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任务视角下单篇文本教学探索
2021-10-11童志国熊乐收
童志国 熊乐收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统编版高中语文新教材推进大单元教学,实施“大观念”,践行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新理念。但由于地区、学校等差异的客观存在,单篇文本阅读教学的模式很可能还会存在于一线课堂。面对这样教学现实,一线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践行大单元教学理念,将主题式大单元任务群教学落到实处;另一方面,要主动尝试、创生单篇文本情境化、任务化教学新模式,这样可逐渐实现单篇文本教学向“学习任务群”方式的过渡。
关键词:中学语文;情境任务;单篇文本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26-0009-07
在语文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的当下,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思考的问题是,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应该怎么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倡导新教材教学要进行大单元教学,实施“大观念”,这诚然没有错。但这并不意味着单篇教学就此退出语文教学的现实舞台,相反,由于单篇文本教学的观念和实践由来已久,再加上各地区、各学校生源质量不一,所以单篇教学一时还很难完成向大单元教学的转型,并极有可能会长期存在。另外,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是从单篇文本阅读中养成的,如果单篇文本都读不明白,怎能指望学生进行群文或大单元式任务群阅读?学生的现实阅读能力和习惯也决定了单篇文本阅读的样式在常态课堂中还将会是主角。
基于这样的客观教学现实,笔者认为一线教师一方面要积极践行大单元教学理念,整合、开发学习资源,将主题式大单元任务群教学落到实处;另一方面,也要主动尝试、创生单篇文本情境化、任务化教学的新模式,这样可逐渐实现单篇文本学习向任务群学习方式的过渡。下面笔者以姚鼐的散文名篇《登泰山记》教学为例,简要谈谈情境化、任务化视角下单篇文本教学的思考和实践,权作抛砖引玉。
一、学材分析,思路概述
姚鼐的散文名篇《登泰山记》位于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是一篇自读课文。除了《登泰山记》外,本单元还有现当代散文名篇《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节选)》,及古代散文佳作《赤壁赋》。这一单元在任务群里归属“文学阅读与写作”,其人文主题是“自然情怀”。学习这些写景抒情散文旨在“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教材“单元学习任务”要求选择文章中的一个写景片段,拟写视频拍摄脚本,并配乐制作小视频;同时还要求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散文。再加上《赤壁赋》《登泰山记》是文言写就的文本,所以本单元是“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写作”等任务群的融合。
一般而言,教读课文是教师教例子、教方法,自读课文是学生用学到的方法自学。考虑到任务群视角下的单篇文本教学应该与以往单篇教学有所不同,我们要积极创设贴合学生心理和认知的学习情境,设置贴合文本且难易适中的学习任务,促使教学方式由教师讲授转向学生主动探究。在真实的语文实践中,逐步实现课堂的转型,即从教师中心、知识中心走向学生中心、活动中心,以达成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之目的。作为单篇教学的《登泰山记》,如何落实任务群的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可在“任务”上做文章,将任务群的两个核心要素,即真实情境和任务驱动,引进单篇文本教学中,亦即追求单篇文本教学的情境化、任务化。
