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共享调节学习中的群体感知:作用与机制*

2021-10-12陈向东胡优立

远程教育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协作调节工具

陈向东 胡优立 张 蕾

(1.华东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 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上海200062;2.上海外国语大学 教务处,上海 201620)

一、引言

由于聚焦协作过程中集体成员共同参与任务理解、计划制定、过程监控、评价反思,并且在认知、元认知、动机和情感等不同维度进行集体协调,共享调节学习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1][2]。从本质上看,当成员参与共享调节,就意味着将调节活动从“我”扩展到“我们”,以一致的方式来调节协作活动[3]。正是调节期间的这种“共享”,对于协作学习的成功至关重要。然而,由于团体中的学习者都是单独的个体,他们具有独立的目标、认知和情感特征,如果只是简单地将学习者置于协作学习的情境中,并不能促使共享调节学习自动发生[4]。因为,在协作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明确个人和团队的任务和职责,了解任务的进展,清楚个人和团队的贡献,明晰未来的评估要求。这些工作无论是协作前的预设还是协作过程中的生成,都会随着任务情境、协作过程的改变而不断演变。所以,面对这种复杂、多元的需求,越来越多的新工具被引入共享调节,群体感知工具就是其中一种重要的类型[5]。

群体感知(Group Awareness)一词,最早出现于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工作(Computer Supported Cooperative Work,CSCW)中,指同事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分享,以使得内部成员之间彼此感知[6]。成员之间的感知有助于他们了解当前成员与团队的状态,促进后续协作。近年来,群体感知开始被广泛应用于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领域。CSCL 中的“群体感知”,指学习者对于团队协作情况的了解[7],例如,谁为哪个任务做贡献、各成员的参与度、当前任务进度等,这些信息有利于学习者之间的交互,促进有效协作学习的发生,最终提高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效果。

当前,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协作过程中的群体感知对于共享调节至关重要[8],团体成员通过了解整个团队的协作进展,挖掘、跟踪、感知整个团队的相关信息,基于这些信息所提供的诊断和干预,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习主动性和协作有效性。将群体感知融入共享调节学习研究,可以强化学习者对团队整体状态生成和演变的持续性关注,跟踪学习者在参与过程中所蕴含的动态生成性信息,这成为探索共享调节理论与实践的新路径。

二、研究综述

为了维护协作学习的稳定运作,团队所需获取的基本感知信息包括对任务最新进展以及团队的协作情况的了解。无论是在CSCL 还是共享调节领域,群体感知近年来都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相应的工具也层出不穷。

(一)CSCL 中群体感知的作用

对于协作学习而言,大多数感知信息都隐藏在协作过程中,不易被及时发现,需要学习者花费时间和精力才能感知到有用的信息,而群体感知工具则可以为小组成员提供这些信息[9]。现有的研究表明,群体感知工具在CSCL 领域中的作用,主要有以下三方面:

首先,促进成员的临场感。群体感知工具可以帮助小组成员及时感知团体及个人的协作状态,缓解学习过程(尤其是线上学习过程)中的孤独感和不真实感,从而促进协作表现。例如,桑金(M.Sangin)等人[10]开发的知识感知工具(Knowledge Awareness Tool),利用条形图为学习者展示了小组不同成员在不同章节的知识掌握情况,以激发成员对社会认知策略的运用。李艳燕等[11]则构建了基于群体感知的学习分析工具功能模型,为学习者提供了知识激活度热图、知识新颖性折线图、发帖时间散点图、交互关系网络图等群体感知工具,以帮助学习者了解自己及其他成员的在线协作进展情况。

其次,提高学生的参与度。群体感知工具可以为学生提供小组成员在协作过程中的贡献度、情感交互等行为或社会感知信息,激励其积极参与协作。例如,有学者[12]开发的系统以可视化方式展示个人和群体在协作过程中的社会交互关系,包括成员的中心性(社会网络位置)、社会距离(学习者与其他成员之间的最短距离)、友好性(帮助他人的意愿)等,以利于学生在遇到困难时选择合适的同伴寻求帮助,以促进学生在协作中的参与和知识共享。还有学者[13]设计开发了具有群体感知功能的在线协作写作系统Cooperpad,该系统可实时更新显示小组成员当前的任务进度(撰写的字数)和参与度,促进学生反思自己和他人的差距,提高协作参与度。

