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域旅游视角下武威市名城文化资源整合开发研究

2021-10-10马森马进龙马宝清江荣达

学习与科普 2021年25期
关键词:武威全域旅游

马森 马进龙 马宝清 江荣达

摘要: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之上,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访谈法对武威市的名城文化资源和武威市旅游发展现状分析研究。经调查研究发现,武威市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丰富、底蕴深厚,但由于经济发展落后、交通不便,旅游仅仅停留在观光旅游上等因素造成了这些资源的整理和开发滞后,没有充分挖掘其文化价值,使得武威名城文化部分资源受损,旅游信用指数降低。自2018年起,全域旅游作为国家战略,武威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本文探究的是在全域旅游战略理念的指导下,如何实现武威市名城文化资源整合开发提出对策,希望对武威市旅游发展有所裨益。

关键词:全域旅游;名城文化;整合开发;武威

一、武威市名城文化旅游开发现状

(一)武威名城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现状

武威保留了大量的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间民俗文化遗存,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4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58处。拥有馆藏文物47347件,其中国宝级文物3件,一级文物177件,二级文物346件,三级文物758件,一般文物46063件,为武威名城文化旅游提供了敦厚的物质条件。

近年来,通过举办“天马”文化旅游节,逐步形成以中国旅游标志——马踏飞燕为标志的武威文化旅游品牌为代表,以擂台为重点的汉唐文化景区,以文庙古代建筑为重点的历史文化景区,以罗什寺、海藏寺、白塔寺、天堂寺为重点的佛教文化景区,以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沙漠公园为重点的大漠休闲旅游景区的四大特色旅游精品区域。文庙,迄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被誉为“陇右学宫之冠”由儒学院、孔庙、文昌宫三部分组成。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构成了武威名城文化旅游的主体。

(二)武威名城文化旅游主题定位开发现状

武威地处三大高原交汇地带,都特的地理位置,为武威创造了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融合交流的灿烂文化。武威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民俗文化得到有效传承和保护,凉州贤孝、两周宝卷、武威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这些民俗文化丰富了武威名城文化旅游。

(三)武威名城文化旅游专项设施开发现状

近年来,全市共投入4亿多元资金,完成了雷台、白塔寺、西夏博物馆、天梯山石窟、神州荒漠野生动物园、沙漠公园、天祝三峡旅游景区及步行街、三大广场等建设,城市面貌焕然一新,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市现有国家AAAA级景区4家,3A级景区3家,2A级景区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2家,三星级宾馆6家,二星级宾馆4家,其它社会宾馆、饭店、招待所50家,国际国内旅行社18家。

(四)武威名城文化旅游项目开发现状

近年来旅游越来越热,武威市也在进行旅游开发,自2001年以来,武威市委、市政府做出了以把铜奔马为标志的旅游业培育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柱产业,全市开展按照“开拓大市场,发展大旅游,构建但产业”的总体思路,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加大投资力度,大力开发旅游,大力举办文化旅游节,积极打造“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葡萄酒的故乡、西藏归属祖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世界白牦牛的唯一产地”等旅游名片,不断开拓市场。

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下有大量的新项目落成,古浪红色文化产业园建设、凉州区大唐葡萄园项目、武威市旅游商品街区建设项目,莲花山生态旅游区开发项目等集观光、娱乐、度假,研学旅游活动的新旅游项目逐渐落成。

民勤县、天祝县正在创建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冰沟河生态旅游景区被评为省级旅游度假区。建成凉州老街、北关市场、万达广场、红星时代广场、苏武沙羊美食街等餐饮美食街区,开放上上街、西郊公园北门、明清街、红星时代广场等8个夜市街区,以元宵、端午、“十一”长假及周末为重点,成功举办凉州首届4D光影秀,激发了武威市夜间经济活力。