《登泰山记》是一篇游记散文。泰山为五岳之首,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所以可以拟创设一个社会生活情境——泰山旅游管理局官网要推出一个专题:“足迹——跟着名家游泰山”,姚鼐及其《登泰山记》入选。围绕这一情境,设计一系列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文本、同伴对话,读出自己的见解和发现,在获得审美愉悦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切实提升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二、创设情境,布置任务
泰山旅游管理局官网要推出一个专题:“足迹——跟着名家游泰山”,姚鼐及其散文《登泰山记》在众多入选诗文中排名靠前,现在要制作一个关于姚鼐的网页。假如你是具体负责这一专题的策划者,请带领你的团队完成下列项目任务:
1.查阅资料给作者姚鼐做一张推介名片。
2.录制一个声情并茂的文本朗读音频。
3.读者可能对文本中出现的“阳”“阴”“五鼓”“丁未”“戊申”“晦”“乾隆三十九年”等涉及地理方位及古人纪时、纪年的文化常识比较陌生,请查阅工具书给出通俗易懂的解释。
4.根据文本内容并参考泰山旅游示意图,绘制作者游泰山的线路图。
5.请选择文本中一个写景的片段,拟写视频拍摄脚本,并选择合适的音乐和场景拍摄一个小视频。
6.请从用词、句式、写法等角度入手,对文中一些精彩语段加以赏析,并写成言简意赅的短文,以启发读者的思考。
7.雨中、雪天登泰山毕竟不安全,请为“安全登山小贴士”写几条温馨提示语。
8.成果展示及评价。
三、情境解说,任务剖析
“情境”“任务”是新课标中出现的高频词汇,基于此,即使是单篇文本阅读教学也要指导学生做活动,在做中学,在完成任务中去主动建构知识。然而,学生学的活动的开展需要一定的情境,否则又回到了“师生问答式”教学的老路上去了。新课标中将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概括为三个类型: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从理论上说这三个类型本身无高下之分,具体创设哪类情境应与学习内容匹配。值得注意的是,语文实践活动情境创设的着眼点是学生而非教师,且这些情境都有拟真性的特点,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对接。
鉴于此,结合《登泰山记》其典范的文言游记散文的特点,及文本所描写的内容,并考虑到跨媒介阅读正成为时尚,学生对此并不陌生,所以我们创设了一个社会生活情境——制作一个推介姚鼐及《登泰山记》的页面。学生想制作一个内容充实、画面美观、吸人眼球的网頁,无疑要仔细研读文本,不仅要读懂更要读透。现就创设情境下学生要完成的任务进行简单分析,旨在说明设计目的及要达成的学习目标。
(一)坚守语文学习之法——诵读
众所周知,诵读是语文学习中传统且有效的方法,文言文学习中尤其需要学生放开嗓子大声诵读。以往的文言文教学中,我们虽然也要求学生读,但对读要达到的目标不明确,故而流于形式,并未收到切实效果。在网页制作的情境任务中,要求学生录制一个《登泰山记》的音频,并上传到网站,其隐含的信息是学生要将自己最美的声音、最真的情感展现出来。于是,过去那种敷衍了事的朗读就行不通了。
为了能让自己的声音在同伴中脱颖而出,学生在诵读上难免要做如下的功课。一是要读对和读准,具体来说,首先要读准字音,其次是读清句子,不能把文言句子读破了。如“道少(shǎo)半”“磴(dèng)几(jī)不可登”;“望晚日照城郭”应断成“望/晚日/照/城郭”不能断成“望晚/日照/城郭”。二是要美读,具体来说,要掌握一定的诵读技巧,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缓急、情绪的喜怒哀乐等都要关注。三是要情读,学生要有感情地读,肯定要对文本的内容有理解,并能准确把握作者在文字背后浸润的情感。有人说,诵读就是用声音去理解和表达作者的情感,此言不谬。情读的更高层次是,不仅要读出作者的情感,更要读出自己的情感。当然,学生也可以查找名家的范读音频,跟着名家练习诵读,这也是提高诵读水平的方法。
