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法人文交流视野下中国世界语运动再探*

2021-10-10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1年5期
关键词:吴稚晖世界语蔡元培

黄 峪

世界语(Esperanto)是波兰籍犹太人柴门霍夫(Ludwig Lazarus Aamenhof)博士于1887 年公布创立的一种国际辅助语方案,旨在消除国际交往中人类语言障碍,促进各国政治、经济、文化及科技交流合作①柏里华:《世界语史》,上海:上海商务印刷馆,1931 年;魏良枢:《世界语与世界语运动》,《上海外国语学院学报》1981年第5期;刘正坤、宋韵声:《世界语发展史》,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14年。。20世纪初,世界语传入中国并迅速传播发展。现有关于中国世界语运动的研究,主要从传播途径、相关论争、关键人物三方面开展。世界语传入中国主要有三个途径:从俄国到上海;从日本到上海;从法国、英国到广州②侯志平:《世界语运动在中国》,北京:中国世界语出版社,1985年;侯志平主编:《中国世界语运动简史》,上海:新星出版社,2004年;肖平:《世界语在中国100年》,《对外大传播》2003年第11期。也有学者立足东亚语境,梳理世界语从俄国、日本、朝鲜传入中国的情况,见李冬梅:《从Esperanto到世界语:东亚的世界语运动》,《东亚评论》2018年第2辑。。上海的世界语运动来自哈尔滨,大批犹太人从欧洲及沙俄移居上海,建立犹太社区,开办世界语学校,并以此作为来自不同国家犹太人的公共语③程巍:《世界语与犹太复国主义——兼论清末世界语运动》,《中国图书评论》2010年第12期。。北京、上海、广州成为中国世界语运动中心城市与重要基地,全国还有二三十个城市先后开展世界语活动。清末民初中国学界围绕世界语出现过两次主要论争,焦点在于是否废灭汉字,以世界语代替之。首次论争始于1908年,巴黎《新世纪》周刊发表文章提出以世界语取代汉字,吴稚晖随后发表署名文章推广此论。章太炎与吴稚晖围绕“学理”与“种界”的议题开展激烈辩论④罗志田:《清季围绕万国新语的思想论争》,《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1916年11月《新青年》发表读者来信,讨论世界语发展状况,得到陈独秀回复支持世界语发展⑤陈独秀:《通信》,《新青年》第3卷第6号,1917年。;钱玄同推进此观点⑥钱玄同:《通信》,《新青年》第4卷第2号,1918年。,主张应当在中国“竭力提倡”世界语,并在进一步讨论中提出废除汉字,以世界语取代之的观点。有论者将此论争与无政府主义思潮结合进行深度疏理①孟庆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无政府主义与钱玄同的激进主义语言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2 期;孟庆澍:《无政府主义与中国早期世界语运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1 期;孟庆澍:《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围绕〈新青年〉同人所作的考察》,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国父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国父全集》第1 卷,北京:近代中国出版社,1981 年,第87页。,结合现代中国文化与政局发展过程予以分析②周质平:《春梦了无痕——近代中国的世界语运动》,《读书》1997 年第4 期;张宝明:《中国现代性的两难——以新文化元典中的世界语吊诡为例》,《福建论坛》2007年第5期;季剑青:《语言方案、历史意识与新文化的形成——清末民初语言改革运动中的世界语》,《现代中文学刊》2017 年第1 期;何卓恩、焦徽:《世界主义的中国烙印:中国世界语运动的特殊进程》,《深圳大学学报》2013年第6期。。另有论者围绕中国世界语运动中关键场域、人物与机构进行分析,如鲁迅③宋炳辉:《论中外文化交往中的世界语运动》,《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刘师培④张仲民:《世界语与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世界主义想象》,《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章太炎⑤彭春凌:《以“一返方言”抵抗“汉字统一”与“万国新语”——章太炎关于语言文字问题的论争(1906—1911)》,《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2期。、北京大学⑥张立程:《五四前后北京大学世界语传播概论》,《山西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新青年》⑦熊秋良:《试析〈新青年〉关于世界语的讨论》,《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中国普罗世界语者联盟(简称“语联”)⑧侯志平:《中国共产党与中国世界语运动》,《小康社会:创新与发展——2002 学术前沿论坛文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338—349页。。

综上,现有研究多关注京沪两地的世界语传播状况,较少提及欧洲与广东之间的世界语传播途径与关键人物。有论者曾探索孙中山与世界语运动的潜在关联,提及孙中山可能在1912年2月12日读到过海外来函,了解过一门类似世界语的国际通用语(IDO),并推断此事也许与同盟会决议在会场附设世界语讲习所有关⑨余露:《清季民初世界语运动中的“世界”观念》,《学术研究》2015年第3期。。根据中国世界语运动史料库记载,1911 年上海同盟会总部已经开办世界语班,同年12 月,孙中山作为同盟会总理在上海任中国世界语同盟主席⑩陈永曦:《同盟会与世界语》,武汉:湖北省世界语协会,2006年,第79—81页。。可见,为更全面了解中国世界语运动,以同盟会作为线索,整理相关历史资料,探究欧洲与广东之间的世界语交流轨迹,很有必要。

一、同盟会成员多方合作

1905年8月20日,孙中山和黄兴、宋教仁等以兴中会、华兴会为基础,联合光复会,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革命同盟会,简称“同盟会”或“中国同盟会”,革命方略中提出建立平等合作之国人共同体思想:

