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英语专业口译课堂教学改革
2021-10-09程鑫颐
程鑫颐
[摘 要]推动课程思政改革,探索专业教学与思政教学的有效融合方式,不仅是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内在要求,也是未来高校人才培养方式变革的重要价值导向。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在英语口译课程中融入、渗透思政教育,以期更好地发挥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
[关键词]英语口译 课程思政 教学改革
基金项目:本文系陕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英语口译课堂中培养学生多元文化认知能力的路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SGH20Y151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教师需逐步形成课程思政理念,不能就“思政课”谈“思政课”建设,而应抓住课程改革核心环节,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理论教育资源,将专业课建设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
英语口译是西安翻译学院对英语专业高年级学生开设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目的是让学生在巩固低年级所学翻译课程的基础上掌握口译技巧,如信息听辨、关键词选择与精简、口译记忆、口译笔记、语言转述等,从而完成相关口译任务。口译不仅仅是一门讲授语言技巧的课程,还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涉外课程。因此,教师在教授口译技巧、开展口译实践的同时,还应引导学生关心时事政治、国家大政方针,并了解我国在“走出去”战略下所经历的坎坷与不平,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信息传播与交流的主要障碍及应对策略,使学生在口译实践中自觉维护国家尊严和民族尊严。在教授英语口译课程时,教师应思考如何在提高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政治修养和文化自信。
口译课程教学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口译课是本科英语专业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译基本技能及话语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双语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并使其能在各种场合灵活进行口译实践。笔者在教学中发现,口译实践教学存在过于依赖教材、教学模式传统、课时安排不合理,以及学生时政新闻意识薄弱等问题,未能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1.口译教材的局限性
在教材方面,英语口译方面的教科书,有《口译教程》(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4)和《英汉口译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等,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为口译教学提供了便利,教材中也有很多口译情景的设定,但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过于依靠教材,导致学生照本宣科、死记硬背,易使口译课变成朗读课或背书课。
2.教学模式传统
目前,部分学校的口译课依然采用注入式教学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过于强调课本知识。口译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职业翻译训练课,教师应注重学生在真实或者虚拟情景下的双语转换能力。在西安翻译学院,口译课的常规授课场所为普通语言实验室,无法为学生营造真实的口译现场氛围,如在会议口译、陪同口译、商务谈判口译等口译教学中,学生无法感受口译现场的紧迫感、压力感,难以充分调动参与性,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够浓厚,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在这一过程中,口译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没有完全实现,学生也难以体会作为一名职业译员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素质,对口译训练的方向性概念并不清楚。
3.课时安排不合理
根据西安翻译学院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计划,英语口译课程安排在本科阶段第六学期(翻译方向除外),课时安排18周,每周2学时。虽然口译课程具有实践性强的特点,但对于初学者来说,并不是直接进入口译训练模式,应先学习并掌握基本的口译技巧。这些基本的口译技巧包括:信息听辨、提炼主旨、口译记忆、陈述技能、口译笔记等。在常规教学中,教师应先教授某一基本口译技巧并加以示范,学生掌握相应技巧后进行个人或分组演练,教师就学生的表现提出建议,学生再改进。然而,笔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因课时安排比较紧张,无法保证口译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受课时限制,教师只能选择压缩口译技巧的讲解时间或学生实战演练的时间,从而造成学生对口译基本技巧只是蜻蜓点水式的了解,口译实践也不扎实,导致学生的口译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交际能力等未有显著提升。
4.学生的时政新闻意识薄弱
口译不仅仅是一门讲授语言技巧的课程,还是一门政治性很强的涉外课程。口译材料中难免会涉及很多政治外交的内容,例如在一些领导人讲话、政府工作报告、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之类的口译材料中,译员难免会碰到政治术语及缩略语、政治热词、国际组织机构等内容。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知识面普遍较窄,他们在平时学习中不注意积累政治热词及术语,没有养成每日听新闻,主动获取新闻知识、了解时政热点、关心世界大事和国家大事的意识,更不能做到基本理解黨和国家的外事工作方针和政策。由于时政新闻知识薄弱,学生在口译这类材料时,会出现焦头烂额、难以驾驭的问题。
鉴于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口译课堂可以将课程思政作为切入点,对现行英语口译课堂进行尝试性改革,这样既能突出课程的实践性,又能充分体现其涉外性的特点,同时还能发挥协同育人的作用。