(五)武威名城文化旅游客源市場开发现状

境外游客中港澳台同胞占79.43%,这与武威丝绸文化积淀深厚的古文化旅游特色有关.港澳台同胞中,台湾同胞约占85.13%。外国客源市场中亚洲市场占绝对优势,约占外国市场的74.50%,欧洲市场约占16.40%,北美市场约占4.37%,大洋州、非洲市场较少。武威国内客源市场较境外客源市场分散,基本上反映出客源市场与距离、地区经济水平的关系.武威的游客主要来自本省、濒临省区和全国发达省区,约占客源市场的63.72%。本省约占19.63%;临近省区由于人民生活水平低、交通不便,出游率低,仅占24.05%;全国发达省区(广东、北京、上海、福建、江浙一带)虽距武威较远,但人民生活富裕,出游率高,约占20.74%.武威游客的交通、食宿费用约占旅游消费的80.50%,大约80.89%的游客是参加旅行社组织的“丝绸之路”旅游专线来武威旅游,在武威停留的时间最多为一日且游客的重游率很低。这些均反映出武威旅游资源开发层次很低,旅游经济效益差。

二、武威名城文化整合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程度不充分

部分旅游景区接待设施不完善,旅游要素不全,进入性差。天梯山旅游区,白塔寺遗址、濒危野生动物繁育中心均存在交通不便,为旅游者提供吃饭、购物、娱乐的旅游基础设施几乎没有,旅游者不愿前往和停留,制约了旅游业发展。旅游景区与景区之间联系不通畅,交通网络不通畅,接待设施不完善,使景点成了仅供参观的独立者,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功能齐全的旅游景区,随之带来的是游客停留时间短。

(二)资源整合不到位

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没有有效整合,武威的西夏文化、佛教文化都很有影响力,但在旅游活动中充分挖掘和体现出来。凉州贤孝、凉州宝卷、武威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国家级保护名录,但这些文化只有很少的人知道,传承人更是少之又少,在旅游中几乎没有涉及。

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融合滞后,近几年在武威的一些公众场合才涌现出具有历史文化代表的文化元素被人们所认知和熟悉,在2012年之前,这些文化元素在公众场合几乎没有出现在大众视野,因此也无法推动文化资源和旅游融合发展。

民族文化资源和民族文化旅游融合不充分,汉、藏、回、蒙等45个民族,民族文化丰富灿烂,也是组成武威名城文化重要部分,但由于旅游资源管理部门和旅游部门之间的合作不畅,导致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不充分,严重影响武威名族文化旅游。

(三)名城文化载体不完善

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文化历史悠久,丰富灿烂,但在发扬传播利用上较滞后,没有完整的、系统的、有特色的文化载体来展现武威名城文化,政府在打造武威历史文化名城形象上力度不够,在多年旅游产业发展中,资金投入、产品促销、宣传招徕等工作相对滞后,整体形象与历史文化名城不符。旅游产品中很少有武威特色文化融入,产品没有来体现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元素来展现悠久灿烂的文化,使得武威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不响亮。

(四)名城文化旅游产品结构单一、特色不突出

旅游产品的开发、利用、发展、生产上投入较少,主要还是以短期盈利为目的,旅游商品的研制、生产、销售各环节脱节,基本上处在单独经营生产,致使旅游产品的品种和数量仍较单一,产品附加值低,历史文化名城特色不突出。

(五)科技含量低,宣传力度不足。

景区景点任然按照传统的方式经营,没有充分利用互联网信息科技技术,参与性和娱乐性内容较少。宣传方式传统落后,内容单调,致使武威很多旅游文化和旅游景区景点知名度低。

(六)人才短缺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从市场建设需求来看,在旅游策划、旅游规划、市场营销、管理、经营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短缺。具有商务知识、法律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旅游人才更是不足。引进人才工作滞后,对现有人才利用不充分,对极少数优秀人才留不住。

三、武威名城文化资源整合开发的对策

(一)加强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

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要遵循全域旅游指导,加强规划工作、实施科学发展。武威名城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散落布局在各个地区和不同的民族中间,要合理规划充分挖掘资源,开发工作深入到每一个景点、每一件文物、每一个事件,要让资源完整的、系统的、生动的展现在大众视野中,要让旅游资源有故事,让旅游者容易理解和接受。城市建设和景区景点建设相统一,科学规划景区景点的区域划分,加强具有娱乐功能、休闲功能、度假功能、商业功能、会展功能等项目的开发,景区景点不仅仅只是观光,更要让旅客有體验感。加强资源开发专业人才的培养,为旅游资源的开发做科学合理的规划。

