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味诗词意境,体察丰厚情感

2021-10-11何方张静

新课程·上旬 2021年35期
关键词:观察意境想象

何方 张静

摘 要:要激发学生诵读古诗词的热情,体察诗情意蕴,必须有好的策略。通过揣摩“注释”,帮助学生自读自悟;通过对文本插图的观察,点燃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通过课外资源拓展和激发学生的想象,迁移语言文字运用,助力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更好地入境阅读。

关键词:意境;揣摩;观察;想象

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学习历程中的第一个重要阶段,学好古诗词,能激发他们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性,对激发民族自豪感也是意义非凡。

一、揣摩“注释”,熟读自悟

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还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尝试自主学习古诗,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含义是个好办法。教材中注释的内容有多方面:有的是对题目的解读;有的是介绍作者及其出处的;有的是对偏僻字的注音释义;有的是对词语或者短句的注释;还有的是对诗词的拓展等。注释是小学生自读预习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说,通过熟读和注释,有不少学生能够了解诗词的大意。因此,充分发挥注释这一资源在课文课堂上的辅助作用,不但能帮助学生掌握词语、拓展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质疑、探究能力。巧妙、得当地运用这些注释,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很大帮助。如《山行》一课,教材的注释很少,其中“坐”的注释是“因为”,理解诗意就轻松多了。

二、看懂插图,再现意蕴

为了促进小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教材中专门准备了许多插图。这些插图,大多以古老的中国画的表现手法,描绘古诗词的意境,简洁清晰,便于学生观察。如《绝句》的插图便给人以无尽的美感,组成了一幅寂静、恬淡、清新、辽远的郊外春景图。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文本插图提出以下问题:图中都有什么景物?能不能按照由近及远的顺序说一说?把插图转化为丰富灵动的语言文字,再现在学生面前,一下子点燃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走进了古诗描绘的美景中。当然,除了观察课本插图,我们也可以“拿来主义”,将课外的图片资源尽数拿来为我所用。比如,在教学《题西林壁》时,理解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时,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逐一出示庐山的多个视角图片,领略庐山万千变化的美景,更是领悟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感慨。接着开展讨论,从而揭示更深刻的道理:看事物不能光看表面,要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

三、延伸拓展,提升感悟

每一首古诗词都是诗人生活的缩影,是一段浓缩的心路历程。学习古诗文,不仅仅是读诗、理解诗词,而是更好地走进诗人的生活,体察诗人的人生感受,这也是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方面。特级教师高祥虎老师说:“教师应该是文本动能的展开者,避免平面解读,以体现解读层次的厚度和有效拓展的宽度。”高老师就善于拓展有效资源,进行古诗词课堂教学,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他在学生基本理解《泊船瓜洲》时,抛出一个问题:既然“离家近”,又“思家切”,为什么不回家看看呢?引入王安石政治仕途进与退的艰难。接着高老师又引入王安石的《钟山即事》,读出其客居异乡时对家乡美景的眷恋之情。紧接着,高老师又出示王安石不同时期写的《书湖阴先生壁》《梅花》两首诗,让学生细读揣摩,最后,学生读出了王安石对家人、对朋友、对故园、对挚友的难舍难分,对官场身不由己的无奈等。通过这样的课后拓展延伸,学生的感受是多元的,能够起到巩固提高的作用,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教学才能进入“教是为了不教”的最高境界。

四、引导想象,丰富感受

古诗词难以理解,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古诗词创作年代久远,而且古诗词的语言更凝练且有更大的跳跃性。别林斯基说过:“在诗中,想象是主要的活动力量,创造过程只有通过想象才能完成。”所以,启发想象,品味意境是古诗词的灵魂。在教学《望天门山》时,我引导学生想象:“李白看到青山出,孤帆来,可能会做些什么?”教学《望洞庭》时,让学生想象说话“诗人看到如此美景,可能会想些什么”,进一步感受洞庭湖的宁静之美。想象诗人面对美景时的表现,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也能帮助學生更好地入境阅读。因此,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要及时进行朗读阅读。

有位教师在教学《天净沙·秋思》时,在学生初读完之后,问学生:你看到什么景物呢?这里又是什么样的瘦马、夕阳?此刻,学生思维活跃,小手常举,发言积极。

我国古诗词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体会古诗词的价值,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和方法,促使古诗词教学的顺利进行,使每一位学生都爱上古诗词。

猜你喜欢

观察意境想象
快乐的想象
墨彩出奇 意境清雅
细观察 多想象 善表达
这些并不是想象,有些人正在为拥抱付费
那时我们如何想象未来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
舞蹈意境的认知与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