最后,优化协作过程的评价。群体感知工具除了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感知信息外,还可以为教师或管理者提供丰富的过程性数据,优化协作过程的评价。例如,Emodash 平台能够收集与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面部表情数据、在线音视频数据等,帮助教师对学习者的协作状态进行过程性评价,进而为学习者提供个性化指导[14]。陈向东等[15]构建了一个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评价概念框架,该评价工具不仅能够强化小组成员的群体感知,而且能够从交流、互动、协作角色、社会关系等多个维度,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评价与跟踪。

(二)共享调节中的群体感知

共享调节学习需要在集体层面明确个人和团队的目标和规划、任务的进展、成员的贡献以及评估的标准[16]。针对这一需求,越来越多面向共享调节的研究,开始尝试利用群体感知工具来为学习者提供关于成员或小组的认知、行为及社会信息,以帮助学习者感知小组的协作情况,从而提高共享调节学习的成效。

认知感知可帮助学习者跟踪小组成员在协作过程中的认知水平变化,包括小组成员的先验知识、已具备的技能、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对任务的理解等。例如,米勒(M.Miller)等[17]认为,群体感知工具为共享调节学习开辟了新思路,他们在共享计划脚本(SPT)中加入了群体感知工具。该工具基于小组成员的个人任务计划,以条形图的方式显示了小组成员在任务感知方面的差异,从而帮助学习者及时了解组员对于协作任务的想法。

行为感知帮助学习者跟踪小组成员在协作过程中的活动状态,包括小组成员担任的角色、做了什么工作等。有学者为实验班的学生提供群体感知工具[18],显示了每个组员的发表报告次数、评论次数、回复次数以及点赞次数,以促进学生反思自己及小组的协作参与度。他们的研究发现,有群体感知工具支持的学生,在协作过程中的互动更加密切、参与更平等,且具有更高的自我调节水平和共享调节水平。

社会感知则是帮助学习者跟踪了解小组在协作过程中的运作情况,包括小组成员的社会交互情况,成员的合作性、友好性,小组的协作氛围等。有学者[19]为学习者提供了基于线上评论交流数据生成的小组交互图,以方便学习者感知小组的社会交互情况,有利于学习者的调节学习。张蕾则将社会网络工具引入共享调节学习中[20],设计了不同类型的群体感知工具,帮助参与者从交互关系、凝聚力、多模关系等角度来跟踪和评价小组的协作情况,其案例分析表明:在群体感知工具的支持下,参与者的共享调节水平在各维度均有提升。

由此可见,群体感知工具有助于学习者了解、跟踪和评估整个协作学习过程。然而,当前研究大多是把群体感知工具作为自变量来探讨其对共享调节以及协作学习成效的影响,对于群体感知究竟是如何作用于共享调节,到底影响了共享调节的哪些方面等问题,缺少深入的研究。这种情况既影响了共享调节理论的进一步拓展,也限制了群体感知工具的实践应用。因此,本研究尝试构建共享调节学习中群体感知的应用框架,基于该框架,通过个案的对比,探讨群体感知对共享调节学习的影响机制,包括群体感知工具对调节学习频次、共享调节内容以及共享调节内在过程的作用。

三、面向共享调节的应用框架

对于共享调节而言,无论是共同目标的确定、集体监控以及对认知、情感、动机和行为的群体干预,无不涉及对于整个团体的任务进展、同伴状况、互动模式的了解、评估和预测。根据共享调节学习过程的特点以及群体感知的特征,我们认为,相应的群体感知工具应基于以下应用原则:

首先,强化对共享元认知调节的支持。共享元认知调节指的是小组成员共同调节其集体活动的过程,该过程涉及在协作学习环境中对共同认知过程的共享监控和调节。利用群体感知工具为学习者提供小组成员以及协作群体的信息,可以帮助学习者感知到小组成员的认知冲突,促使其对小组共同认知内容和过程进行反思,从而识别到存在的不足或问题,促进共享元认知调节。

