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研究

2021-10-09王拓任炜炜薛艳

科技信息·学术版 2021年13期
关键词:教育机制协同育人创新创业

王拓 任炜炜 薛艳

摘要:当前,创新驱动日益成为我国发展的关键问题。在“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围绕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各高校开始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两个要素赋予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设上,不断探索构建基于企业参与的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以更大限度激发大学生潜能潜质,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是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必然选择,在充分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情况下,提出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策略。

关键词: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调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为高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供了方向,明确了培养高质量创新创业人才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结合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各高校已将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两个要素赋予到人才培养目标体系建设上,不断在探索构建基于企业参与的校企协同育人创新创业教育机制,以更大限度激发大学生潜能潜质,更好的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是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必然选择,在充分分析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情况下,提出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的构建策略。

一、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是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必然要求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有利于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需求融合发展,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培养需要高校主导以及社会多元化参与,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汇聚社会各类资源优势,发挥高校优质育人资源,拓宽多渠道育人空间,打造校企协同培养的创新创业人才平台,形成产学研用融合发展的创新创业教育新体系。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有利于为企业培养应用型和创新型人才,助力企业在创新驱动战略中实现可持续发展。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关键在于实践环节,这恰是高校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中薄弱的环节之一,也正是企业选人和用人最为关注的要素之一。通过深化校企协同育人,发挥学生在科技创新的纽带作用,既能满足于学校人才培养需要,也能满足企业对创新驱动的需要。同时通过打造校企一体的人才培养平台,能够使学生在实际的生产实践中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技能,激发学生创新精神,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可持续发展。

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有利于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大学生内生发展的动力和热情。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生动力离不开外在环境的影响。深化校企协同育人能够帮助大学生在参与实践中树立积极正确的工作态度,激发创新创业钻研精神,养成遵守规范操作技术的习惯,团结合作的良好素质。特别是纠正大学生浅层次创新创业教育认识,从根本上提升大学生发展的内生发展动力。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教育未形成长效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当前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以学校自身建设为主,企业参加为辅,校企双方属于以契约为基础的校企合作关系,这种模式更注重契约之下双方权责的履行方面,属于一种浅层次的校企合作关系,具有不持续和不完善的特点。这种合作关系不利于校企双方进行良性互动,容易造成校企协同育人深度不够,主体定位不清晰,不利于协同育人有效发挥,未能形成长效的协同育人机制。

(二)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造成校企协同育人成果不明显。校企协同育人强调的是企业与高校基于一致的人才培养和需求目标而开展的合作模式。在实践中,由于校企双方价值诉求不一致,一方面高校更加注重“立德树人”,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应用人才;另一方面企业更加注重既定经济目标的实现,人力资源仅是服务于既定目标之下的其中一要素。这种情形很容易造成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严重影响到校企协同育人成效。

(三)校企优势资源互补不到位造成协同育人融合不深入。从宏观方面分析,企业的优势资源在于为校企双方人才培养提供良好的实践实训平台和机会,能够将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成果,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水平和应用实践能力提升;而学校的优势资源在于为人才培养所构建的教育教学资源和科研科技平台。但是在微观操作方面,由于信息不对称和校企双方错位的思维惯性,往往很难将校企协同育人的优势资源进行有效匹配,造成一定的教育资源浪費,甚至严重影响校企协同育人融合深度。

三、校企协同育人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机制构建策略

(一)深入推进校企产教融合,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学校要明确自身的发展定位,特别是应用型高校,要主动适应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深入推进校企产教融合,主动邀请企业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专业和学科建设、科研合作和技术研发等环节中,同时主动参与到企业的生产实践、科技研发等环节,实现校企无缝对接,形成相互促进和优势互补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共生关系。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人才是保持高校持续发展的关键,高校要师生人才强校战略,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不断探索构建基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队伍体系,重视与企业协同育人配合,邀请企业参与到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加大已有教师的培养力度,围绕创新创业教育多渠道、多形式、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专业知识扎实、创新实践能力突出的高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激发人才在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活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三)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高校应加大校企合作力度,共同开发具有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群。基于社会需求和学生实际优化专业课程教学体系,明确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合理规划核心课程体系结构,以培养学生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为重点,构建厚基础、宽口径、跨学科的多元化创新创业核心课程体系。加强科研训练、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必修课程的建设力度,挖掘、充实各类专业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

(四)注重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创新,健全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改革,建立产学研协同、校内外多方协作的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和一体化的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体系。高校要整合学科竞赛、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创新创业大赛等项目资源和管理。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互补的优势作用,积极开展学生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等社会实践活动。完善创新创业项目层级孵化机制,汇聚教育教学合力,促进学生在创新创业中全面发展。

(五)优化校企资源配置,增强协同育人平台支撑能力。高校要加大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创新创业实训中心平台开放和整合,确保实验实训资源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积极与行业企业共建大学生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一批合作紧密、有机联动的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创新创业示范基地、科技创业实习基地,形成实验、实践、创新、创业相互衔接,促进产、学、研协同育人,增强校企协同育人的创新创业服务和支撑能力。

(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高校要尝试探索搭建具有个性化、柔性化、体系化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校内资源优化配置,打破课程间、学科间、学院间的产学研壁垒,建立完善培养目标协同、教师队伍协同、资源共享协同、管理机制协同的全流程协同育人机制。同时要创新完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外交流与合作,积极探索校际、校企、校地、校所以及国际交流的校外协同育人机制,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复合应用型创新人才和卓越人才。

参考文献

[1]李硕.应用型本科院校产教融合育人机制探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39):51-53.

[2]王春东,朱百禄,莫秀良,杨文军.“校企协同育人”的实践与反思[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 (19-23):154-015.

[3]杨丽波,王玄.从教育到職业——共生理论视域下的英国校企合作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7:33.

[4]王宝栋.基于企业需求视角的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策略[J].企业科技与发展,2021(7):151-155.

[5]李杰.产教融合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研究[J].教育与职业,2021(5):73-76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A类项目(项目编号:2018JGA349)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拓(1986.03-),性别:男,民族:汉,学历:硕士研究生(博士在读),职务:柳州工学院组织宣传部部长,职称:讲师,研究方向:思政教育、公共危机管理。

猜你喜欢

教育机制协同育人创新创业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银校协同模式下金融人才职业道德教育机制研究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政教育机制研究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