我汉人同为轩辕之子孙,国人相视,皆伯叔兄弟诸姑姊妹,一切平等,无有贵贱之差,贫富之别,休戚与共,患难相救,同心同德,以卫国保种自任。战士不爱其命,闾阖不惜其力,则革命可成,民政可立。愿我四万万人共勉之。⑪孟庆澍:《“用石条压驼背”的医法——无政府主义与钱玄同的激进主义语言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2 期;孟庆澍:《无政府主义与中国早期世界语运动》,《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 年第1 期;孟庆澍:《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新文化:围绕〈新青年〉同人所作的考察》,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6年。孙中山:《同盟会革命方略》,国父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国父全集》第1 卷,北京:近代中国出版社,1981 年,第87页。

1905 年,中国同盟会在欧洲布鲁塞尔、柏林和巴黎三地中国留学生中吸纳新会员,其中包括中国赴法留学第一人李石曾。1902年,李石曾和张静江随驻法公使孙宝琦赴法。1903 年至1906 年,李石曾进入法国蒙城农业实用学校学习。随后,进入巴黎巴斯德学院研究生物化学,特别从事大豆的研究。1906年8月,经张静江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巴黎分会⑫李石曾:《中山先生胸襟浩瀚》,《李石曾先生文集》上冊,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委员会,1980 年,第410—412页。。同年12 月,与吴稚晖、张静江在巴黎组建世界社。世界社发起人共八位:吴敬恒(稚晖)、汪兆铭、李煜瀛(石曾)、陈璧君、张人杰、褚民谊、谭熙鸿、蔡元培,共同宣告该社之意趣在于配合人类进化趋势:“欲合人类全体为一团,而相与致力于世界之文化。”而其宗旨在于“传布正当之人道,介绍真理之科学。”①蔡元培:《世界社简章·宗旨》,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2 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年,第401页。1905 年,李石曾与吴稚晖等在巴黎达庐街二十五号设立世界社,后来在三台街八十三号(后若干年购买巴克街社址)最初刊行《世界》,1906年与吴稚晖、张静江合办《新世纪》,作为世界社的“主要之结晶”。1905—1910 年期间,吴、张、李三人与孙中山合作密切,共同筹划建国之事②李石曾:《世界社四十年史试言》,陈纪滢:《一代振奇人——李石曾传》,北京:近代中国出版社,1982 年,第95—100页。。据李石曾回忆,孙中山每次经过巴黎,必然造访世界社与革命同志见面,也曾就革命方略开展观点不同的辩论③李石曾:《谈宪》,《李石曾先生文集》下册,第129页。。与此同时,世界语运动在法国发展迅速。自1905 年第一次全球世界语大会在法国布伦召开,此后两年分别在日内瓦与英国剑桥召开,参加者有各国世界语学者,开会见面,均以世界语交谈,成为实际运用的语言。当时巴黎已成为世界语运动的中心④黄尊生:《我与世界语运动》,广州市政协文史委编:《广州文史资料》第40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年,第65—84页。。

1911年11月21日至23日,孙中山自伦敦抵达巴黎,与法国内阁总理克里孟梭(George Clemenceau)及外交部长会晤,期间接受法国政治星期报记者访问,发表对于中国内政外交之意见。访问首先提出国家教育语言政策思路:“中华共和国拟维持官话,为统一语言之基础;而使国人研究各种实业科学,尤为新共和国之行政入手方法,英文、法文亦可加入各种科学中,辅助华文之不足。”⑤《国父年谱》上册,台北:中国国民党“中央”党史委员会,1985 年,第516—518 页。孙中山接受访问之言论来自报道《巴黎政治星期报载孙逸仙之政见》,刊于《民立报》(1910 年12 月15 日)。后来以《中国当废除与外人种种不便之障碍物重订海关税则》为题,收入国父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国父全集》第2卷,第426页。访欧期间,孙中山也在演讲中明确提出保留汉语,以英语协助科学研究的看法:

语言仍用官话,此乃统一中国之精神,无庸稍变。汉文每字一义,至为简洁,亦当保存;惟于科学研究须另有一种文字以为补助,则採用英文足矣。⑥以上见孙中山:《利用外资以振兴中国工商业》,国父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国父全集》第3卷,第23—24页。

孙中山1911年旅欧期间对于中国通用语言问题所发表的意见,可以视为对此前《新世纪》以吴稚晖为代表者发起的关于废除汉字,改用万国新语提议的间接回应。孙中山关于选用另一文字辅助汉语,协助国人开展科学研究的思路,也在民国初期蔡元培主导的中国世界语教育建制化过程得到贯彻实施。

1912 年1 月4 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南京成立,蔡元培担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通令全国师范学校开设世界语选修课,并指示教育部专门司举办世界语讲习所,亲自参加听课。1912年8月17日,蔡元培在上海参加中国世界语学会欢迎会并致演说,从七个方面宣扬世界语发展之重要性与必要性:其一,语言价值在于“思想之媒介”,而“媒介物愈近于大同,则其媒介之价值愈大”;其二,为了克服交通、科学、人道主义三方面的障碍,有必要发展使用一门“国际通用语”;其三,“柴门呵弗氏”所创的世界语(“爱斯泼朗脱”)二十五年内在各国设立学会,符合天演学自然淘汰适者生存之例,因此是“最适宜之国际通用语”;其四,由于中文“与西语迥异”,中国人采用世界语为辅助语,有助于“求知识于世界”,便利有三:容易学习,为学习其他外语打好基础,方便“外人研究我国事状”;其五,蔡元培在德国曾尝试学习世界语,回国后接触到中国世界语学会,在教育部任职时也邀请杨曾诰教授世界语,并提议在外国语学校中特设世界语科目,在师范学校,“以世界语为随意科”;其六,蔡提出可以在中国教育界推广世界语,“不妨以世界语为主语,而以英、法、德各国语,供参考之用”,可以“先设一世界语藏书楼”,而且“先设一私立大学,有文、理二科,试验以世界语教授果否足用”;其七,蔡元培指出中国世界语学习机构在奉天、北京皆有,但“皆未及上海之发达”,因此寄望中国世界语学会能够逐步实现以上两点建议①蔡元培:《在世界语学会欢迎会上的演说词》(1912年8月17日),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2卷,第193—196页。原发表于《民立报》1912年8月24、26日。。

