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圳市宝安区1991-2020年麻风流行特征分析

2021-10-12叶云凤黄燕惠李丽梅黄李成黄俊新黄志明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21年12期
关键词:麻风宝安区户籍

叶云凤 黄燕惠 李丽梅 黄李成 黎 静 黄俊新 黄志明

1深圳市宝安区慢性病防治院,深圳,518101;2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深圳,518020

麻风(leprosy)是由麻风杆菌(Mycobacteriumleprae)感染易感个体,侵犯皮肤和外周神经的一种慢性传染病。麻风曾被视为不治之症,直到特效药-氨苯砜(DDS)出现,特别是80年代 WHO推行利福平、氨苯砜、氯法齐明等联合化疗(MDT)的方案,该病已经能够治愈,此后20多年时间里,我国麻风患者数量下降95%[1]。

宝安区作为深圳市人口最多的辖区,麻风防控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现将宝安区1991-2020年麻风的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疫情资料来源于麻风患者原始病历、防治管理资料以及全国麻风防治管理信息系统。人口资料来源于深圳市统计局年鉴。

1.2 诊断标准 麻风诊断基于疾病临床特征,结合细菌学和病理学结果进行综合判断[2]。

1.3 相关定义

1.3.1 诊断延迟期 为症状/体征从出现到确诊的时间,2年内为早期病例,2 年以上为晚期病例。

1.3.2 麻风残疾分级 按WHO畸残分级标准(1997)进行畸残情况分析各手、足及眼应分别检查、分级并记录。为安全原因,不推荐在现场条件下测试角膜的感觉敏感性,观察有无自发性眨眼即可。患者若有非麻风所致的残疾,应予注明。任一部位最高等级的麻风残疾,即为该患者残疾总的分级。见表1。

表1 麻风残疾分级法(WHO, 1997)

1.4 统计学方法 Excel 2007软件对数据进行编码录入,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描述和分析。计数资料的绝对数采用发病数描述,相对数采用构成比、发现率、患病率。对诊断延迟期的影响因素进行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疫情概况 共发现麻风86例,年均发现率维持在0.5/105以下。患者发现高峰集中在2001-2010年,确诊数是前十年的近3倍,近十年确诊数较中间十年减少24.4%(10/41)。2006-2020年确诊数明显大于该时段发病数,患者发现工作成效显著(表2)。患病率维持在1/105以下水平,2013年患病率达到高峰,后逐渐下降(图1)。

图1 1991-2020年深圳市宝安区麻风疫情趋势图

表2 宝安区麻风患者发现及患病情况

2.2 分布特征

2.2.1 地区分布 深圳户籍仅6例(6.98%)。流动人口患者主要来自湖南、四川、江西等中南、西南地区,占65.1%(56/86),来自广东各地市者26例,占30.6%,境外3例(菲律宾、马来西亚、香港各1例),占3.4%。

2.2.2 时间分布 病例诊断月份呈正态分布(偏度系数g1=0.115,标准误=0.260,峰度系数g2=-0.791,标准误=0.514)。主要集中在3~8个月,占患者总数的66.8%,其中6月发现患者最多。总体呈现夏秋季高发的趋势。

2.2.3 人群分布 男女性别比2.44∶1(61∶25);平均年龄34.6(16~78)岁,发病高峰集中在15~45岁年龄组。无儿童病例。

流动人口病例以工人为主,占70.0%(56/80),户籍病例以农民为主,占50.0%(3/6);流动人口病例初中以下学历占75.0%(60/80),户籍病例均为初中及以下学历(6/6)。

2.2.4 疾病分布特征

2.2.4.1 诊断延迟期 中位诊断延迟期为24(3~296)个月,其中户籍病例为37.5个月,流动人口病例为24个月,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经秩和检验,P>0.05)。早期发现44例,占51.2%。诊断延迟期为2~5年的病例占32.6%(28/86),5年以上的病例占16.3%(14/86)。诊断延迟期呈正偏态分布。单因素秩和检验分析结果显示,麻风诊断延迟期的相关影响因素包括年龄,临床分型和细菌指数(表3)。

