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苏南地区探索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2021-10-09张小龙於爱民邵书怀汤嘉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

张小龙 於爱民 邵书怀 汤嘉

摘要:后疫情时期,国内国际双循环格局加速演变,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水平的不断深化,长三角地区特别是苏南地区的政策红利、人口红利、资本红利、区域红利正逐步丧失,客观上需要改变原来本区域各城市的单打独斗,做到各城市融合发展错位分工发展,利用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的有利时机,探索苏南地区更高水平的一体化,为建设强富美高的新江苏贡献苏南力量。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新苏南模式;融合发展

一、苏南深化区域一体化是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在江苏的新实践

一直以来苏南地区在江苏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率先在一体化方面走在了江苏前列,从乡镇经济发展的第一次腾飞,再到民营经济的发展,苏南地区总结出了“苏南模式”,费孝通先生最早在1983年提出来的这一模式,以乡镇及县市集体经济为特征,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实现非农化发展的方式,迈出了我国农村发展、农民致富的关键一步。到了上个世纪90年代末到本世纪初,苏南地区又主动接受国际产业转移,打造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国际制造业基地,经济集约化水平迅速提高,多地的经济指标位居全国前列。21世纪以来,苏南地区推行市场化改革明确社会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肯定民营经济、私有经济、外资经济在增加就业和改善民生方面的重要作用,实行了以产权制度改革等一系列鼓励政策,民营经济得到了极大发展,以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苏南五市,GDP总量接近5万亿元,约占全国的7%左右。正是这么一块小地方,却创造了在全国名列前茅的经济总量。但是我们也看到,苏南模式发展到一定阶段,也出现了一些深层次矛盾,比如在现行政治绩效考核指标下,各城市地位与定位趋同重复,都争相引进高端产业,都不愿做中低端配套,都千方百计引进技能人才,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下,苏南结合自身优势,主动接轨上海、服务上海、背靠长三角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有利时机,深化苏南区域一体化,到2035年,区域一体化发展达到较高水平,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建成,成为最具影响力和带动力的强劲活跃增长极。

二、苏南区域一体化的发展阶段、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困境

按照刘易斯拐点理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主要依靠自然资源、智力、资本、技术等因素,当依靠自然和资源、资本要素驱动经济增长后,逐渐边际效益递减,经济增长面临的制约和瓶颈逐步加大,可持续的经济发展难以为继,客观上需要进一步依靠智力、创新、技术等要素进一步驱动经济增长,苏南地区正经历由原来资源、资本要素驱动转变到智力、创新驱动的阶段,正经历爬坡过坎,凤凰涅槃的经济转型的阶段,苏南地区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创立了苏南模式,但随着经济结构的深刻调整,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地深层次问题。

(一)苏南地区产业结构不合理

苏南地区有强势政府的发展传统,相比较于浙江地区,江苏地区的经济增长模式政府主导的大企业、国有大产业比较强势,民营经济虽然也比较强,但相比较处于弱势地位,所以说苏南地区的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较发达,但第三产业相对偏弱,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还处在起步阶段,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发达,虽然创造的工业利润巨大,但往往是一些高端产业的中低端配套产业在苏南加工组装,虽然产值算在江苏,但工人收入不高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创新动力不足

根据波特理论,经济增长的驱动要素依次为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和富裕驱动三个阶段,很显然苏南经济正经历由投资驱动到富裕驱动的转型时期,由于苏南经济过于过多依赖投资和出口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所以导致居民收入比重不高,消费结构升级比较缓慢,在产业链高端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背景下,中低端的代工组装又受到人工成本增加的带来的不确定性,苏南地区的城市层级又难以真正吸引世界级的一流高端人才和项目技术落户。

(三)民众收入增长低于经济增长

什么样的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自然决定了什么样的分配结构,苏南地区经济结构主要以出口导向型经济为主,投资和出口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比较大,虽然代表消费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指标绝对值名列前茅,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重偏少,原因是虽然苏南地区企业众多,但主要都是缺乏技术含量的中小企业和占据产业链中低端的高科技配套企业,劳动密集性企业偏多,企业平均利润率不是很高。

三、苏南探索更高水平融合发展的实施路径

(一)省级政府积极作为,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协调各功能区定位目标。深化以南京和苏州为引领的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高水平融合发展模式,主动服务、积极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充分集成江苏优势,在长三角一体化框架下加速全省域一体化发展。提升苏南区域发展整体水平,建立苏州都市圈,吸引苏州县域、无锡、常州、南通加入到苏州都市一小时经济圈,增强对上述地区的辐射能力和吸引力。坚持各扬所长、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加快建设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体系,建立跨区域多领域合作联动机制,加大资源共建共享和有效整合力度,探索都市圈協同治理新模式。

(二)全面推进人的城镇化,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

鼓励苏南都市圈和南京都市圈建设。推动南京科教文卫的政治中心功能建设,苏州的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及金融中心建设,推动两二都市圈的辐射力和人口虹吸能力,放松区域内落户限制,完善南京、苏州等特大城市和大城市的积分落户制度,做大做强城市首位度,促进城乡人才、资本、技术等要素双向流动,完善区域内就学、医疗、生态、产业、交通一体化建设。

(三)建设协同创新产业体系

联合提升原始创新能力。走“科创+产业”道路,加强基础性、战略性关键技术研发,组织实施前沿引领技术基础研究专项和前瞻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集中突破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物联网、人工智能、车联网、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一批卡脖子问题,奋力走在全国前列。积极推动未来网络试验设施、高效低碳燃气轮机试验装置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和建设。积极争取布局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共同实施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国际大科学工程,加快建设网络通信与安全紫金山实验室、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培育一批布局合理、竞争力强的核心专利,到2025年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2件。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依托苏南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支持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苏南中心建设,建立健全协同联动机制,共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高地。加强原始创新成果转化,重点开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生命健康、绿色技术、新能源、智能交通等领域科技创新联合攻关,构建开放、协同、高效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实施科技成果应用示范和科技惠民工程。发挥长三角技术交易市场联盟作用,推动技术交易市场互联互通,共建全球创新成果集散中心。

(四)加强组织领导

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坚定不移把党的领导始终贯穿苏南一体化发展全过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对苏南一体化发展的领导,涉及的重大事项决策、重大规划制定和调整必须报省委、省政府审定。省委、省政府成立推进苏南一体化发展领导小组,研究审议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和年度工作安排,协调解决重大问题,督促落实重大事项,全面做好一体化发展各项工作。

参考文献:

[1]洪银兴.转轨阶段改革和发展的秩序[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366-378.

[2]洪银兴.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J].经济研究,2000,(12).

[3]季小立.中国城市化:路径依赖与对策[J].经济纵横,2001,(7期):13-16.

[4]邱成利,冯杰.“苏南模式”的发展及其路径依赖[J].中国工业经济,2000,(7):51-55.

[5]陈甬军等.中国城市化:实证分析与对策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72-84.

作者简介:张小龙,男,1981.2,汉,江苏省苏州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金融。

课题项目:2019年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苏南模式对长三角一体化的借鉴与启示》,课题编号:2019SJA2301

猜你喜欢

长三角一体化融合发展
长三角一体化下苏州市城市候机楼发展研究
重议城市边界的空间属性及其变迁
长三角一体化:省界毗邻基层政区治理的发展路径
上海青浦:依托“长三角一体化”开展未成年人考察帮教
“长三角一体化”战略下的盛泽思考
关于长三角地区吸引人才聚集的关键因素研究
校园文化视角下的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有线电视技术与宽带技术融合发展途径之研究
经济新常态下财务会计与管理会计的融合与发展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