在京沪两地世界语运动兴起之时,广东世界语运动先驱人物,著名无政府主义者刘师复受到《新世纪》讨论的启发,在广州与留法学生许论博合作,开办世界语学校。刘师复为广东香山(今名中山)人,1904 年与郑彼岸、林君复等香山籍同乡东渡日本留学,成为最早一批同盟会会员,回粤后组织“支那暗杀团”,以刺杀清吏为对象。1907年在广州因计谋暗杀广东水师提督李准被捕入狱。出狱后旅居香港,因好阅读李石曾、张人杰等在法国巴黎所办的《新世纪》杂志、新世纪丛书等,思想转向于无政府主义,并学习世界语,曾与柴门霍夫、克鲁泡特金等世界语者通信。1912 年与郑彼岸在广州西关开办“平民公学”附设世界语夜校,同年与许论博合作举行世界语大会,创立广州世界语学会,许、刘分别担任正副会长,柴门霍夫致信祝贺并赠送一批世界语书籍。1913年创办晦鸣学舍,出版《晦鸣录》(Kokorio en Mallu⁃mo),每期均辟4页世界语专栏,后迁澳门出版,更名为《民声》周刊(La Voco de la Popolo),为国内最早的世界语刊物②嵯峨隆:《民国初期的无政府主义——以师复的思想为中心》,《民国研究》2009 年第2 期。关于刘师复介绍,参见《民国名人传记辞典》,北京:中华书局,1979 年;关于刘与世界语的关系,参见陈永曦:《同盟会中的世界语人物》,《绿穗》1996 年第2 期;陆丹林:《从刘思复谈到晦鸣学舍、心社和〈民声〉》》,http://www.gzzxws.gov.cn/gzws/cg/cgml/cg5/200808/t20080827_5337_3.htm。。在《晦鸣录》第1期中,刘师复撰文介绍自己与世界语万国团体的渊源:

宇宙人群联合会Univeisala Homara Unio 本会为绝对自由之组织,无章程,无规则,无会长等等。惟自各国各地之同志,自由组织地方董事部,联络会员。近接柏林董事部来信,据述将办一中央机关杂志,兼载法德英意西班牙五种文字。每篇皆与世界语对译。内容论列工人劳动事件、工人佣值、罢工、省减人力、反对法律等问题。不日可以出版,并商托鄙人在中国创立董事部。一俟复函商定办法,再行发表。③刘思复(师复):《介绍世界语万国团体》,《晦鸣录》1913年第1期。

1917 年,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延请上海世界语学社创始人孙国璋到北京大学担任世界语讲师,成立世界语研究会。1917年11月30日,北京大学世界语研究会会长孙国璋在北大世界语班首日开课前,代表“中华世界语会H.E.A.”致演讲辞,其中提到中国大学当时有三百余人读世界语,简介世界语自1887年7月2日公布以来的发展历史,总结世界语的“妙处”在于五点:

(一)可以阅五十余国之书报;(二)可以直接阅彼邦之科学书;(三)游历外邦,处处有同志招待,不假舌人;(四)平时不出户庭,可与全球一千余万同志通函件,商学术,集天涯地角,常人未见之风景画;(五)破除国界种界,希冀世界之和平,处处以同胞相称,谓总之世界之大,无奇不有,欲尽睹世界上之奇迹者,不可不于世界语求之。④孙国璋:《北京大学世界语班开课演讲辞》(1917年11月30日),《北京大学日刊》第3版。标点为本文作者所加。

1918 年,蔡元培与吴稚晖、李石曾、金曾澄、伍大光、许论博、陆式楷、盛国城、区声白、侯佩尹、黄尊生共11 人,联名发表《中国世界语学院劝捐启》,提出“世界语为国际交通之利器,民族携手之良好工具”,总结世界语在“国际上之实际的应用”与“伦理的学术的范围”两方面的活动状况,提出建立中国世界语学院,以便于和国际世界语学院及德国、意大利、捷克、芬兰、匈牙利世界语学院沟通关系,并按照以上学院设置学科。中国世界语学院宗旨如下:

近之则使吾国对于今日国际上如火如茶[荼]之世界语思潮,亦得占一席之地,不至如前此之寂寂无闻;远之则冀其能利用此唯一的国际交通工具,参加其他种种之国际运动,向外宣传吾国文化,提高吾国国际地位,再进则谋与五大洲八十余国之民族,为真挚的、友谊的携手,共同努力于世界和平、人类亲善等伟大工作。⑤吴稚晖、蔡元培等:《中国世界语学院劝捐启》(1918年),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3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502—504页。

