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鲁滨孙漂流记》的汉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2021-10-09张咪鲍志坤

科学大众·教师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汉译经济文化

张咪 鲍志坤

摘 要:作为丹尼尔·笛福享誉世界的自传体小说,19世纪末被初次译介后,《鲁滨孙漂流记》就对中国近代社会产生了较深远的影响。《鲁滨孙漂流记》的译本在中国广泛传播后,“鲁滨孙式”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冒险精神辐射到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代各个时期《鲁滨孙漂流记》的译入情况,从经济和文化角度分析译作《鲁滨孙漂流记》对近代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以期有助于中国近代外文小说译入研究的深入发展。

关键词:鲁滨孙漂流记; 汉译; 经济; 文化; 近代社会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12-079-002

一、引言

《鲁滨孙漂流记》是“英国与欧洲小说之父”丹尼尔·笛福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出生于资本主义发展时期的他,以自叙方式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年轻的鲁滨孙为追求自由,独自航海经商,一路上历经艰难,在与海盗激烈交战后,不幸流落荒岛数年。但他勇敢智慧地面对一切,顽强地生存了下来,最终获救。小说的情节鼓舞了当时很多读者,影响极为深远,对资产阶级的兴起在舆论上起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作为西方文学的一部经典之作,《鲁滨孙漂流记》在英国家喻户晓,自被译入中国后,就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并给近代中国人带来了启示。中国近代的人们梦想过“鲁滨孙式”的生活,但被安分守己与知足常乐的道德观绑架,使得这种愿望和遐想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作为一部翻译小说,中国特定的社会文化也影响着《鲁滨孙漂流记》不同时期的译介。然而历来对这部作品的研究仅限于鲁滨孙人物性格的分析及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许玲张德让2006)。本文将结合近代各个时期《鲁滨孙漂流记》的译入情况,从经济与文化两方面分析译作《鲁滨孙漂流记》对近代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

二、《鲁滨孙漂流记》在近代不同时期的译介

出版时间是确认版本的一个首要事项,也是区分一书不同版本的最显著的标志(伍蠡甫林骧华1983)。《鲁滨孙漂流记》在近代有多种不同的译本,近代早期,沈祖芬的译作《绝岛漂流记》,林纾、曾宗巩的译作《鲁滨孙漂流记》等都是对这一作品的早期译介。从此时至20世纪40年代末,先后有李嫘、高希圣及彭兆良等多人对这部作品做了节译和缩写的工作,《鲁滨孙漂流记》先后被编入《说部丛书》、《林译小说丛书》、《小本小说本》、《学生文学丛书》、《万有文库》、《小学生文库》、《初中学生文库》、《新中学文库》等。据统计,1931年到1948年间,该小说就出现了11种译本,翻译者有以后成为翻译大家的顾均正、徐霞村等人,也有彭兆亮、李嫘、张葆庠、殷熊、汪原放、范泉等一般译者。顾均正、唐锡光的合译本在1934至1948年间就出了11版,可见该书受欢迎程度之高。

为何近代译者们如此热衷于《鲁滨孙漂流记》的译介呢?原因还是在于这部作品取得的巨大成功,除了此书讲述的故事情节曲折、连绵起伏以外,“鲁滨孙式”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也成为了近代人们追逐的梦想。托德·伯勒(Todd Burrell)和肖恩·凯利(Sean Kelly)认为翻译活动受到译入语社会的宗教、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影响,因此翻译活动是社会文化环境的产物(许玲 张德 2009)。反之,一定时期的译作也会辐射到当时社会的经济和文化等方方面面。

三、《鲁滨孙漂流记》的译介与其经济影响

《鲁滨孙漂流记》作者丹尼尔·笛福生活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时期,他认为一个国家发展最核心的问题是贸易,而贸易是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他笔下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鲁滨孙充满着资产阶级上升时代的冒险精神,荒岛生活的28年里,鲁滨孙坚持与自然抗争,他利用岸边沉船上的物资修筑起自己的新家园,每天勤奋劳作,用自己的双手创造了许多物质财富,令人敬佩。

