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西市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1-10-09王萃
摘要:定西市安定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千百年来形成了多姿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开展非遗保护工作,就安定区现状,本文从注重宣传、加强培训、开展活动、搞好传承基地等四个方面着手进行论述。
关键词:定西市安定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与传承
近年来,定西市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按照中央、省、市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安排部署,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不断健全机制,强化措施,突出重点,整体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挖掘、传承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级数据
安定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千百年来形成了多姿多彩、富有地方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区现有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3家;国家级非遗项目1项(定西剪纸),省级非遗项目3项(榫卯技艺、陇中小曲、传统书画装裱技艺),市级非遗项目42项,区级56项;市级传承人27人,区级以上传承人56人。
二、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路径
安定区本地群众对“非遗”比较陌生,对非遗保护、传承等工作认识、了解比较多的是文化领域的工作者和一部分热爱文化事业的知识分子,如何更广、更好、更有意義地开展非遗工作,思考通过以下途径。
(一)注重宣传,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宣传是保护非遗的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的颁布,我馆印制了《定西市安定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宣传手册》,在各类重大集会、馆内活动现场向观众散发。在《安定文化》、微信平台、网站上发布非遗信息。在“陇上非遗”“安定文化”等微信公众号上设立宣传专栏,对我区的非遗项目进行专题报道,扩大非遗宣传的受众面,宣传我区各项非遗项目和非遗活动,让更多群众了解我区非遗保护传承工作并积极参与。
(二)加强培训,提高非遗传承人的业务水平
1. 定期举办培训班。培训班对非遗工作人员及时、准确传达国家非遗法规、非遗新动态,激发文化工作者、非遗传承人等合法、合规、积极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工作。我区每年举办传承人及文化志愿者培训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意义及“一法一条例”作为培训重要内容。邀请区内外非遗专家讲解非遗保护的重要性及具体方法、措施。利用乡镇文化员业余文化骨干培训班,开设非遗课程,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乡村文化记忆工程工作手册》,让文化员、“三区”人才文化工作者、文化志愿者、文化骨干参与到各乡镇的非遗申报工作和宣传保护工作中。同时,多方联系省内培训机构、文创市场,鼓励传承人利用非遗展示、营销节会,外出交流学习。
2. 举办非遗论坛。每年举办非遗工作论坛,邀请省、市专家,结合安定实际展开研讨,使非遗传承人和我馆工作人员的视野不断扩大,理论水平不断提升。通过多种途径,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参与非遗保护,进而实现非遗文化的创新发展和创造性转化。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保护活动
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活动是大众最喜爱、最受益的方式,办展览、举办民俗活动、非遗“五进”活动等既为传承人搭建了展示的平台,又为群众了解非遗项目、传承非遗架起了桥梁,是非遗保护最为有效的途径。
1.举办展览活动。通过举办非遗手工艺作品和乡村文化记忆物品展(明式家具、布艺针织品、乡村文化记忆的生活生产性实物等),采用图片文字和实物相结合的形式,吸引和动员年轻人参与传习。比如,2019年6月举办的“定西市安定区首届民俗民艺大赛”,共展出作品452件,展期一个月,参展人数2000余人,营造出“非遗保护,你我同行”的浓厚氛围。2018年举办的“甘肃省剪纸艺术十人展定西巡回展”、2019年举办的“小康梦想·甘肃省剪纸艺术大展”、安定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剪纸展等,在我市产生了广泛的影响。2021年在建党一百周年之际,我区联系甘肃省非遗中心等开展了“盛世华诞 民艺争艳”非遗民间民俗交流展,展示了不同地域的民间民艺风情。
2.开展民俗文化活动。民俗既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又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反映了古代人民的风俗习惯,包含着大量的古代民俗事项等,但面对老艺人人衰艺绝、老作坊消失、老工艺失传等现状,即便是幸存的年画、皮影、剪纸等经典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也已日渐衰落。我区民俗文化产业化发展与可持续发展已遭遇瓶颈。通过秧歌会演、“内官营净街”等民俗文化活动,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非遗的传承,为城乡居民献上了美好的节日祝福。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在安定广场和定西市政府中心广场举行元宵灯谜竞猜活动,从安定谜语爱好者处征集具有趣味性、科学性和地方特色的原创谜语,群众参与度高,从激发群众创作谜语到猜谜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