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联名11人中,除了《新世纪》创刊者吴稚晖、李石曾、蔡元培之外,均为代表京沪两地世界语运动的关键人物。来自上海三人:陆式楷于1905 年参加上海俄国人开办的世界语讲习社,并于1906 年与盛国成共同组织上海世界语学社;侯佩尹来自上海,后赴里昂中法大学学习并成为法语文学翻译者①侯佩尹译:《淞虹集》,南京:南京书店,1931年。。来自广东五人:金曾澄生于广州高第街,1898 年参与创办广州时敏学堂,1912 年加入同盟会,1917—1923年担任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校长②关于金曾澄生平详情参阅方严:《广东高等师范教育创业者金曾澄先生传略》,《广州教育》1985年第5期。,1926年担任广东省教育会副会长并被任命为教育行政委员③安东强:《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会与北伐政局初探》,《中山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伍大光为广东新会人,1923 年被孙中山任命为外交部秘书④孙中山:《任陈长乐伍大光为外交部秘书令》,国父全集编辑委员会编:《国父全集》第8卷,第527—528页。,后担任广州市教育局局长;许论博在1904 年赴法国里昂学习蚕丝业及丝织工业,期间学习世界语,归国后于1909 年在广州开办世界语班,并与刘师复合作在广州东堤广舞台戏院举行了世界语大会,到会人士达三百余人⑤全国政协广东省委员会:《广东文史资料》第49期,广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04—210页。;黄尊生(原名涓生),广东番禺人,1912年夏天在广州参加许论博开办的世界语班,进修6个月毕业,1913年受同盟会员中山县县长郑道实邀请,到香山县城(今中山市)开班,为教育界名流人士讲授世界语⑥黄尊生:《我与世界语运动》,广州市政协文史委编:《广州文史资料》第40辑,第65—84页。;区声白1912年曾参加广州世界语夜校,后就读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及北京大学,1920年毕业后由蔡元培推荐到岭南大学任教⑦吴志良、杨允中编:《澳门百科全书》,澳门:澳门基金会,2005 年,第278 页。在北京大学就读期间,区声白继续学习世界语,并将柴门霍夫用世界语创作的诗歌翻译成中文,发表在《北京大学日报》上。见[波兰]柴门哈甫原著,声白译:《世界语诗》,《北京大学日刊》第27期第4版(1917年12月16日)。。

五四时期,吴稚晖、陈独秀、钱玄同、区声白等人以《新青年》杂志为基地,重新探讨世界语是否应该取代汉语的问题⑧关于《新世纪》和《新青年》的关系探讨,参见张全之:《从〈新世纪〉到〈新青年〉:无政府主义与五四文学革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5年第5期。。在蔡元培主导之下,1921年北京大学将世界语列为正式课程,邀请俄国世界语诗人爱罗先珂任教。同年8月,蔡元培代表中国政府出席檀香山太平洋教育会议,建议“与会诸国小学校中,七岁以上的学生均教授世界语,并用此语翻译各国书籍”,获得通过。同时,蔡元培又在全国第七届教育联合会上提议实施1912 年教育部的部令,将世界语正式列入师范院校的课程。至此,中国世界语运动实现了阶段性进展,但世界语进入大学与师范院校课堂除了教育部支持之外,还必须面对师资不足的问题。综合当时史料观察,蔡元培采取了两个解决思路:其一,在国内培养世界语人才;其二,为世界语人才提供出国进修的机会。

1922年11月9日,蔡元培和孙国璋代表国立北京大学世界语研究会,发布“召开世界语大会通知”,并抄送“二十二省三特别区、京兆尹、京师学务局等”。通知内容包括两个议题:其一,通过中国教育部等提议组织一大规模的国际世界语编译会一案;其二,商议“决请各国采为国际辅助语并加入小学”,提议中国儿童“未读他种外国语之前,先读世界语”⑨蔡元培、孙国璋:《召开世界语大会通知》,1922年11月9日,中国蔡元培研究会编:《蔡元培全集》第14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423页。。1923年,蔡元培、吴稚晖、陈声树等创办北京世界语专门学校。在该校校务处工作的冯省三曾为北京大学世界语学会干事,由于参与了1922 年10 月17 日北京大学学生抗议校方收取讲义费用的“讲义风潮”,被校长胡适开除。冯邀请鲁迅来校讲学,并得到周氏兄弟多方帮助。1924年,周作人推荐冯省三去广东大学讲授世界语,可惜冯不久便患肠热病,在广州病逝,终年22岁,遗著《世界语读本》由周作人协助出版⑩林分份、高少锋:《周氏兄弟与冯省三》,《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5期。。此为国内世界语人才培养的解决思路。与此同时,吴稚晖、蔡元培等人通过举办里昂中法大学的途径,将优秀中国学生输送法国深造,通过旅欧教育运动为中国世界语运动培养杰出人才。