其次,贯穿共享调节的不同阶段。一方面,群体感知工具可以聚焦调节过程中的某一个或多个过程环节,通过动态的信息收集和反馈来指导学习者在这一阶段的调节学习;另一方面,调节学习的关注点也会随着协作阶段的不同而变化。因此,群体感知需要对整个协作过程进行跟踪,监控个人及小组的协作状态,以便及时采取调整策略。

第三,提供过程性的评价信息。群体感知工具中的信息包含了大量学习者协作过程的数据,例如,小组成员的任务分工和角色、各成员的任务进展及贡献度、小组成员之间的交互情况等,这些小组协作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数据,可以供研究者对共享调节的具体过程以及学习者面临困难挑战应采取的策略等,进行分析与评价。

基于上述原则,我们构建了群体感知在共享调节学习中的应用框架,如图1 所示。左侧为共享调节学习的一般过程,包括任务理解、制定目标和计划、协作任务实施、展示与评价、总结性反思等环节。右侧则为群体感知模块,包括共享调节过程中各环节所需的各类感知信息以及感知工具(包括词云图、任务进度图、占比图、社会网络图、雷达图等)。在协作过程中收集到的信息为群体感知工具提供了数据来源,而群体感知工具通过可视化方式又呈现了感知信息。

图1 所示的左右两部分互相影响: 一方面,协作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类数据是群体感知的数据源,影响其最终展示出的感知信息的内容;另一方面,学习者会根据感知工具提供的感知信息来进行调节,即在认知、元认知、动机和情感各个维度调整协作过程(例如,监控任务进度、调整策略、修改计划、帮助落后的小组成员等),而这些调节行为带来的变化,又会更新展示在群体感知工具所提供的感知信息中,两者循环迭代、互相影响。

协作过程中所需的感知信息有众多的来源。科拉佐斯(C.A.Collazos)等[21]认为,为了维护协作稳定运作,所需的基本感知信息应包括:彼此的特征以及维持的关系信息;对任务最新进展的了解、对同伴的协作完成情况的了解; 协作的背景信息和情境要素信息等。林建明等[22]则认为,协作所需的群体感知信息应包含六个方面:当事人、时间、地点、动作、方法、动机,即要知道谁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做了什么事、怎么做的以及为什么要这样做。对于本框架而言,一方面,这些信息包含大量有助于认知、元认知和情感动机调节的相关信息。例如,对于元认知调节而言,学习者在不同阶段的互动产生的社会网络图,提供了个人和群体在协作过程中的社会关系,直观地反映出团队的组织结构,展示了个体的角色、地位或作用;时间线图则提供了一种看待协作过程的新视角,学习者在调节学习过程中留下的痕迹,可以使各任务的当前分工、进展等情况变得一目了然,便于学习者动态监控与调整协作进程。另一方面,协作者所需要的感知信息内容是由当前所处的协作情境所决定的,因此,在共享调节过程的不同阶段需要利用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不同的感知信息。例如,在任务理解阶段,可以为学习者提供诸如任务评价标准、任务内容、任务策略等信息,这是任务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计划阶段,需要为学习者提供的感知信息包括任务时间、任务计划、任务分工、组员知识结构等;在任务执行阶段,需要提供任务进度、社会交互、组员参与度、情感状态等信息;在后期的评价及总结反思阶段,则需要为学习者提供成员贡献度、组员角色等信息,以帮助学习者回顾团队及个体的协作过程。当然,共享调节的各个阶段应随着任务内容和协作情境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且不断迭代。

此外,无论是对于教师和学生而言,该框架还提供了一种过程性跟踪和评价的手段。对于共享调节学习而言,虽然脚本工具为协作提供了更多的指导性支持,但群体感知工具采取了一种更加非指导性或被动性的方法,将控制权保留在学习者的手中,群体感知工具向学习者展示认知、行为或社会信息,使其能够根据这些信息进行调节以改善协作,而不需要外界明确指示如何进行协作。正如约尔韦莱(S.Järvelä)等人提出的,当感知的目标转移到策略使用、计划、监控、评估协作进展和作品的不同或差距等因素时,群体感知工具就具有了支持调节的潜力[23]。

