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土地上的“绿色”教育
2021-10-11余向红
余向红
红安县教育局以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为指导,整体规划全县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建设与实施方案,为学校自主开发实施劳动教育课程规划方向,提供专业支持,实践证明行之有效。
在此基础上,红安县以6所承担省市劳动教育课题研究任务的学校为龙头,建立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实验学校共同体,培养打造劳动教育优秀教师和管理者团队,建设一批有特色的实验学校,引领全县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的有效推进与常态化实施。
建议学校在校园内建立不同规模和功能、学生可以常态化开展活动的劳动实践基地。以“1+N”的模式,创建校本特色劳动教育课程,积累劳动教育教学活动案例,创建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库,形成有红安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依托“1+N”课程实践让劳动教育更立体
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总体策略是:纵向规划,横向推进,课程整合,课题引领,开发资源,形成体系。
推进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具体途径是:依托课题,利用资源,规划先行,系统培训,持续推进。
红安县现有6所承担或参与省市劳动教育课题实验的学校,教科院组织实验学校集中研讨,形成了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规划与实施的系列指导意见,供各学校参考。
生活服务劳动实践。以家庭为主阵地,班务校务社区劳动为辅,以个人卫生、物品整理、打扫清洗等日常生活基本技能学习及良好习惯养成教育为主。
特色技能劳动实践。以学校社团、兴趣小组为劳动实践主要形式,设立不同技能社团,培养并训练学生学习使用工具,掌握相关技术。
学科背景劳动实践。开发其他学科课程中的劳动实践活动资源,开展劳动教育,提升核心素养,是适合学校尤其是初中开发利用的劳动实践教育课程资源之一。
基地生产劳动实践。利用校内外劳动基地,开展综合性劳动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出力出汗。
劳动教育资源丰富,类型众多,在实际规划时须有所取舍。建议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时,结合劳动教材,以“1+N”的方式组合设置课程内容。
1+N中的“1”,指的是生活服务劳动。这一部分是全县各学校劳动实践课程规划的必选内容。
1+N中的“N”,指的是学校根据实际,自主选择的特色劳动实践课程。学校可以选择1-2项特色劳动实践课程内容,与生活服务劳动组合,形成本校的劳动实践课程内容板块。
这种课程内容规划方式,既保证了每个学生接受基本的劳动教育,又能形成不同的学校劳动课程特色,让劳动教育更丰富、立体。
劳动教育总体育人目标是明确的:树立正确劳动观念、具有必备劳动能力、培育积极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我们在进行劳动实践课程规划时,要求结合本校课程内容实际,尊重学生认知与成长规律,按“知、行、会、习、创”五个目标层级,设置本校劳动实践课程目标。
知:了解劳动实践相关知识、方法、技能,树立正确的劳动观;
行:亲身参与、体验劳动实践,学习劳动技能与方法,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
会:在实践中掌握基本的劳动方法与技能,学会使用常用工具,具有必备劳动能力;
习:在长期的坚持中,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与劳动品质;
创:热爱劳动,能创造性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以上目标可根据实际、有所侧重地分解在不同年级不同主题活动中。
每天固定时间、时长安排生活服务劳动。如每天上课前、放学后,安排固定时间,进行学习用具、桌椅的整理;家校配合,每天在家完成一定时长的清扫、整理、个人卫生类劳动。
在生活服务劳动中,每生每周安排至少一次校务或班务值日劳动;学校特色劳动课程部分,可根据实际情况,每周安排一次劳动实践。如红安县马岗小学组织学生每周给蔬菜浇一次水、每周参加一次社团劳动实践等。周活动可以固定时间,也可以固定任务,由学生自行安排时间完成。
每学期开展一次劳动周活动,时间为一周,劳动周可以通过两种形式开展。第一种形式以集中性的劳动分享与展示为主,让学生体会劳动的喜悦与自豪,分享劳动的收获与快乐,展示劳动技能与成果。如红安县2021年春季学期中小学劳动周由以下内容组成:劳动课题研究成果展示;学生劳动成果展示;劳动技能展示、劳动能手评比、劳动教学比赛。第二种形式是利用假期、研学旅行等时间段,让学生连续几天参加集体劳动。
学校可根据本校的劳动教育课程內容板块,合理设置时间,最终形成学校劳动教育课程文化。
立足于学生生活 让劳动教育课程落实落地
根据劳动实践课程特征,建议根据课程内容采取以下四种主要教学活动形式。
现场实践课:在室外劳动实践基地,以学生亲身体验和参与为主要形式的劳动实践课。现场实践课过程大于结果,参与重于成果,学生经历即收获,实践即成长。
感知欣赏课:通过参观、访问、欣赏、听报告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与劳动有关的历史文化、人物事件、劳动成果、工匠精神等,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激励学生热爱劳动,做优秀的劳动者。
