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喜炎平治疗支气管肺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10-11程燕
程燕
盐城市第三人民医院儿科,江苏盐城224000
支气管肺炎是多种致病因素(如细菌、病毒等)共同作用所造成的一种肺部感染性疾病,以发热、咳嗽、气促、气喘等为主要的临床症状表现,不利于患者的呼吸正常功能,甚至易引发脓胸、脓气胸、肺大泡等并发症,造成呼吸衰竭、心力衰竭、中毒性脑病等严重后果,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1]。而对于婴幼儿来说,机体发育尚未完全,各项功能的抵抗能力与防御能力较弱,一旦遭受细菌、病毒、支原体或者其他微生物感染,很容易导致支气管肺炎病症。对此,临床只有积极给予相应的药物进行治疗,方可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保证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复合性制剂的一种,杀菌效果强,而喜炎平属于中成药物的一种,清热解毒、止咳止痢的效果较佳,在临床深入研究下,有学者认为这两种药物联合应用,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效果更加确切[2]。故该次研究尝试对2018年1月—2020年5月间该院所收治的44例支气管肺炎患儿给予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喜炎平治疗,效果明显。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项研究开展前已充分把各种资料提交至医学伦理委员会,征得批准后定再实施,该院接受治疗的支气管肺炎患儿,均自愿加入研究,共计87例,入院排号并根据奇偶数原则把这些患儿分成两组。对照组43例患儿中,其中男性患儿23例,女性患儿20例;年龄3个月~12岁,平均(6.04±2.06)岁;病程1~7 d,平均(4.06±0.95)d。观察组44例患儿中,包括男性患儿24例,女性患儿20例;年龄4个月~13岁,平均(6.05±2.03)岁;病程2~9 d,平均(4.05±0.98)d。两组患儿的基础性病例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所有患儿均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支气管肺炎;近期无其他疾病感染史;无该研究使用药物过敏史。
排除标准:严重肝肾功能疾病患儿;合并支气管扩张患儿;药物过敏患儿。
1.2 方法
对照组患儿单纯接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国药准字H20073378)(国药准字H20100062)治疗,每日取100 mg/kg药量与5%葡萄糖注射液进行稀释,用药方式为静脉滴注,2次/d。
观察组除对照组的治疗方式外,还需使用喜炎平(国药准字Z20026249)治疗,5~10 mg/(kg·d)药量稀释在5%葡萄糖注射液中,静脉滴注用药,主要滴速控制在30~40滴/min,1次/d。
两组患儿均接受为期1周的治疗。
1.3 观察指标
充分观察两组患儿临床症状改善状况,主要考察指标包括喘咳缓解时间、退热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对比两组患儿治疗后外周白细胞计数(WBC)、血清降钙素原(PCT)及C反应蛋白(CRP)指标差异,比较两组患儿的临床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具体判定标准如下:①显效:经治疗患儿的相关临床症状已完全消失不见;②有效:经治疗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明显得以改善;③无效:经治疗患儿的各项临床症状并未见改善,甚至明显加重。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状况比较
对照组患儿的喘咳缓解时间、退热时间、肺啰音消失时间显著较观察组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儿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比较[(±s),d]
组别 喘咳缓解时间 退热时间 肺啰音消失时间对照组(n=43)观察组(n=44)t值P值4.97±1.04 3.22±1.13 7.511<0.001 2.66±0.49 1.55±0.53 10.137<0.001 6.68±0.88 5.02±0.42 11.269<0.001
2.2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
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显效与有效例数共计42例,而对照组患儿中,显效、有效例数分别是20例、14例,比较发现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有效率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患儿的血常规、CRP及PCT指标差异比较
观察组WBC(8.12±1.75)×109/L、CRP(8.16±1.85)mg/L、PCT(0.43±0.12)ng/mL水平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儿血常规、CRP及PCT指标比较(±s)
表3 两组患儿血常规、CRP及PCT指标比较(±s)
组别 WBC(×109/L) CRP(mg/L) PCT(ng/mL)对照组(n=43)观察组(n=44)t值P值25.71±10.27 8.12±1.75 11.198<0.001 13.19±2.97 8.16±1.85 9.505<0.001 0.96±0.15 0.43±0.12 18.220<0.001
3 讨论
