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修复中的效果及安全性研究
2021-10-11梁长征张少姬梁聚兴俞国颖张带兄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口腔诊疗中心广东肇庆526000
梁长征,张少姬,梁聚兴,俞国颖,张带兄(肇庆医学高等专科学校附属医院口腔诊疗中心,广东 肇庆526000)
口腔种植是目前临床治疗多种口腔疾病的主要手段,通过手术在牙列缺损的牙槽骨中植入人工牙体,可有效修复缺损的牙齿,促进牙齿功能恢复[1]。牙槽骨密度、宽度以及高度是临床衡量口腔种植体稳定性的重要指标[2]。有研究表明:口腔种植修复患者在牙齿拔除之后,自然愈合的牙窝,会降低种植区域的骨密度,导致骨量流失,降低种植体成功率[3]。拔牙位点保存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口腔种植技术,可有效改善牙槽骨吸收,且对周边组织的损伤较小,有助于及早填充骨粉,避免牙槽骨吸收,提高牙槽骨的完整性,为提高种植体成功率提供良好的条件[4]。基于此,本文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5例口腔种植患者进行研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65例口腔种植患者,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32例(34颗牙)和观察组33例(36颗牙)。对照组中男18例、女14例;年龄23~44(33.58±5.01)岁;疾病类型:根折11例、牙周炎12例、慢性根尖周炎9例;体重45~94(69.62±5.01)kg。观察组中男19例、女14例;年龄22~46(33.62±5.04)岁;疾病类型:根折12例、牙周炎10例、慢性根尖周炎11例;体重42~96(69.52±5.04)kg。两组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性别不限,年龄18~65周岁。②病历资料完整、齐全。③口腔卫生状况良好。④颊侧骨板完整。⑤拔牙窝底可用骨高度在3mm以上。⑥咬合关系、软组织形态均正常。⑦无明显骨吸收、骨缺损。⑧均知情,已同意并自愿参与此研究。(2)排除标准:①存在药物、食物过敏史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③处于妊娠、哺乳期女性。④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⑤存在慢性、系统性疾病者。⑥合并帕金森、狂躁症、痴呆者。⑦存在拔牙禁忌症者。⑧合并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者。⑨中途从此项研究退出者。⑩既往存在牙周手术史者。
1.3 方法 对照组采纳常规拔牙后种植治疗:采用2%的碘伏对术区彻底消毒,前牙黏膜麻醉,将牙龈分离,以牙钳拔牙,注意防止牙龈受损,拔牙之后将囊肿、根尖肉芽以及感染组织清除,以生理盐水对创面进行彻底冲洗,将牙槽骨中的异物彻底清除,放置消毒纱布棉卷,告知患者用力咬合30min,将纱布卷取出后缝合。连续抗生素治疗3~5天,复查X线片,直至牙槽窝愈合之后,即可植入种植体。观察组常规拔牙后采纳位点保存技术治疗:采用100~200mg Geistlich Bio-Oss骨粉充填牙槽窝,宽度应与相邻的牙齿骨面保持平行,或者可以比相邻的牙齿骨面高0.5mm,完成填充处理后,覆盖胶原膜,以钛钉固定,对创面采用明胶海绵进行封闭处理,以漱口液漱口。塑形在术后8~10天后可拆除,连续抗生素治疗3~5天,复查X线片,直至牙槽窝愈合之后,即可植入种植体。
1.4 临床观察指标 两组治疗效果均在治疗3月后评价,观察指标包括:(1)种植成功率:患者无疼痛等主观感受,种植体不松动,无炎症,X线检查无连续投射影为成功[5]。(2)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采用锥形束CT测量,测量3次,将平均值作为最终结果。(3)PES(红色美学评分)评分:包括牙槽骨缺损、软组织形态、软组织颜色与质地、边缘龈水平、远中龈乳头、近中龈乳头,总分为14分,没美学效果与分值呈正相关性[6]。
1.5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检验。P<0.05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种植成功率比较比较 观察组种植成功率(96.97%)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种植成功率比较[n(%)]
2.2 两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比较 治疗前,两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比较(±s)
表2 两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比较(±s)
牙槽骨宽度(mm)牙槽骨高度(mm)牙槽骨密度(g/cm3)t P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t P t P对照组观察组t P 7.36±1.34 7.39±1.31 0.091 0.928 5.26±0.26 6.92±0.74 11.990 0.000 8.703 1.795 0.000 0.078 15.62±3.08 15.69±3.02 0.093 0.927 11.26±1.84 14.26±2.64 5.300 0.000 6.874 2.048 0.000 0.000 1.85±0.21 1.84±0.26 0.170 0.865 1.31±0.16 1.65±0.21 7.326 0.000 11.571 3.266 0.000 0.002
2.3 两组PES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PE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PE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PES评分比较(±s,分)
表3 两组PES评分比较(±s,分)
治疗前 治疗后 t P对照组观察组13.463 10.044 0.000 0.000 t P 6.25±0.16 6.29±0.18 0.946 0.348 7.82±0.64 10.62±2.47 6.212 0.000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想通过口腔种植技术改善面部美观度[7]。但口腔种植治疗期间,在患牙拔除之后,由于牙槽骨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刺激,拔牙位点中剩余的牙槽骨会出现不可逆性的吸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种植区域的骨密度、高度、宽度,影响了种植效果[8]。种植位点的骨量是否足够是口腔种植是否成功的重要影响因素,骨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口腔种植是否成功[9]。但在常规拔牙后种植治疗中,患者拔牙之后往往会出现骨质流失,对口腔种植物会产生一定的不良影响。口腔种植治疗中牙槽骨会被继续不可逆性的吸收,种植面积减小,骨量减少,牙槽嵴的愈合高度降低、宽度减小、组织稳定性降低[10]。且常规拔牙治疗中如果不能彻底清创,则会导致大量的炎症细胞、病原微生物在拔牙窝周围滞留,不利于牙槽窝恢复。如果情况严重,还会由于植入部位的骨量不足而无法接受种植手术治疗。
位点保存技术是在拔牙期间或者拔牙后采取技术抑制牙槽骨吸收,维持有效的牙槽骨量,进而提高口腔种植成功率。本研究显示:观察组种植成功率(96.97%)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观察组治疗后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PE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治疗中的有效性、安全性较高。分析如下:(1)位点保存技术结合了微创拔牙技术、骨引导再生技术的优势,可有效减轻拔牙位点组织的受损程度,维持拔牙窝中血液循环通畅,最大限度的保护牙槽骨,拔牙之后填充适量的Geistlich Bio-Oss骨粉,可以更好的引导、促进牙槽骨再生,为生产新鲜骨质奠定良好的基础,避免由于牙槽骨吸收而降低拔牙窝点的骨量。(2)位点保存技术通过有效的抑制牙槽骨吸收,为植入术提供了良好的骨质量、合适的三维位置,即牙槽窝中存在足够的新骨,可以与植入物更好的粘合。(3)位点保存技术可以将感染软组织彻底清除,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拔牙窝的感染风险,可促进牙槽窝吸收,对提高种植成功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郑少平[10]研究中,接受常规拔牙口腔种植治疗的对照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分别是5.69±0.78mm、12.52±1.43mm、1.33±0.16g/cm3;接受位点保存技术治疗的观察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分别是6.41±0.73mm、14.56±1.61mm、1.52±0.18g/cm3,观察组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研究结果接近,证实了位点保存技术在口腔种植治疗中可有效恢复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
综上所述,口腔种植患者采纳位点保存技术治疗,可有效提高种植成功率、牙槽骨宽度、高度、密度,提高修复治疗安全性,临床应用、推广价值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