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进入社区新路径:以“边跑边艺术”实践为例
2021-10-09马琳吕涵
马琳 吕涵
“边跑边艺术”由批评家王南溟创办的“社区枢纽站”发起。自2018年以来,“社区枢纽站”先后在上海闵行区、浦东新区、宝山区等地,根据社区居民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诉求,举办了各种各样的展览、工作坊和公共教育活动。2019年“社区枢纽站”的社区美术馆、流动美术馆计划更是被纳入上海市民美育大课堂的整体项目中,2020年“社区枢纽站”的社区美术馆计划从上海延伸到长三角地带。在王南溟看来,“社区枢纽站”的功能是双重性的,“它既是把美术馆社区化,也是把社区美术馆化”。“边跑边艺术”就是在这样的语境中形成了一个由策展人、艺术家和志愿者组成的开放式小组。
“边跑边艺术”名称的由来
“边跑边艺术”最初是2018年与“美丽乡村徒步赛”的艺术合作项目,其后发展为一种常态的艺术小组,并成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意中的参与者和实践者。当时在上海宝山有一个“美丽乡村徒步赛”,周边环境非常好,但跑步者假如只在绿树成荫的跑道上跑,这个视觉未免过于单调,所以当时“社区枢纽站”就建议主办方邀请艺术家在徒步赛举办的大草坪和跑道上的补给站创作一些公共艺术作品,选手们可以一边徒步、一边欣赏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于是就有了“边跑边艺术”的概念。但这个概念是展览的名称,并不是现在所说的小组的名称。
艺术家们在创作前集体到罗泾进行了考察,展览作品都是经过考察后在乡村当地完成的。艺术家梁海声和志愿者一起创作的折纸装置作品《江南桥》被放置于活动的主会场,该作品取材于罗泾所在江南水乡常见的小桥,并结合当地的非遗十字挑花图形与色彩元素,以体现当地的文化特征。这个桥一搭出来就受到了跑步者和小朋友们的热烈欢迎,活动当天,选手们和小朋友们纷纷在作品前拍照跳跃。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这件作品的色彩显得格外耀眼。
藝术家老羊创作了高5.6米、长12.2米的大型装置作品《长江蟹》,该作品主题源于罗泾镇的千亩蟹塘和万亩稻米丰收。老羊根据当地的经济特征,就地取材,蟹的身体结构是用了当地废旧的钢铁,外表是用从稻田里刚割下的稻草,所以这个“长江蟹”刚做完的时候,外表是毛茸茸的,因为那个稻草还非常的新鲜。这件作品以夸张的形象呈现了“长江蟹”的张力,以体现当地的乡村经济风貌。
蟹塘边的小木屋的外墙和窗户成了展墙,展出了一些摄影作品,有的是艺术家眼中的罗泾,有的是艺术家们在罗泾的创作过程。小木屋前有一只即将飞起的白鹭,是青年艺术家于翔就地创作的。这等于是把无墙美术馆的概念给应用到了这样一个户外空间之中。
同样,这次展览也有一些墙绘作品,因为那一年的主题是丰收日,所以艺术家的创作主要表现了丰收的喜悦和童年的幻想。这些墙绘也吸引了很多徒步者的眼光,大家纷纷在这些作品前拍照留念。因为当天有3000多人来参加这个徒步赛,那么这就意味着有3000多人同时也参与了“边跑边艺术”的展览,并且跟艺术家们的作品进行互动。可以说“边跑边艺术”就是一个将艺术和自然引入市民体育活动中,让市民参与大地、人文和艺术的价值活动。“边跑边艺术”开创了文体结合的新模式,也是艺术介入社区的一个新的话题。
“边跑边艺术”与社会学相结合,“社工策展人”的产生与社会美育
从这次活动之后,“边跑边艺术”就不局限于仅仅是个展览,而希望是个开放的小组。在展览的过程中,“边跑边艺术”小组认识到了美育的重要性,希望“边跑边艺术”是一个能够跟社会美育相结合的过程,在艺术介入社区的过程中把美育落地。
“边跑边艺术”的活动得到了上海大学社会学院教授耿敬的关注,耿敬从观察员的角度,给“边跑边艺术”提了建议:一方面肯定我们的活动做得很有创意,但另一方面认为我们缺乏社区动员。我们当时是以民间的做法,邀请了上海美院艺术管理专业和社会学院的研究生,先实验性地做了几场“社工策展人”工作坊的活动,想看一下效果。第一场工作坊邀请耿敬做了一个关于社工的讲座,不同专业的学生们在听完之后进行分享交流;第二场工作坊就放到了陆家嘴社区基金会,请张佳华给大家做了一个关于陆家嘴社区基金会运作和管理的讲座。通过这些讲座,又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就是艺术管理跟社会学可以有更多的学科交叉。后来,马琳的研究生周美珍在全国第一个走上了“社工策展人”岗位,从去年到现在一直在参与陆家嘴社区公益基金会的活动和策展实践,如在今年8月马上要启动的“楼道美术馆”计划。
