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域下大学生体质健康影响因素分析及干预措施
2021-10-11戴超平
戴超平
(岭南师范学院体育科学学院 广东湛江 524000)
我国从1995年开始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到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发布,在20多年的时间里,全面提升全民的健康素质已经成为国家重要战略,关系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与人民健康的协调发展,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1]。在“健康中国”视域下,《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几经修改,最终定型,这也促进了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不断发展。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对其进行干预以提升学生整体身体素质,才能够为培养全面发展的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
1 “健康中国”视域下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的意义
1.1 使大学生身体更加健康,学业更加出色
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能够使大学生身体形态得以改善,避免超重、体能不足、过度瘦削、啤酒肚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氧运动具有良好的减脂效果,使得血液能够为心肌供给足够的氧气,调节体内脂肪,提升人的精神状态,促进大学生身体机能的发展。注重体质的改善,还能够维持较高的身体运动需求和运动水平,使得身体更有活力。
1.2 使得大学生能更好地适应未来的工作
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大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促进其规律作息、均衡膳食,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与保持运动习惯,并有利于加强其上下肢的力量和精神方面的调节能力,以便于其毕业后能够更好地适应各种类型的工作强度。大学生毕业后参加正式工作时,基本都需要提供完整的体检报告,这时的指标有时往往决定着大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还能够帮助其今后在必要的体力劳动和公司活动中崭露头角,并且也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加班等情况。
1.3 为大学生树立终生健康意识奠定基础
促进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提升,能够激发大学生对健康的重视,并为其树立终生运动、终生健康的意识奠定基础,能够促进大学生把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方法论用于对健康的研究,使得他们能够在科学的方法指导和超强的健康意识驱使下想方设法让自己变得更加健康,并且能够帮助学生每天保持清醒,以便于有更好的精神来应对各种情况及遇到问题时有更多的精力去想办法解决,对于他们的一生都大有裨益[2]。
2 大学生体质情况现状
从表1、表2关于2017—2019年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随着我国社会不断进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我国大学生体质水平也有了明显改变。但体质健康是长期养成的结果,体质提升需要时间的积累,因此短期内大学生体质健康总体仍维持在较低水平。
表1 2017年—2019年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抽测数据分析
表2 2017年—2019年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抽测项目得分数据分析
3 大学生体质下降的原因分析
3.1 体育锻炼严重缺乏
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学生的生活质量也逐步提高,由于独生子女居多,大部分大学生饱受家长的呵护,并且自身也对现实生活条件感到满足,再加上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学生越来越不愿意参加更多的专项体育锻炼,从而大量减少了体育体能训练的时间[3]。很多大学生存在怕苦怕累的心理,对于体育锻炼具有抵触心理,再加上存在功利性心理,认为体育锻炼对于学业和事业没有帮助,不必花时间在上面,此外当前文化课的学习强度越来越大,压缩了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普通文化专业的大学生体育课程的数量极少,而且往往只在大一、大二阶段有体育类课程,体育运动项目也较少,并且教师往往只注重教授基础的体育课标中的内容,很少关注大学生平时的体育运动强度和频率,且部分大学生自控能力和自觉能力较差,不能够自觉完成体育任务,从而导致严重缺乏体育锻炼,体质下降。
