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课时目标”的把握与实施探讨
2021-10-11许艳
许艳
摘 要:课时目标是一节课的出发点和终点,课时目标科学合理,是一节好课的前提条件。不然这堂課演绎得再精彩,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一堂好课。
关键词:课时目标;“三本书”;练习题;学情
一节语文课“教什么”比“怎么教”更关键,“教什么”是解决落脚点的问题,既是这节课的出发点,也是这节课的归结点。“怎么教”是教学技能、教学目标,科学合理是前提。
第一步:读好“三本书”
第一本书就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它是语文教学的方向、指南针。这本书包括前言、课程目标与内容、实施建议、附录四大部分,每一部分都流淌着语文教学的源泉,它们是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基本理念:(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2)正确把握语文学科及教学特点;(3)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建设开放、活力的语文课程。这是每位小学语文教师打造高效课堂的必修课。
第二本书就是《教师教学用书》。它是老师备课时的拐杖。有了它,才不会在备课中迷失方向。不曲解文意,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第三本书就是“课本”。不管给孩子们上哪一门课,在备课时要做到三个字。“懂、透、化”。“懂”,就是要了解课文的内容与主题思想。“透”,就是要读懂文字背后的信息。包括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朝代,作者写这篇文章的原因,编者选编本文的用意,在这个单元学习本知识的出发点,在表达上有哪些可鉴之处,等等。“化”就是要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只有自己明白了,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才能流畅地传递给孩子,你的言行举止才能潇洒自如、游刃有余。
第二步:把握好三个层次目标
第一层次目标:语文学科教学总体目标,也是之前推崇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三者不必像之前那样明确分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交融,不用明确标注属于哪一类目标。
第二层次目标是学段目标。小学语文三个学段目标:第一学段一、二年级,第二学段三、四年级,第三学段五、六年级。每学段编者从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方面进行编排。我们不仅要熟悉各学段目标,还要把握不同学段目标的异同点。以阅读目标为例,第一学段指出一、二年级学生学习默读的基本能力;第二学段指出三、四年级学生初步学会默读,掌握默读的基本方法;第三学段指出五、六年级学生默读要有一定速度,达到一定的默读目标,能根据阅读需要搜集所需信息。只有纵横比较才能掌握学段目标变化的阶梯,才能在制定课时目标时不出现拔高或滞后现象,才能恰到好处地定位在该学段的教学目标上。
第三个层次目标就是“单元目标”。它包括这个单元所有内容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它出现在该单元的最前面。条理清晰,方向明确,语言简练,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掌声》一课来说,本单元语文要素要点是:(1)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意思;(2)学写一件简单的事。单元第一层次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默读能力和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能力;第二层次教学目标是训练学生习作能力,培养学生读写技能,在教学中以读写为基点,读中悟、悟中写、读写悟合为一体。
第三步:抓住课文练习题
部编教材精读课文后设计的习题,略读课文前设计的导语,是本篇课文画龙点睛的关键点,犹如一条龙的眼睛,是制定课时目标的切入点。《掌声》课后练习第一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本题正是训练孩子默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与本单元目标中的第一层次目标相照应。
第四步:了解学情
学情是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出发点。如果少了这一环节,那你制定的课时目标有可能是拔高或滞后的,或者你认为孩子会的孩子偏偏不会,你认为孩子不会的,孩子都奇迹般的会了。比如有一位老师上公开课《自然之道》这篇课文,记得坐我身边的那个孩子,一直低着头在思考什么,还不停地写着什么,根本没有心思听老师讲课。我心急之下打扰了他一下,问他为什么不注意听老师讲课,我一不留神发现孩子的书上密密麻麻地写了一段话,他写道:“既然文中的向导是生物学家,他应该懂海龟的生活习性,他为什么还是把幼龟扔到海里呢?”这奇妙的想法叨扰着这个孩子,以至于完全沦陷,苦思冥想不解。可是,主讲教师激情四射地按照他的设计进行上课,根本洞察不了孩子们的心思,显然,老师的教学和学生的需求并不在同一条轨道上,这就是不了解学情造成的后果。
总之,只有掌握了制定科学目标的理论支撑、方法技能,才能制定出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再加上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魅力无限,深受学生喜爱,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