成,以解决课堂教学中课时不足的问题。
(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慕课的特点是不受时间、地点和观看次数的限制,对一些难理解的知识,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学习,以达到完全掌握的目的。同时,慕课每章还配备有在线自测题,讨论区还可以进行发帖提问和讨论,学生通过每章自测题的完成以及在讨论区发帖提问和看别人的回答等,检测自己对该章知识的掌握程度,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
二、“植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面临的问题
虽然许多课程也都在尝试混合式教学研究,但是由于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开课时间等不同,如文科和理科、基础课和专业课、不同学期开课等的差异,因此其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存在很大的差别。“植物学”课程无论是从开课时间还是课程本身的性质,均有其自身的特点,要进行混合式教学,还需要解决以下问题。
(一)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不强,无法做到心中有数
由于“植物学”课程本身知识点多、知识细碎,加之慕课课程的2个特点,即知识碎片化和教学没有互动,导致学生学习的目标性不强,无法做到心中有数。第一,知识碎片化,使学生学习起来感觉整体衔接不好,不能很好地把握知识的内在联系;第二,教学没有互动,学生抓不住重点内容,如慕课中“果实的类型”一节讲了不同果实的特点以及常见的代表果实,但是学生学完后并没有留下很深的印象。
(二)学生的自学和自我约束能力不够,无法保证线上慕课的完成质量
“植物学”是学生上大学后第一或第二学期就开设的课程。学生突然由高中进入大学后,对大学快节奏的学习及主要依靠自学的学习方法均不太习惯,所以第一年是学生处于适应期的阶段,其自主学习能力相对较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因此,如果没有合理的监督和检测措施,教师很难保证学生线上学习的质量。
(三)线上、线下教学内容划分不清,容易重复讲授
由于有了线上慕课的学习,“植物学”课程课堂教学内容应与传统课堂不同,需要对整个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划分。哪些内容学习完慕课后仍需要课堂再仔细讲解、哪些内容以“慕课+课堂讨论”的形式开展、哪些内容又以“慕课+课堂练习”的形式进行等,均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新归纳和划分,不然会发生线上和线下重复讲授的问题。
(四)没有科学的成绩考核方法,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与传统授课的要求不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除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知识外,还要注重对学生独立思考、科研及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教学过程的设置也要与此要求相对应。但如果还是按照原来较单一的方式进行考核,则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在当前教育强调过程化考核的要求下,如何将线上的学习、测验成绩与线下课堂教学中的讨论、课程论文及最后的考试成绩相结合,给出一个客观、准确,能全面评价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能力的成绩,就需要一个合理、有效的多元化成绩考核方法。
三、基于慕课的“植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的实践
针对以上问题,为了使“植物学”课程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在该课程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将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引入到课堂教学中
为能提高混合教学的效果,让学生和教师的沟通和交流更畅通和便捷,笔者将雨课堂智慧教学工具引入到了“植物学”课程课堂教学中。雨课堂的使用,使教师提前推送学习资料、随堂测验、传送课件、设置讨论话题及学生反馈学习意见等均很方便,提高了教师的讲授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每章节制定详细的学习指南
根据“植物学”课程质量标准,笔者对每章节内容制定了详细的学习指南。线上学习之前,提前通过雨课堂将学习指南推送给学生,让学生对照学习指南进行学习。以第四章“根”为例,笔者要求学生通过线上慕课学习:了解根的形态与生理功能;掌握根尖的结构;掌握根的初生生长和初生结构;了解侧根的产生位置和发生过程;掌握根的次生生长和次生结构;了解根瘤和菌根的产生原因和在实际生产上的意义;了解变态根的种类及产生的原因;掌握凯氏带、凯氏点、通道细胞、外始式、内起源的概念。同时,提出该章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单、双子叶植物根初生结构的异同点;双子叶植物根的增粗过程。对照学习指南,学生学习时就能知道哪些知识只需了解、哪些知识必须完全掌握,做到了心中有数。
(三)建立线上学习效果检测试题库