随着我国工业化经济的大力发展,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峻,支气管肺炎的患病人数也随之增加,特别是婴幼儿患病率较高。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发病机制相对复杂,加上机体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机体支气管相对狭窄,肺弹力组织发育与纤毛运动能力较差,很容易在细菌或者病毒的感染下而诱发这一疾病[3]。作为儿科常见的呼吸系统性疾病,小儿支气管肺炎的发病时间并不确定,时间越长,病情会越重,可能会出现长期咳嗽或者气喘症状,甚至演变成小儿哮喘、营养不良的后果,不利于患儿的正常生长发育,所以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对稳定患儿病情十分重要。
血清C反应蛋白属于急性反应蛋白,其在患者体内的半衰期通常为4~6 h,一旦发生感染情况,患者的C反应蛋白会在4~6 h内呈现急剧升高现象。当患者处于感染状态时,其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可超过350 mg/L,对患者感染情况可进行及时准确的反映,所以C反应蛋白可作为诊断患者感染的重要依据[4]。在该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临床有效率(95.45%)显著高于对照组(79.07%)(P<0.05);观察组患儿的喘咳缓解时间(3.22±1.13)d、退热时间(1.55±0.53)d、肺啰音消失时间(5.02±0.42)d均明显较对照组(4.97±1.04)d、(2.66±0.49)d、(6.68±0.88)d更优(P<0.05),观察组WBC(8.12±1.75)×109/L、CRP(8.16±1.85)mg/L、PCT(0.43±0.12)ng/mL水平较对照组(25.71±10.27)×109/L、(13.19±2.97)mg/L、(0.96±0.15)ng/mL更优,这组数据足以证实:针对小儿支气管肺炎患儿,临床采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喜炎平治疗的效果显著,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患儿的喘咳、发热与肺啰音症状,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是复发性制剂药物,主要组成部分是哌拉西林与他唑巴坦,其中哌拉西林是广谱性抗生素,而他唑巴坦是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一种,对机体细菌、β-内酰胺酶具有较强的抑制性作用,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而且耐药性低,并无较多的不良反应症状,可有效杀灭多数致病菌[5-7]。但是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原始病原体主要是病毒,随着病情发展,会合并细菌感染,所以仅仅使用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并无法有效改善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病症[8]。对此,临床学者往往会考虑联合性用药治疗的方式。
喜炎平注射液是一种中成药物,由穿心莲内酯磺化物组成,清热解毒、止咳止痢的效果极强,同时亦可有效抗炎退热,被临床广泛应用在支气管肺炎疾病治疗中[9]。另外,喜炎平注射液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性药理作用,除可替代利巴韦林注射液等抗病毒类抗生素外,还可针对各种不同的细菌感染治疗或者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的感染,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还可有效缩短病程,减少发热时间,与此同时,该药物还具有较低的耐药性,不易引发诸多不良反应,对小儿的危害性较小[10]。除此之外,喜炎平注射液在改善机体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方面具有明显性效果,可有效避免机体平滑肌的痉挛现象,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肺部功能[11]。以上这两种药物联合使用,可保证药物直达患儿的整个肺部,抗炎与抗过敏效果佳,亦可有效修复机体气道,改善小儿气喘与咳嗽症状,与此同时,药物的起效时间较快,药物效果维持时间较久[12]。在周小琴等人[13]的文献中,观察组患儿咳嗽气喘缓解时间(3.24±1.11)d、热退时间(1.54±0.54)d、肺啰音明显减少或消失时间(5.01±0.41)d明显优于对照组(4.95±1.05)、(2.63±0.51)、(6.69±0.87)d,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0.00%)明显高于对照组(70.00%)(P<0.05)。另在刘权锋[14]文献中,观察组WBC(8.06±1.69)×109/L、CRP(7.68±1.69)mg/L、PCT(0.32±0.05)ng/mL明显优于对照组 (25.07±10.25)×109/L、(11.36±1.08)mg/L、(0.56±0.08)ng/mL(P<0.05)。上述研究结果与该文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联合喜炎平在小儿支气管肺炎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确切,特别是在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方面效果更佳,在临床中应该加强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