四、研究设计

(一)研究简介

在图1 应用框架的基础上,为了进一步了解群体感知作用于共享调节的内在机制,本研究选取上海市闵行区某小学四年级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两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均为40 人,学风和学习成绩接近,在年级中属于同种类型的班级。我们将学生随机分为8 组,每组4-7 人。2020年上半年疫情期间,学校要求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共同阅读同一本书籍 《细菌世界历险记》,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以细菌为主人公,结合其他角色如人、器官、植物、动物等,共同编写一个故事,并通过绘画和文字做成图画书。这种共同阅读并完成任务的形式被称为社会性阅读,是指阅读群体根据阅读情境在一定程度上共同确定阅读目标、制定阅读任务、规划阅读计划、建立共享的阅读策略、调节阅读行为、协同完成阅读任务、评估阅读成果等一系列行为[24],是一种典型的具有共享调节特点的协作活动。因此,在本次协作过程中,小组成员需要共同制定任务计划、开展线上会议、反思协作过程、调节协作行为等。

为了探究群体感知对共享调节学习的具体影响,我们将两个班级随机设置为实验班和对照班,由同一位教师按相同的方式开展线上协作活动。整个活动包括任务理解、计划、监控、反思和评价等常用的共享调节环节,在协作过程中为两个班级的学生提供相同的共享调节支架。除此之外,研究者为实验班学生提供额外的群体感知工具,以向学习者提供更多协作过程中的认知、行为和社会信息。

(二)研究过程

案例实施共持续一个月,从2020年3月到2020年4月,具体流程如图2 所示。首先,教师向两个班级的学生布置此次阅读任务及要求;然后,学生根据任务要求,以小组形式共同阅读书籍,完成每周的读书报告,并编写故事,制作成图画书;最后,各小组展示作品,学生之间互相评价,评选出优秀阅读小组。由于疫情原因,学生都各自在家,协作活动通过线上方式进行。

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协作,研究者为两个班级的学生提供了常规的共享调节活动和支架: 在任务开始时,学生各自查看任务要求,填写个人任务理解表;然后,教师组织各小组开展线上会议,一起讨论协商达成共享的任务理解,并共同制定小组的任务目标及任务计划;在之后的任务执行过程中,教师会组织两个班级的协作小组每周开展一次线上会议,小组成员根据提供的反思支架进行阶段性反思,即共同讨论任务的进展、小组的表现、后续的计划安排等,从而对协作过程进行调节;在协作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再次开展一次线上会议,进行总结性反思,回顾自己和小组在此次协作活动中的表现,找出优点和不足,提出改进方向。

此外,为了探究群体感知在共享调节学习中的作用,基于图1 的应用框架,研究者将一系列群体感知工具,嵌入至共享调节不同的环节中,相关的工具包括阅读进度图、社会网络图、雷达图等。

在案例实施的过程中,研究者记录了学生们每周阅读的进度、任务完成情况,并对两个班级的线上会议进行全程录制,以了解两个班级的具体协作过程。同时,在案例结束后,研究者对两个班级的各个小组分别进行了访谈,以深入了解学生对此次协作任务的感受,以及实验班学生对群体感知工具的使用反馈。

(三)研究方法

针对案例过程中收集到的小组讨论视频、任务完成情况等数据,本研究以内容分析、滞后序列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辅之以访谈法作为补充。

1.内容分析法

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各个小组的讨论视频进行编码和统计,发现了两个班级在调节类型、调节内容以及调节过程方面的具体特征,并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差异,从不同维度探究了群体感知对共享调节的作用方式。

2.滞后序列分析

滞后序列分析能够用来分析人的行为模式,被广泛应用于学习分析领域[25]。本研究将共享调节的五个过程定义为五种行为模式,对其进行序列分析,以发现实验班和对照班在共享调节过程中的差异。

3.访谈法

作为补充方法,在案例实施结束之后,采用小组焦点访谈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回溯整个学习过程,来了解学生在协作过程中认知、元认知、情感和动机层面的调节情况。同时,在访谈过程中,通过向实验班学生展示使用过的群体感知工具,了解学生的工具使用感受,以进一步评估和验证群体感知对共享调节学习的作用。