课程思政融入英语口译课程的路径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是构建我国社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程思政并不是要求教师将专业课变成思想政治课,而是要求教师在讲课过程中或完成教学任务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在适当的时间向学生灌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深化育人效果。
1.在第一堂课对学生进行思想建设
英语口译第一堂课是极佳的思想政治教育时机。笔者从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对口译课程充满好奇和期待,兴趣浓厚。对英语专业的同学来说,他们对职业口译员憧憬而又好奇,向往着这份职业的光鲜亮丽,但对职业背后的艰辛付出一无所知。对此,教师应充分把握第一堂课的契机,为学生做好思政教育,这样才能为其以后的学习定下基调。
英语口译的即时性、专业性决定了其对译员素质的高要求。一位合格的口译员不仅要有熟练的双语知识、广博的百科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口译技巧,并且具有跨文化意识和灵活的临场应变能力。这些素质的养成,需要长期不断的刻苦训练和积累。孙宁作为外交部的高级翻译,是万千学子心目中的“学霸”加“男神”。教师在第一堂课提出口译员的素质要求时,可以适时介绍一下孙宁的经验之谈。孙宁表示,“好的口译员就像白天鹅,水上很优雅,水下不停扑腾。对一名翻译来说,除了语言以外,逻辑思维能力很重要,倾听、思考和表达一样重要。平时在工作中,接触的不仅仅是传统的政治外交的东西,因此,你的知识面、知识结构非常重要。想成为一名好的口译员,首先要基本功好,要聪明,但最难能可贵的是,要下苦功。”他举了个例子,“譬如跟着领导人出去,可能是与体育有关的,可能是农场,或者是去听音乐会。我可能不是一个球迷,但为了做好翻译,我就要去恶补这些知识,平时工作中会有意识地去搜集各行各业的资料。做口译,提前做家庭作业很重要。”孙宁说,“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所以你们看到的可能是我们在电视上、在领导人身边的光彩一刻。但实际上,背后有很多一个人关在屋子里用功的场景。不仅我是如此,我的同事都是如此,这都是大家看不到的。”
实践表明,人们在追求新知识的过程中,往往因为精神状态和思想自觉的程度不同,所获得的成效也不同。学生了解了职业译员平时所付出的努力后,自然会明白,成为一个合格的口译员,必须要有不怕吃苦、不断打磨的工匠精神和执著、严谨的科学态度。同时,倾听外交部资深译员的职业口译经验分享,还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对其日后的英语口译学习,以及在该领域的进一步发展都是非常重要的。
2.灵活选取教学材料
教学材料是开展教学的载体,口译课程要想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教师应在教学材料选择方面多下功夫。在实践训练中,不能局限于指定教材,教师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安排与主题相关,且能有机融入思政教育的材料进行训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学习。例如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时,可利用疫情防控期间的现实素材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课前引导学生预先熟悉并学会“新冠病毒”“肺炎”“病毒暴发”“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隔离治疗”等专业词汇的表达与翻译;课堂中选取《中国战“疫”,美国小哥点赞中国制度》的报道作为素材,通过口译实践,引导学生体会我国制度的优势和党的强大领导能力。在课堂口译实践中,还可以央视网新闻《世卫组织:中国已经做到了自己能做到的最好》为译例,引导学生梳理抗击疫情时中国政府的相关举措,了解其中所展现的中国速度和中国精神,体会我国制度的优越性,并同西方一些国家的抗疫举措作比较,培养学生的爱党爱国精神和情怀。
此外,教师还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课前收集相关的国际、国内热点新闻进行口译,使学生在提升语言能力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国际时事,拓宽视野。同时,教师可选取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热点词汇和句子,以及领导人的讲话视频让学生进行口译,引导学生关注国家时政和大政方针,提高学生对政治话语的口译能力,提升学生对祖国的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3.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
当前,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学生的生活方式、学习习惯发生了巨大变化,而此次肺炎疫情的暴发又加剧了这一变化的脚步。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正确引导学生的思想和行为。
针对英语口译课程的特点,学院课程组成员搭建《英语口译》在线课程平台,制作微课视频。教师在讲授相关口译技巧的基础上,用部分时政音视频作为口译实例,比如选取比尔·盖茨对病毒大暴发的警示,以及人类应如何应对的相关演讲作为素材,加强学生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使其真正兼具“世界观”与“中国心”。通过这种方式,实现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的互补和衔接,有利于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结 语
课程思政不是简单的“课程”加“思政”,不是在专业课程中抽出几节课时讲授思政内容。“思政”与“课程”的关系,应当是“如春在花、如盐在水”,而非“眼中金屑、米中摻沙”。如何更好地发挥英语口译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还需要进一步摸索和实践。英语口译教师应该在潜移默化中将思政内容融入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引导,以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
参考文献:
[1]王珍珍,魏平.课程思政理念下英汉口译教学改革[J].大陆桥视野,2017(24):332.
[2]何永梅.“课程思政”理念下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改革路径[J].教育教学论坛,2020(11):352.
[3]姚玲丽.“课程思政”体系下的商务英语口译教学设计[J].青年与社会,2019(32):43.
[4]邱伟光.论课程思政的内在规定与实施重点[J].思想理论教育,2018(8).
[5]李梦瑜.日语口译“课程思政”的改革与建设[J].山东青年,2019(8).
作者单位:西安翻译学院 陕西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