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仕云生平考

2021-10-11张靖人

寻根 2021年5期
关键词:知府潮州康熙

张靖人

清代、民国的蒙学读物中,除了人们熟悉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还有一种《四字鉴略》。这本童蒙读物在清代、民国影响很大,20世纪80年代以来也被诸多出版社多次出版。《四字鉴略》的作者为王仕云。当今 对王仕云的评价,还基本承袭清代、民国地方志基调。在王仕云曾经任职地区的清代、民国地方志中,对他本人的评价基本是正面的。检索学界的研究成果,对王仕云生平的研究论文不多,张万钧《四字鉴略注解》前言介绍较为详细。许振东《醉耕堂与王望如关系及其小说刊刻考探》一文,虽非专门研究王仕云生平,但有所涉及。以上介绍与研究,还大体秉承王仕云身后地方志的正面评价。上述相关成果给笔者的印象是,王仕云是好人、好官。如此评价,太过表面,与真实的王仕云之间,还有不少差距。笔者以为,研究王仕云的生平,需要注意以下内容。

第一,注意王仕云生活在明清鼎革之际。王仕云身跨明清两朝,经历世事大变。不少士人抱持着不与清政权合作的态度,或隐居不仕,或遁入释道。其中有些人反思明亡教训,较为深刻的代表人物有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唐甄等。清廷为坐稳天下,须取得士人认同,为此,他们采取很多措施,其中的科举制,对读书人最有吸引力。从清初始,绝大多数读书人选择科举之路。但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当时不与清廷合作的士人在舆论上占据着制高点。王仕云就是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第二,研究王仕云的生平,要注意他的两种身份。

一是地方官僚。王仕云是一经历明清易代的清初地方官僚。依据现有资料,特别是地方志记载,可勾勒出王仕云的生平。

王仕云(1623—?),字望如,号过客,安徽歙县岩镇(现岩寺)人。后迁往南京,故有记载又说他是江南江宁籍。崇祯十二年(1639年)贡生。顺治二年(1645年),任镇江儒学训导。顺治五年(1648年)中举,顺治九年壬辰(1652年)中进士。順治十四年(1657年),任福建泉州推官,康熙五年(1666年)转任衡州推官。康熙六年(1667年),推官被裁撤。康熙七年(1668年),任广东程乡县令。有的方志还记载他为潮州知府,也有根据,但却有很多内容有待说明。康熙十六年(1677年)任平远知县,至十九年(1680年)。后自请去职,回南京(江宁)终老。可见王仕云一生大部分时间做官,是一地方官僚。

二是江南文人。

与王仕云交往的朋友主要有:

周亮工(1612—1672),号栎园,河南祥符(今开封)人,明末官监察御史,清初官福建左布政使。周能诗善文,才思敏捷。周集中有多首送给王的诗。王仕云曾作《周栎园先生年谱》,当为周逝世后所作。

施闰章(1618—1683),明末清初著名诗人。王仕云去泉州,他有《送王望如之泉州》诗。王仕云遇赦,他有《喜王望如赦还》诗。

李渔(1611—1680),浙江兰溪人,明末清初戏剧理论家、戏剧作家。王仕云曾两次为他的书作序,称李渔为友,高度评价李渔。

梁清标(1620—1691),顺治、康熙两朝历任兵、礼、刑、户部尚书。工书好文,精鉴别。王仕云任泉州推官,他作《送王望如司理泉州》。王任衡阳推官,他作《送王望如司理衡阳》诗相送。更有《相逢行赠王望如孝廉》一诗:“王生江南号国士,千年奋翮秋风里。抽思濡笔赋三都,传诵能贵洛阳纸。”对王的文才极为推崇。

余怀(1617—?),清初文学家,著有《板桥杂记》等。他的集中有送王仕云的诗,有写给王望如的信。

以上诸人多为文士,皆有著作传世。诸人多身跨明清两朝,既有上层高官,也有身处社会底层的文士。这说明王仕云的交际面很广泛。此外,王仕云还为一些书作序,也反映了他的交游与文坛地位。如他为明末文学家、抗清志士吴应箕的诗集作序,称赞吴“文章在韩欧之上,忠孝在文陆之间”。

