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2021-10-09孟晓东
孟晓东
近年来,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仰望苍穹,“嫦娥五号”上九天揽月;俯瞰大海,“奋斗者号”下五洋捉鳖;还有“中国天眼”,正式投入运行。这些大国重器,是中国一个又一个自主创新的奇迹。而每一个奇迹的创造,都离不开行业领军人物的倾心付出。
南仁东:燃尽一生,打开“中国天眼”
人物故事
不要大奖,不是院士,他却为中国留下了伟大的遗产。他在祖国西南的崇山峻岭间,打开了中国人探索宇宙的“天眼”。他,就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首席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人民科学家”荣誉称号获得者———南仁东。
萌生想法
1945年,南仁东出生于吉林省辽源市。1963年,他以吉林省理科第一名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无线电系,后来又在中国科学院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在南仁东走进贵州省平塘县大窝凼之前,中国还没有大口径射电望远镜。天文学家做重要课题需要天文数据,怎么办?要么引用国外数据,要么去借。因此,中国科学家迫切希望有自己的先进射电望远镜。
1993年9月,国际无线电科学联盟大会在日本东京召开。会上,科学家们提出,人类应该建造新一代射电望远镜,用以接收更多来自外太空的讯息。这个提议让南仁东兴奋不已:“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就有可能领先国际几十年。”会后,南仁东跟同事说:“咱们中国也建一个吧!”1994年7月,FAST工程概念被提出。
四处游说
从1994年到2005年,南仁东一直为FAST到处游说,向全世界寻求支持。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无论开大会还是小会,南仁东逢人就讲FAST。他自掏路费,啃着冰冷的馒头到处奔走,一家单位一家单位地去谈,一个科研院一个科研院地去沟通。“我开始拍全世界的马屁,让全世界来支持我们。”他一度这样自嘲。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反复申请和争取下,2006年3月,FAST项目国际评估与咨询会在北京召开,这对于南仁东和FAST来说是一个机会。11月,评估结果出来了:FAST项目可行。2007年7月,FAST被国家批准立项。之后,南仁东将全部心力投入这一事业中。设计、勘探、监测……每一个环节他都亲自过问,每一张图纸他都亲自看过。此时,他已经60多岁了,却以衰弱之躯奋战在FAST第一线,从未说一声累、叫一声苦。
“天眼”开眼
2015年8月,FAST项目综合布线工程完毕。“天眼”终于要开眼了!南仁东老泪纵横。可此时,他却患上了肺癌,做过一次大手术,身体极度虚弱,说话时气喘吁吁,语不成句。
2016年9月,FAST落成启用。
2017年10月10日,FAST捕获第一颗脉冲星的信号。紧接着,FAST又接收到了第二颗脉冲星信号。这一刻,举国欢呼,无数人流下激动的泪水,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南仁东却没能等到这一天。就在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与世长辞。他去了另一个世界与星辰对话,只留下伟大的FAST引领着人类的目光,继续探索那浩瀚的太空。
素材解读
从1994年提出FAST概念,到2017年这一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由梦想变为现实,南仁东可谓鞠躬尽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作为一个有着强烈家国情怀的科学家,献身“中国天眼”事业是南仁东人生道路上坚定无悔的选择。我们相信,南仁东先生坚毅执着的科学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会永远印刻在每一个中国人心中。
运用话题
执着、坚持、天道酬勤、付出与收获、牺牲精神、家国情怀、自主创新……
运用示范
1.国家发展离不开有家国情怀的人