(四)群体感知工具的选择

按照案例的实施场景,本研究采用了任务进度图、占比图、雷达图、社会网络图等群体感知工具。这些工具主要聚焦于协作小组的共享调节过程,帮助学习者感知认知、行为以及社会信息,从而促进整个共享调节过程。

任务进度图主要是通过各种可视化的方式为学习者呈现小组各成员当前的任务进度,属于认知感知信息。在本研究中,它可以向实验班各小组提供阅读进度提示,展示小组成员目前的阅读情况,以便学习者及时调整自己的阅读速度。

占比图通常用来展示各小组成员在协作过程中的参与表现情况,属于行为感知信息。本研究通过记录实验班各小组每周线上的发帖数,向学习者呈现小组内各成员之间以及班级各小组的一周发帖量分布图,以便于学习者快速了解小组成员及小组整体在协作活动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社会网络分析可以将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可视化,提供社会感知信息,促进协作过程的跟踪和群体的自我感知。根据实验班各小组每周在线上的评论交流过程,可以绘制成社会网络图并展示给学生,使其清晰地感知到小组的交流与互动情况,以及各成员在这次任务中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雷达图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取关于自身和小组成员的社会和认知行为的评价结果,促进学习者对自己的协作过程进行反思和评价,进而调节自身行为。在本案例中,学生反思最近的协作表现,并对自己和小组其他成员在影响力、合作性、贡献度等维度分别进行评价,再将结果以雷达图方式可视化呈现。

本案例在实施过程中使用研究团队开发的Colearning 平台跟踪协作过程,并对实验班提供上述群体感知工具。除此之外,实验班的学生还使用了微信小程序“任务小组”,该工具能够为协作小组提供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主要功能包括:(1)根据小组制定的任务计划创建打卡任务;(2)小组成员根据任务内容,发布打卡动态,学习者可以互相查看组员彼此的动态,及时了解协作情况;(3)点赞或评论组员发布的打卡动态,进行互动交流。

(五)内容分析框架

在整个协作过程中,每周的线上会议是各小组交流协商的主要方式。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对两个班级16 个小组的64 次线上会议视频进行编码分析(每周一次,一共四周,每次20 分钟到1 个小时不等),以寻找调节学习的典型事件,并进行编码。

协作中的调节学习往往涉及自我调节、合作调节以及共享调节,而本研究聚焦于群体感知对共享调节学习的作用。同时,共享调节涉及认知、元认知、动机和情感不同维度,包括任务理解、计划、监控评价等不同过程,这些都是影响协作学习效果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首先对调节类型进行编码,识别出每个调节事件所属的调节类型;之后,针对其中的共享调节事件进行再次编码,分别判断其调节内容和调节过程。具体编码方案如下:

1.调节类型编码

将视频中的典型事件逐个进行编码,判断每个事件的调节类型,即辨析这个调节事件是属于自我调节、合作调节还是共享调节。编码方案为乌坎(S.Ucan)和韦伯(M.Webb)[26]在协作学习中的共享调节行为研究中所开发的“调节焦点编码表”。如表1 所示,该编码表对每种调节类型进行了辨析和定义。

表1 调节行为类型编码表

2.调节内容编码

如前文所述,在协作活动的开展过程中,会出现认知、元认知、动机与情感等多维度的调节行为。因此,针对上一步被编码为“共享调节”的事件,我们对其再次编码,以进一步辨析学生调节的内容维度。参考索博辛斯基(Márta Sobocinski)的编码表[27],结合本案例中的协作内容,相应的编码标准如表2 所示。

表2 调节内容编码表

3.调节过程编码

国际阿尔茨海默病协会预计,在全球范围内,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数量每20年将翻一番,到2050年,将有超过1.15亿人患有此病。从今年开始,原本为期一天的“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将被延长至一个月。阿尔茨海默病带来的人文主义思考,使今年的活动聚焦在减少对该病的歧视与耻辱感上。