3.2 饮食结构不合理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各种外卖、垃圾食品的盛行,当前很多大学生或多或少都存在着吃肉过多吃素不足、吃得过辣过咸、垃圾食品食用频率高、饮食时间不规律、饮食结构不合理、暴饮暴食、过度节食、饮食类型单一等问题,这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将会导致肠胃功能絮乱,并且会影响人的正常作息和精气神,还会影响到身体各部分器官的发育,所以饮食结构不合理容易造成大学生的体质下降。很多大学生喜欢用汉堡、烧烤、炸薯条等高热量的食品代替米饭和面食,从而导致体脂率大幅度增高及肥胖等问题。还有一些学生不吃早餐、天天吃夜宵或者晚上吃太饱,都容易导致体质出现问题。饮食结构方面,没有按照饮用水、蔬菜、主食、肉食、豆制品、奶类、水果的相互搭配和组合来进食的情况也较多,这都会对大学生体质健康造成影响。
2.3 学校和家长缺乏对学生体质的关注
学生家长大部分只关心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情况及对未来的规划,学校对大学生的关注重点则是专业课的学习、就业前景及在校表现,很少有学校和家长会专门注意学生的体质情况。我国学校和家庭非常重视文化课的学习,除了重视学校文化课学习之外,还会给学生报各种各样的文化课补习班,占据了学生过多的时间,而大学时期的学生除了要应对学业问题,有时还要做兼职补贴生活费用,就更没有时间花在体育锻炼上了,因此体质容易下降[4]。此外,我国自古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理念也导致学校和家长将绝大部分精力都放在对学生学习成绩的培养方面,从而忽略了对学生体质的关注。
2.4 高校体育制度的不完善
高校体育制度的不完善体现在体育课程的安排不够合理,很多高校的体育课程每周最多只有2个学时,并且体育课只维持1~2个学期,体育课程内的项目往往只有跑步、跳高、跳远和球类运动,项目缺乏多样性和普遍适用性,可供学生选择的类型很少,课程时长也不够,并且体育课程形式主义较多,忽略了体育运动对体质健康方面相关因素的分析和应用,没有形成新时代符合标准的体育教学体系[5]。而且,大学生普遍对高校内的体育设施建设不满意,存在体育设施废弃、场地闲置或另作他用的情况。部分学校体育师资严重不足,1名体育教师带10个以上班级的情况时有发生,体育课作为公共课也没有得到学校领导的足够重视,高校体育教师队伍补充相对困难,并且体育课上课形式的相对单调,使得学生难以打起精神、充满积极性地去通过体育锻炼来改善体质。
2.5 大学生自身健康意识薄弱
很多大学生认识不到健康的重要性,单纯地认为没有疾病就是健康,殊不知却很容易因此而处于亚健康状态。很多大学生没有自主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对于饮食、睡眠等方面也只是投自身所好,没有按照健康学知识去调控自身的习惯,从而导致体质改善成为瓶颈。如今的大学生容易被游戏、短视频、小说、资讯等虚拟内容所吸引,没有很好的锻炼体质动机,并且对于课外活动中运动强度稍大的项目都会感觉是身体上的负担,因此不容易得到增强体质的机会。大学生每年也很少会去医院定期检查身体,这也容易导致潜在的疾病影响体质健康。
3 改善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干预对策研究
3.1 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构建高校体质健康管理平台
高校应当合理构建体育课程健康层次体系,积极倡导“分层次型”和“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的推 广[6]。应当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快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将体质教育纳入体育教学的标准范畴之中,并加强其核心地位,使得教师和大学生都能够更加重视,从而愿意主动花更多的时间用在体育锻炼、体能提升和增强体质健康方面。应当积极践行因材施教的理念,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喜爱且擅长的运动项目,引导其定期参加锻炼,长期坚持,保持健康身体。应当定时对学生的体质健康进行抽样检测,根据检测结果进行科学分析,并由此来给不同的学生制定不同的“体质增强处方”,从运动习惯、饮食习惯、睡眠习惯、生活规律等方面入手,有效地改善学生的体质,使其更好地迎接学习、生活与未来的工作。
3.2 重视学校体育健康教育顶层设计,完善体质考核机制
高校应当贯彻体育价值理念和政策执行力,重视学校体育健康教育的顶层设计,完善体质考核机制。在体育健康成果的执行和考核方面,不只是场馆符合要求及教师专业性达标、完成课程计划,而且也应当符合文体活动多彩、体质健康教育与体育教育完全结合、科研成果丰厚、健康教育实用性强的特点。应当把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测试作为教研成果的重要考核指标和其他体育教育任务的检验性目标,而不只是作为例行公事去完成。要从国家、家庭、社会等多个方面共同发力,对学生体质健康的相关要求进行规划和设定,应当有相对统一的标准,要加强对全体大学生及学校相关教师的体质健康知识培训,并定期开展竞赛和辩论会[7]。要拓展和深化学生对体质健康的认识。大学生的体质健康应该定位为体育课程中的重要内容,要固定课时、固定学时、相对固定内容和形式,以引起全体师生的重视,要本着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的原则,不断完善体育考核评价机制,强化高校体质教学的专业性、能动性和实践性,关注学生以体质健康为重要指标的全面发展之路的进展,并将学生身体机能作为体育考核成绩的标准之一,用以提高学生身体锻炼的自觉性。