鲁迅先生曾说:“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这句话体现的正是浓浓的家国情怀。为了让中国有自己的“天眼”,南仁东几十年如一日奔波辛劳,体现的同样是浓浓的家国情怀。正是因为有无数个像南仁东一样不计名利、无私奉献的人,中国才会有今天的发展成就。
2.做事业必须有百折不挠的精神
不管我们从事何种事业,都可能会遭遇很多困难和挫折。如果没有百折不挠、孜孜以求的精神,事情往往就会半途而废。正是因为南仁东反复争取、决不言弃,才有了FAST的最终成功。
3.学会为梦想而坚守
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大?大到可以直抵苍穹。一个人的梦想能有多久?久到能够贯穿一生。二十几年里,“天眼之父”南仁东从壮年走到暮年,把看似不切实际的梦想变成了现实中的国之重器,让中国拥有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项目———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
谢军:逐梦苍穹,铸就“北斗”
人物故事
“牛气冲天”是很多人对2021辛丑年的祝福,而这句祝福用在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身上再合适不过了。2021年2月11日,谢军在央视春晚《向祖国报告》的特别节目中,向全中国郑重宣布北斗三号卫星已实现全球组网,实现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百分之百。2月17日,谢军入选“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
接过接力棒
谢军,1959年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1978年考入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电子技术系雷达专业。1982年夏天,謝军被分配到位于西安的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下属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航天五院504所。
刚到504所时,谢军便被老一辈航天人朴实严谨的工作作风感染。那时,谢军被分配到天线技术研究室。测试天线要爬到野外一个很高的测试塔架上,当时的谢军并不知道自己有恐高症,只觉得自己年轻,应该上塔架。但他一爬到高高的测试塔架上就不停地眩晕,浑身没劲。研究室里的老同志知道后就不再让他上塔架,于是他就在地面上负责转动转台上的天线。那时,天线只能靠手一度一度转动和测量,炎炎烈日下,谢军一蹲就是一下午。
不久之后,谢军接手了第一件产品的研制———同轴波导转换。当时,调节测试驻波的设备非常简陋,需要用手一点点垫模片。模片垫得合适了,指标才会满足要求。这是一项琐碎而单调的工作,但谢军认为,他从中学到了扎实的知识。
这段时间的历练让谢军养成了刻苦踏实的工作作风,也让他坚定了要从老一辈航天人手中接过接力棒的决心。从504所最年轻的高工、最年轻的研究员和副所长一路走来,十几个工作笔记本中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谢军参研卫星和飞船的工作体会。
喜欢征服挑战
2003年9月,一个来自北京的电话改变了谢军的人生轨迹。时任五院院长的袁家军给谢军打电话,希望谢军可以担任北斗二号导航卫星总设计师一职。很快,谢军走马上任。
“作为总设计师,一个特别重要的任务就是扮演好把关人的角色。”谢军回忆说,2013年北斗三号工程伊始,经各部门研究决定,在北斗三号卫星上使用国产化行波管放大器。该设备之前一直是引进国外技术,因此要严格把控首次实现国产化的产品指标。负责研制行波管放大器的单位攻坚克难,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研制出六台设备。可是认真检测这六台设备之后,谢军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决定:质量未达标,全部重做。这不仅意味着该单位要继续倾注大量人力、物力重新设计,甚至可能导致整个工程大幅度延期。但谢军认为,质量和进度就像天平的两端,不能顾此失彼,而他最大的压力便来自如何保证在“零失误”的前提下按时完成工程进度。
当被问及是否觉得工作辛苦时,谢军如此回答:“航天工作很吸引我。当你有了热爱,所有征服挑战、解决困难的过程都变得十分有趣。”
团队精神
谢军认为,卫星研制是一项团队工程,没有个人英雄,航天事业的成功是一个团队的成功。十余载“造星”路上,谢军和他的团队始终都在逆流而上、乘风破浪!
