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清末民初印人刻铜小考

2021-10-12马晓军江苏苏州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2021年9期
关键词:陈师曾墨盒刀法

◆马晓军(江苏 苏州)

刻铜又称书画铜,是书画家在铜墨盒、铜镇纸上先进行书画起稿然后再刻出作品。过程和刻印类似,只是载体不同。最近阅读孙洵先生《民国篆刻艺术》、马国权先生《近代印人传》发现其中不少印人都曾经涉猎过刻铜,他们借鉴了刻印的技艺并施展于铜墨盒上开创了一片新的天地,更有甚者达到了相当高的艺术水准,成为名副其实的刻铜巨匠。

明代徐上达说:“尝闻篆刻小技,壮夫不为,而熟知阿赌中固自具神理之妙,犹自寓神理之窍,正不易为者也。”篆刻表面容易,实则很难。无论是书篆、配篆、布局、笔法、用刀乃至风格、境界、理念都是高深曼妙绝非易事。篆刻就主流刀法而言无非“冲刀”和“切刀”两种,一刀完成即单刀,两刀完成为双刀,配以一些修补刀法。在古代印章制作中还有铸、凿、琢、焊来制作等方法,其中凿印用于金属和玉石印章制作工艺类似刻铜。由于铜材硬度高,韧性大,多需要借助锤凿之力。纵观清代工艺史,无论是木刻版画、刻瓷、竹刻、刻牙角、刻漆甚至于刻玻璃都以线刻为主流。线刻以手握刀直接入铜,多用冲刀技法不假锤凿。好的线刻作品文人气息扑面,它考量的是作者的综合素养非徒手艺精熟。自陈姚出“枯笔燥墨、奏刀随之”开创民国画稿技法,出现了深刻、铲刻,大的块面冲切,其中同古堂系为主导的特有刀工——“千刀切”是其中代表。刀法的突破使得书画效果大大增强给人以巨大的视觉冲击。陈姚与同古堂张氏的合作对文人书画铜产生了巨大的推动,成为陈姚中西美术理念实践的特殊产物,造就了刻铜墨盒成为旧时北京的三大名物之一的盛况。

陈寅生,名麟炳,顺天人。工篆刻,以手镌铜墨盒著名于同、光间,书中记载:凡入都门购文玩者,莫不以寅生所刻为重,足与曼生壶并传。观“惟庚寅吾以降”一印,如图长方形闲章,起笔自然、结而妥帖。跋文:“温润而泽,缜密以粟,入圭如璧”。乙丑冬月寅生于镌即1865年,时年寅生35岁。《萝窗小牍》:寅生善镌墨盒,刀法圆润、不减古人。尝缩刻五字未损本兰亭,精雅可拓。可见寅生其于刻铜早期就具备了扎实的书法和篆刻功底。目前所见最早的寅生款是一方落款“壬戌年小春题于寿金石室”墨盒,根据纪念款此壬戌为1862年,“寿金石室”乃寅生书斋名,早期寅生刻铜作品略显稚嫩,观其书刻结体舒朗、折处多圆转流畅,横细竖重、提、勾和长横末端的按、折刀刻深俊透出赵体的秀丽,长横末尾收笔处的重按有徽宗瘦金体的笔意。寅生刻铜名重一时,其在刻印、刻竹上的艺术造诣和影响虽不及刻铜,但对我们了解寅生在刀法上的承接、变化和对艺术的追求亦有研究价值。

寅生刻印

寅生壬午年书刻 陈延平藏

张樾丞刻铜

张樾丞刻印

何墨刻铜 缪兄藏品

何墨刻印

张樾丞,字悦臣,河北人。其创设的“同古堂”是旧京琉璃厂一景,胡璧城撰《知困斋诗存》有云:长甸西头张越丞,手拈铁笔仿周秦。满腔中有燕邯味,不似寻常市上人。旧京印人中声誉极响。观《士一居印存》,“宣统鉴赏”、逊帝“溥仪玺宝”、军政人士符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印,皆为张氏所刻。陈师曾赠周豫才“会稽周氏藏本”“会稽周氏收藏”木印两枚,亦师曾篆字越丞凑刀者。张氏于刻印、刻铜墨盒两项技艺都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一方面得益于长期实践的积累,另外一方离不开与陈师曾、姚茫父两位的神志暗合、同力合作。这种彼此间合作的过程使得张氏获得艺术的滋养和刀法的精进,把刻印技艺融入到刻铜中去,创造了以刀功色的独特艺术语言,确立了民国刻铜画稿的地位。

吴岳,字南愚,以字行,江苏江都人,清末民初江都书法家吴仲容(羞翁、吴剩)之子。善书法、绘画、篆刻,尤善刻微雕牙刻,亦刻扇骨、偶尔涉猎刻铜也能出彩。吴氏书法能工四体,以楷书最佳。其于印事宗法秦汉,兼及皖浙两派,自出机杼,风格纯朴自然、古拙庄重。所治印章,追源考古,一丝不苟,笔力布局,均称佳作。微雕技艺堪称绝技,其草行楷隶都工健,行款疏密宛如手书。在不足方寸的牙板上镌刻全部《论语》,字迹细如毫发,用放大镜细看,则笔力坚劲、清晰整齐、如数珠玑,于是名噪京师。观吴氏刻铜,线条工稳、流畅,尤其是人物开脸和手部的细节准确精致、形神兼备,这得益于其微雕的扎实技艺。