3.开展非遗项目“五进”活动。每年6月开展“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题宣传活动,我馆与教育局、社区、军营、村社等衔接,举行皮影、剪纸等非遗项目“五进”系列活动,传承人现场展示,让学生、群众、军人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传承文化根脉、共筑文化未来。非遗文化进校园则是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以及实践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将非遗文化融入基础教育,培养学生文化自信、树立民族自豪感,实现文化育人的重要方式。定西剪纸艺术是民间剪纸艺术的代表之一,它源远流长,古朴自然,寓意深刻,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具有重要的民俗学价值,它为研究定西及西北地区的风土人情提供了充分的依据。三弦又称“弦子”,是中国传统弹拨乐器,音色粗犷、豪放,可以独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器乐、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中,在陇中流传甚广,深受群众喜爱。区文化馆邀请了陇中三弦弹奏传承人马鸿程,为孩子们表演皮影戏并弹奏三弦唱家乡小曲,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让孩子们体会传统文化的美,为孩子们打开传统文化的天地。非遗传承,从娃娃抓起。
我们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非遗项目走进校园,让学生和传承人零距离接触,耳听、目染、手动、心悟的过程,就是为了让祖国优秀的非遗文化及其基因在幼儿心中扎根发芽,从而增进下一代的文化情感、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最终实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代相传。
非遗进景区,也是近年来文旅融合发展的新举措,积极组织我区非遗项目和传承人参加,分别展示的项目有鲁锋家酿、定西剪纸、麦秆画、正骨医技等项目。内容健康积极向上,具有感染力、影响力。进一步提高了非遗项目的可见度、影响力,丰富了文化内涵。陇中小曲是安定区的省级项目,传承人的精彩唱腔让群众感受家乡文化艺术美感,引起学习和保护的兴趣。充分展示我区非遗魅力、提升非遗传播力、弘扬传统文化。
(四)搞好传承基地建设
开展非遗传承基地建设工作,在更大范围内、更深层次上推动非遗项目“活起來强起来”、非遗传承人“火起来壮起来”、非遗产品“火起来用起来”,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搭建有利于非遗传承保护综合平台,通过加强对非遗项目内涵挖掘和创意研发、非遗衍生品设计生产和展销推广,强化提升质量意识、精品意识、品牌意识、市场意识;集聚培养非遗保护研发和传播推广人才,进一步提高非遗衍生品生产质量层次,促进传统与现代、作坊与市场、大师与百姓、市内与市外的有效对接。
1.建设多处传承基地。安定区目前有省级非遗传习所两处,市级非遗传习所3处,区级传习所11处。2019年有三家传习所审批为“省级扶贫就业工坊”,为“非遗+文创+扶贫”的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传习所开展各种传承活动及对外交流活动,文化部门对其传承工作每年进行考核评估。我区还有6处非遗及民俗展馆。我馆建有“安定区非遗文创产品展示馆”“安定区非遗项目培训中心”,这些培训基地为传承人学习、交流、研发、展示文创产品提供了较好的平台。
2.调动传承人工作积极性。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承载者和传递者,为有效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为省级传承人发放补助金5000元,市级传承人发放补助资金1000元,鼓励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习活动。组织非遗传承人参加各类活动,鼓励高龄传承人继续努力工作,激发工作热情,为更加科学合理地保护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夯实基础。精心组织开展传承人服务,完善传承人档案,召开代表性传承人座谈会,组织走访慰问传承人活动。针对每个传承人的情况,切实掌握了解传承动态,建立传承人身体素质库,缩小文化部门与传承人之间的距离,建立与传承人的紧密联系,切实保护好非物质文化“活的遗产”。同时,组织开展传承人培训活动,邀请传承人进行经验交流,提高传承素质,提升传承能力。
3.重视项目申报和评奖工作。通过多渠道宣传,委托行家里手征集、让传承人上报、深入基层、专门采集等。2019年,有7个项目申报成为市级项目,5人成功申报成为市级传承人。2020年,27个项目准备申报区级非遗项目。
4.搞好非遗项目档案管理。根据各级文化部门的安排,区文化馆注意做好各类资料的搜集、整理、储备,随时上报。近年来,各种申报资料逐渐趋于规范。与此同时,采取补(短缺资料)、征(外有资料)、整(现有资料)等措施,档案管理逐渐走向规范化。对一些濒临失传的技艺做好文字资料的整理、记录,同时也做好影像资料的收集,做好存档。
三、结语
总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是当前文化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定西市安定区在非遗保护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为例,希望能对相关研究者有所助益。
(作者简介:王萃 ,女,本科,定西市安定区文化馆,馆员,研究方向:非物质文化遗产)
(责任编辑 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