二、里昂中法大学师生数代传承

民初旅欧教育运动主要倡议者为一批具有旅欧、留法背景,富有无政府主义色彩的若干同盟会志同道合之士,包括李石曾、吴稚晖、蔡元培等人,鼓励学子到法国、比利时等国留学,或以工兼学,旨在扭转自清华留美以来,“美雨压倒欧风”的留学热潮,让美欧学术运河平均输灌,其终极关怀在沟通东西文明,融合中外学术,另创一种新文明,为人类开一新纪元①陈三井:《旅欧教育运动:民初融合世界学术的理想》,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3年,第9页。。从1916年开始,李石曾积极响应“吴稚晖先生之创议,孑民先生之附署”,协助筹备“海外大学”,“稍得头绪于里昂”②李石曾:《世界社四十年史试言》,陈纪滢:《一代振奇人——李石曾传》,第97—98页。。1919 年巴黎和会期间,李石曾与中国和谈代表陆子欣及法国教育总长奥拿拉商谈庚子赔款之用,建议供给教育。吴稚晖1919 年发表《海外中国大学末议》一文,得到蔡元培、张静江热烈支持。1919 年,李石曾回国,“由沪而粤而平,成立里昂中法大学及北平中法大学”③李石曾:《世界社四十年史试言》,陈纪滢:《一代振奇人——李石曾传》,第97—98页。。除了在法国招考的部分勤工俭学生,里昂中法大学从国内招生来源主要有三个:其一,通过北平中法大学(1920—1950)招生录取,该校首任校长为蔡元培④许睢宁、张文大、端木美:《历史上的中法大学(1921—1950)》,北京:华文出版社,2015年,第2—3页。;其二,吴稚晖在上海录取招募的学生;其三,在广州报考广东政府官费资助的粤籍学生,主要来自于广东高等师范学校(1921—1924)与国立广东大学(1924年建校之后)⑤里昂中法大学(1921—1946)成立过程中得到孙中山的大力支持,并颁发法令宣布里昂中法大学为国立广东大学之海外部。建立详情以及得到广东省政府公费资助的粤籍学生名单与其入学、离校年份,参见蓝澍德、黄峪:《里昂中法大学与中山大学的历史渊源》,《中山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

1921年10月,作为首批粤籍公费留法学员,黄尊生、区声白与刘石心(刘师复之弟)抵达里昂中法大学就读。据黄尊生回忆,他和吴稚晖首次见面于1914 年,当时吴稚晖从英伦回国,于新加坡见到在《星洲国民日报》任翻译的黄尊生,后者阅读过《新世纪》,希望赴英国求学,两人交谈甚多。吴稚晖、李石曾“西南护法”期间访问广州,黄尊生也作陪,彼此相熟。1921年里昂中法大学招生,黄尊生自广州考取资格,当年夏天在香港与吴带领的上海录取生会合,共同搭乘法国邮船Porthos 号赴法,师生均搭乘四等舱,而吴十分安适,与学生多方交流⑥黄尊生:《吴稚晖先生与里昂中法大学之今昔》,杨凯龄编:《吴稚晖先生纪念集》,北京:文海出版社,1975 年,第27—33页。。

根据陈三井研究,里昂中法大学学生来自国内各大学院校,成立了许多联谊性质的同学会,主要有广东大学同学会、广东高师同学会、北京大学同学会、北京高师同学会、北京中法大学里昂海外部同学会等。除了同学会,“受到国内与蔡元培等人之影响”,里昂中法大学学生也成立了不少学会、学社:北大同学学术谈话会、太平洋问题研究会、世界语学会、五方会、中华化学社、新中国农学会、中国生物学会、中国医学会、中国社会科学会、经济学研究会。其中世界语学会尤其值得一提,因在民初国内已经有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区声白等人倡导发起筹办中国世界语学院,组织中华民国世界语学会等,而吴稚晖也身体力行,除了自己用世界语写信,还积极在里昂中法大学推广世界语⑦陈三井主编:《民初旅欧教育运动史料选编》,台北:秀威资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14 年,第234—281 页;陈三井:《旅欧教育运动:民初融合世界学术的理想》,第133—135页。。根据首批从北京高师考取的女生之一苏雪林回忆,在里昂中法大学,由区声白和一位法国人担任义务世界语教师,每日授课一小时,周日二小时,开始时深受欢迎,但听课人数日益减少,最终竟然无人上课,“功课当然只有停止了”⑧苏雪林:《我记忆中的吴稚晖先生》,沈云龙主编:《吴稚晖先生纪念集》,第34—40页。。但对于世界语学习者黄尊生而言,只有在里昂学习期间,他才有机会参与到全球范围的世界语运动中:

然真正参加此种运动,则是从民国10年(1921)往法国里昂(Lyon)就读之一段期间。里昂有世界语会,是世界语运动中之一个有力的团体,主持者发庶夫人(Sino Farges)与邦瑟先生(Sro L.Pon⁃cet)都是世界语之健将,尤以邦瑟先生为突出,其出口之娴熟,与讲法语几无分别。①黄尊生:《我与世界语运动》,广州市政协文史委编:《广州文史资料》第40辑,第65—84,65—84页。

1922 年春,国际联盟秘书厅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国际世界语教育会议,黄尊生、区声白得到邦瑟通知,随其前往报告世界语教育在中国之状况。会众200人,“大半为有地位之教育专家,代表28国,而政府任命之代表,则有16 国”。日本政府与中国教育部各派两名代表出席,日本代表略识世界语,而中国代表不识,均未发言。黄代表中国,报告世界语教育在中国之状况,对答流利,给与会者留下深刻印象。黄尊生举出德国法兰克福、莱比锡以及法国里昂的工商“赛会”已经采用世界语印发说明书并通函交流的例子,说明“自经此次教育会议,世界语运动即已步入一新阶段”,即应用阶段。1923 年,黄得机会参加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世界语商业会议,并得到蒲利华博士(Dr.Privat)②世界语运动中的传奇人物埃德蒙·普里瓦(Edmond Privat,1889—1962),瑞士人、历史学博士、世界语作家、大学教授,1920—1934年担任国际世界语机关刊《世界语》主编,1924—1928年当选国际世界语协会主席。欣赏,邀约参加同年的伊比利亚半岛首届世界语大会,为与会唯一外宾。参会过程中,黄尊生深刻体会到自己世界语表达能力有限,于是决心发愤从头打好基础,以应对演讲、讨论、致辞与书函的沟通需要。在此时期,他的世界语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我虽然能讲国语而且从小学英语,眼前留学法国,能讲法语,但在这个时期,讲得最好最流利的,除了母语广州话之外,便是世界语了。即以广州话与世界语比较,我亦觉得世界语好些,较文雅,可以运用得较灵活。