笛福书中关于发展经济的主张在工业革命时期是有利于英国社会发展的,相较之下,此时的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相对落后,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使外国的资本工商业进入了中国。但当时的中国人也并不只是被动地输入,已经开始主动地去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了。毫无疑问,这些西学作品的译介推动了这一学习进程。然而同一作品在不同时期的译介产生的作用是不一样的,《鲁滨孙漂流记》亦是如此:

(一)洋务运动及维新变法时期(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

鸦片战争后,中国长期以来闭关锁国的状态被打破,自上而下的改良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清政府进行了三十多年的洋务运动也宣告失败。但这并未影响到饱学之士对西方著作的译介。郑振铎先生就曾指出清末的翻译每每是利用外国小说著作思想来做改革政治的工具(郑振铎 1936)。洋务运动及维新变法时期,以李鸿章、曾国藩等为代表的洋务派打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纷纷设立翻译机构来翻译西学书籍。西方的坚船利炮、工艺制造与声光化电随着《鲁滨孙漂流记》等一系列译作一步步向我们走近(邹振环 1996)。书中对鲁滨孙使用的枪支弹药有大量的描述,令当时的有识之士对这本书的译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可见翻译西方文学作品为近代国人学习西方军事装备、机器生产和科学技术提供了文字助力。且在這期间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这些翻译作品在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维新变法时期(1898年6月至9月):

19世纪后期,欧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了议会改革等措施,发展迅速,维新派的梁启超等人欲向西方学习,抱着翻译救国的想法开始译介西方资产阶级文学作品,《鲁滨孙漂流记》中体现的资产阶级思想正是他们大力宣扬的,无论是笛福本人,还是人物原型亚历山大·塞尔柯克,抑或是主人公鲁滨孙·克鲁索,都是资产阶级的代表,笛福笔下的“鲁滨孙”不仅是当时国内民族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也成为了西方文学中第一个理想化的新兴资产者。

《鲁滨孙漂流记》书中,有这样几句话:“神赐给众生同一种力量,有的人不怕苦、不怕累,创造出奇迹。而有的人则相信天命,不肯去开创自己的生活,他们认为‘奇迹都是上天安排的,其实只要去创造,奇迹就会出现。”这些内容告诉人们:当遇到困难、挫折等不幸时,只要有勇气、有毅力并充分调动自己的智慧,就可以创造出超乎自己想象的奇迹来。书中类似的内容很多,这些无疑成为了当时国内民族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前进的动力,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三)20世纪初:

这个阶段,西方文学的译介数量开始猛增,达到高潮,正如上文列出的20世纪初《鲁滨孙漂流记》的译本,数量不胜枚举,这部作品在国内逐渐家喻户晓。

《鲁滨孙漂流记》表达了近代中国人的心声,拥有着顽强意志的主人公鲁滨孙激发了国人的斗志,国家独立与主权完整不再只是民族资产阶级以及知识分子的事,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也加入到了救亡图存的道路上来。

五四运动前后,书中宣扬的一些资产阶级的思想已不符合当时中国发展的需要,如鲁滨孙对黑奴“星期五”的奴役,就体现了资产阶级的局限性,书中类似的内容还有很多。因此当时对《鲁滨孙漂流记》译介逐渐减少。但不可否认的是,近代中国对《鲁滨孙漂流记》的译介,给中国带来了工业革命时代的进取精神,在近代中国政治格局的变迁中,激勵了当时很多的年轻人。资本工商业和先进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这些西学的译介进入了中国,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一些先进的爱国民族资产阶级还致力于抵抗外来资本冲击,为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