虽然要求学生在每章节的课堂授课之前进行线上慕课学习,但学生学没学、对知识掌握到什么程度,教师上课之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才能在“植物学”课程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为此,笔者建立了线上学习效果检测试题库,每次授课之前,都要对学生线上学习效果进行检测,测试在雨课堂上完成。教师根据测试结果,及时调整授课方案,以确保学生完全掌握知识。同时,对测试成绩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进行重点监督和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及时消化掌握学习内容,跟上授课的进度。
(四)对线下教学内容进行梳理
为避免线上、线下教学内容的重复,也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笔者对“植物学”课程内容进行了梳理,将线下的教学内容分为知识内容、拓展内容和互动讨论内容3个层次开展逐级教学,见表1。知识内容主要是每章节的重点及难点,通过该部分内容的教学,让学生掌握每章节的重点内容和知识点;拓展内容主要是与所讲授知识相关的一些植物学问题或研究进展,通过该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的科研及创新思维能力;互动讨论内容主要是易混淆知识的区别和应用,通过该环节的教学,培养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表1 “植物学”课程线下教学内容
(五)建立多元化的成绩考核方法
为减少“植物学”课程结束后“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该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来,也为了体现学生线上、线下学习的过程,通过研究和摸索,笔者建立了多元化的“植物学”课程成绩考核方法,见表2。该成绩考核方法能起到“以考促学”的作用,达到知识学习和能力锻炼共同提高的目的。
表2 “植物学”课程考核成绩的构成
(六)提出“植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为使“植物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经过实践,笔者摸索出了一套适合“植物学”课程的基于慕课的混合式教学模式,见图1。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课前、课中和课后3个过程的有机融合,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来;另一方面可以节约教师的课堂时间,让教师在教学中真正起到引领和监督的作用。
图1 基于慕课的“植物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环节
四、基于慕课的“植物学”课程混合式教学实践的效果
(一)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
在“植物学”课程教学中采用了混合式教学模式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合理安排线下学习,使学习时间更自由;在教学过程中增加的拓展内容和互动讨论内容,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采用的多元化的考核方法,使学生不再担心考试成绩,更愿意享受整个学习过程。所有这些措施都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笔者对“植物学”课程试卷分析发现,开展混合式教学的班级学生卷面平均分比传统课堂授课班级高4~7分,卷面不及格人数少3~5人。比如,2019年春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试验班(生物1805班)的卷面平均成绩为79.7分,卷面2人不及格;而传统授课的对照班(生物1804班)的卷面平均成绩为72.5分,卷面7人不及格。2019年秋开展混合式教学的试验班(农学1901班)的卷面平均成绩为78.4分,卷面1人不及格;而传统授课的对照班(植保1902)的卷面平均成绩为72.5分,卷面4人不及格。同时,在批改试卷过程中,笔者发现对一些易混淆的知识点,开展混合式教学的学生较传统授课的学生掌握得更好、回答更全面。
(二)培养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直以来,教师的任务是帮助学生整理课程的知识点、每章节的重点和难点,然后讲给学生听,学生能听懂则好,听不懂也没关系,只要记住知识,在考试时就能答出来,取得好成绩,也就达到了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是教师在把控,学生不需做过多思考。而混合式教学中,教师除进行专业知识的教授外,还要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语言表达、文献查阅、论文撰写等能力。一方面,课堂互动讨论环节很重要,成绩会计入到学生的平时成绩中去,为此学生要在每一次上课前做好充分准备、查阅一些与本次讨论主题相关的知识,以获得较好的观点,并在课堂上准确地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线下拓展内容的学习和课程论文的完成,都需要学生不断查阅文献资料,完成课程论文的撰写任务,以锻炼学生将科学前沿知识、实际生产情况与课程内容相联系的能力。这些教学环节的完成都有利于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