录制文本诵读音频这一任务有别于习见的课堂诵读,因为它激发了学生挑战自我、追求卓越的意愿,学生为了实现“声情并茂”并能成为“最美声音”获得者的目标,在熟悉文本、练习诵读及录制音频时,会格外用心,他们会反复诵读、细心揣摩作者的情感。对文本内容的熟知,为接下来要完成的一系列任务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录制文本朗读音频的任务,也包含了学生个人体验情境(自我评价读得准不准、美不美、有无情感)和学科认知情境(辨识字音、正确断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言素养。
(二)归纳积累文化常识——梳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且源远流长。不可否认,文质兼美的文言文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物质载体,织成篇章的那些文言词汇本身也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我们要增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对滋养我们民族之魂的优秀传统文化不能熟视无睹。但文言文毕竟与今天的学生有天然的时间隔阂和字词屏障,其中有些凝聚着古人智慧的文化常识,对一般人来说无疑是理解上的拦路虎。语文学习的必备知识目前还没有一个清晰的范围,而语文知识庞杂且不成系统又是不争的事实,所以对文本中出现的文化常识随文进行梳理实属必要,这有助于学生将文言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以备今后学习的不时之需。
对文本中涉及的关于地理方位和古人的纪时纪年进行梳理,并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给网站浏览者阅读,这实际是学生第二次在文本中穿梭,既要读进去又要读出来。文本中涉及的这些文化常识,学生借助工具书都不难梳理,关键以怎样的方式呈现能让人一看就懂、一读就明呢?这就需要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考虑到网页界面的丰富性,单纯用文字呈现不免显得呆板。所以学生可用表格的形式解释这些文化常识,既能让人一目了然,又能美化和丰富页面,一举两得。
如以纪时为例,古人对一天24小时的时段划分有特定的称谓,且从不同角度进行划分从而呈现出不同的称谓,假如不了解这点,可能会影响对文意的解读,甚至会闹笑话。可将古人纪时的称谓与今天的序数纪时对应列表如下,供学生梳理时参考。
(三)深入理解文本内容——鉴赏
1.理清思路——绘制作者行踪图。如果说录制朗读音频和解释文本中的文化常识是学生在文本中走了两个来回,那绘制作者行踪图则是学生第三次在文本中穿梭。作为游记的名篇,《登泰山记》以作者的行踪为线索,分别介绍了泰山的位置、登山的经过、在山巅所见美景、在日观峰观日出奇景,并以日观峰为参照物介绍了泰山的名胜古迹,最后介绍了泰山冬季的自然风貌。文章虽不足六百字,但脉络清晰、繁简适度、比喻巧妙、用词确切,具有桐城派散文“平正雅洁”的特点。
设计绘制作者行踪图的任务,目的显然不是训练学生的作图能力,而是学生文本细读的能力及概括能力。在绘制行踪图的过程中,学生要疏通文意、理清行文思路,最后将作者行踪中的几个点(如泰安、中天门、日观亭、岱祠等)连缀起来,即可完成行踪路线图的绘制。在疏通文意的过程中,学生其实就是在自主地梳理和积累文言实虚词和活用现象。当然,作者的行踪过于单一,我们可以指导学生参考《泰山风景名胜区游览总图》,将姚鼐的游踪放在此图中绘制,这样就可以让读者了解泰山的大致景点。更重要的是,将姚鼐的游踪图放在今天的泰山旅游示意图中去比对,学生能深刻地感知作者在冬天登泰山时表现出来的顽强毅力及文人士大夫登山临水的洒脱情怀。
2.跨界融合——拟写脚本并拍摄视频。作为典范的游记散文,《登泰山记》中的景物描写很出彩。既往的教学中,我们通常以赏析为主,要求学生读一读、品一品、议一议,教师预设的痕迹很重,学生的思维难以打开,难以在其脑海里留下深刻印记。
为改变上述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模式,我们设计了让学生拟写视频脚本并拍摄视频的情境任务。学生想要圆满完成拍摄小视频的任务,前提是要对文本再作一次细读、精读、深读,这其实是第四次走进文本。着重要考虑下列问题:第一,要选择文本中可以拍摄的写景片段;第二,要分析寫景片段的构成要素,比如有哪些景物,景物有何特点,景物的层次、位置分布特点等;第三,选择拍摄的场地和角度;第四选择匹配景物的音乐;第五,要将文言转换成言辞优美、表达得体的白话文解说词,并能与画面、音乐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一任务的设计其另一个目的就是尝试多样化的语文学习方式,将“跨媒介阅读与交流”与“文学阅读与写作”整合在一起,借助多媒体技术拓宽语文学习的途径。