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如何从供应商创新中获益
——基于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视角的实证研究
2021-10-10于茂荐孙元欣
于茂荐 ,孙元欣
(1.上海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上海 200092;2.上海财经大学 自由贸易区研究院,上海 200433)
由于产品多技术特征所引发的产品复杂化,企业难以掌控创新所需的全部知识,创新公司越来越依赖于供应商等外部知识源[1]。如中国汽车企业吉利通过利用供应商的技术专长来设计新车型,通过与西门子(Siemens)、李尔公司(Lear Corporation)和圣戈班(Saint-Gobain)等供应商的合作,吉利得以发展自己的中高端品牌帝豪,并走向全球。供应链管理领域的理论研究发现,通过供应商选择、供应商参与新产品开发、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供应商一体化等方式可以促进企业创新[2-3]。供应商创新对于企业创新的重要性获得学界与企业普遍认可,但仅仅获取外部知识并不足以提升企业创新绩效[4],企业面临着将供应商知识与自身知识基础进行整合的挑战。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是,企业内部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是否促进了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整合与利用? 然而,对此问题相关理论认识并不一致。
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企业技术知识在各个技术知识领域的分布情况,体现了企业知识基础的异质性水平[5]。吸收能力理论认为,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吸收与内部知识基础密切相关[6]。企业内部技术知识基础的多元度增加了外部知识与企业内部知识相关的可能性[7]。企业内部知识基础的多元度通过创造必要的多样性来识别和解释外部有价值的信息和创新机会[8]。Lin[9]的实证研究发现,拥有多元化技术知识的企业可以更好地理解来自于联盟伙伴的技术知识,将外部技术知识与内部技术相融合。然而,组织惯性理论认为,企业在以往竞争中所形成的认知模式和组织结构将成为组织惯性,组织惯性会加强企业对已有能力结构的偏爱[10]。内部能力较强的企业更容易受制于以往成功经验,甚至形成“非此处发明”症状[11],导致企业持续使用内部低效率资源和流程,而不愿意接触和整合外部知识[12]。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的企业拥有较强的内部知识搜寻机制,一个已经拥有多样性内部探索流程的企业在进行跨组织学习时将会面临惯例冲突,这增加了企业改变技术轨迹的难度,降低了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意愿,不利于企业对外部知识的整合[13]。因此,伴随着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程度的提升,企业利用外部技术的意愿降低。可见,对于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是否有利于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利用,吸收能力理论和组织惯性理论的认识并不相同。
研究结论的不一致可能源于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现有研究均从吸收能力理论或组织惯性理论的单一视角出发,忽视了两者的叠加效应。实际上,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同时产生了提升吸收能力和降低吸收意愿双重效应。需要结合吸收能力理论和组织惯性理论两种视角,分析两种效应的主次,判定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影响企业利用供应商创新的综合效应。另一方面,不同类型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对企业利用供应商创新的影响效应存在差异。而现有研究仅笼统的测量了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并未对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指标进行区分,也就不能准确评估其引致的差异化效应。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分为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和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两种类型[14]。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是指企业技术知识在相关技术领域的分布状况,反映了企业在某一大类技术领域的各专业细分技术领域上的多元度。而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是指企业在无关技术领域的分布状况,反映了企业技术知识跨越不同大类技术领域的多元度[15]。两种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体现了企业内部技术知识基础不同分布特征,也必将对企业吸收供应商创新的能力和吸收供应商创新的意愿带来差异化影响。
结合吸收能力理论和组织惯性理论,本文提出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提升了企业的吸收能力,对企业利用供应商创新产生了促进效应。同时,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降低了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吸收意愿,对企业利用供应商创新产生了抑制效应。但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和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对企业利用供应商创新的影响效应并不相同。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主要表现为对供应商创新利用的促进效应,而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主要表现为对供应商创新利用的抑制效应。