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营养干预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的应用价值
2021-10-12李珊珊苏少燕陈淑萍肖娓珠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福建省泉州市362000
李珊珊 苏少燕 陈淑萍 肖娓珠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血液内科,福建省泉州市 362000
白血病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恶性肿瘤,属于全身性疾病,可能累及全身多个脏器,因此全身静脉化疗是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1]。有效的化疗干预可以迅速控制白血病患者的病情,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甚至获得完全缓解[2]。然而,持续全身化疗在控制肿瘤的同时,也会造成机体损伤,包括化疗相关性黏膜炎、胃肠道反应,影响患儿食欲,导致体重下降、营养不良,并导致化疗耐受性下降、化疗相关性并发症增多等问题[3]。研究表明,积极的营养干预,可以有效提高白血病患儿的疗效,改善预后,提高生存率。为了评价持续营养干预在白血病患儿中的应用价值,笔者开展了一项前瞻性试验,现对结果总结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2月—2020年5月在本院血液内科就诊的145例白血病患儿作为观察对象。纳入标准:(1)所有患儿均符合《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诊疗建议(第三次修订草案)》诊断标准[4];(2)年龄<18周岁;(3)初诊白血病患儿;(4)经患儿监护人同意并自愿参与研究。排除标准:(1)合并心、肝、肾等重要器官功能障碍者;(2)精神障碍,语言交流障碍,不能配合研究者;(3)化疗反应严重,无法按计划完成后续化疗方案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73例和对照组72例。观察组男53例,女20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7.8±1.9)岁,发病时间(2.3±0.6)个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5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8例;对照组男50例,女22例,年龄3~14岁,平均年龄(7.8±1.6)岁,发病时间(2.1±0.5)个月,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48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24例。本研究获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查,并且所有入组患儿均需患儿监护人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采用VDLP或VDLD或CVDLD等化疗方案接受诱导期治疗[5]。观察组在对照组全身化疗的基础上增加持续营养干预,即给予营养支持治疗,具体包括:由专科护师依据患儿病情、生长发育情况及营养状态等综合评估患儿的营养情况,制定化疗期间的营养方案。营养状态好的患儿,给予饮食指导,在普通家庭饮食的基础上适当补充肠内营养剂,如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小百肽)等。对于营养较差或营养不良患儿,可以考虑给予全肠内营养,推荐联合给予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小百肽)和整蛋白型儿童营养制剂(小佳膳)。营养配置方案中,营养素占比分别为:糖类20%~30%、蛋白50%~60%、脂肪20%,能量20~25kcal/(kg·d)。对于口服进食量不足预定方案60%的患儿,给予补充肠外静脉营养。静脉营养以脂肪乳注射液、复方氨基酸注射液和力肽等营养素为主,适当辅以维生素、氯化钾、氯化钠等。营养支持治疗持续于整个诱导化疗过程,营养干预时间不少于4周。
1.3 观察指标 (1)NRS 2002营养状态评分:所有患儿入组前、治疗后4周均采用NRS 2002量表评价营养状态,NRS 2002量表共包含了人体测量、膳食摄入情况、近期体重变化、疾病严重程度等部分,量表最高分值7分,最低分值0分,总分<3分为无营养风险,≥ 3 分为有营养风险,需给予营养干预[6]。(2)近期治疗效果:经4周诱导治疗后,采用我国白血病化学治疗讨论会制定的评定标准评价疗效:显效:患者所有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检查符合以下任一标准:外骨髓象原始细胞<5.0,血小板计数>100×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有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以下实验室检查不符合标准:外骨髓象原始细胞在5.0%~50.0%;无效:患者经治疗后,临床症状以及血象指标、外骨髓原粒细胞均未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 有效)例数/总例数×100%[7-8]。(3)记录患者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率。
2 结果
2.1 两组NRS 2002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NRS 200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RS 2002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NRS 2002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近期缓解率比较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8%(67/73),高于对照组的76.39%(55/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648,P=0.036)。见表2。
表2 两组近期缓解率比较[n(%)]
2.3 两组治疗期间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为20.55%,低于对照组的37.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5.095,P=0.024)。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经静脉全身化疗是白血病的主要治疗方式,随着儿童白血病分型的深入研究,化疗方案越来越精确,使得70%~80%的患者可以获得缓解,5年无病生存率也可达60%~70%[9]。虽然化疗疗效不断提高,但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却未得到有效解决。化疗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是胃肠道反应,表现为恶心、呕吐、腹泻等[10]。严重的胃肠道反应会给患儿带来巨大影响,一方面严重呕吐影响患儿食欲,导致进食量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化疗引起的消化道黏膜损伤,导致营养素吸收障碍,营养素流失,从而加重患儿营养不良。此外,儿童患者处于特殊生长时期,组织正常生长发育需要消耗更多营养和能量,一旦营养供应不足,极容易引发营养不良。因此,针对白血病患儿,开展营养支持治疗得到了许多血液科医护人员的重视[9-12]。
李静等人研究发现,采用营养支持可以明显提高三角肌皮褶厚度、上臂围、血清白蛋白(ALB)等营养指标的水平,从而改善患儿的营养状态,而且营养支持可以明显降低化疗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特别是血液学毒性明显减少[13]。李智英等人同样证实,经过积极的营养干预,白血病患儿中中重度营养不良患儿比例明显下降,患儿营养状态得到改善,患儿在化疗期间发生重症感染、皮肤黏膜损伤和急性胰腺炎的概率大大减少[11]。苟芸等人开展前瞻性研究表明,在化疗基础上,额外补充短肽型肠内营养制剂,有助于改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的营养状况,减少化疗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应[14]。以上研究表明,营养支持治疗具有重要的价值。在本文中,笔者同样探讨了持续营养干预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价值。与李静、李智英等人的研究不同,笔者直接采用NRS 2002评价患儿的营养状态。既往研究表明,NRS 2002在评价营养状态方面具有良好的表现[3,15]。
本文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NRS 200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RS 2002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在化疗前,两组患儿营养状态相似,总体平均分<3分,多数患儿处于营养不良低风险状态,然而,经过4周化疗后,对照组患儿营养状态迅速变差,NRS 评分平均值>3分,提示多数患儿处于营养不良高风险状态,需要积极营养干预。而观察组营养状态并没有明显恶化,提示持续营养干预在降低营养不良风险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从肿瘤控制方面,笔者发现,经过4周化疗,观察组患儿肿瘤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这种获益属于抗肿瘤直接获益,提示营养干预在抗肿瘤方面具有明显效果。
与李静、李智英等人的研究相似,笔者同样发现,营养支持治疗可以有效降低化疗相关性的毒性反应发生率,特别是降低感染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受限于样本量不足,并未观察到两组患者在降低感染率方面具有统计学差异,未来需要进一步扩展样本量,以获得阳性结果。
总之,基于本研究结果,持续营养干预可以明显改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的营养状态,提高肿瘤缓解率,并降低治疗相关并发症,值得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