另外,拍摄小视频也与我们设计的总任务“制作网页”是匹配的,因为文字、图画、音频和视频是一个网页的基本元素。在拍摄小视频的学习任务中,小视频不是核心,核心是拟写视频拍摄脚本。在脚本编写中,学生要披文入情,对自己所选的写景文字要烂熟于心,要洞悉作者写景之后所蕴涵的情感,并能用准确生动优美的白话文完成对文言文的转述。就《登泰山记》一文而言,写景的文字主要在第三段和第四段,即作者登上山顶时的俯瞰图,及文本重点描写的泰山日出图。学生可以就这两处的写景文字拟写视频脚本并拍摄小视频,当然,也可以选择其他自己感兴趣的片段拍摄。与此同时,对摄影的相关知识学生可以课下查阅资料,也可咨询专业人士,这其实也是语文学习。另外,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文字类视频脚本的范本。
(四)赏析文本精彩片段——探究
1.赏析——语言简洁明晰、生动形象。桐城派的文章,语言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这在《登泰山记》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何让学生知晓并能领悟到这一语言特点呢?我们设计了写赏析文段的任务,目的是让学生真正读懂文本语言的特点,并用书面文字将其物化下来,形成解读成果与同伴分享,以提升自己的语言鉴赏能力。这一任务的设计是对“语言建构与运用”这一核心素养的切实践行。
《登泰山记》在桐城派古文中别具一格,这与作者对语言灵活运用、巧妙的写法紧密相关。具体来说,在文本中作者在语言运用方面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善用动词;二是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恰切运用;三是句式的运用灵活多变。在学生自主完成赏析的过程中,也达到了理解和积累文言词汇的目的。兹举三例:
【例1】“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
【赏析】“乘风雪”的“乘”字,从人身不由已,只能随风雪而行的动作中,渲染了风狂雪紧的隆冬景象和风雪的巨大威力,如果用“冒”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乘”“历”“穿”“越”“至”五個动词,把作者从京师到泰安的季节、路程交代得清清楚楚。风雪言“乘”,河言“历”,山谷言“穿”,城墙言“越”,既符合描写对象的特点,准确生动又富于变化,还充分表现了旅途的艰苦,活画出了作者风尘仆仆但意志坚定的神态,笔墨传神。
【例2】“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赏析】这段话运用了动静结合、拟人和比喻手法。“负”字以动写静,显出雪的厚度,又以拟人手法,使雪山奕奕传神。“烛”字名词活用为动词,显出雪光的晶莹光亮,写出日光和雪光相映的奇景。傍晚雪山的光亮是“明烛天南”,夕阳余晖则“晚日照城郭”,“烛”和“照”细致地区分出了两种不同光亮的强弱。“居雾”以静写动,写出雾的轻薄,呈现出停聚不动的状态。“若带”以小喻大,写出云雾的具体形状,描摹出泰山的安详明媚,肃穆中充满温柔和飘逸美。
【例3】“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赏析】本段文字以短句为主,兼有长句,整散句结合;作者紧扣时令特点,写出了泰山有别于其他山脉的特征,突出了泰山峻峭、苍劲、寒冷的特点。本段文字没有使用一个虚词,且不会产生歧义,体现了桐城派文章在辞章上“雅洁”的特点。
2.探究——文本章法及质疑问难。《登泰山记》篇幅不长,但作者的写作手法很独特,主要表现为其善于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起来写,在对细节特征的描写中侧面烘托对泰山的大印象。比如写泰山的高俊,文章不直接描摹泰山高耸入云,而是写“其级七千有余”,登临山顶则“半山居雾”,置身日观亭中“足下皆云漫”,这些细节将泰山高俊巍峨的特点烘托得淋漓尽致。又如写雪,全文除了一句“雪与人膝齐”的直接描写雪大外,全部用“明烛天南”“白若摴蒱”“绛皓驳色”等从侧面加以烘托。再如写天气寒冷则用“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这些细节来渲染,没有直接写自己对寒冷的感觉和反应。这种将小细节与大印象结合在一起来描写的手法,值得学生在写景状物的文章中借鉴。