为了了解两个班级的学生在调节过程方面的时间序列是否有区别,我们对被编码为“共享调节”的典型事件进行调节过程编码。温(P.H.Winne)和哈德温(A.F.Hadwin)将调节学习的过程分为五个类别:任务理解、计划、目标设定、策略使用以及监控和评价[28]。虽然从理论上来看,监控和评价是不同类别的过程,但由于在实际过程中,往往难以在定性数据中加以区分,所以将其组合在一起分为一个类别[29]。基于马姆伯格(J.Malmberg)的调节过程编码表[30],并结合本次协作任务的内容特点,本研究制定了如表3所示的共享调节过程编码标准。

表3 调节过程编码表

五、分析与讨论

通过对上述两个个案的比较分析,本研究发现无论对于调节内容还是调节过程,群体感知在共享调节活动中,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共享调节的内容

1.调节学习发生的频次

在协作过程中,不同类型的调节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都对成功协作至关重要。通过对两个班级的线上讨论视频中的调节行为类型进行编码,得到如表4 所示的频次表。

表4 学生调节类型发生频次统计表

由图3 可以看出,两个班级中发生频次最高的调节行为都是共享调节,与先前研究结果一致。从两个班级的结果对比来看,实验班的自我调节、合作调节、共享调节频次均高于对照班,尤其是共享调节。这表明在本案例中,群体感知工具的使用激发了学生产生更多的调节行为。结合实验班各小组的会议视频内容以及学生访谈可以发现,阅读进度图、发帖量占比图、社会网络图等群体感知工具,为实验班的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认知、行为、社会感知信息,能够帮助学习者发现自己和小组在协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促进各类调节行为的发生,有利于小组协作任务的顺利完成。例如,T 小组的某个成员在第一周会议上说,“刚刚看阅读进度图,我发现我竟然是咱们组读的最慢的,不行,我要加快速度,争取第二个读完! ”其他小组的访谈也表明,阅读进度图的使用,对于各小组在任务前期的调节学习具有较大作用,可以让小组成员知道哪些人应该加快脚步,使阅读的步调快且一致,从而为后续准备作品预留大量时间。

2.共享调节内容的不同维度

在协作过程中,共享调节学习往往会涉及认知、元认知、动机情感等不同内容维度。我们对属于共享调节的事件进行再次编码,区分该行为是属于认知、元认知还是动机和情感维度的调节,以探究群体感知是否会对共享调节内容造成影响。

对编码后的结果进行统计,如表5 和图4 所示,实验班的学生在认知、元认知、动机和情感三个维度的调节次数,均高于对照班。其中突出的是实验班的学生,在元认知维度进行调节的频次是对照班的近两倍。群体感知工具为学习者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过程信息,使其能够迅速感知到小组及各成员的任务进度和存在的困难,以促进学习者更多地控制、协调小组的协作过程,包括分析任务、分享想法、调整分工、商讨策略、总结反思等。这些元认知维度的调节,能够激发学习者回顾和梳理思维、促进新知识的构建,以及评价和反思协作过程。

表5 共享调节内容频次统计表

例如,社会网络图的应用有一个有趣的例子。在一次会议中,T 小组的组长在观察到如图5 所示的社会网络图后指出,“这个图就像一个渔网,别的小组就是很厉害的渔民,把渔网织的非常密,可以抓好多好多鱼。而我们织的那么散,这样肯定会一条鱼都抓不到。”可见,社会网络图能帮助学生发现自己小组在交流方面的弊端:他们平常很少互相沟通,对组员的任务进度毫不知情,而这很可能会导致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意识到这一问题后,组员们共同商定应加强沟通,每天至少查看一次消息动态。

在后期的访谈中,P 小组成员也谈道:“发帖量占比图对我们小组的影响比较大,最开始我们组只有李同学和陈同学比较积极,和大家分享自己的读书进度和心得,而且胡同学第一周完全没有分享,大家就说我们一起帮帮她,多提醒她一下。后来我们组就比较积极了,而且我们表现越来越好。”该小组前三周的评论交流统计分析结果也表明,发帖量占比图促进他们反思自己的交互情况,并不断调节改善。同时,教师也反映该小组在交流方面表现突出,也是最先提交作品的小组。

