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春秋战国

2021-10-09

作文通讯·高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春秋战国肉汤稻米

群雄逐鹿、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就产生于这一时期,其中“投桃报李”“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和当时人们常吃的食物有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春秋战国时期人们都吃些什么呢?

粮食

“工贾不耕田而足菽粟”“菽粟如水火”“菽粟藏深,而怨积于百姓”……春秋战国时期的文献中,“菽”“粟”二字往往并提,而它们就是当时最重要的粮食作物。

“菽”是豆类。战国时期,石磨的发明使豆类在粮食中的地位大大提高:将难以煮熟的豆子磨成粉和豆浆,食用起来就方便多了。

“粟”就是小米。它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日益占据主导地位,在汉代甚至成为口粮的代称。

水稻早在商周时已经开始种植,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不过,当时水稻种植面积不大,在粮食作物中占比很小,因此稻米一直到春秋时期还是一种比较珍贵的食物。《论语·阳货》中说:“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可见,稻米和锦缎一样,都是贵族才能享受的东西。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已经有了“五谷”的说法。除了上面提到的小米、豆类和稻米,人们也常将小麦和薯类当成主食。

肉食

说起美食,就不得不说到肉了。当然,在春秋战国时期,肉食也和稻米一样,只有少数人可以经常吃到,于是“肉食者”就成了统治阶级的代称。著名的《曹刿论战》中,曹刿就曾大骂:“肉食者鄙!”

春秋战国时期,肉可以被做成“羹”“炙”等佳肴。“羹”就是肉汤。秦人以羊肉制羹,佐以干饼,一顿饭吃完,大汗淋漓。为保证羹的温度,古人将肉汤放在鼎内,并在鼎下放置木炭。我们用的勺子也是为喝肉汤发明的,不少地方还保留着“羹匙”的叫法。“炙”是古人对烧烤的统称。孟子曾说“耆秦人之炙,无以异于耆吾炙”,可见“炙”在战国时是比较常见的食物做法。

水产

早在西周时期,鲤鱼就成了贵族们的必备美食。《诗经》有云:“岂其食鱼,必河之鲤?”黄河的鲤鱼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非常适宜烹饪。“饮御诸友,炰鳖脍鲤”,这里所说的“脍鲤”指的是一道现在都十分有名的料理———生鲤鱼片。周宣王时期,西周将领尹吉甫就曾用脍鲤宴请同袍。

春秋战国时期,贵族士大夫的宴宾菜单中,各种“脍”是万万不可少的。除了鱼,人们有时也会选择牛、羊等牲畜细嫩部位的肉作为“脍”的原料。“脍”的调料选用是非常讲究的,要配合时令调制不同的蘸料。《礼记》中曾提到“脍,春用葱,秋用芥”。另外,这种美食的制作对刀工也有很高的要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说的就是这一点。

蔬菜

人们常把收成不好引起灾荒的年份称为“饥馑之年”,其中“馑”就是蔬菜歉收的意思。《尔雅·释天》中说:“谷不熟为饥,蔬不熟为馑。”

春秋戰国时期,人们生活水平较低,蔬菜的种类很少,特别是和现在相比,简直可以用“匮乏”来形容。《诗经》里提到了一百多种植物,但作为蔬菜食用的只有二十余种,而且其中还有浮萍、水草和白蒿之类。

“藿”是春秋战国时期比较常见的蔬菜,《战国策》中曾提到“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藿”其实就是大豆苗的嫩叶。除此之外,人们还会食用“葵”“薇”等植物。

水果

春秋战国时期的水果还是比较丰富的,其中桃、杏、李、枣、栗最受人们重视,在《礼记》中被称为祭祀贡品中的“五果”。

《诗经·大雅·抑》中有“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的说法,大概古人也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喜欢拿新鲜水果送人,大家一起尝鲜。另外,晏子曾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句机智应对楚王的刁难,这也说明当时人们不仅可以吃到酸酸甜甜的柑橘类水果,而且已经对水果生长受地域限制这一点有所了解。不过,从西域传入的葡萄、石榴、西瓜等,则要等到汉代以后才能被中原的居民品尝到了。

猜你喜欢

春秋战国肉汤稻米
隐藏于稻米花果中的酒香
学富五车
稻米飘香醉人时光
稻米香喷喷
肉汤中特征风味体系的形成机理及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变质的肉汤
历史喵第二部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兴起之原因探究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