另外,文章第一段关于泰山位置的介绍,及第三自然段中关于古时登山的介绍,为何读起来不感觉作者是在掉书袋?这就涉及到姚鼐的文章观了。姚鼐是桐城派的集大成者,强调文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不可偏废”。在他看来文章要以“辞章”为手段,以“考据”为凭借,来阐发儒家的“义理”。就本文来说,对泰山地理位置及名胜古迹沿革变迁的提及,即属于“考据”的范畴,但姚鼐在游记中重点放在对游程的记述、景物的刻画和时令特点的描绘上,故而文章没有落入因纯粹考证而产生的枯燥无味之泥淖。相反,本文因为文章脉络清晰、繁简适度,巧妙应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用词贴切,具有桐城派散文“平正雅洁”的特点,所以文中几处点到即止的“考据”性文字显得古朴厚重,不仅表明了作者的文章观,而且体现了泰山在中华文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与此同时,文本中有一个令人困惑的地方,根据今天的泰山旅游地图可知,泰山的最高峰是玉皇顶,旧称太平顶,又名天柱峰;以此反推,姚鼐登泰山时其最高峰肯定也是玉皇顶,但文章却说是“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泰山这样一个具有文化标志的名胜所在,其最高峰肯定是人所皆知的,姚鼐怎么会弄错?还有除夕之夜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日子,姚鼐在辞官回家的途中为何不急于归家,反而在除夕之夜去登泰山观日出呢?陪同的泰安知府朱孝纯与姚鼐是否是同道中人?如果时间许可的话,可以指导学生去探究这些问题,一探姚鼐创作本文时的真实心境,从而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与作者就文本达成共识。
四、学习成果展示及评价
在具体的学习任务中,任务1和任务7可以指导学生在课下完成,课堂上以展示为主。任务1学生并不陌生,但我们要求学生用简洁的语言介绍,不可直接复制粘贴从网上搜到的内容,而要经过自己的思考,加以整理和编辑。主要内容包括作者名姓表字、生卒年限、文学主张和代表作品等。实践证明,主动获取的比被动接受的知识更能被长久记忆,此举也在间接督促学生改变惰性思维。学习任务7要求学生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拟写几条温馨提示语,学生可以从雨雪天登山要注意的事项着手,比如要结伴同行、选择合适的登山装备(鞋子、衣服、食物、通讯工具等)……
最后,学生的成果要在班级内进行评比,可依据网页制作评价量表,评选出“最美诵读”“最佳场景”“最佳设计”“最佳图文”等单项奖及“最佳网页”奖,并给获奖同学颁奖,将学生的成果汇编成电子书,发布在班级微信群和QQ群,供家长、师生欣赏。
五、布置作业
设计作业“‘足迹——跟着名家游泰山(姚鼐篇)网页制作顺利完成,作为策划者,在多次的文本阅读中,你肯定有很多独特的感受。请用对联的形式写出你的感受”。此作业的设计目的在于要求学生将文本“读薄”,用对联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心得体会,形式新颖,作业负担不重,但对语言运用的要求较高。学生在斟酌措辞的同时,也是在训练自己的思维,无形中也提升了审美能力。如有学生写出了这样的对联,“巍巍泰山顶天立地拥仙境待有缘人探究竟,谦谦君子冒风迎雪赏奇景书锦绣文叙心肠”着实难得。
六、教学反思
这一次教学《登泰山记》,我们尝试“螺蛳壳里做道场”,将情境化、任务化学习的新形式融入单篇文本的学习中,设计一个生活化的情境——泰山旅游管理局官网制作“足迹——跟着名家游泰山”网页,并将其分解成若干任务,通过诵读、梳理、读写结合、探究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文本中来回穿梭,在语文活动中完成学习,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值得注意的是,在设计情境、任务时,切不可过于追求形式,甚至本末倒置,将活动本身无限放大而忽略了设计情境、任务的初衷——学语文。唯有在活动中凸显语文元素,以语文的方式完成任务,这才是名副其实的情境化、任务化语文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