四、《鲁滨孙漂流记》的译介与其文化影响

(一)西方物权私有观念的渗透

西方国家很早就立法申明“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对物质、财富的看重已经超越了一切。如书中鲁滨孙上岸后,立刻将这座岛私有化,自由调配岛上的所有资源,并本能地将“星期五”纳入自己的私人财产范围内,使其成为了自己的奴隶。反观此时的中国近代社会,传统儒家思想仍然在中国国民的思想中占据着统治地位,对于个人追逐财富和物质持相反态度,批判追名逐利的人,看重私有财产的行为在儒家眼中是“小人”的行为,为“君子”所不齿。书中鲁滨孙的做法引起了当时部分有抱负的年轻人的强烈共鸣,逐渐开始关注自我价值的实现,个人的重要性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旧时人对神的依附此刻转变成个人奋斗和对物质与财富的追逐。

(二)西方建筑与饮食等文化的传入

《鲁滨孙漂流记》除了一些物权观念的渗透外,还给当时的中国带来了西方的建筑与饮食文化。

与中国古典建筑大多由木头与泥浆堆砌以追求轻盈不同,笛福在《鲁滨孙漂流记》中描绘的西方古典建筑惯常使用石块,虽稍显笨重呆板,但确保了建筑物的稳固,使用的年限也长于中国的一些古典建筑,给当时国内部分追求精进的建筑师带来了一些新的概念和想法。

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当时中国文化处于边缘地位,这是由历史、政治、现实的国力对比等诸多方面决定的(陈仲伟王富银 2019),如书中,鲁滨孙曾造访过中国,在与一位中国官员会面的宴会上,鲁滨孙见到的中国饮食让他难以下咽,米和水熬成黏稠的浆糊状食品,外加一些不明出处的可疑材料等等,这些莫名其妙的食物让鲁滨孙全然没了胃口。显然《鲁滨孙漂流记》这一段的描述是在侧面宣扬西方的饮食文化,鼓励当时的英国人积极尝试西方的食物。其实,十八世纪真正到过中国的西方人十分少,这一段的描写与实际不符,且相比之下,西方传统饮食中的牛肉、奶酪、沙拉等显得相对单一和乏味。但在十八世纪对欧洲缺乏了解的中国人眼中,这种单调的饮食已经是美味,逐渐在国内流行起西餐文化。出入这样的场所也成为了当时社会上层阶级身份的象征。

以上建筑和饮食文化的传入,《鲁滨孙漂流记》描述的方方面面的信息非常多,给近代中国带来了很多的思考。

五、总结

译作的成功与否,决定于译文读者对译作的接受程度以及译文读者对译作所产生的反应(许玲张德让 2006)。《鲁滨孙漂流记》在不同时期的译介情况就反映了其在近代不同时期对中国社会所产生的影响。当然不同时期的人们对同一作品的理解都受到他们各自文化背景、时代氛围和心理特点的制约,即使中国近代社会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的发展情况,都与这种精神的追求相差甚远,这本书的读者也都能从书中得到或多或少的激励,鲁滨孙的冒险精神,对自由与财富的热情,使他们得到了内心的满足,开始尝试与近代社会落后的现状抗争。就像弗洛伊德在《创作家与白日梦》中曾说过的:“幻想的动力是未来得到满足的愿望,每一次幻想就是一个愿望的履行,它与使人不能感到满足的现实有关联”(弗洛伊德 1983)。

鲁滨孙的故事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阶级烙印,表达了工业革命发展至全盛时期西方资产阶级积极进取、英勇无畏的个人奋斗精神,《鲁滨孙漂流记》的汉译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方面都无法忽视。

参考文献:

[1]陈仲伟,王富银.中国文化典籍外译传播障碍研究[J]海外英语,2019(1)

[2]弗洛伊德.创作家与白日梦(林骧华译)[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3]伍蠡甫,林骧华.现代西方文论选[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3

[4]许玲,张德让.从社会文化角度论《鲁滨孙漂流记》的译介[J]黄山学院学报,2006(2).

[5]郑振铎.清末翻译小说对于文学的影响[J]当今文艺,1936(1)

[6]邹振环.影响近代中国的一百种译作[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6

猜你喜欢

汉译经济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文献出版探微
英美人名的含义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谁远谁近?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再论汉译“突厥”名称之起源
《尤利西斯》汉译的生态翻译学诠释
经济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