(二)共享调节的过程

近年来,一些研究通过序列分析探究了协作学习中的调节过程特点。例如,马姆伯格(J.Malmberg)等[31]分析了3 个协作小组共22 个小时的视频数据,以了解小组成员在协作学习中主要参与的活动、发生频次以及持续时间。借鉴已有的研究,本研究对两个班级的共享调节事件进行再次编码,识别出每个典型事件所属的共享调节过程,以探究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共享调节过程特点。

编码结果如表6 所示,两个班级发生频次最高的活动均为计划、监控与评价,与以往研究结果相一致。从两个班级的对比来看,实验班的学生在各个共享调节过程的发生频次均高于对照班,但只有监控与评价过程差异非常显著。这表明群体感知工具主要影响的是共享调节中的监控与评价过程,其所提供的感知信息包含了丰富的协作过程数据,学习者能够清晰地了解到小组及各成员的协作情况。例如,阅读进度、各组员发帖数、互评结果、交流情况等,并下意识地对自己和小组的表现进行反思和评价。

表6 共享调节过程频次统计表

为了进一步探究实验班和对照班之间的差异,我们采用滞后序列分析法来发现两个班级在协作学习中的共享调节过程的行为模式。本研究分别将实验班和对照班共享调节过程的行为代码,导入交互行为分析软件GSEQ 进行计算,得到两个班级的行为转换频率,并调整残差值,结果如表7、表8 所示。实验班产生较多的单序列,包括监控与评价->监控与评价(ME->ME)、计划->监控与评价(PL->ME)、监控与评价->计划(ME->PL)、监控与评价->策略运用(ME->SU),序列数分别为34 个、31 个、17个、17 个; 对照班产生较多的序列有监控与评价->监控与评价(ME->ME)、计划->计划(PL->PL)、计划->监控与评价(PL->ME)、计划->任务理解(PL->TU),序列数分别为18 个、14 个、13 个、10 个。

表7 实验班共享调节过程调整残差值

表8 对照班共享调节过程调整残差值

当调整后残差值Z 大于1.96 时,则该行为转换序列在统计学上被认为具有显著性意义[32]。根据表7、表8 可知,实验班的显著序列共有5 个,分别为:任务理解->任务理解(TU->TU)、任务理解->目标设定(TU->GS)、目标设定->计划(GS->PL)、计划->监控与评价 (PL->ME)、监控与评价->策略运用(ME->SU);对照班的显著序列有4 个,分别为:任务理解->目标设定(TU->GS)、目标设定->计划(GS->PL)、计划->策略运用(PL->SU)、监控与评价->监控与评价(ME->ME)。

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两个班级的差别,我们根据上述具有显著意义的行为序列,绘制了如图6 所示的行为转换图,实线表示该行为序列存在统计学显著,虚线表示该行为序列出现次数较多,但还未达到统计学上的显著性。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两个班级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是实验班的所有共享调节过程,都是互相关联的,尤其是监控与评价过程。学生在制定任务计划后,会对当前的任务进展进行监控与评价,然后协商采用一些策略并制定具体的实施计划,并且在运用策略之后,会对该策略的效果进行一定程度的监控与评价,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过程;而对照班学生的监控与评价过程和其他行为并未产生前后关联,表明学生在对协作过程进行监控与评价后,未采取一定的行动,没有实现反思评价的效果。

由此可见,群体感知工具对学生的共享调节过程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使学习者在监控与评价过程中,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及小组具体在哪方面存在问题或不足,是否需要重新调整目标、策略或情感状态等。比如,小组成员可以根据阅读进度图了解各组员的阅读进展,判断是否需要加快或减慢速度,后续计划是否需要调整; 还可以通过发帖占比图查看组员的参与情况,了解各组员的积极性,等等。这样,小组成员可以了解当前问题出现在什么地方,知道哪些方面需要调整,并共同协商应采取何种策略或措施,即群体感知工具为学习者调节协作指明了方向,使各调节过程自然衔接。

