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微课” 助力英语自主学习
2021-10-11李雪菲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课以其学习时间短、重难点突出、学习形式灵活及富有创意等优势,已经悄悄走进了我们的课堂,为学生搭建起个性化学习的有效平台,进而帮助他们在微环境中自主参与学习、体验快乐成长。
下面我结合自己日常的微课教学实际,从课前预习、导入的趣味性、练习的有效性、活动的探究性以及情境的生活性、课后巩固等几个方面,谈谈微课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一、课前预习,初探新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英语学习也是如此。通常, 预习一般是教师口头或书面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预习。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其他学科来说,的确是有效的。但英语作为一门外来语言,让刚学习英语的小学生预习,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这种情形下,很多学生因为看不懂内容,读不准单词,而逐渐失去预习的兴趣和信心,预习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微课的出现,恰好解决了学生们想预习英语,但效果却不理想的尴尬。同时微课视频兼具声像可视的功能,不仅能让枯燥的预习变得生动有趣,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能激发学生初探新知、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如,在学习新标准英语五年级下册Module 3一课时,其主题主要谈论lingling在英国的一日三餐,同时教学内容还涉及中西方在传统饮食上的异同。在拓展延伸部分,我设计了需要学生运用本课句型结构谈论自己或家人的一日三餐的教学活动,因此掌握更多的有关中西方饮食的词汇。 基于此,我制作了课前预习微课。首先微课呈现一些精美的有关中西方饮食的图片,一闪而过,微课呈现问题:There are so many delicious food. Do you know them?If you know,say the words as quickly as you can.视频快速闪动单词,学生可以快速抢说单词,一下子激起预习兴趣。读完之后,对于其中的新单词,后面的视频中会有正确的读音呈现,学生可根据需要自主跟读。微课中再提问:What kind of food do you like?食物归类,学生区别English food 和Chinese food。因而恰到好处的预习,为新课学习中了解中西方饮食的差异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巧设导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莎士比亚也曾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借助微课,我通过巧妙设置导入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思考的热情。如,在制作新标准英语三年级下册Module 8的微课时,由于本课内容涉及的是方位介词in ,on, under,behind,为了更好地激发学习兴趣,微课导入我以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开始: “Hello,everyone. Do you know‘in? Yes, he has many good friends, do you know them? Who are they?”学生已经知道in的意思,再猜它的朋友,學生一定会很感兴趣,比开门见山直接说出今天所要学的in , on, under, behind要有趣得多,也更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去思考,让学生能够主动去观看微课视频,从中捕捉有效信息。与此同时,学生在精心设计的微视频小故事的指引下积极参与,充分展示出他们个性化的学习思维方式。教学中,部分学生还能联想到除“on, under, behind”之外in的其他好朋友如“beside”等,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
此外,在英语微课导入的设计上,我们还可以借助其他的富有情趣的活动形式,来录制教学微视频,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提升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三、优化练习,积极思考
微课是一个浓缩版的小课堂,而课堂练习亦是微课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通过练习,可以检验学生对本节微课知识点呈现之后的掌握情况。如,在复习新标准英语四年级下册Module 7中一般过去时结构的运用时,在练习环节,为了能让学生更好地明白一般过去时动词的变化规律,我在微课视频中导入了一个和过去式动词相关的chant,chant不仅朗朗上口,而且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同时呈现的情境能够与知识点相契合。微课中,教师提示学生在chant的同时,要注意观察动词的变化规律,在自然呈现的语言环境下,学生能够主动观察,练习的时候教师也配上了相应的情境图片。在此情此景下,学生能够深入练习,主动思考,总结动词变化规律,对知识点的把握非常好,在经过一系列的优化手段之后,原本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了,学习效果很好。
同时,英语作为一种语言交流的工具,必须要在一定的情境下展开,只有在情境中,学生才能知道如何去运用,那么优化练习则尤为重要。为此,我们也要针对学生的测练情况,激励学生在训练中反思,在反思中进步。特别是对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尽量布置分层训练任务,让他们都能获得成功的体验,更进一步促进自觉自主的学习。
四、创设活动,自主探究