利用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有利于企业对供应商创新的利用,增强了供应商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间的正相关关系;而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不利于企业对供应商创新的利用,削弱了供应商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间的正相关关系。本文的可能贡献在于:①证实了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对供应商创新利用的作用,深化了对企业知识基础如何影响外部知识吸收的理论认识。对于指导企业通过有效整合内外部知识来提升创新绩效具有重要参考价值;②发现了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和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影响企业创新的作用差异,丰富了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领域的文献。
1 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
1.1 理论基础
1.1.1 吸收能力与供应商创新利用 创新重组的文献认为创新的产生是通过组织搜素实现的,企业通过组织搜素获取新知识元素以及知识元素的链接方式以实现知识元素的最佳组合[16]。拥有多种知识来源的公司更有可能获取多样化的知识元素,并对此进行重组以获取高质量的创新机会[17]。随着知识基础的丰富,新的知识元素的导入有利于企业跨越现有知识经验的范畴,更新解决问题的能力[18]。因此,企业积极寻求外部知识以互补其知识基础和能力。作为企业外部知识的重要来源,供应商知识可以有效弥补企业内部知识基础的不足。
但仅仅获取供应商知识并不能保证对供应商知识的有效利用。企业对外部知识的有效利用取决于企业内部的能力[19]。这种能力被Cohen等[6]定义为吸收能力。吸收能力具有知识基础和程序两个维度[5]。从知识基础视角而言,吸收能力依赖于企业现有的技术知识基础[6]。企业拥有的技术知识的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企业识别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就越强,因而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成为衡量知识基础分布的重要指标[20]。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程度高的企业拥有更广泛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更容易和供应商形成知识重叠,有助于企业更好地识别和内化来自供应商的互补知识。按照程序的视角,可将吸收能力分为知识获取、知识吸收、知识转化和知识利用4个相连的步骤。Zahra等[21]将4个方面区分为潜在吸收能力和实际吸收能力两大类别。知识获取和知识吸收属于潜在吸收能力,而知识转化和知识利用属于实际吸收能力。潜在吸收能力并不足以产生创新,只有当企业具备实际吸收能力时,才可以将获取的供应商知识进行转化和开发,最终转化为创新成果。由于创新首要由实际吸收能力推动,故企业必须维持一定强度的实际吸收能力。
当企业吸收能力不足时,即使和创新能力强的供应商合作,企业也难以对供应商知识进行有效整合。Bengtsson等[22]研究发现,企业的内部知识整合能力决定了其对外部知识的利用效果。Azadegan等[23]研究发现,企业吸收能力正向调节了供应商创新和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Saenz等[24]利用欧洲和美国企业的数据发现,企业维持一定程度吸收能力有利于企业识别和转化供应商知识。拥有丰富知识基础的企业吸收能力更强,更有机会从供应商合作中获益[25]。
1.1.2 组织惯性理论与供应商创新利用 组织惯性是指组织由于对已有资源结构和认知模式的依赖,所形成的对体系结构变更的持续抵制[26]。组织行为领域的研究发现,组织运作中显示出强大的惯性倾向。组织在以往竞争中所形成的认知模式和资源分配模式在保证组织高效运转的同时,也限制了组织在新的领域的行动[27]。组织惯性会形成组织在认知和行为上出现随着时间累积自我强化的现象[28]。但也有研究发现组织惯性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组织学习和外部基础而改变[29]。组织惯性具体表现为认知惯性和结构惯性两个方面[30]。认知惯性是组织基于特定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模式所形成的认识、理解和评价方式,组织以往所形成的知识和信息是组织感知、解释和评估外部知识的基础[31]。因此,认知惯性受制于组织现有的知识基础状况。结构惯性体现为组织结构、制度安排和资源分配模式上的稳定性与可靠性[32],认知惯性是组织惯性的核心,决定了组织的结构和行为[33]。
当外部知识的导入与内部组织的技术资源分配和创新模式相冲突时,将会受到原有组织惯性的抵制,不利于企业吸收供应商知识;反之,如果组织长期利用外部知识进行开放式创新,所形成的组织惯性将有利于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吸收。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程度高的企业所形成的组织惯性会加重企业对特定知识资源分配模式和技术路径的依赖,在企业内部形成非此处发明思想[13],导致企业持续使用内部资源和流程,而不愿意接触和整合来自供应商的外部知识[11],形成能力陷阱。这体现在认知惯性和结构惯性两个方面[13]。在认知惯性层面,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程度高的企业由于内部技术知识储备相对完善,可以从内部知识共享中获益较多,因而企业在认知上更为重视内部知识。认知惯性使得企业低估了外部知识并进而排斥来自供应商的技术和知识,并且企业成员对内部知识的理解程度更为深刻,这导致企业优先采用自己更熟悉的内部知识[34]。在结构层面,企业内部的资源分配模式会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加强,成为结构惯性[35]。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程度高的企业,在资源分配上更为重视内部知识的定义、获取和共享机制的投入,而对于外部知识吸收的投入不足。由认知惯性所形成的企业对内部知识的自信和依赖,最终强化了结构惯性,企业建立了有利于内部知识共享的组织结构和资源分配模式。由于内部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程度较高的企业缺少对供应商知识的理解,因而会优先使用自己更熟悉、风险更小的内部知识。闫泽斌等[36]实证研究发现,企业较强的技术能力会强化企业内部知识应用惯例,不利于企业对供应商等外部知识利用。