(二)推动旅游资源整合

全域旅游理念强调融合发展,创新产品供给。推动武威名城文化与旅游融合,将名城文化融入到旅游中,让旅游和旅游产品更加有内涵,推动名城文化旅游发展。加强区域联动,对名城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整理分类,开发旅游产品形成协调发展机制,协调区域内产品开发与利益分配,促进合作。推动民族文化与名城文化旅游融合,形成民族风情旅游特色产品,将民族文化融入到当地旅游景区景点,让旅客能直观的感受到民族文化,它是武威名城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全域旅游指导意见强调,加强基础配套、提升公共服务。部分历史文化遗址景点在武威市郊区,周围的交通不便。所以在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中建设完整通畅的交通网络体系时非常有必要的,旅游景区景点要进得去、出的来还要留得下,加强住宿、餐饮,旅游服务中心规划建设要与旅游景区景点密切联系。要把文化环境建设纳入开发工作中,营造一种良好的历史文化名城气氛,在整个区域中随处是景点,景点中处处见文化。

(四)产品创新,建立特色品牌

全域旅游指导意见提出实施系统营销,塑造品牌形象。把营销工作纳入全域旅游发展大局,坚持以需求为导向,实施品牌战略。文化旅游必须建立在当地文化生态上,借助独特文化创新产品,将西夏文化、先秦文化、古丝路文化和孔子文化等传统文化通过科技手段创新升级后融入到旅游产品和旅游活动中。将武威酒文化、茶文化、饮食文化等民俗文化引入到现代人们的生活中,像凉州贤孝、两周宝卷、武威攻鼓子、华锐藏族民歌等文化要通过节庆模式和传播模式实现旅游产品的创新。天马文化、五凉古都文化、石窟文化等主题文化要改造升级打造成武威名城文化对外的名片,并建立品牌。

(五)加快科技创新、加强宣传力度

加快“互联网+”技术的应用,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让旅游资源改造升级,还能让旅客通过科技手段深入体验旅游互动。科技创新推动新兴媒体发展,为旅游产品宣传提供新的路径。加强武威历史文化名城意识,让市民参与到旅游资源开发中,让市民讲好历史文化名城故事和文化资源的故事,将公众与政府的力量结合起来。全域旅游视角下要加强区域联动,内部联动和外部联动结合,内部联动要互相宣传、互相学习避免雷同产品,外部联动要加强与周边旅游大省学习合作,搭乘宣传快车。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打造高质量的宣传资料。

(六)建设旅游人才队伍

全域旅游指导意见强调强化政策支持,认真组织实施。人才队伍建设首先要建立人才培养制度,为了加快武威名城文化旅游发展,必须加大实施旅游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培育和壮大开发研究型人才、经营管理型人才、导游讲解员、基层服务,对外宣传等专业人才建设,同时政策要注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方面。队伍建设要有思想过硬和业务熟练的领导起带头作用,要切实为武威旅游发展做事实的贡献精神,人才必须要具备对名城文化旅游有相应的扎实的专业知识。

参考文献:

[1]李巧玲,王乃昂,胡刚.历史文化名城武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J].兰州大学学报,2002(05):108-113.

[2]许春华.武威市文化旅游开发与思考[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8):63-64+67.

[3]郭胜.旅游业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J].江苏商论,2003(07):25-27.

[4]许抄军,罗能生,刘沛林,王良健.历史文化古城游憩利用价值评估——以凤凰古城为例[J].经济地理,2006(03):521-525.

[5]孙永龙.甘肃民族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甘肃科技,2012,28(24):1-4.

[6]鲍洪杰,王生鹏.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与旅游资源整合开发研究[J].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7(02):66-69.

基金:西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本科生科研能力项目训练项目(项目编号:XBMU21078)

猜你喜欢

武威全域旅游
浅析武威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对策
重任在肩
武威磨嘴子汉墓出土绢缘印花草编盒的修复研究
武威觅古
甘肃省武威市高中新课程生物实验教学有效性初探
Study of History is Essential
辽宁沿海经济带区域旅游合作研究
全域旅游视角下嘉峪关市经济文化一体化发展探索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基于全域旅游产业集群背景下的旅游专业群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