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下”即尊重
2021-10-11张春霞
张春霞
作为教师,我们习惯用已有的理论、经验、看似正确的方式去开展工作,但当学生的负面情绪骤然出现时,这些“正确”的方法有时就会失去作用。这时,教师需要运用自己的智慧,用发现的眼光看学生,用创新的方法化解负能量,找到合适的教育突破口,春风化雨,实现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顺水推舟:怎一个“娘”字了得
“啊!这个人就是娘!啊!这个人就是娘……”
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我聽到赵老师班上一个学生正在唱歌,但是歌词只有这一句。
这是怎么回事?我停下脚步,准备“偷听”。教室里突然传来一阵哄堂大笑。我一下子明白过来了,这是学生在借歌词调侃赵老师“娘”。我很气愤,准备到教室里呵斥这个目无尊长的学生。
就在这个时候,赵老师的声音传了过来:“谢谢晓晶同学把这么美好的一个字送给了我,并刻上我的印记。”我一愣,什么情况?我停下脚步继续“偷听”。
赵老师接着跟学生讲起了“娘”字的来龙去脉、有关“娘”的故事,最后深情地说:“古往今来,‘娘字是最美的字眼,不管是铁骨铮铮的大丈夫,还是柔弱娇小的女子,‘娘都是他们一生割舍不下的情怀,‘娘字承载了许许多多浓烈的感情,有娘在的地方就是家。谢谢晓晶同学把这个最美的字眼用在我身上,我一定会像‘娘一样守护着大家的成长……”赵老师的一席话感动了我,我佩服他的才学与随机应变,更佩服他的胸襟。这时,又一个声音传来:“老师,对不起,我不该说您‘娘,是我错了。”
后来才知道,这个叫晓晶的学生是一个令不少老师头疼的男孩子,赵老师接手这个班之后,总是找机会跟他谈心,可这孩子不领情,反而觉得老师很讨人嫌。这天课上,赵老师点他起来回答问题,他不会,但他说:“老师,这个问题我不会。但我想为你唱首歌,感谢你这些天对我的教育。”赵老师以为这些天的谈心换来了孩子的理解,便答应了,却没想到这个“小刺头”借此调侃老师。
赵老师的顺水推舟其实是悦纳学生的不完美,用爱包容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刺”,用爱慢慢感化。
另眼相看:学生的目光把家长“烤熟”了
二年级的小菲比较内向,经常迟到,每天雷打不动地迟到五分钟。班主任一开始跟小菲沟通,小菲说是因为妈妈送她上学出门晚了。班主任又去跟小菲妈妈沟通,小菲妈妈说:“不怪我呀,怪她爸爸,每天晚上,她爸爸都要她练琴,曲子不弹熟不许睡觉。孩子还小,我是希望她每天多睡一会儿。”没办法,班主任又去找小菲爸爸沟通。小菲爸爸却说:“孩子每天练完琴还是比较早的,是小菲妈妈自己喜欢磨蹭,导致孩子迟到。”家长之间互相推诿,并且还觉得班主任小题大做,认为孩子迟到五分钟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接下来,小菲依然每天迟到五分钟。
班主任为此焦头烂额,耐心都快磨没了,我便跟她支招:“这样不跟学校配合的家长真是少见,但是爱孩子这点是相通的。我看小菲以前也比较开朗,她的内向是否与经常迟到有关。这样,你可以让小菲妈妈体验一下小菲迟到时同学们异样的目光,说不定能有所改变。”
第二天,班主任在校门口等着,小菲果然又来晚了。班主任对小菲妈妈说:“麻烦你把她送到教室去吧。”当她们出现在教室门口,本来书声琅琅的教室突然安静下来,全班同学都用奇怪的眼光看着她们。看到小菲低着头,像逃兵一样跑到自己的座位上,小菲妈妈好像突然明白了,小菲每天在学校被“另眼相看”。小菲妈妈好像也被这目光“煎烤”着,她连忙向班主任道歉:“老师,是我错了,我没想过迟到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伤害。我对不起孩子,对不起老师。我保证小菲以后再也不会迟到了。”
再也没迟到过的小菲,性格也渐渐开朗起来。
面对不配合老师开展教育的家长,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家长设身处地去感受一次,他们才能真正理解孩子,从而与老师达成共识。
自作主张:让学生在“强势”下“展翅飞翔”
放学后,校门口围了一圈人,有学生,有家长,看来是有什么纠纷。我扒开人群,看到班上明和江的家长像斗鸡一样你不让我,我不让你,“战事”一触即发。明和江是一对“小冤家”,住在一个小区,在班上座位也挨在一起,平时两人总喜欢为一些小事闹别扭,不知道今天他们又为什么闹了矛盾。
江的妈妈着急地跟孩子说:“快告诉老师,他是怎么欺负你的!”江不吭声。明的妈妈不甘示弱:“是江总欺负明,你怎么恶人先告状?”