何墨,字秋江、芷舲自,江苏镇江人。早期寓居旧京,与诸多学者、书画家有交集,曾先后问学于吴观岱、宣愚公、陈衡恪、姚华、丁佛言。何是工山水,间协调花卉,世称“不守恒蹊,另谋一格”。书法,行楷有魏晋任韵致。刻印受师曾熏染甚重,精于功力,驻足形式。

徐之谦,号钵盦,北京人。上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在北京琉璃厂挂牌卖字、印。后私淑王褆,写铁线篆,能得玉箸神韵。徐氏篆刻从秦汉入手,又兼及浙、皖,印风古雅醇厚,刀法细腻。1927年,徐之谦调到商务印书馆编辑所的旧书部工作,后转至北京荣宝斋工作。他的篆刻作品结构端庄,笔力雅练,刀法刚健,疏密得当,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曾著有《钵厂印存》六集,部分作品登载在《革命胜迹印谱》《中国现代篆刻选》及日文版的《人民中国》等书刊。由于徐之谦的篆刻技艺精湛,周恩来、陆定一、肖劲光、刘宁一、谷牧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郭沫若、赵朴初、邓拓等社会名人的姓名章,都是由他精心篆刻的。

徐之谦墨盒

寿石工墨盒

寿石工刻印

寿石工,名玺,字石工,号印匋,祖籍浙江绍兴。家学渊源,长诗文,嗜金石碑版。初学赵之谦、吴昌硕,喜黄牧甫,善用钝刀埋刀冲出,有顿挫有奔放,治印不用墨稿,直接反书石上,奏刀极为爽利,自成一家。先后执教于北京大学、北京女子文理学院,讲授古文、诗词与金石篆刻。曾先后在琉璃厂的清秘阁和荣宝斋挂牌刻印,既快且精,颇受欢迎,一生治印数以万计。寿石工擅长书法,楷书宗欧阳询,后参六朝墓志,用笔挺健流畅,颇有金石气。右侧这方寿石工书吴迪生刻《朱子家训》长篇小字可见其书法的平淡中自饶新趣,富有书卷气。

陆和九(1883—1958),湖北沔阳人,本名开钧,字和九,号墨厂。曾任北平中国大学、辅仁大学国文系教授,中央文史馆馆员。陆和九一生著述颇丰,有《中国金石学讲义》《汉武氏石室画像题字补考》《石刻名汇》《文字学》《中国古器物学》《金石文渊》《汉以后金文录》《珠璜碎稿》《北周造像考》《历代造像存徵录》《孝堂山画像考》《顺陵残碑考》《宋辽金元碑目》等数十种传世。马国权《近代印人传》专章介绍其篆刻成就。王朝宾《民国书法》收入的湖北籍书家屈指可数,陆和九以其显赫的声名载入其中。

陈师曾(1876—1923),又名衡恪,号朽道人、槐堂,江西义宁人,著名美术家、艺术教育家。出身书生门第,祖父是湖南巡抚陈宝箴,父亲是著名诗人陈三立。1902年东渡日本留学,1909年回国,任江西教育司长。陈师曾的篆刻早期受蒋仁、黄易、奚冈等浙派影响,后得益于赵之谦、吴昌硕等近代篆刻名家,又从汉铜、鼎彝、砖瓦、陶文等古文字中广泛汲取营养,从而形成自己的风格。于刻铜陈师曾是主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这已经被大家公认,他经手绘制的大量书画铜作品交由北京琉璃厂“同古堂”掌柜张樾丞制作。这即是书画家和刻铜艺人的合作也是两位篆刻家之间的彼此交流,这种神志暗合、同力合作造就了近代刻铜的一段史诗般的篇章。

结语

以上的八位印人积极参与刻铜创作,他们使刀于铜,在铜墨盒上施展自己的才华,以刀见笔,以铜现墨。表达的不仅仅是有形的书画笔意,更饱含着操刀者强烈的创作情感,在疾驰、刚柔、枯润、显晦等方面展示每一位印人独特的艺术个性。这些艺术家能书擅画或精通诗词,他们相互交流、同力合作,在刻印于刻铜之间游艺,留下大量史诗级的作品也谱写了刻铜艺术最辉煌的篇章。

陆九和刻铜

陈师曾刻印

同力合作

猜你喜欢

陈师曾墨盒刀法
陈师曾艺术理论及艺术风格
图示与观念:陈师曾《读画图》再分析
刀法
简析陶刻作品《枫桥花瓶》的刀法特色
陈师曾 纳凉图扇 荣宝斋藏
每日挥刀五百下
用劲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