心理学告诉我们:“有疑则有思,无疑则无思。”教师要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不轻易同意他人的意见,大胆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在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探究和自我开拓的余地,要善于以教学内容本身的矛盾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间的矛盾作为突破口,启发学生去探究“为什么”,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勤于思考、乐于思考,从而更加积极自主地投入学习。
微课虽短小,却离不开创新,更离不开高效。为此,我们在进行微课设计时,一定要充分考虑学情和微课时间的限制,要创设高效的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微课制作中,我们可以通过制作guessing game,来有效地引发学生参与问题探究、进行思考。如,在制作新标准英语四年级上册Module 3中现在进行时结构的微课时,我创设了guessing game的活动,提出问题——What are they doing?接着,呈现了几个与课文内容有关的动词词组的图片——“row a boat / drink soybean milk / do Taijiquan...” 通过处理把相应的图片进行了部分的遮盖。由于学生的好奇心都很强烈,在遮盖之后,都会积极思考,主动去探究所掩藏的图片是什么动词或词组,在思考的过程中,发散性思维得到了很好的培养,也会有更多的生成性语言适时出现。
当然,在创建问题性情境为主要内容的微视频时,我们也必须坚持从学生的学习问题出发而设置,要把握好在学生学习困难之处,通过创设启发性的问题探究情境,并结合有效的微视频支持手段,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引导他们在探究中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五、联系生活,主动参与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语言的能力,努力创设情境,让学生学会从学习中体验生活、理解生活,最后将学习的结果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真正达到学以致用。
对于微课拓展活动的设计,我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环境,来实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的目标。如,在制作新标准英语五年级上册的Module 3的微课时,我选取了本课的知识点“Where /what /how...引导的一般过去时中特殊疑问句的运用”作为本次微课的主题,在练习部分,我制作了Lingling和Damiing周末去公园的视频,让学生依据内容,完成选词填空的练习,从而对特殊疑问词“where , what , how”以及相应的过去时动词变化有了很好的巩固和认识。语言学习只有贴近学生的生活,语言交流才会真实而有效,所以最后的拓展活动设计如下:T: We have known what Lingling and Daming did last weekend. Now they want to know what you did last weekend. 呈现任务单:Where did you go ? What did you do ? How did you go there ? 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完成。由于前面的微课视频和任务单这两个活动情境都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学生都很感兴趣,不仅观看微课的时候很认真,而且在完成任务单时也能依据自己的生活实际主动思考,积极参与,不同层次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都得到了相应的发展。
六、课后巩固,综合运用
教学中,由于课程安排的需要,有的单元教学内容知识点多,容量大。同时学生之间也存在差异性,因而他们对于语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是参差不齐的。针对这些教学实际,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微课的个性化教学优势,通过制作课后微课程,为更多的学生创造有效的复习,进而提高灵活运用语言的能力。如,在学习新标准英语四年级下册Module 8一课时,由于教材文本内容多,还涉及一般过去时的不规则的动词变化,学生初学,部分学生掌握得不是很好。因此根据教情和学情,我制作了课后微课程。先是呈现动画版的大头儿子小头爸爸一家人的周末活动,描述的内容与本课不规则动词过去式的变化相关。由于动画人物学生熟知并喜欢,他们乐于观看并自主学习。接着以闯关的形式,利用情境图片,设置了其他有关动词过去式变化的练习,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最后呈现的是与本课主题和学习内容都有关系的绘本故事,绘本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积极阅读并自主思考,为他们下节课的课前阅读汇报打好基础,从而实现语言学习的输入到输出。另外,学生也可以根据自身需要,反复观看微课,最后都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不仅如此,在制作微课时,我们还要注意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设计出多种多樣、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生活经验的学习任务,努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并体验更为真实而具体的语言活动,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尽力把所学的语言知识转化为语言技能,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总之,在英语微课的制作与使用过程中,教师必须努力联系教学实际,优化微课制作的教学环境,以激发学生兴趣为前提,以学生的学习问题、需求和实效为制作重点,真正发挥出微课作为信息技术辅助课堂教学的手段在英语教学中的积极作用,从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促进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作者简介】李雪菲,山东省威海市北竹岛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