后期的访谈也辅证了这一结论,许多学生在谈到各个工具的作用时,同时提到他们在使用工具后的反应。例如,P 小组的成员会经常查看发帖量占比图,以此来判断组员的参与度,并督促提醒不积极的组员多评论交流;J 小组的成员则表示他们会根据雷达图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好,某个组员可信度低是因为他总是未按时完成任务,因此其他组员要不断催促他,另一个组员生产力低是因为她总是不发言,也不做什么事,其他组员就会鼓励她多发言。

六、结语

当前,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越来越多地引入新的工具和设计以改善协作情境、优化组织结构、重构学习流程。但是,在CSCL 理论迅猛发展的同时,实践层面却未必尽如人意。例如,在许多协作情境中,学习者并不能有效地采取适应性的策略,主动参与协作过程;参与程度不均衡,部分学习者主导整个学习过程;团队成员无法建立良好的协作和信任关系,阻碍协作活动的进展[33]。此外,协作过程的信息无法有效挖掘、追踪与感知,无论是学习者还是教师都很难真正评估协作学习的成效,并实时地自适应诊断和进行个性化干预。这种理论愿景与实践困境的尴尬,制约着CSCL 深度、实质性地推进。

产生上述问题的部分原因,在于协作学习是涉及多层次、多维度的复杂过程,需要通过分工合作来实现这一过程。在分工的过程中,学习者需要动态了解任务的进展和团队的状况,而相关信息会随着任务进展和协作过程不断改变。近年来,协作学习过程中的共享认知、元认知、动机和情感等内容日益受到关注,共享调节成为解决上述问题重要的研究视角,而设计开发各类共享调节工具,成为其中的重要手段。

尽管研究者意识到群体感知对于CSCL 以及共享调节学习的重要性,实践者也尝试开发并应用这类工具强化协作学习中的共享调节,然而对于群体感知如何作用于共享调节学习仍缺少必要的实证。本研究根据共享调节学习的特征,分析了共享调节不同阶段所需的感知信息,构建了群体感知的应用框架。同时,基于个案的视角,通过两个班级共享调节协作活动的对照分析,发现群体感知对于共享调节学习而言具有显著的作用: 群体感知能够激发学习者产生更多的调节行为,尤其是共享调节;实验班在认知、元认知、动机和情感三个维度的调节次数均高于对照班,在元认知维度最为明显;群体感知信息对学习者的共享调节过程具有较好的指导作用,学习者能根据需要重新调整目标、策略或情感状态等。当然,这种作用是隐性的,在发生更多监控与评价行为的同时,引导学习者进行策略应用和计划,形成调节学习各个环节的迭代。

作为一个探索性的个案研究,其结果的解释只适合于案例类似的情境,并不能推广至更广的范围。受研究条件和对象的限制,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首先,案例实施的持续时间过短,只有一个月,群体感知对共享调节的效果可能还没有充分显现出来;其次,作为一个实际课堂案例,在教学过程中混合使用了多种群体感知工具,而实践中却无法区分不同类型工具对共享调节的作用,在后期访谈中我们也已经发现,不同工具的作用有较大的差异;最后,数据来源以在线交流视频为主,辅以过程性文档和后期访谈,如果能够融入更多协作过程信息,例如表情分析、在线交流等多模态数据,将会极大增加研究的说服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群体感知具有越来越多的数据来源与可视化形式,人们也在更多的协作活动中尝试使用群体感知工具,来了解团队和个人的协作状态。近年来,群体感知注重对人们的社会交互、情感及元认知活动的可视化与共享,具体包括群体的社会网络、情感状态、计划、反思、参与度等。传感器以及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使得协作过程中隐含的知识建构信息(例如,知识建构深度、知识分类等)或交互相关的多模态信息(例如,血压、脑电、眼动、心率等)成为新的关注点。未来,随着不同类型的感知信息的融合与拓展,群体感知将成为改进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成效的一把利器。

猜你喜欢

协作调节工具
基于代谢调节的抗血管衰老新策略
2016年奔驰E260L主驾驶座椅不能调节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鲁渝扶贫协作进行曲
扶贫协作中的山东力量
监督桥 沟通桥 协作桥
准备工具:步骤:
“巧用”工具
协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