1923 年,黄尊生应蒲利华博士邀请,在国际世界语机关刊物Esperanto杂志撰写文章。黄用世界语发表《世界语与国语的类似点》,指出:“世界语虽产生于西方,但他却含有东方语中的数个特点,所以他是真有世界性的。”③黄涓生:《世界语与国语的类似点》,《绿光》第3卷第2号,中文译文载于Esperanto Studento杂志1923年第1期,第4—5页。同年,他被选为语言委员会委员,负责保护世界语在语言文字上的演进。1924 年,黄被选为国际世界语中央委员会成员,负责欧洲以外之事务,其余五名成员分别来自瑞士、美国、法国、德国和捷克。同年,黄尊生陪同蔡元培夫妇参加在维也纳举行的第十六次国际世界语大会,“先生目击大会之盛况,与世界语运动之热烈,深表庆慰”,并于当晚接受中国驻奥公使在使馆设宴款待。1925年,黄尊生得蔡元培推荐,被中国教育部任命为代表,参加5 月在巴黎召开的国际世界语科学会议④蔡元培:《附录:蔡元培致章士钊函》,章含之、白吉庵主编:《章士钊全集》第5卷,上海:文汇出版社,2000年。。黄并以《世界语在科学上之价值》为题撰写一篇约四万字的报告书寄呈教育部。广州市市立世界语师范讲习所成立后将此报告印成单行本,但后来此书终毁于变乱。

在里昂求学期间,除了积极参加欧洲举办的世界语会议,黄尊生还在罗聿教授(M.Victor Lonet)的严格指导下,完成题为Origine et évolution de l'écriture hieroglyshique et de l'écriture chinoise(《埃及象形文与中国六书》)的博士论文,1926年初结束学业回国⑤黄尊生:《我与世界语运动》,广州市政协文史委编:《广州文史资料》第40辑,第65—84,65—84页。。

三、广州世界语运动的发展与影响

1924年,在孙中山的关注支持下,国立广东大学得以创立,全国招生共录取372人,并于9月19日正式上课⑥黄义祥:《孙中山与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学报论丛》1994年第1期。。美国新闻记者、大同教(即巴哈伊教)传教士玛莎·路特女士来到广州,与孙中山见面介绍大同教,其教义包括推广一种共同的世界语。孙中山对世界兄弟情谊合作的国际原则极感兴趣,表示“愿用吾之生命换取全球之和平”⑦雷雨田:《孙中山与大同教》,《世界宗教文化》1998年第1期。。

黄尊生返国后,得到北京孙国璋、钱玄同、周作人邀约北上共同推进世界语教学传播,也得到上海陆式楷、盛国城、陈兆瑛、胡愈之、孙义植等人的类似邀请。由于家庭原因,黄未能应邀,且希望“重整旗鼓”,振兴广州世界语运动,于是决定留粤任教,在中山大学教授文字学、语言学和列入正式课程的世界语。1926 年5 月成立大学世界语学会,8 月开设暑期世界语夏令班①《本校世界语学会消息》,《国立广东大学周刊》1926 年5 月3 日第4 版;《本校世界语学会开会纪盛》,《国立广东大学周刊》1926年6月7日第4版;《本校暑期世界语专修班开联欢会》,《国立广东大学周刊》1926年8月30日第4版。。在此批世界语研习学生之中,包括后来成为中国著名语言学家的岑麒祥教授。当时岑麒祥在中山大学主修英语,辅修文史,回忆起受教于黄教授的情景时,他表示:“黄尊生对世界语确实学得很到家的,他不仅会看、会写,而且能在口头上说得非常流利。我当时被他这一点完全迷住了。”②岑麒祥:《我与世界语》,中华全国世界语协会主编:《世界》1981年3月。岑麒祥1928年毕业后,考取广东省政府公费留学名额,于1928 年9 月抵法,就读于里昂中法大学,1933 年12 月回国,先任教于中山大学中文系,后调任北京大学。

1926 年5 月,第六次广东全省教育大会召开,黄尊生提出设立世界语师范讲习所,得到广州市教育局局长伍大光全力支持。伍于7月4日发表布告,在位于永汉路的广州市立师范学校内,“附设世界语师范讲习所一间,预储世界语师资,以谋适应各校将来之需要”③见《广州世界语月刊》1932年第1期。。世界语师范讲习所由黄负责,再聘许论博、区声白二位任教。1926年授课六个月之后,学生仍感不足,于是再开一深造研究班,直至次年毕业。1926年末,广州世界语运动蓬勃发展。世界语已列为中山大学、私立广东国民大学、市立美术学校课程科目。广州内最为繁盛的东山、西关两区均有世界语会组织。当年12月15日,广州世界语学习者在省教育会大礼堂举行盛大庆祝会,纪念柴门霍夫博士诞辰,由伍大光主持,到会者1 000余人,会后数百人由伍带领,进行全市火炬游行,“虽在欧洲亦无此盛况也”④见《广州世界语月刊》1932年第1期。。