王仕云的多种题材作品,有判词、文章、书信等,被选入当时的选本。周亮工《尺牍新钞》卷十二,选入王仕云尺牍三首。金圣叹评选《小题才子书》,选王仕云八股文《齐之以刑》一篇。欧阳厚均编《岳麓诗文钞》,选王仕云诗一首。清初姚佺编辑《诗源初集》,选王仕云诗六首,皆有名家评论。陈百史评《清晨拂扫以观其气》,说其“一日声满长安”,是王仕云的成名之作。《云中辨树》一诗,张公亮评:“自起堂奥,别开门户。”姚佺评:“心含造化,言含万象。”这些足以说明,王仕云在当时文坛,声名显著。

据记载,王仕云的著作有《史论同异》《易解》《桐庵随笔》《通鉴易知录》《四辰堂集》等。现还能查阅到的著作,有《四字鉴略》《格言仅录》和《五才子书水浒传》。此外,还有不少诗文,保留在地方志中。

第三,研究王仕云生平,需要注意两件大事。

一是顺治十五年(1658年),他在泉州推官任上参与审理周亮工案,秉公执法,不肯屈从上官,被诬包庇周而下狱数载。后逢顺治帝崩,天下大赦,他才出狱。这件事被世人看作是正直的表现,得到了当时江南文人集团的赞扬。周亮工在当时文坛、官场影响很大,王仕云也因此极大提高了知名度。

二是他裹进康熙甲寅之变中。康熙十三年(1674年),在平定三藩之乱时,潮州总兵刘进忠叛清,先后附耿精忠、台湾郑氏政权。时任潮州知府的魏櫆祥被废,程乡县令王仕云被刘任命为潮州知府。康熙十五年(1676年),郑经以潮州知府王仕云为惠、潮二府学道,还褒奖他为“江南宿学,岭表名臣”。王仕云之子王纶部,曾经“随父仕云任于程乡”。康熙十六年(1677年),王纶部作为清军的随征通判,与当时福建布政使姚启圣一起,劝降刘进忠等人。乾隆《嘉应州志》云:“王纶部,江宁贡。甲寅之变,惠、潮波靡,乃翁仕云以名进士宰程乡,亦陷于潮。纶部即领和硕康亲王令,招抚惠、潮而出仕云于难。王嘉伟绩,于康熙十六年题宰兴宁。”但在叙及王仕云时,只言“陷于潮”,不言王的其他作为,是含混其事,为尊者讳。

后刘进忠等人又归顺清朝,王仕云也在其中。王纶部因功被授予惠州府兴宁知县。地方志中还保留他的不少事迹。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帝采取分化瓦解策略。“有密谋内应、擒斩贼渠及率领兵民献城纳款者,俱赦其前罪,论功叙录,加恩安插,俾令得所。”这一正确策略,在平定叛乱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或者有人说,身为文官的王仕云,在叛乱中的上述行为,也是无奈之举。此种说法,不值得批驳。

三藩之乱中,也有身在乱藩阵营,心怀中央政权,并有所作为的人。著名的李光地、陈梦雷蜡丸疏事件就是例证。郑氏政权借三藩之乱,攻占沿海潮州等地,也有地方官坚决不予合作的。

光绪《嘉应州志》载:“考《通志》《仇昌祚传》:由明经任潮州府同知,康熙十二年(1673年)入觐,回至程乡,值刘进忠叛。其党挟之入郡,授以官,不屈,诈病卧床蓐者三年。康亲王恢潮,嘉其不污伪命,疏授惠州知府。而刘广聪《旧志》有昌祚铁汉楼诗,自序云:‘至甲寅,郡州异变,每以伪命相强,予以死誓得免,然濒于死者数数矣。而予卒不死,人佥以铁汉目之云云。”

为什么刘进忠废潮州知府魏櫆祥而任命王仕云?因魏不与之合作。康熙《畿輔通志》云:“康熙十三年(1674年),总兵刘某与续顺公不睦,乘机激变,设立伪官,使人来诱曰:‘第从我,何忧不富贵?櫆祥不少屈,乃胁以白刃。櫆祥曰:‘任尔所为,我唯一死以报国耳!遂幽之别室。櫆祥每日拍案大呼,十指尽为血出,卒以不食死。”