1.1.3 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与供应商创新利用 结合吸收能力理论和组织惯性理论,本文提出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为企业利用供应商创新带来了促进和抑制双重效应。一方面,企业内部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增强了吸收能力,促进了企业对供应商创新的利用;另一方面,企业内部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强化了内部知识利用的惯性,降低了企业进行外部知识搜寻的意愿,抑制了企业对供应商创新的利用。
但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概念仅反映了企业技术知识分布的差异性而不能体现技术间的相关性。为了能同时衡量企业技术知识分布的差异性与相关性,借鉴文献[14,37]中的研究,将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进一步区分为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和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体现的是企业在整体技术知识空间的多元度。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程度高的企业所拥有的技术知识涉及多个不同技术领域,企业内部知识探索流程更为多样化,创新所需知识更容易在内部获得,这降低了获取外部知识的边际收益[13]。并且,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程度高的企业,由于技术分散于不相关的大类技术领域,企业往往缺乏足够的知识深度来开发和利用外部技术知识[38]。这使得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程度高的企业更为偏好内部的资源和能力,而降低吸收外部知识的意愿,所以对于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而言,其对供应商创新利用的抑制效应占据主导。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体现的是企业在某一技术知识领域内的多元度。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程度高的企业在某一大类技术领域内拥有深厚的知识储备[39],有利于企业转化和开发外部的技术知识。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程度高的企业由于所涉及的技术领域较少,面临较小的内部探索压力,会较多地选择外部探索,这增加了外部知识的吸引力,故对于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而言,其对供应商创新利用的促进效应成为主导效应。
1.2 研究假设
1.2.1 供应商创新绩效与企业创新绩效 技术的快速变化迫使企业更多地去探寻外部技术知识和技能[40]。开放式和分布式创新的文献均提到在新产品开发中可以利用供应商的互补性知识[41-42]。这些研究暗示供应商的创新性有助于新产品成功开发,是双方成功合作的开始。供应商通常被认为是企业外部创新的最重要来源[43]。供应商通常在企业新产品的关键零部件上拥有更多和更全面的专门知识。企业通过吸收来自于供应商的专门知识和不同技能,并以此为新产品开发提供新方式[44]。因此,通过向供应商学习,企业将供应商的专门知识和不同的观点结合起来,改进其解决方案,或为产品开发创造新的方法。供应商参与可以帮助企业识别技术问题、加速研发进程、提升对市场的反应速度[45]。企业可以从供应商处了解竞争对手新产品信息,掌握市场发展新动向[46]。
来自于供应商的知识可以扩展企业的视野,增加企业知识的丰富度。不同组织之间的交互、积累和融合促进了企业的创新。企业通过内化和开发来自于供应商的异质性知识有效促进了企业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Faems等[47]实证研究发现,与供应商的高效协作与企业的创新绩效正相关。Laursen等[48]实证研究发现,供应商知识促进了企业的产品创新。Bengtsson等[22]基于北美和欧洲的企业调查研究发现,作为互补性知识来源,供应商创新性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综上提出:
假设H1供应商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正相关。
1.2.2 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和相关多元度的调节效应 企业对供应商创新的利用效果取决于自身吸收能力和吸收意愿两方面因素。而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和相关多元度对吸收能力和吸收意愿的影响效应存在明显差异。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反映了企业技术知识在不相关技术领域的分布情况。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程度高的企业,其技术知识分布在多个相异的技术领域,这些技术知识所依据的基本原理存在显著差异。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的增加意味着认知距离的上升,会导致知识整合效率的下降[37]。
随着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的提升,企业拥有的跨领域的技术知识可以帮助企业更准确地识别前沿技术机会或技术的重大变革,有利于企业发现、获取和吸收来自供应商的新知识,这增强了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潜在吸收能力,但并不能提升企业的实际吸收能力。①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无助于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转化。与企业内部的知识相比,企业对供应商知识进行转化的难度较大,需要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的深厚积累,才能将供应商知识和内部知识进行深度融合[38]。②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无助于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开发。即使来自于供应商的异质性知识促进了企业新创意的产生,但是由于企业内部知识分布过于分散,企业缺少足够的知识储备进行深入开发,这使得这些创意难以最终转化为实质性创新成果[48]。③在对供应商知识的转化和吸收阶段,供应商知识的导入容易导致技术不相关多元化公司的信息过载。由于企业的认知注意力有限,过多的想法可能会导致对任何单个想法的关注不足[49]。