1927 年1 月18 日,鲁迅应中山大学之邀抵达广州,结识了黄尊生。《鲁迅日记》中留下六则相关记事,提到黄尊生与区声白,并记录黄尊生1月22日造访,邀请他参加徒步全世界的一位世界语学者的招待会:次日“午后梁匡平等来,邀至大观园饮茗,又同往世界语会,出至宝光照相”⑤张向天:《鲁迅与黄尊生》,《鲁迅日记书信诗稿札记》,北京:三联书店,1979年,第58—60页。。该世界语学者为法国诗人赛耳(Zeihile),1923 年8 月1 日从法国猎昔(Leioyig)出发,1 月上旬步行抵达广州,住在长堤青年会。黄尊生、伍大光邀请鲁迅、孙伏园参加在桂香庙寰球学会召开的欢迎大会,并用世界语致辞演说,现场反应热烈,“鼓掌之声不绝”⑥《世界语同志欢迎步行全球世界语学者纪载》,广州《民国日报》1927年1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鲁迅研究室编:《1913—1983鲁迅研究学术论著资料汇编》,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5年,第231页。。1927 年2 月10 日,鲁迅正式担任中山大学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与黄尊生同事。中山大学并安排黄6月开始担任法国文学史教员⑦《本校文史科第二次教授回忆纪事录》,《国立中山大学校报》第16期,1927年6月20日。。

黄尊生此时计划在国内开办中国世界语学院,学生百人以内,私立性质,自筹经费,“与德国、意大利等世界语学院相呼应”。此计划取得伍大光、区声白、许论博的同意,也得到京沪两地支持:

1927 年春,我即发动此议,起草学院创办之缘起与学院之章程;征得蔡元培、吴稚晖、李石曾、钱玄同、周作人、孙国璋、陆式楷、盛国城诸先生及广州伍、许、区三位为发起人,另附劝捐传单,筹募学院开办费。暑假期间,我往上海,谒见蔡元培、吴稚晖两先生,请示一切。同时访候陆式楷、盛国城、陈兆瑛、胡愈之诸先生,与其商谈一切。沪上诸同志均极热诚,切盼有一复兴时期的来临,同时商谈组织“中国世界语会”事。⑧黄尊生:《我与世界语运动》,广州市政协文史委编:《广州文史资料》第40辑,第65—84页。

另外一位致力于广州世界语运动教学的里昂中法大学校友为区声白,未作博士论文,1924年返粤,任教于中山大学。1922 年,他与黄尊生出席国际世界语教育会议。1923 年,二人皆当选语言委员会委员。其间,区声白脱离“国际世界语协会”(UEA)而参加新创立的世界语团体“全世界无民族协会”(SAT)。随后,苏联创立“苏维埃世界语者联盟”(SEU),把“全世界无民族协会”在苏联的全部会员拉了过去,并禁止它的会员与“国际世界语协会”发生一切关系,区声白即转而对“苏维埃世界语者联盟”表示同情。回国工作后,他仍然亲近“全世界无民族协会”而疏远“国际世界语协会”。在建设广州市市立世界语讲习所,推动广州世界语运动方面,区和黄的合作很有成效,自1929年起至1937年该所因经费停发结束为止,区担任所长职务①李益三:《区声白善变不善终》,中国世界语运动史料库www.elerno.cn/emhistorio/persone/persone052.htm,2020年5月1日。《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3月16日、4月15日、4月17日、5月20日刊登的中大踏绿社通告。。区声白的努力也得到黄尊生的肯定与感谢:“幸有伍、许、区三位先生,及一批后起同志,全力支持,使得这个运动能够站得住,而日有进展。”②黄尊生:《我与世界语运动》,广州市政协文史委编:《广州文史资料》第40辑,第65—84,65—48页。

1928 年10 月10 日,伍大光在《广州民国日报》发表文章,借用孙中山遗嘱及其给中大学生训词,提出“要实现‘革命化’或者‘三民主义化’——‘中山化’的教育宗旨,非推行世界语不可”,并建议废除小学英语课程,以世界语代替之③伍大光:《三民主义化的教育与世界语》,发表于1928 年10 月29 日,见陈彩凤、黄秀华、农莉民编:《广州民国日报青运资料选辑(1923—1929)》,广州:广东省档案馆、广东青运史研究会,1991年,第395—397页。。在伍、黄、区、许等人的共同努力下,20 世纪30 年代成为广州世界语运动的鼎盛时期④李益三:《广东早期世界语运动概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委员会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编:《广东文史资料》第52辑,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04—224页。。1931 年,黄尊生连选连任为前述的世界语语言委员会委员,1933 年,受聘为在匈牙利出版的世界语原文的《世界语百科全书》主编之一⑤广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广州市志》第9册,广州:广州出版社,2010年,第722页。。同年,区声白代表广州世界语讲习所,写信给汉口世界语学会,介绍当前广州世界语教育情况,中学开设世界语课程者包括执信女中、市立一中、知行中学、体育学校、知用中学、新闻学校等,教师包括杨景梅⑥杨景梅是里昂中法大学粤籍学生,编号472。参见蓝澍德、黄峪:《里昂中法大学与中山大学的历史渊源》,《中山大学学报》2020年第6期。、刘伯谦、林擘坤、黄恬波、李乐以及他本人。区声白并且提议举行全国世界语会议,“由该地方同志担任轮流召集”,“第一年在上海,第二年在汉口,第三年在广州”⑦区声白:《希望》Niaj Let Roj,1931年第5—6期。。九一八事变之后,私立广东国民大学世界语会发表世界语宣言,“讲述事变之经过,邮寄全世界各国,请主持公道。接到各国复书200 百余封,均表深切同情。为伸张正义”,并在民大展览各国来函,给群众留下很深印象⑧黄尊生:《我与世界语运动》,广州市政协文史委编:《广州文史资料》第40辑,第65—84,65—48页。。

