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点亮人文交流之灯,映照中国—东盟前行之路

2021-10-11关秋韵

中国-东盟博览(政经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文化交流东南亚人文

关秋韵

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第一部山水音乐风光片《刘三姐》风靡东南亚,此后的50多年间,《刘三姐》被以彩调剧、歌舞剧、山水实景演出等多种形式创新演绎,近几年更是以“文化走亲”的独特方式深入东盟国家,成为拉近民心的纽带。

实际上,早在千百年前,先人们就开启了中国与东南亚的文明交流互鉴。在2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的珠宝、陶瓷和茶叶里,在600多年前郑和下西洋的传奇中,在200多年前大批华人下南洋的创业故事里,在而今“一带一路”、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倡议机制中……无一不闪耀着双方人文交流的熠熠星光。作为时代的见证者,当我们手举人文交流之灯再次回望时,会发现中国—东盟友好合作的前行之路正如日方升,俯拾皆是美景。

人文交流的这盏灯

一直以来,人文交流都以其“润物细无声”的独特姿态浸润着中国—东盟区域内民众的心脾。

在体制机制上,中国与东盟勠力同心地促进文化交流的展开。2005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文化合作谅解备忘录》,确立了双方文化合作框架。2012年,首届中国—东盟文化部长会议在新加坡举行,规划了双方文化合作的方向。2014 年被双方共同定为“中国—东盟文化交流年”,作为文化交流年的系列活动之一,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也成为了一道亮麗的风景线。进入2021年,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等高级别论坛,也会继续将中国—东盟的人文交流推向新的高潮。

具体到文化中的各领域,艺术表演、中草药、美食、教育、武术等以其极具感染力的“世界语言”,成为中国—东盟人文交流的热点,于细微处和不经意间对彼此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累累硕果中镌刻着中国与东盟国家文化交流的符号与印记。

低沉厚重的民俗乐,流光溢彩的舞台艺术,婀娜多姿的孔雀舞、南旺舞变换交织……台下的观众似乎又重走了一遍那条沉寂千年的海上丝绸之路。当音乐缓缓定格,全场灯光亮起,几秒的沉默之后,响起的是经久不息的掌声。

这是以2000多年前的北海合浦大浪港与汉代海上丝绸之路历史为背景的大型舞蹈史诗剧目——《碧海丝路》。节目开演13年以来,走遍了东盟10国,观演人数达到89万,成为中国文化走进东盟的典型案例。

而东盟文化主动与中国文化融合的生动例证也不少,以中国、文莱、马来西亚、缅甸四国家喻户晓的著名歌曲《茉莉花》《毛毛雨》《啦莎莎杨》《我的缅甸》合编而成的演奏曲《琴瑟和鸣》多次登上国际大剧院舞台;由中国演员分别与马来西亚、缅甸演员合创、合演的舞蹈《扎宾》《木偶舞》也在东盟各国联合巡演……可以说,艺术的交汇融合、互相借鉴,让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变得更自然可亲。

近两年,在中国—东盟抗疫的一线,双方在中医药方面的合作再次被推到了聚光灯下。实际上,中国与东盟就中医药的交流合作早已在各国铺开:2000年7月1日,中泰建交 25 周年之际,泰国政府正式宣布中医合法化,使泰国成为中国以外第一个实现中医全面合法化的国家;在越南,目前已有4所大学开设中医专业,累计超过1000余位中医师取得在越南的执业资格,获越南准入的中药已达千余种,活跃在越南的中医学术团体、行业协会达数十家;在缅甸,2019年,由云南中医药大学与缅甸卫生和体育部传统医药司合建的中国—缅甸中医药中心也在曼德勒正式揭牌……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吸收东南亚传统医药学中的文明精华。“中医可以作为印尼医疗保健体系的补充,造福印尼当地百姓。而印尼传统医学也可以凭借其独特优势,为中医发展提供借鉴,二者互相交流学习,将发挥更大价值。”印尼药品和食品管理局副局长阿鲁斯提约诺说。

而以食为媒,一座舌尖上的文化之桥也在搭建着。近些年,中华美食走出国门已逐渐形成品牌化,相关企业在用色、香、味征服“异国胃”的同时,也在用中华文化触动着“异国心”。例如出海东南亚年龄已达18年的中国火锅“小肥羊”,就找准了传统文化和潮流文化相结合的催化点,让东南亚消费者在品尝中国美食的同时,亦可体验到四川工夫茶表演、采耳、舞龙、京剧变脸等中华传统文化;同时,其在泰国、新加坡、越南、马来西亚的门店内还设置了中国古代到现代的火锅器具演变陈列台:从1万年前出现的陶锅,再到清朝的“热锅”与“拨霞供”,不仅满足了东南亚食客的口腹之欲,还让他们见证了中国火锅历史的翻滚沉浮。

当然,与中国美食一样颇具魅力的东南亚美食,也打开了中国消费者了解东盟文化的一扇窗。据悉,仅在广西,已在册的东南亚美食餐厅和原材料供应企业就有约1万家,南宁俨然成为中国—东盟的美食集散地。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中国文化走向东盟的同时,也在吸收、融合着东盟文化,二者交流互鉴,走向纵深,助推着许许多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开心扉、心心相通,进一步拉近了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的距离。

聚焦人文领域发展合作,中国—东盟能做些什么?

中国—东盟关系要走得长远,离不开双方在各领域的通力合作。而当我们将更多的眼光聚焦于人文领域时,也许该思考,未来应如何凭借人文交流的光芒力量让中国—东盟的合作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在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原副部长于洪君看来,筑好根基才能建高楼,加强中国—东盟人文领域合作的当务之急应该从几个已经有成果、有基础的领域开始。

“中国—东盟可以继续在语言、文化、艺术和遗产等领域促进青年交流,提升相互理解,深化友谊,通过相关教育机构在各层级、不同领域为青年学者举办培训;促进区域知识产权生态系统建设,通过及时的知识产权认证和保护以及知识产权跨境商业化和适用,支持和促进创新;建立正式高级别合作机制,加强、深化和拓展双方旅游合作;加强中国—东盟文化关系意识的重要性,鼓励开展文化交流,继续提升双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于洪君说。

他还表示,建议成立《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人文交流合作高级别委员会,或在RCEP框架下,成立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合作委员会。当前条件下,可考虑首先在中国与主要国家之间,譬如中国与新加坡之间、中国与泰国之间,逐步建立国别人文交流合作委员会,一国一策地扩大和深化人文交流合作。

而立之年,未来可期。相信在这片波澜起伏的世界格局大海上,以人文交流之灯照亮航海前路,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之船定能行稳致远,聆听到回应时代未来发展的强音。

01 /第16届中国—东盟文化论坛现场

02 /广西彩调剧《新刘三姐》

联系编辑:296985446@qq.com

猜你喜欢

文化交流东南亚人文
中德音乐文化交流途径探究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活捉一只“怪怪虫 ”
特殊时期中俄文化交流持续在线
薛范:毕生译配只为中俄文化交流
人文社科
美俄聚焦东南亚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本 期 导 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