看着怒气冲冲的家长,我知道这时讲道理是解决不了问题的。我大吼一声:“请你们注意一下影响,现在是放学时间,不要在校门口大吵大闹!家长都别说话,让两个孩子自己反思一下,都错在哪里!”看着周围的人群,面对“强势”的老师,家长冷静了下来。没过一会儿,明走到江跟前说:“对不起,我不该玩你的橡皮。”江也跟明道了歉:“我不该丢你的书。”
怎么回事?家长有些懵圈:“老师,这俩孩子从一年级一直吵闹到六年级,请老师把他们调开,让他们的座位离得越远越好。”
“就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你们是不相信班主任,还是不相信你们自己的孩子?座位不能换!”我又转头看向江和明:“都读六年级了,多大点儿事,自己处理不好,还让家长天天为你们操心!老师相信你们能处理好彼此之间的关系,能做到吗?”
两个孩子没想到我会这样处理问题,看到我鼓励的目光,一起点了点头。这俩孩子开始还有些小别扭,后来关系越来越好,最后成了如影随形的好朋友。
遵循孩子们的处事原则,给予他们充分的信任和引导,他们是会朝着老师期望的方向发展的。
“蹲下”即尊重:他要做“会奋斗的花草”
在公开课上(借班上课),我要求学生带着问题“你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读出作者对生活的哪些思考”开始五分钟的自主学习。没想到,坐在后排角落的一个学生却开始发呆。我走过去跟他交流,他说自己不知道如何学习。我蹲在他的座位旁边,一步步地引导他跟我一起学,教他如何围绕问题找句子、圈词语、写体会。学生惊讶地望着我,好像不相信我会花大把时间单独辅导他。在我的引导下,他慢慢地开始阅读,并尝试做了一些简单的批注。
“刚才哪位同学从这句话读出了‘我们要学会选择,你又读出了作者对生活的哪些思考?”在交流环节,我特意让那个学生回答问题。他说:“我读出了花草自己知道奋斗。你看,作者提到‘我只种些好种易活、自己会奋斗的花草。花开了,多么有意思!会奋斗的花草能给作者带来乐趣。”
“嗯,你读出了作者养花得到的思考,那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说说如果你奋斗了,能给别人带来怎样的乐趣吗?”他一下子不知道该如何回答。我继续引导:“比方说,你刚才努力学习……”
他一下子明白过来了,眼睛亮亮的:“这节课我在老师的帮助下,努力学习,有了自己的学习成果,我自己很开心,老师和同学们也很高兴,这让我明白,只要不断地努力,我就可以为别人带来快乐。”回答完毕,全班同学自发地给这个平时不怎么参与交流的同学热烈的掌声。后来,这个学生再也没有走神,而且只要我提出一个问题,他立马就会投入到思考和学习中。评课时,这个班的语文老师说,这个孩子是班上的“学困生”,没想到这节课的表现竟然如此出色。
“学困生”一般缺少的是兴趣、方法和认同,教师需要抓住一切机会,不断地鼓励他们,帮助他们找到学习的方法,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
所谓的“学困生”“调皮生”“潜能生”,都是成人为有个性的学生贴的标签,也许他们会“制造”一些意外事件,但学生之间有差异是正常的,教师应该学会悦纳,尊重差异,这样学生才会在这份尊重、信任、鼓励和引导中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曹小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