3.3 发挥教师专业指导效能,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
体育教师应当对测试信息进行系统分析并反馈给学生,建立体质测试预警机制,通过体育教师的各项指导服务,推动更多的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和改善自己的体质,扩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影响力和在校园生活当中的渗透力。应当重视体育规则迁移,不断实现学生的自律和慎独,应当把握住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大学生年龄段的多样化可选择的体育学习项目和定量学习时间规划,还应当把体育项目和休息、膳食等规律结合起来共同考虑,并保证体育教师和学生干部的工作热情,劝导学生而健康的生活和运动方式看齐,不断地改进自己的习惯,日积月累,最终达成目标。应当进行体育专项示范,挖掘体育教师的专业潜力,开发更多的体育运动项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用体育的活力和强大的感染力去引导学生更好地参与其中,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加强学生的体育观念。
3.4 注重校园体育文化与健康文化建设,加快运动设施资源配置
高校应通过多渠道、多层面的措施积极引导学生参加相关体育活动,在体育课之余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文化周、健身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开展以体育社团为单位的体育竞赛,带动健康向上的氛围;借助校园宣传栏、广播等传媒手段,大力宣传体育文化知识,激发学生运动热情,繁荣校园体育文化;加强高校宿舍管理制度,对学生生活作息做正确引导,提倡健康生活理念,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生活习惯。高校可以通过体育文化节、双学活动及对外竞争性运动会等方式来带动学生参与到体育运动和体质改善中,并通过图书馆的体质改善专栏角、健康专栏等来对体育文化和健康文化进行大力宣传,还可以通过部分文化课堂中的渗透来进行体质文化理论性教学辅助,从而使得健康观念能够在校园中深入人心。应当加快运动设施资源配置建设,大力建设各种体育场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并通过提高场馆利用率等方式带给学生更多的体育体验,要加强体育安全的后勤保障,对膳食进行科学搭配,并积极促进体育教师专业水平的提升,加强对体育教师熟练操作体育设备的训练和考核,以便于其能够带领学生更好地运用器材来进行体质改善。
3.5 加强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校园体育氛围
应当加强政策支持,制定与体质直接相关的各项规章制度,以便于教育部能够及时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从而促进高校对学生体质改善设立更加科学的方案。应当对现有的教育类政策进行完善,加大对体质健康相关措施所分配的资金力度,给予其强烈的支持,并及时更新相应的措施来规范学生改善体质的行为,还应当符合高校的相关制度。应当积极营造全社会关心高校体育的良好氛围,促进正确的健康观养成,要努力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并努力协同社会各种力量,通过官方宣传的方式使大学生树立更加正确的与体质改善相关的观念,从而把体质健康锻炼与光明的前途良好地联系在一起,让他们明白健康的重要性,从而采取一系列措施去积极改善体育运动条件,建立健全体育管理制度,使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行为习惯及健康生活方式。高校应当多开设体育类的社团,使大学生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的同时,也使学生的体质改善观念得到加强,并乐衷于体育锻炼实践,加强膳食营养和膳食平衡,保持良好作息和生活习惯。应当给予体质健康改善方面做得好的学生一些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以此来调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最终达到增强学生整体体质健康的目的。
4 结语
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是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重中之重,只有不断通过教育视域、教育境界传达、目标预设、教学理念实施、健康技巧传授、体质训练多元融入等各种方式方法,促进学生树立终身体育意识,不断加强体质锻炼的频率和质量,改善生活作息,增强体质,才能够使学生养成自主体育习惯,不断增强他们的身体素质,以利于其核心竞争力的全面形成,为培养全面发展的新时代高质量人才奠定基础,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不可替代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