技术指导课:劳动离不开技术技能、劳动工具的学习与掌握。与现场实践课相比,技术指导课目的性更明确、具体,即以某个具体的劳动技能、方法、工具使用为教学内容,学生在知识学习与实际操作练习中,经历知、行、会的过程。
展示分享课:从劳动中感受到收获的喜悦与自豪,在互动中解决问题,是劳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内容。展示分享课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个人或团队的劳动实践经历为主要内容,以交流展示为主要方式,分享劳动实践中所感所思所得,丰富劳动体验,培养学生积极的劳动态度与科学严谨的劳动精神,形成良好的劳动品质。
这四种课型,可根据实际,安排在某个劳动实践主题活动的不同环节;也可以作为四个环节,出现在一次劳动实践课中。
在确定课程内容时,要确保符合本校实际、有可操作性。依托劳动教材,落脚于学生生活,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设置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当地或本校没有能力、没有资源去实施的劳动实践课程。
建议各学校创建一支专兼结合的劳动教育师资团队。这个师资团队由三方人员组成:家长+兼任老师+外聘指导教师,以老师为主。兼任劳动教育的老师应核定工作量纳入评价考核。
劳动教育因其动态与开放性特征,较之于其他课程,有更多安全方面的要求。学校应有专人负责劳动实践中交通、环境、组织实施、意外伤害等方面的安全评估、监管与应急处理工作,制定全校师生共同遵守的安全管理制度。在具体活动中,对学生使用工具、户外活动、使用水火电、接触生物化学物品等存在安全隐患的行为,提前做好安全教育,随时监控指导,针对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要有应急预案。
因为劳动实践课程有别于其他学科课程的特征,我们建议学校在进行课程规划时,可以根据实际选择以下几种评价方式:
跟踪评价。以劳动手册(或记录表、档案袋)的方式,以周为单位,由学生自己对本人参加劳动实践的情况从知、行、会三个层面进行跟踪记录与即时评价。一周一记录,一月一交流,一期一展示,一年一总结。这种评价方式重在督促、帮助学生养成劳动习惯,确保劳动实践课程常态化实施。
激励评价。通过劳动实践成果展示评比、劳动技能比赛等方式,评选在劳动实践不同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学生,通过评选劳动小能手、作品成果评奖等方式,以奖代评。这种评价的主要功能是用榜样的力量激励学生热爱劳动、创造性劳动,感受劳动的光荣。
即时评价。根据具体劳动技术指标当堂评价,并用以指导学生劳动实践。即时评价适合在劳动实践教学时当场使用。
以上三种评价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学校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就有了依据和保障,避免盲目随意。
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劳动教育课程
在全县劳动教育课程推进策略和规划路线指导下,6所实验学校的核心团队分别进行了学校的劳动教育课程规划和设计,形成各具特色的校本劳动教育课程。
劳动教育课程内容必选的部分是生活服务劳动,学校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只是缺乏课程层面的统一规划。各学校依托劳动教育教材,结合本校实际,分年级进行不同内容、不同目标层次的规划。以马岗小学的生活服务劳动中“整理”这一项为例,一年级时是学会整理书包、文具、课桌椅、自己的生活用品,二年级的要求则是整理房间、教室等空间环境,内容及目标层次明确。
学校特色劳动教育这一块,則各有不同:永河镇是皮子之乡,所产豆制品为国家级地标产品,永河小学开发的特色劳动教育课程是“豆课程”;八角中学校园内有大片竹林,学校开发的课程是“竹课程”;太平桥小学附近生活着“红安绣活”国家级非遗传人刘寿仙,“红安绣活”成了他们的特色课程;马岗小学则把设计与制作类技能教育作为劳动教育内容进行开发……
6所实验学校均开发利用校园及周边资源,创建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体验农业生产劳动。在校内或周边开发劳动实践基地最大的好处是:学生可以随时关注并参与劳动实践。
2021年春季,各学校分别在实践基地里种植了花生、大豆、红薯等农作物,基地面积较小的学校,也种植了黄瓜、西红柿、辣椒等蔬菜。学生完整经历了整地、选种、播种、浇水、松土、除草、施肥的全过程,可随时到基地去观察作物生长情况,拔拔草、浇浇水……开出的第一朵花、结出的第一枚果实,都给学生带来莫大的快乐。
2021年秋季开学后,部分实验学校的开学第一课是品尝劳动果实:马岗小学、太平桥小学全校师生摘花生、吃花生;上新集镇中收获的花生、辣椒、黄瓜、番茄被送到学生食堂;大豆还没有开始收获,永河小学的学生开学第一周就组织去拔草,期待着即将到来的丰收……收获后的空地上,大家又计划种上萝卜、白菜。
从理论到实践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但只要合理设置,长期坚持,劳动课程的育人功能是可以伴随每个人一生的。
劳动教育作为国家课程尚在起步阶段,并没有现成的课程经验。我们也是边摸索边改进边积累,相信只要认真学习并落实国家劳动教育课程指导纲要,以育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扎实有效开展劳动教育,劳动课程一定能成为受学生欢迎、让学生终身受益的国家课程。
责任编辑/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