依据组织惯性理论,企业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降低了企业吸收供应商知识的意愿。
随着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程度的提升,企业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增加,较容易通过技术融合和异花授粉效应产生新的创新[50]。由于企业已经掌握了不同技术领域的技术知识,额外获取供应商技术知识的边际收益机会下降,这降低了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依赖,知识转移更多的在企业内部发生[51]。这种认知惯性使得当企业进行知识筛选和评估时,最终由于知识来源而非知识内容的原因拒绝供应商知识。这种认知惯性影响了企业对信息的注意、阐述和记忆。在供应商知识的导入过程中,企业对外部知识的价值判断产生偏差,更注重内部知识,抵制来自于供应商的技术知识。企业内部的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标志着探索流程的多元化。一个已经拥有多样性内部探索流程的企业拥有较强的内部搜寻机制,成熟的技术路径,在进行有效的跨组织学习时将会面临惯例纷争,将更为偏好使用有限的资源和能力[13]。结构惯性使得在组织结构和资源分配上聚焦于内部知识创新,不利于对供应商知识的利用。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程度高的企业通常会低估外部技术知识的价值甚至视之为风险行为[34]。企业对内部资源的偏好,外部探索的风险感知,降低了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公司利用外部知识的意愿。
从吸收能力角度而言,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主要提升了企业的潜在吸收能力,而无助于企业的实际吸收能力,难以将来自于供应商的知识转化为创新收益。从吸收意愿角度而言,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降低了企业利用供应商知识的意愿。综合来看,企业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对供应商知识利用的抑制效应将成为主导效应,不利于企业对供应商创新的整合。据此提出:
假设H2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消弱了供应商创新绩效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正相关关系。
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衡量的是企业技术知识在同一学科门类下的相关技术领域的分布情况。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程度高的企业,其技术聚焦于同一学科领域下的相关技术领域,建立在共同的科学基础规则上,拥有共同的知识基础[37]。随着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程度的提升,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潜在和实际吸收能力都显著增加。一方面,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有利于企业潜在吸收能力提升。随着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程度的增加,企业拥有的相关知识元素数量增加,有利于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吸收和利用[52]。相比其他外部合作伙伴,供应商网络的高度嵌入性和知识的天然相近性,降低了供应商企业间知识转移的障碍。企业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程度越高,表明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拥有的知识元素越多[53]。企业可以更快速地扫描供应商的知识,可以更准确地评价供应商知识的价值,更完整地消化吸收供应商的知识。另一方面,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提升了企业的实际吸收能力。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体现了企业所拥有知识的深度[39],表明企业在某一技术领域深耕,对该技术领域的知识分布和前沿发展有深刻的体悟。企业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程度越高,表明企业在相关技术领域技术储备越丰富,企业对现有技术和市场有更为全面的了解,此时企业更有能力将供应商知识和自身知识进行整合并且创造新知识[54]。来自于供应商的知识有助于扩大企业的知识搜索范围,新知识的注入有利于新创意的产生,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所形成的知识深度,保证了企业可以转化和利用来自供应商的知识。
依据组织惯性理论,相比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对企业吸收供应商知识的抑制效应并不明显。在产品的多技术特征下,由于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程度高的企业技术集中分布于某一大类技术领域,企业仍然需要进行外部技术的探索以完成产品设计和工艺改进。此时,企业内部技术和供应商技术知识的互补性较强,就认知惯性而言,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高的企业更为重视外部知识的定义与记忆。尽管伴随着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程度的提升,企业吸收供应商知识的意愿会有所下降,但专注于单一大类技术领域的技术模式决定了企业创新仍然高度依赖于外部技术支持。依据知识搜素的“就近原则”,当企业存在知识缺口时,会优先在组织内部进行搜素,然后再进行外部搜素[55]。相比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内部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程度高的企业由于搜素选项较小,面临较小的内部探索压力,这增加了外部知识的吸引力。企业因而更易形成有利于外部知识搜索的结构和机制,这种结构关系使得企业会为吸收供应商知识匹配相应的资源投入。总之,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对吸收能力的促进效应将超过其对供应商知识吸收的抑制效应,成为主导效应。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程度高的企业可以更好地利用供应商创新,促进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综上提出:
假设H3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增强了供应商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间的正相关关系。
2 数据与变量
2.1 数据来源
选取2012~2016年中国A 股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为初始研究样本。样本区间选取的主要原因是2011年底证监会修订了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细则,该细则要求企业强化对供应商信息披露,鼓励公司公布前5名供应商的企业名称及具体采购额。而在此之前,只有极少数企业披露了前5名供应商名称和采购额等信息,故研究数据从2012年开始。由于专利的滞后性,需要验证滞后2年即2018年的专利申请数据,故本文的数据到2016年结束。根据研究需求,剔除了如下样本:①上市公司或前5名供应商不拥有专利授权的样本;②财务数据异常的ST和*S T 样本;③主营业务从制造业转移到非制造业的样本;④为了避免极端值的影响,对连续变量在上下1%的水平上进行缩尾处理。最终得到了396个样本点。供应商相关信息手工查询自上市公司年报,专利信息从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库查询得到,其他财务信息来自CSMAR、CCER 数据库。
2.2 变量的定义
2.2.1 因变量 尽管专利指标不能完全代表企业创新绩效,但专利较接近创新商业化应用并能相对全面地体现创新信息,是衡量创新绩效的合适方式。由于专利授权的周期较长,我国2017年发明专利平均授权周期为22个月,故选取滞后1年的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作为企业创新绩效的替代变量。
2.2.2 自变量
(1)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与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利用企业申请专利的技术分类来测量企业的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借鉴Chen等[14]的研究,设计了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和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的测量方法。国内专利采用的国际专利分类法(IPC)共包含8位数(字母),IPC类别(前4位)主要体现了技术功能,将其作为第1层次分类,不同类别视为非相关技术领域;将IPC 小组(全8位)作为第2层次分类,同一类别下的不同小组视为相关技术领域。首先,利用熵指数法对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进行计算,
其中:N为企业当年申请专利所涉及的IPC小组的数量;Pi是企业在IPC小组i中所申请的专利占企业当年专利申请总数比例。由于熵指数法可以较好地区分组间和组内的差异,TD实际上可以分解为组间差异即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和组内差异即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不相关多元化的技术公式为
其中:M为企业当年申请专利所涉及的IPC 类别的数量;Pj是企业在IPC类别j中所申请的专利占企业当年申请总数的比例。由于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由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和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两部分组成,故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的计算公式为:RTD=TD-UTD。
(2)供应商创新绩效。将企业前5大供应商当年专利申请数据相加来测量供应商创新绩效。
(3)控制变量。①企业股权结构。作为公司治理的关键内容,股权集中度会影响企业的创新投入和创新绩效,将股权结构放入模型,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作为替代变量[56]。②企业研发投入。创新投入强度直接影响创新绩效,用研发投入的自然对数作为替代变量[57]。③供应商份额。采购份额占比越大,供应商对企业的潜在影响越大,控制了供应商采购份额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22]。④资本结构。根据资本结构理论,资产负债率会影响企业创新,用总负债与总资产的比值作为替代变量[58]。⑤企业业绩。经营业绩决定了企业进行研发投入的能力和意愿,用主营业务收益率作为替代变量[59]。同时,还通过行业虚拟变量控制了行业差异对创新的影响,利用年度虚拟变量控制了年份差异对创新的影响。
2.3 研究方法
由于因变量企业创新绩效的替代变量专利申请数为典型的非负整数,计数模型更为适合本研究,并且样本公司的专利申请数的方差显著大于均值(具体数值参见表1),故采用负二项式模型来验证相关假设。
3 实证结果与分析
3.1 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样本的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
企业创新绩效的均值为9.006,方差为23.724,表明所选样本企业创新绩效较佳,并且差异较为明显。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和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的均值分别为0.530和0.730,方差分别为0.526和0.518。供应商创新绩效均值为9.956,方差为15.701。可见,样本公司的供应商创新水平较高,这给知识溢出带来机会。供应商采购占比的均值为0.123,考虑上市公司较大的采购规模,足以说明供应商的重要程度,这为建立相互依存的合作关系奠定了基础。由自变量和因变量的相关系数可以发现,供应商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企业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和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均与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而各自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45,并且各自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都小于5,说明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