随着上海公共文化的创新,社区居民希望在家门口也能够欣赏到艺术。从2019年到2020年,“边跑边艺术”先后参加了“社区枢纽站”在上海宝山区月浦镇、庙行镇和高境镇举办的社区展。位于庙行镇的宝山众文空间改造前是一个废弃的厕所,我们通过展览把周边的文化艺术中心、广场和众文空间连成一体,因此展览命名为“艺术地带:庙行社区展”。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教授程雪松和他的研究生赵鹿琦一起创作了《庙门》,他们根据当地文献的记载,在庙行这个地方曾经有一座庙,但是在战争中不复存在了,他们就根据历史记忆和清代绘画中庙的形象创作了这件作品。因为众文空间对面就是个社区图书馆,所以这件作品里面是庙门的形状,外面是图书的造型,通过这件作品把过去、当下和未来很好地联结了起来。
在众文空间外面,有很多绿色的柱子,当时艺术家们去看了之后就觉得这个柱子特别单调,和周围的环境不是很协调,于是艺术家顾奔驰和陈春妃就围绕这些柱子创作了装置作品《光谱庙行》。他们用了七彩的丝线,经过准确的计算,拉出的造型就像一个光谱一样,重新打造了一个“光谱”庙行。在社区图书馆里面,艺术家根据图书馆的空间进行创作,大家希望孩子们进到这个图书馆时不再是只有书的空间,而是充满好奇心和艺术感的一个图书馆。“边跑边艺术”开始注重让当地的社区居民参与艺术家的创作,或是和艺术家一起互动。在艺术家进行户外装置作品的创作时,有当地的保安和艺术家一起来拉线,也有环卫工人和艺术家一起来进行色彩的创作,哪怕只有几个小时,但是他们可以来体验艺术带来的美感和愉悦。
“艺术角:高境社区展”是在高境镇广场一个很不起眼的角落举办的,这个广场一边是个大超市,每天会有很多车辆、行人经过,但是从来没有人会停下来看看这个角落,所以我们就把这个展览命名为“艺术角”,就是要把不引人关注的社区角落给打造成一个艺术角,从而能够提供给居民一個交流的空间。同时,“边跑边艺术”更加注重社会美育在展览中的重要性,注重社区居民参与展览的过程,把美育浸润到社区的每一个角落。当时有30多名阿姨一起来跟艺术家进行艺术创作,她们还参加了工作坊的各种活动。艺术和社会学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了。每一次的社区展都会举办一个小型的论坛,我们没有把论坛放在美术馆,而是放在社区的文化中心,参加论坛的博物馆、美术史、社会学、艺术管理等学术领域的专家,围绕“社区美术馆的产生与发展”“美术馆与社区”“社区美术馆与艺术管理”“社区美术馆与公共文化政策”等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讨与分析。博物馆专家潘守永教授在论坛上就提出了一个口号“让艺术成为社区的小发动机”。
从“艺术介入社区”到“艺术社区”
从2018年到2020年,“边跑边艺术”通过不同的社区展积累了非常多的经验。2020年8月份的时候,王南溟在刘海粟美术馆策划了“艺术社区在上海——案例与论坛”展览,在这个展览中,当时除了有“社区枢纽站”“边跑边艺术”的案例,还有上海其他地区的一些案例,如“粟上海”“不停车场”案例,还有金山、崇明的一些社区活动案例。通过这个展览,王南溟首次提出了“艺术社区”的理论。我们总说“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那么,如何让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呢?在以往的社区营造和艺术乡建活动中,艺术家虽然是主体,但“介入”是带有双重含义,更强调艺术家和艺术活动本身,某种程度上忽略了当地社区居民和村民的接受意愿。后来,我们不用“介入”这个词,而是用了艺术“进入”社区这个词,从“介入”到“进入”,不只是说法的改变,随之而来的也是艺术家工作方法和观念的改变,社区居民和村民也成了艺术活动的主体。自2020年“艺术社区在上海”展览举办后,又产生了“艺术社区”的概念,这意味着社会美育又往前推进了一大步,社区居民和村民不仅是艺术活动的一部分,而且在活动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充分的社工发动。居民、村民不仅了解艺术家想做什么、要做什么,而且有强烈的意愿要与艺术家一起打造美丽家园,营造艺术社区。这也是“边跑边艺术”小组这几年来一直在探索的社会美育新路径。