1933 年,梁叔仁、吴康、崔载阳、区声白、李本生等中山大学师生成立世界语团体“中大踏绿社”(La Verdemularo),主旨为:“以‘世界语’为中心语言,从事于人类文化统一运动。”⑨《踏绿社征求学习世界语同志启事》,《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5年10月26日第4版。至1937年5月,共举办讲习班七期⑩《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5年10月17日、11月15日、11月19日刊登的中大踏绿社通告。。学生除了中山大学学生,还包括中大附中及大学补习班学生28 人,上课地点在石牌新校区文学院、广州文明路校址,期间也曾经组织郊游、聚餐活动⑪李益三:《区声白善变不善终》,中国世界语运动史料库www.elerno.cn/emhistorio/persone/persone052.htm,2020年5月1日。《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3月16日、4月15日、4月17日、5月20日刊登的中大踏绿社通告。。1937 年5 月,该社在《国立中山大学日报》上发布通告,宣布中级讲习班完满结束,并且邀请社员定时召开世界语座谈会,“藉以增进世界讲话之能力,并收联络感情,砥砺学问之效”⑫《踏绿社通告》,《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7年5月20日第2版。。中大踏绿社在广州活动四年多,多次组织活动纪念柴门霍夫博士诞辰、忌辰。其中有一次盛事:1935 年12 月15 日,中山大学踏绿社为了纪念世界语创始者柴门霍夫博士诞辰,在中山大学新石牌校区文学院第一室召开庆祝纪念大会,全体社员约百余人出席,共唱希望歌。纪念大会上演讲发言者包括梁叔仁、刘伯谦、陈洪泰等人,其中区声白以“广州世界语运动史”为题作演讲、岑麒祥以“欧洲世运概况”为题作演讲⑬《踏绿社纪念世界语创始者柴门霍夫诞辰》,《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5年12月18日第2版。。

在中大踏绿社社员中,杨景梅与陈原两位学生值得一提。杨景梅从中山大学毕业后,1942 年12 月抵法,1946年8月回国,继续参与广州世界语讲习社的教学工作①郑佩刚:《无政府主义者在广东活动的一鳞半爪》,《广州文史资料存稿选编》第5 辑,http://www.gzzxws.gov.cn/gzws/cg/cgml/cg5/200808/t20080827_5329_2.htm。。陈原从中大高中部毕业之后就读于中山大学工学院,1934年起,参加并在后期领导踏绿社,使其成为广州世界语运动的中心和广州拉丁化新文字运动的中心之一。1949年后历任国际书店副经理、三联书店编辑室主任、人民出版社副总编辑,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任②中国语言学会《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编写组:《中国现代语言学家传略》第1 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111页。。早在学生时代,陈原就参加学生救亡运动,参加世界语运动和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其间主编宣传抗战的世界语刊物《到新阶段》和《正义》③张稷:《为书而生的智者——为商务印书馆“陈原小丛书”序言》,《为书而生的智者:陈原纪念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2018年。。1931年,陈参加广州市立世界语师范讲习所,每晚由许论博授课,六个月后毕业。此后,陈与上海世界语刊物《世界》主编叶籁士通信,从而开始研究语言学。陈原回忆说:“可以说是老叶和三十年代的世界语运动把我导进拉丁化运动的。再说得确切一点,我是同时被卷进世界语运动和拉丁化运动的。因为开展运动和领导运动的需要,我曾不得不拼命钻研语言学。”④柳凤运、陈原:《对话录:走过的路》,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235页。踏绿社的工作大体可以分为教学、出版刊物和组织活动,不仅吸引中大师生,还吸收校外进步青年和世界语者。根据《国立中山大学日报》1935—1937年刊登的通告,踏绿社主编刊物内容如下:

《国立中山大学日报》登载的踏绿社《世界语周刊》(198—231期)文章目录

续表

续表

结语

通过梳理史料可发现:中国世界语运动发轫于法国巴黎,与中国同盟会成员组织的旅欧教育运动关系密切,由吴稚晖、李石曾等创立的《新世纪》报道讨论,启发了国内早期世界语学习者如刘师复。孙中山虽未直接回应世界语讨论,但他在科学研究辅助语言问题上与《新世纪》派思路基本一致,其1924 年在广州也对世界语运动及大同思想表示了部分认可。蔡元培在中国世界语运动起到重要领导作用,通过教育部令将世界语列入学校课程,并分别以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和法国里昂中法大学三校为基地,培养积极参与国际世界语运动的杰出人才与一批回国任教的优秀学者教师。虽两次计划成立中国世界语学院均未能成功,但广东地区中国世界语运动得以复兴发展,任教于中山大学的黄尊生、区声白与其学生立足广州世界语研习社等机构扩大国际影响。1933—1937年间,中山大学世界语学社“踏绿社”积极运作,培养出一批世界语人才,为中国世界语运动作出了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吴稚晖世界语蔡元培
吴稚晖的『三不』
蔡元培美育思想之我见
国民党元老吴稚晖爱“恶搞”
国民党元老爱“恶搞”
国民党元老爱“恶搞”
蔡元培的气度
蔡元培借衣服
蔡元培借衣服
TONGUE TIES WHY ESPERANTO LIVES ON IN CHINA
贵阳市世界语协会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