依附刘进忠,就是依附叛乱,就是叛国。接受叛乱者所授官职,就是伪官。大是大非,十分清楚。当时的一些官员,宁死不附叛乱。

王仕云依附劉进忠后,有什么特殊行为可以为他洗白吗?对于王仕云任潮州知府后的作为,资料不多。小说《三春梦》,记述康熙甲寅之变,有部分内容可参考。在《三春梦》一书中,王士云(即王仕云)是依附刘进忠的。第十回,在程乡县令任上,王仕云参与为刘进忠祝寿。第十四回,述刘进忠更易潮州文员武职,“其所废易者,潮州府吴科祥,以程乡县王士云为知府(此处吴科祥即魏櫆祥)”。第二十八回,军师钟文岳败清军安达王部后回潮,刘进忠迎接庆贺,王仕云作为知府,积极配合。第三十回,王仕云等人为军师钟文岳饯行。第三十二回,刘进忠在归顺清廷前,把库中金银一半分与贫户,由王仕云等人组织分发。

《三春梦》作为潮人抗清小说,很多内容有事实依据。称其为报告文学,不无道理(薛讪校点:《三春梦》,书目文献出版社,1985年)。以上记载与《台湾外志》所载也大体相合。

对于王仕云的作为,还有一种解释,就是他向往明朝。笔者认为,当时王仕云绝非要借助郑氏政权“反清复明”,而是贪恋禄位。读书做官,是多数士人汲汲以求的,王仕云身为明朝生员,在顺治二年(1645年)就做了清朝的官,与当时大多数明朝大小官僚的选择相同,表明他对明是没有什么感情的。

康熙甲寅之变中,王仕云依附叛乱势力担任潮州知府,成为他的污点。此处涉及对刘进忠的评价。康熙甲寅之变后,对刘进忠的评价,的确有不同说法。笔者认同这样的观点:刘进忠叛服无常,根本不是站在底层民众的立场,也有碍于国家统一。他的作为,是叛乱行为。与之勾结的耿精忠、台湾郑经割据政权,更是如此。王仕云依附分裂势力,当然是被否定的行为。不过由于他最终反正,特别是其子王纶部参与说服刘进忠,也算立了功,清廷对其附叛未追究。但在舆论上,也是被唾弃的。王仕云批评唐魏征:“魏郑公不能从太宗以始,不获事建成以终,虽相业有光,究竟是才有余而行不足者。”从此论,王仕云依附郑氏政权的行为,不是更为不齿于人吗?

对此事,王仕云念念不忘。晚年的他认为对一官员的评价,不能说是否清廉,清廉是为官的分内之事。他说:“居官而清,犹女子之守,不足多也。自夸冰操,如烟花市上称说鲁男子,有不戟手唾骂者乎?”举例有些刻薄,但所言合理。紧接着,他又提到清浊问题:“况清欲归我,浊将谁归?”清浊所指是什么?实指他在岭南为官的事。“此余十二年岭外虽叨督府首荐,究不能骤洊清华也。”县志记载,他在程乡县令任上,还是很有政绩的。为什么他还这样说?当指他曾依附刘进忠叛乱事。所以他说:“望子孙之为官者,以余为戒,不当以余为法。”有为自己的辩护,但又要子孙以他为戒,看来他也认为此绝非光彩事。

可以说,王仕云在清代的第一身份,是基层官僚。对于此身份,他是极为看中,极力保全的。在真正的大事大非面前,他并未实践自己的固有言论,言行矛盾。这种矛盾,都是围绕保持禄位而发的。

综言之,生活在明清易代之际的王仕云,是具有一定名声的文人,同时也是一曾经依附叛乱的地方基层官僚。

作者单位: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知府潮州康熙
寻找潮州
济公传
如此原因
古潮州府释道文化刍议
远处识人
年度第21期,P.84
康熙下象棋
康熙隐忍除奸
远处识人
远处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