3.2 回归结果分析
为了避免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对涉及到交互项的供应商创新绩效、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和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3个变量进行了中心化处理,而这并不会影响结果的解释意义。表2列出了负二项式模型的回归结果。
表2 负二项式模型回归结果
模型(1)列出了各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研发投入和企业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β=0.388,p<0.01),说明研发投入是企业创新的基础因素。企业资产负债率和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β=0.832,p<0.01),企业在供应商处的采购份额和企业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β=-2.637,p<0.01),表明供应商集中程度高不利于创新绩效提升。而企业业绩和企业股权结构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都不显著。
3.2.1 供应商创新绩效与企业创新绩效 模型(2)验证了供应商创新绩效对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供应商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有显著的正向关系(β=0.426,p<0.01),这支持了假设H1。创新能力强的供应商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
3.2.2 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和相关多元度的调节
效应 模型(4)表明,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和供应商创新绩效的交互项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负向关系(β=-0.092,p<0.05)。这表明,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负向调节了供应商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支持了假设H4。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不利于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整合,削弱了供应商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见图1)。
图1 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对供应商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
模型(5)的回归结果显示,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和供应商创新绩效交互项与企业创新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β=0.168,p<0.01),说明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正向调节了供应商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这支持了本文假设H5。来自于供应商的新颖知识给企业提供了重要的学习机会,但企业的内部知识基础决定了企业能否对供应商知识进行有效吸收。企业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代表了企业某一技术领域的深度,拥有深厚技术深度的企业可以快速地领会、内化和利用来自于供应商的异质性知识。企业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有利于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整合,加强了供应商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见图2)。
图2 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对供应商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的调节效应
3.2.3 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和相关多元度影响创新的进一步分析 模型(3)中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β=0.801,p<0.01),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显著正相关(β=0.552,p<0.01)。但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和相关多元度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强度存在差异,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的回归系数值更大,并且显著性更强(Z=14.131,13.037)。模型(4)~(6)中的结果与之相同。这表明,虽然两种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都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提升,但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更为显著。
结合假设H2、H3的结果可以发现,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和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路径存在差异。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抑制了企业对供应商创新的利用,但是其对企业创新的直接提升效应更强。这表明,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主要提升了企业内部知识的配置效率,但不利于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吸收和整合。而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即通过促进企业内部知识的重组直接提升了企业创新绩效,又通过促进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吸收和整合,间接促进了企业创新绩效。
