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思维:让科学探究往深处去
2021-10-11张牧文
张牧文
[摘 要]科学思维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问题解决的过程相联系。因此,小学科学课应当在探究活动中聚焦科学思维的培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一是情境创设聚焦认知冲突;二是问题设计聚焦挑战性任务;三是表达交流聚焦科学论证;四是低阶认知聚集思维跃迁。
[关键词]小学科学;科学探究;科学思维;深度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1-0055-02
二十一世纪,我国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强调学生应具备的核心素养。然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要落实到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上。同时,《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科学思维是科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量研究表明,儿童科学思维的显著提高发生在小学阶段及其前后。因此,小学科学课程应抓住这一关键期,从发展思维能力这一角度切入,重构科学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提高教学质量。
一、情境创设聚焦认知冲突
学生在冲突与矛盾中发现问题,又在冲突与矛盾中解决问题。在科学课堂中,学生调整认知结构、解决冲突的过程,就是个体思维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创设情境时,教师要聚焦对认知冲突的理解与构建,持续给学生“挖坑”,使学生在“掉坑-填坑-掉坑”的过程中大脑飞速运转,逐步领悟科学方法,习得科学知识,发展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探测暗盒里的秘密》时,教师出示两端各露出一截导线的盒子后问学生:“盒子里的导线是连接的,还是断开的?在不打开盒子的前提下,你如何判断?”学生根据已有知识,提出用检测器来检测。教师请学生演示,学生将检测器两端连接导线,观察到灯泡没亮,认为导线是断开的。教师趁机引导学生思考:“小灯泡没亮,一定能够说明导线是断开的吗?”有学生想到:“电池没电了!”“灯泡的钨丝坏了!”这时,教师再提问:“如何判断检测器本身有没有问题?”学生恍然大悟,自检检测器。事实上,教师课前将检测器中的小灯泡拧松了,就是为了检测学生有没有熟练掌握检测器的操作技能。学生潜意识认为灯泡的状态只能反映导线有没有连接,不能反映检测器本身有没有问题,自检结果说明是检测器出了问题。这种认知冲突,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随后,教师拧紧小灯泡,邀请学生再次检测暗盒。这次学生明确知道,使用检测器前必须自检。用检测器检测一次后,学生观察到灯泡亮了,确定导线是连接的。教师再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只检测一次,结果准确吗?”学生想到应至少检测两次,于是再测一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确认学生有没有再次自检检测器。这里的情境创设,聚焦在“现象-猜测-结论”的冲突上,更加接近科学的本质,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二、问题设计聚焦挑战性任务
没有兴趣、没有动力、没有需求,学生是不会主动学习的。完成一项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不仅具有非比寻常的吸引力,更是一种褒奖,也是学生进行下一阶段学习的动力。科学课堂中,教师可以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有结构的提问,将学生的全部身心吸引到解决问题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简单电路》时,教师设计了五个关键性问题。第一个问题:“哪种连接方法能让小灯泡亮起来?说一说你的理由。”这个问题提出后,学生没有关于电路的相关知识和连接电路的经验,全凭直觉或生活经验回答问题,但对如何让小灯泡亮起来抱有极大的兴趣。特别是教师要求学生说明理由时,学生不能胡乱猜测,必须认真观察小灯泡和电池。第二个问题:“对灯泡比较亮和不亮的连接方法,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做完实验后,发现大家的猜测有的对,有的不对,猜对的学生很得意,猜错的学生不甘心,但都好奇其中的原理。教师此时发问,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同时又对学生进行了比较的思维训练。第三个问题:“为什么这样连接,灯泡会亮?”学生又被问题难住了,因为他们不了解灯泡的内部结构。这时教师把灯泡打开,学生兴致勃勃地观察灯泡的内部结构,仔细探索灯泡亮起来的秘密。第四个问题:“你能解释为什么这些连接方法不能让灯泡亮起来吗?”学生习得“通路”的概念,对用新知识解释现象非常有动力,会立刻将注意力集中在错误的连接方法上。第五个问题:“你能用一根导线,让小灯泡亮起来吗?”学生回答第一个问题时仅凭直觉或经验,但现在是凭借自己通过探究获得的新知识解决问题,不会胡乱猜测,而是认真思考一根导线如何形成通路。这五个问题层层递进,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并且教师有意识地渗透观察、比较、分类等思维方法,不断对学生发问“你知道吗?”“你能解决吗?”“你能解释吗”,有效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表达交流聚焦科学论证
对学习影响最大的因素,是学习者关于自己将要涉及的知识领域的先有认知。学生很难改变自己的观点,特别是低年段儿童。因此,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将新信息和先有概念进行对比的平台,形成新的意义。科学论证以证据为基础,说明自己的观点优于其他观点,这是培养学生实证意识、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观察》时,教师出示一个不能打开的盒子,请学生判断盒子里有什么。学生晃一晃盒子,根据听到的声音,认为里面是石头,于是教师引导学生说出依据。一个学生说:“因为晃盒子的时候听到‘咚咚的声音,说明盒子里的东西很重。”其他学生马上反驳:“重的东西很多,不一定是石头。”一场辩论就开始了。
又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研究磁铁》时,教师问:“关于条形磁铁,你有哪些了解?”有学生说:“磁铁可以吸铁。”教师追问:“你这样说的依据是什么?”学生说是听别人说的。教师继续追问:“别人说的信息可靠吗?如何获得更可靠的依据?”学生想到找块铁来试一试。
再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探测暗盒里的电路》时,教师准备了两种不一样的暗盒,学生汇报的时候发现结论不一样。教师提问:“怎么证明自己的结论是正确的?”学生想到应将暗盒拿过来,测一遍给对方看,用实际的数据作为证据说服对方。在学生表达交流时,教师需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為什么这么想,并且观点要基于证据,实事求是。
四、低阶认知聚集思维跃迁
低阶认知不成结构,不可变通,学生的思维停留在这一阶段,很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堂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是为了围绕概念,使学生进一步形成认知结构,以便在不同的情境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探测暗盒里的秘密》时,暗盒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学生不能仅认为暗盒就是这节课使用过的盒子。生活中很多像这样打不开的盒子,都是暗盒。教师紧接着解释暗盒:“当我们碰到这样的盒子,我们有时无须打开它,只要借助外显的一些现象就可以做出合理的解释。”暗盒的概念建立起来以后,学生在生活中碰到类似的情况时,就可以进行解暗盒思想的迁移,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又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火山和地震》时,需要使用铁架台、土豆泥、番茄酱做成“火山”,利用酒精灯模拟火山喷发。同单元的《地球的内部》一课,使用橡皮泥模拟地球的结构;同单元的《地球的表面》一课,使用沙、石或橡皮泥制作地貌模型。
再如,教学苏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肌肉》时,需用硬纸板、铆钉、绳子制作手臂活动模型。这都涉及模型的概念,学生能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建模?因为教师没有办法带领学生观察真正的火山喷发,或者地球内部结构,所以用建立模型的方法来形成抽象的认识。学生在制作模型时动手动脑,将观察到的现象与收集到的资料进行对比,对自己的模型进行改进。模型不能完全模拟真实情况,只能通过技术手段,尽可能地接近事实。这样,学生在生活中碰到需要建模解决的问题时,就能自行使用这一方法。
迈克尔·杨认为:“新世纪的教育不是教学而是学习。”学生高阶思维的发展,影响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小学科学课程应当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寻找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契机,教会学生学习和思考。这在国际教育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必将成为改变学生未来人生的力量。
(特约编辑 木 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