表3 1991-2020年麻风病例发现延迟期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2.2.4.2 临床分型 以多菌型为主,有64例,占74.4%,少菌型22例,占25.6%。BB型9例,BL型17例,LL型33例,BT型22例,TT型3例,I型2例。

2.2.4.3 发现方式 户籍病例均为皮肤科发现。流动人口病例以皮肤科发现为主,占81.3%(65/80),其次为自报(9例)和社康转诊(4例),2例为病理室报告后发现(表4)。平均就诊次数3次。

表4 1991-2020年宝安区流动人口麻风发现情况

2.2.4.4 畸残情况与传染来源 0级畸残49例(占57.0%),1级畸残21例(占24.4%),2级畸残16例(占18.6%)。2级畸残比户籍病例为50.0%(3/6),流动人口病例为16.3%(13/80)。15例(17.4%)患者有家内接触史,12例(14.0%)有家外接触史,其他59例(68.6%)传染来源不明。

3 讨论

我国麻风流行范围逐渐缩小,患病率显著下降[3]。本研究发现,近30年宝安区麻风疫情呈低流行平稳态势,发现率和患病率维持在1/105以下水平。近十年发现率和患病率持续下降,与全球及我国麻风流行趋势相同,新发病例数下降幅度大于全球和我国水平[4]。

创新及主动的病例发现方式一直是全球麻风防治的关键策略[5]。深圳市从20世纪90年代末期开始将流动人口纳入麻风防治管理,2000年开始实施麻风线索调查,将麻风防治与综合卫生服务相结合,坚持广泛筛查,集中确诊的原则。2001-2005年,新发现麻风患者数量明显增加,环比增长33.3%;2006-2010年达到高峰,环比增长141.7%,确诊患者数首次超过同期发病人数,病人发现工作成效显著。

90%以上为流动人口,主要来源于中南、西南地区,属于典型的输入性疫情地区[6,7]。全年均有确诊,主要集中于夏秋季节,可能与气温较高,皮肤暴露较多便于医师观察,皮损较容易被发现有关。病例主要以非户籍男性、工人、初中及以下学历为主。发病年龄高峰集中在15~45岁组。针对千人以上工厂高危人群的宣传教育工作需系统化、规范化。

疾病特征分析显示,麻风诊断延迟期中位数为24个月,年龄大于45岁,LL型(瘤型)麻风、细菌指数大于3的病例诊断延迟期最长。麻风受累者对疾病的认识不足或重视不够,加之社会公众对麻风患者的歧视和偏见普遍存在,受累者担心病情暴露后被社区孤立而推迟就医,从而延长了诊断延迟期[8]。有研究发现,诊断延迟期越长,发生2级畸残的可能性越高[9]。本研究晚期病例占比近50%,且以多菌型为主,2级畸残比明显低于其他地区[4,7,9-11],男性畸残比(45.9%)低于女性(72%),与相关研究结果不同[11]。有12例(14.0%)患者通过社区接触感染,说明开展社区疫点调查工作也不容忽视。

综上所述,宝安区麻风疫情呈低流行平稳态势,早期发现比例提高、2级畸残率降低、输入性病例比例加大,患者治疗、随访管理难度突出。一方面,应不断健全麻风防治三级防治网络建设,创新麻风防治相关知识宣传,以早期发现麻风患者。另一方面,规范麻风患者的治疗、随访及密切接触者检查管理,努力创造一个“没有麻风的世界”。

猜你喜欢

麻风宝安区户籍
深圳市宝安区天骄小学 办未来学校 育时代骄子
关注麻风,消除歧视, 共同走向文明进步
集影院、KTV与会客于一体的娱乐空间 深圳宝安区曦城私人影院
浅谈麻风病
征婚信息
热议
像户籍管理员那样熟悉选民
贵在坚持 重在实践——采访深圳市宝安区关工委主题教育活动的几点启示
论新课程对深圳市宝安区西乡体育课的影响
麻风树理想的生物质作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