3.3 稳健性检验
为了防止创新绩效的测量偏差,分别用滞后2年企业发明专利申请数、滞后1年企业发明专利授权数和滞后1年企业3种专利授权数作为企业创新绩效的替代变量。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各主要变量的符号和显著性并未出现明显变化,检验结果同样支持本文的假设。
表3 稳健性检验结果(企业创新绩效替换)
用供应商专利授权数作为供应商创新绩效的替代性指标进行稳健性检验,检验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结果仍然支持假设H1~H3。
表4 稳健性检验结果(供应商创新绩效替换)
4 结论
基于吸收能力理论和组织惯性理论,深入探讨了供应商创新绩效、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和企业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利用2012~2016年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发现:
(1)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负向调节了供应商创新绩效与企业创新绩效间的正相关关系。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降低了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意愿,不利于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吸收,削弱了供应商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间的正相关关系。
(2)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正向调节了供应商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间的正相关关系。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通过促进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吸收,增强了供应商创新绩效和企业创新绩效间的正相关关系。
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
(1)弥补了吸收能力理论和组织惯性理论之间的研究缺口,贡献于吸收能力理论和组织惯性理论。吸收能力理论认为,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增强了企业的吸收能力,促进了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利用。组织惯性理论理论认为,企业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强化了企业的内部导向,降低了企业利用外部知识的意愿,抑制了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利用。本文的研究发现,对于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而言,其对供应商知识吸收的影响主要体现为促进效应;而对于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而言,其对供应商知识吸收的影响主要体现为抑制效应。这表明,需要对企业内部技术知识的分布状况进行细致区分,而笼统的讨论可能会混淆不同类型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对外部知识利用的差异化影响。总之,对于企业内部技术知识基础与外部资源利用之间的研究,应该综合吸收能力理论和组织惯性两种理论,并且注重区分企业内部技术知识不同分布特征对吸收能力和吸收外部知识意愿的差异化影响。
(2)深化了现有研究对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创新后果的认识,丰富了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领域的文献。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通过改变内部知识搭配和影响外部知识吸收两条路径影响企业创新。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度主要通过提升内部知识配置重组的效率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而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则通过提升企业内部知识配置效率和促进外部供应商知识吸收两条路径提升企业创新绩效。本研究扩展了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领域的相关研究,提出了更完整的框架系统地分析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与外部供应商知识给企业创新带来的复合影响。有助于系统地把握两种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不同路径。
本文对于企业实践的启示体现在:
(1)为企业有效整合供应商知识带来启示。创新常需要跨越组织边界获取外部知识,但管理者必须意识到整合外部知识与企业内部知识基础所面临的挑战。技术知识基础不相关多元化程度高的企业,在利用供应商知识时需要克服吸收能力不足和缺乏吸收意愿双重障碍。而企业通过在相关技术领域进行技术投入,提升技术知识基础相关多元度水平,可提升对外部供应商知识的整合效果。
(2)为管理者进行创新战略选择提供了启示。管理者需要注重企业技术分布状况与创新战略之间的匹配。采取自主创新战略的公司,应该在较广泛的技术领域进行布局,通过内部知识共享提升创新绩效。而采用合作创新战略的公司则需要维持相关技术领域的技术深度,以更好地吸收外部知识。
本文的研究存在不足之处。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是通过吸收能力和吸收意愿这两个变量来影响企业对供应商创新利用的,但是由于数据限制,研究中并未对吸收能力和吸收意愿进行直接测量。另外,除了技术知识基础多元度之外,企业知识基础还可以区分为深度、宽度和关联度等维度。知识深度、知识宽度和知识关联度如何影响企业对供应商知识的利用,也是急需探讨的有价值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