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位护理管理预防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效果分析

2021-10-12王俊飞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骨科30011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年19期
关键词:髋部体位髋关节

王俊飞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骨科 300110

髋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骨折类型,约占全身骨折的3.6%,且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其发病率每年以1%~3%的速度递增,不但给患者造成巨大的身体创伤,同时还给患者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1]。目前临床上针对髋部骨折多选择手术治疗,尽管手术疗效确切,但手术创伤较大,术后由于活动受限,长期卧床休养,极易诱发多种并发症,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肺部感染,发生率高达4%~9%,一旦发生,患者术后30d的死亡风险将增加8.2倍,是导致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2]。最新研究表明[3],围术期不同体位干预对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预防效果亦不同。因此,加强对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的体位护理管理至关重要。本文对我院接收的48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在常规围术期护理同时辅以体位护理管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骨科2018年8月—2020年8月接收的95例髋部骨折手术患者。纳入标准:(1)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髋部骨折;(2)单侧肢体病变;(3)接受髋部骨折手术治疗,手术耐受性较佳;(4)伤前无运动障碍;(5)伤前无急性感染性疾病;(6)意识清晰,问答自如;(7)对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标准:(1)病理性骨折;(2)合并其他部位骨折;(3)手术禁忌证;(4)入院时合并有肺部感染;(5)合并有神经性关节炎;(6)合并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7)合并有凝血功能异常;(8)合并有严重慢性基础性疾病;(9)合并有精神障碍类疾病。将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与体位组(48例)。对照组男26例,女21例;年龄28~79岁,平均年龄(49.28±7.41)岁;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29例,内固定术18例。体位组男29例,女19例;年龄27~78岁,平均年龄(48.69±7.52)岁;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30例,内固定术18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的手术操作均由同一组医师进行,对照组给予常规围术期护理,包含术前告知、术前访视、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巡视、术后常规抗感染及抗凝治疗、术后定期翻身等。体位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辅以体位护理管理,具体如下:

1.2.1 术前牵引体位管理: 术前遵医嘱给予有效牵引,根据患者的骨折部位及疼痛情况适当变换体位,若骨折移位较严重,疼痛感知较剧烈,可协助患者取头高脚低平卧位,将床头上抬30°~40°,若骨折移位较小,疼痛感知较轻微,白天可协助患者取直立坐位,2h后再转换为平卧位30min,循环进行,晚上协助患者取头高脚低平卧位,将床头上抬20°~30°。

1.2.2 术后活动体位管理:术后6h内协助患者去枕平卧,指导家属对患者双下肢进行被动肌肉按摩;术后6h麻醉消退后协助患者取头高脚低平卧位,将床头上抬30°~45°,使膈肌下降,以便促进支气管内分泌物的排出,并各取一软枕垫于患者双下肢中间及腘窝下5cm 处,保持患肢外展25°中立位,指导患者进行双下肢踝泵活动、股四头肌收缩锻炼,2h后撤除腘窝下软枕;术后第1~2天协助患者取坐立位,将床头抬高60°~90° ,并指导患者进行床上主动活动,包含患肢伸展锻炼、3点支撑引体抬臀活动、髋关节屈伸活动等,活动时避免屈髋>90°;术后第3~4天指导患者进行床边活动,加强双下肢踢腿功能锻炼;术后第5~6天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协助患者患肢不负重站立,病情许可情况下使用助行器下床行走,活动期间安排专人陪同,并做好防跌倒措施,患者出院后叮嘱患者继续进行功能锻炼。

1.2.3 术后进食体位管理: 术后进食时尽量取坐位或半座位,颈部轻度屈曲,进食后30min内维持原体位,以促进食物排空消化。睡眠时可将床头上抬20°~30°,并将头部偏向一侧,以避免内容物反流至咽部,若不允许抬高床头,可协助患者取健侧卧位,避免误吸。

1.2.4 术后叩背排痰体位管理: 术后责任护士每2h协助患者叩背排痰1次,一般于雾化完成后10min、餐后2h至餐前30min间进行,以达到稀释痰液,降低黏稠度作用,且能够避免叩背时呕吐的发生。叩背排痰时需将床头抬高35°,协助患者去枕侧卧位,操作者将手固定成背隆掌空状,有节奏地由外向内、由上至下均匀地敲打,100~200次/min,持续10~15min,叩背完成后鼓励患者主动咳嗽,指导患者先深呼吸5次,再用力将痰液咳出。

1.3 观察指标 (1)肺部感染:观察两组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情况,参照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linical pulmonary infection score,CPIS)进行判断,量表共包含7项指标,总分为12分,分值≥5分可诊断为肺部感染,分值越高表示肺部感染越严重[4]。(2)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 Hip score,HHS)标准进行评价,包含疼痛(44分)、功能(47分)、畸形(4分)及活动度(5分)4个维度,总分100分,分值越高表示髋关节功能恢复越佳[5],于术后及术后3个月各测评1次。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术后CPIS评分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体位组的CPIS评分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后CPIS评分及肺部感染发生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HHS评分变化比较 体位组术后3个月的HHS评分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HHS评分变化比较分)

3 讨论

手术依然是髋部骨折首选的治疗技术,但术后由于长期卧床,呼吸道纤毛运动能力减弱,分泌物易附着于肺、支气管内,极易诱发肺部感染的发生,轻者加大患者痛苦,重者将会直接威胁患者生命[6]。因此,如何有效预防及控制髋部骨折患者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成为骨科护理的重点与难点。抗感染药物是临床上用来预防感染最为直接的方式,但髋部骨折术后肺部感染的发生机制较复杂,单一采用抗感染药物预防作用十分有限,且易产生用药不良反应,因此,联合采用非药物预防至关重要[7]。有研究表明[8],对髋部骨折患者手术期间给予不同时期的体位管理,对肺部感染的预防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果显示,术后体位组的CPIS评分及肺部感染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术后3个月的HHS评分上升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髋部骨折由于骨折部位靠近臀部,受疼痛或牵引限制,肢体活动受限,术前加强对患者的牵引体位管理,能够有效避免骨折移位,减轻患者的疼痛程度。术后加强对患者的活动体位管理,术后6h指导家属按摩患者双下肢肌肉较为丰富的部位,有效促进患者双下肢血液循环,术后6h协助患者平卧位时取头高脚低位,有效促使膈肌下降,促进呼吸道分泌物的排出,指导患者保持患肢外展25°中立位,有效避免假体脱位的发生,术后指导患者循序渐进进行功能锻炼,能够逐步恢复患者的髋关节功能。术后加强对患者的进食体位管理,能够有效促进食物排空消化,避免内容物反流至咽部,术后加强对患者叩背排痰体位管理,通过胸壁震动气道使肺、支气管内的分泌物脱落,能够有效促进痰液排出,避免痰液堵塞在肺部,从而预防肺部感染。

综上所述,对髋部骨折手术患者在常规围术期护理同时辅以体位护理管理,能够有效预防术后肺部感染发生,促进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髋部体位髋关节
后路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保护体位影响脱位率吗?一项7项研究6 900例荟萃分析/CROMPTON J,OSAGIE-CLOUARD L,PATEL A//Acta Orthop,2020,91(6):687-692.
股骨髁间骨折术后患肢采用特殊体位制动加速康复的效果观察
无声的危险——体位性低血压
健康教育在老年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护理中的效果分析
老年髋部骨折内固定与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比较
髋关节创伤性骨关节炎患者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临床效果观察
医护一体化护理应用于预防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效果分析
营养支持下加速康复外科护理(ERAS)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分娩镇痛与体位管理联用于产妇中的效果观察
半髋关节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创伤性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