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断块油藏地质特征再认识及应用效果
2021-10-10耿会勇
摘要:受地质特征复杂影响,L断块开发中存在油水关系认识不清问题,主要表现在产能分布、油层分布状况、注水受效状况与构造形态相互矛盾,为此开展地质特征再认识,包括精细构造解释、明确成藏模式、刻画砂体分布范围以及落实剩余油分布规律等,规划部署探井5口,开发井30口,取得较好效果,断块日产油量由125吨提高至398吨,采油速度由0.25%提高至0.69%,预计全生命周期累增油38万吨,提高采收率1.8%。
主题词:复杂断块 地质特征再认识 技术研究 应用效果
1.概况
L断块属于岩性-构造双重控制复杂断块稀油油藏,动用含油面积5.85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1856.5万吨,标定采收率20.5%,可采储量380.6万吨。断块于1998年投入开发,同年实施注水,先后经历上产、递减、低速稳产等开发阶段,共有油井85口,注水井20口,日注水量1000吨,日产液量1096吨,日产油量125吨,综合含水88.6%,采油速度0.25%。
2.开发中存在问题
受地质特征复杂影响,L断层油水关系认识不清,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产能分布与构造形态相互矛盾,出现构造低部位油井高产、高部位油井出水的现象;二是油层分布状况与构造形态相互矛盾,出现高部位油层缺失和变差现象;三是注水受效状况与断层位置相矛盾同,出现断层一侧注水井示踪剂测试,断层另一侧油井产出液见示踪剂现象,同时存在分居断层两侧注水井和油井,注水见效现象。为此需要开展地质特征再认识研究,指导断块开发调整及措施挖潜,提高日产油水平。
3.深化地质特征认识
3.1精细构造解释,落实局部微构造
(1)地层层序分析
通过开展沉积演化史研究分析,沙三段早期到晚期依次发育泥岩-砂泥岩互层-大套泥岩夹薄层砂和煤层,属于深湖相-扇三角洲前缘亚相-沼泽相沉积,沙二段和东营组发育砂泥岩互层,储层连通性差,属于辫状河沉积,沙一段发育砂泥岩互层,储层连通性好,属于水下分流河道沉积,由上至下东营组、沙一段、沙二段为主要含油层系。
(2)地层对比与划分
在地层层序认识基础上,综合运用钻井、录井、测井及生产数据等资料,优选各套砂体发育相对完整的井作为标准井,以标准井为中心,进行断块内所有井感应曲线对比,确定每口井油层组、砂岩组分层数据,明确连通关系。以沙一段为例,可细分为2个亚段、4个油层组、24个砂岩组,每个砂岩组内含有多个小层。根据分层数据,断块内105口井落实断点122个,仅18口井无断点,断距在60~100m之内。
(3)井震结合分析
根据人工合成地震记录、VSP测井及三维地震资料,井震结合,进行层位标定,明确东营组、沙一段、沙二段储层地震反射特征,追踪同向轴平面上变化特点,若存在交错、分支、叠合等异常,则存在断层可能性,再结合地层对比结果,进一步证实断层是否存在,根据断点位置、断距大小及油水井生产动态等,进行断层组合,实现构造精细解释。
通过上述研究,重新落实了断块构造,与原构造相比,主断层变化不大,新增断点30个,新增次级小断层10条,发现断块边部3个未动用储量圈闭,新增含油面积1.85平方公里,石油地质储量250万吨,主体部位发现8个局部微构造剩余油富集井区,为后期深化井位部署及措施挖潜奠定基础。
3.2明确成藏模式,刻画油藏分布特征
L断块沙一段储层位于东、西两套物源交疊区域,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扇三角洲前缘砂体交叉叠置,储层发育条件有利,油源充足,平面上沙一段全区成片分布,东营组、沙一段仅在断块边部零散分布,纵向上含油气井段为1200m~3200m,油气在断层遮挡高部位成藏,沿断层纵向分布,同一断块具有多套油水系统,不同断块具有不同的油水界面,油水分布受构造、断层、砂体控制,地层倾角3-10°,含油幅度低15-60m。
3.3精细识别追踪,刻画了潜力单砂体分布范围
运用测井曲线识别沉积微相类型,断块主要有3种沉积微相类型,即箱型曲线-心滩沉积微相、钟型曲线-河道沉积微相、平直曲线-泛滥平原沉积微相,根据测井曲线形态、沉积微相特征、地震波连续反射等条件控制,结合地震变密度、波阻抗反演以及振幅属性分析等,刻画单砂体分布范围,明确储层尖灭线位置,为落实岩性油气藏剩余油分布提供依据。
3.4动静结合,落实剩余油分布规律
在地质体重新落实基础上,结合开发效果评价分析,进一步刻画剩余油分布规律,平面上剩余油主要集中在注采井网欠完善区、局部构造高点、主沉积微相以外区域,断层或砂体尖灭线附近,受遮挡作用和运移方向变化影响,剩余油富集,纵向上剩余油主要集在厚层顶部位置及弱吸水层段内。
3.5深化井位部署,提高储量控制程度
通过上述研究成果,在3个未动用储量圈闭构造高部位部署探井5口,在主体部位剩余油富集区部署开发井30口,预计增加可采储量32万吨,提高采收率1.5%。
4.总体实施效果
至2020年12月,5口探井全部完钻投产,油层钻遇率98%,平均单井日产油9.8吨,阶段累产油1.5万吨,预计下步可部署产能井8口,增加可采储量6.5万吨;30口开发井全部完钻,油层钻遇率100%,投产成功100%,平均单井日产油7.5吨,阶段累增油4.5万吨。断块日产油量由125吨提高至398吨,采油速度由0.25%提高至0.69%,效果显著。按5口探井和30口开发井生产效果,预计全生命周期累增油38万吨,提高采收率1.8%。
5.结论
(1)L断块地质特征复杂,油水关系认识不清,存在产能分布、油层分布状况、注水受效状况与构造形态相互矛盾问题。
(2)开展地质特征再认识,在精细构造解释、明确成藏模式、刻画砂体分布范围以及落实剩余油分布规律基础上,进行井位规划部署,现场实施取得较好效果。
(3)根据已实施井生产效果,预计全生命周期累增油38万吨,提高采收率1.8%。
参考文献:
[1]隋淑玲,赵开连.断裂构造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以济阳拗陷曲堤油田为例[J],石油地球物理勘探,2003(06):666-670.
[2]贾倩倩,王明,王大宽等.地震反演技术及其在油气储层预测中的应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22):246-248.
作者简介:耿会勇,男,1973年8月出生河北,汉族,工程师,1998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现就职于中国石油辽河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