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创新创业战略构建
2021-10-09朱梦圆
作者简介:朱梦圆(1992-),女,汉族,江苏连云港人。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就业,思想工作。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3YJC790011)。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面临新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创新创业教育战略,融入乡村振兴战略内容,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有鉴于此,文中选择乡村振兴战略为着手点,分析高校构建创新创业战略的策略,为类似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乡村振兴;创新创业;“三农”情怀
党的十九大强调:解决农民增收、农业增长、农村稳定三大问题,实现乡村振兴,直接关系到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大学生思维活跃且具有创新思维,也是农村地区创新创业的主力军。乡村振兴大背景下,需要制定合适政策引导大学生扎根乡村创新创业,推动乡村产业融合,实现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因此,高校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着手点,提高创新创业教育质量与效率。
1、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创业现状分析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建设好乡村,如何发展好乡村与缩小城乡差距,已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针对此,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旨在调整城乡关系,推进农村农业现代化建设,有效解决中国城乡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时需要选择合适切入点,推动农村地区经济高速发展。
创业能力指的是创业者的综合能力,如创新能力、合作能力、专业素养等,当前我國农村地区农民创新能力参差不齐,主要受到地域经济发展因素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原有的“小富即安”、“农本商末”思想逐渐消散,涌现出新的消费观念、生产观念、生活观念等,尤其是互联网思维的出现,吸引了一大批农民创业。当前,农村创业的主要力量就是农民工,相比与在农村地区长期居中的居民,农民工群体具有眼光长远、技术能力强、资金多等优势,即是创业的后备军,也是返乡创业的主力军。同时,农村地区大力发展新型产业、优化传统产业、推进生态产业,农村现代化发展速度逐渐加快。新环境下农民创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对农民创业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2、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双创教育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创新不足,双创教育体系不健全
在开展双创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明确基础思想,提升育人水平。因此需要对当前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对于农业专业的相关课程进行重建构造,从而不断完善体系的搭建过程中。
但在实际工作中,部分高校没有充分认识乡村振兴的发展背景,对于乡村人才的针对性培养力度明显不足。尽管部分高校名义上是双创教育模式,但由于设置的科目相对较少,并且教学时长非常有限,导致学生对双创课程缺乏兴趣,影响人才的培养进度。
2.2教学资源短缺,师资力量薄弱
就当前而言,部分高校的师资力量严重薄弱,尤其是在农业生产领域教师的组成相对单一,甚至大部分高校缺乏专业的双创指导教师,即便存在部分双创老师,但由于缺乏实际经验,导致在教育的过程中,难以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制约了双创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重视经济发展,工科类的专业发展快速,因此是师资力量也主要集中在工科院校方面。对于农业的发展不够重视,导致创新性的教师人才非常缺乏。因此在人才的培养过程中,教学模式单一,难以达到人才的培养要求。加上思想的陈旧,因此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难以养成创新思维,不利于我国乡村人才的培养与发展。
2.3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在双创教育的背景下,应该提升对实践的重视程度,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需要高校的支持以及物质保证,才能保证人才的培育。因此高校应该承担一定的风险,在投入资金方面加大力度,这种风险主要体现在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并且风险系数相对较高,正因如此,大部分高校在双创教育的资金投入上非常有限。加上高校的专业众多,许多高科技领域的资金投入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方面双创人才的培养。
3、乡村振兴战略下高校创新创业战略分析
3.1 树立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理念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高校一定要强化对当代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的引导,培养一批符合当今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这既是当前高校参与人才培养理念的初衷,也是其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措施。随着乡村振兴建设理念的推进,以及各地区行业、企业的发展,针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不仅关注其基础能力的提升,同时针对当前人才的跨文化交际能力、跨学科知识应用能力、国际化视野以及综合思维能力等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看法。
高校在加强针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上,需明确自身办学宗旨,坚定自身办学信念,确定自身社会地位,通过对高校大学生跨学科知识、能力的培养,以及跨界合作能力的引导,加强对现有教学资源的全面提升和有效拓展,彰显自身办学特色,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创建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以及教育教学目标,凸显自身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地位,切实引导并加强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的优化和创新,创建复合型人才培养基地。
3.2 着力培养大学生的“三农”情怀
对此,高校在组织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时,一定要深入探索,在其中植入思政课堂教育理念,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和发展观。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通过思政课堂教育理念的渗透和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育其正确的价值认知以及价值取向,从而全面加强其自觉服务社会、报效国家、奉献家乡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升其爱党、爱国、爱家、爱乡村的自觉性。同时,针对大学生就乡村择业价值观的理解进行科学引导,帮助其建立“不以薪酬高低来衡量职业的好坏,不以眼前利益判断职业未来发展前景,不因当下困境阻碍自身创业动力”的创业就业观,鼓励学生不畏艰难困苦,敢于投身乡村,报效乡村,响应党的号召,自觉参与到乡村服务和建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