“艺术社区在上海”展览得到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展览期间策划的几场论坛也反响强烈,展览也得到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的关注。2020年11月,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在中华艺术宫举办了一个“海平线”大展,里面有一个展览板块就是“边跑边艺术”,把这几年来实践的成果通过展览的方式呈现给观众。展览开幕的时候我们做了一个很有趣的行为,在展厅有一面镜子,所有映入到镜子中的参观观众,艺术家刘玥都会用迅捷的笔触把影像给凝固在镜子上,所以说这也是一个互动的行为。
“边跑边艺术”到横渡的艺术乡建实践
“边跑边艺术”今年从上海跑到了长三角的横渡,围绕着耿敬提出来的“富了怎么办”和王南溟提出来的“社会学艺术节”,选择艺术家在横渡驻留,驻留之后先考察,再出自己的创作方案。所以,“边跑边艺术”到横渡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它不只是以展览的形式呈现给大家,它是把驻留创作、工作坊,包括论坛结合在一起的综合型的艺术活动。李秀勤、董楠楠、杨重光、倪卫华、老羊、顾奔驰、陈春妃、杨千等艺术家分批到横渡进行驻留和创作。在横渡美术馆前面有一棵千年河沉木的大树干,随意地摆放在草地上。李秀勤和王南溟经过考察和讨论,决定以这棵大树干为创作媒介,策划一个行为和雕塑结合的作品,发动了100位村民抬大树干的行为。其中指挥的村民站在树干上,其余的村民在他的号子下把大树干抬到了指定的位置。百位村民抬树干的这个过程和行为,且不说从视觉上非常壮观,能够发动100个村民来抬这棵树干本身就是非常有意义的一件作品,这棵树干是有千年的历史,它本身就很有价值。这时候这棵树干已经不是普通的树干,村民的行为也不仅仅是抬树干的行为,整个过程已经变成了这次“社会学艺术节”的行为过程的作品,它的意义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再比如,老羊在稻田里创作了《异变的稻谷》装置作品,3根巨大的稻谷矗立在田间,这个作品也是在提醒我们食品转基因的问题,以及我们和自然应该如何相处。顾奔驰和陈春妃在稻田里继续他们拉线的行为,最终呈现的是巨大的《莫比乌斯》系列装置作品。
美术馆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它的教育功能,它如何为当地的居民、社区以及孩子们进行服务,所以说公共教育就显得特别的重要。在横渡镇中心小学的校内校外,他们开展了丰富多样的工作坊活动,等于是把美术馆的公共教育搬到了横渡。梁海声举办了折纸工作坊,柴文涛和刘玥开设了“画石头工作坊”。为了让小学生体会自己家乡的美好河山,来自上海美术学院的研究生欧阳婧依和学生们在白溪水边一起对景写生,教他们把自己对于自然的感受通过色彩表现出来,从而一起完成了作品《白溪画卷》。
结 语
“社区枢纽站”的功能是双重性的,“它既把美术馆社区化,也把社区美术馆化”。“边跑边艺术”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建立起自己的工作内容并且进行实践。虽然不是每个人都会去博物馆、美术馆,但是不去博物馆、美术馆的那部分人群会因为通过“边跑边艺术”的活动而无意中面对艺术,从而提升对艺术的理解,通过与艺术家面对面的交流与及参与活动,加深对艺术的感受力。当艺术进入社区多了,反过来也会促进社区居民到博物馆、美术馆去参观展览,参与各种艺术活动。这些艺术进入社区的实践,为未来社区美术馆在国内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注:马琳,上海大学博物馆副馆长;吕涵,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研究生。
责任编辑:孟 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