卫星的使用寿命是有限的,以北斗二号为例,很多示范项目还没来得及应用,在轨卫星便已无法正常提供服务。所以,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必须迅速打入空间,快速完成组网,这对五院的批量化生产能力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此,五院引入流水线作业模式,就像生产车辆一样,每一个作业点都有相应的生产工序。任务开始前,谢军总会同生产单位做好沟通,并为每一类产品制订生产计划。对此,谢军形容说:“我们是以百米的速度在跑马拉松。”
在这支队伍中,有的人为了一组数据可以连续工作二十四个小时;有的人为了工程按期完成,可以取消假期甚至推迟婚期。“工作久了,奉献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觉得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去做这些事情。”这是谢军,也是所有航天人内心最质朴的声音。
素材解读
“复移小凳扶窗立,教识中天北斗星。”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的成功,为中华民族的前行之路点亮了又一盏明灯。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在这一令国人无比骄傲的成就背后,有着以谢军为代表的无数航天人的奉献与付出。谢军一路走来,自己不断成长、成熟的同时,也让祖国的北斗事业走向了辉煌。
适用话题
热爱、百炼成钢、质量第一、精益求精、奉献精神、团队精神、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
运用示范
1.热爱是追求卓越的最大动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当被问及是否觉得工作辛苦时,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曾如此回答:“航天工作很吸引我。当你有了热爱,所有征服挑战、解决困难的过程都变得十分有趣。”可见,要想在事业上取得骄人的业绩,你就必须发自内心地爱上你的事业。
2.精益求精是制胜的最大法宝
当工程的质量得不到保证,速度也就失去了意义。北斗三号导航卫星首席总设计师谢军深知这一点。对于质量,他丝毫不敢大意,丝毫不肯让步,因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全球组网才能始终保持零失误。
3.合作是团队成功最重要的法则
对于一个团队来说,优秀的领导很重要,但整个团队的合作精神更为重要。有一个寓言故事,讲梭子鱼、虾和天鹅一起拉车,尽管都很出力,车子却纹丝不动。原来,天鹅使劲往天上提,虾一步步向后倒拖,梭子鱼则朝着池塘方向拉去。纵然它们用尽力气,不往同一个方向使劲也是徒劳无功。我国的北斗工程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靠的不就是各个部门协调一致、通力合作吗?
叶聪:目标永远在远方
人物故事
葉聪,现为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主任设计师、首席潜航员,“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副总设计师,全海深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总设计师。他始终奋战在深潜领域第一线,屡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为我国载人深潜事业实现“下五洋捉鳖”的梦想忘我奉献。
最牛潜航员
叶聪,1979年11月出生于湖北省,1997年以高出重点线十多分的成绩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2001年,叶聪进入七〇二所工作。此时恰逢“蛟龙”号载人潜水器项目即将立项,他与“蛟龙”号共同成长的十余年历程便从此开启。
2003年,刚刚工作两年、年仅24岁的叶聪被任命为“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成为该项目最年轻的主任设计师。“蛟龙”号研制成功后,作为主创设计人员的叶聪报名参加试航,先后在南海试潜1000米和3795米,被称为“中国首席潜航员”。从2009年到2012年的四年海试期间,“蛟龙”号先后下潜51次,其中38次由叶聪担任主驾驶,他因此被称为“最牛潜航员”。
也许会有人对叶聪能够担任潜航员充满羡慕,但“蛟龙”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台大深度载人潜水器,各项性能指标都需要通过大量的海上试验来验证和改进。试验背后的风险是显而易见的,下潜就意味着置个人安危于度外。况且对于潜航员而言,长时间的深潜并不是一件舒服的事。但叶聪从不叫苦抱怨,圆满完成了一次次的下潜任务。
中国载人深潜事业由零起步,叶聪的每次下潜,不仅仅是挑战中国载人深潜的纪录,更是他对自己的超越。
拼搏勇挑战
伴随着“蛟龙”号的成长,叶聪也从当年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子成为副总设计师、总设计师。面对肩上越来越重的担子和新的挑战,叶聰将压力化作前行的动力,“严谨求实、团结协作、拼搏奉献、勇攀高峰”的载人深潜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
在开展“蛟龙”号研制的同时,他所在的载人深潜团队又在2017年完成了“深海勇士”号的研制。作为“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的副总设计师和总质量师,叶聪不仅全面负责总体方面的设计工作,还要精益求精地把控好研制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试验过程中遇到的每个问题,他都会与大家一起仔细分析;所有已解决的故障和问题,他也会严谨细致地做好检查并确认,绝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隐患。
勇往更深处
2016年7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体设计、集成与海试”项目立项,37岁的叶聪正式挂帅总设计师,向着万米深渊再出发。作为总设计师,他全面做好顶层策划,把握技术方向,协调参研单位的研制进展;同时,积极推进我国载人深潜研制梯队的建设,给年轻的主任设计师们压担子,并以身作则全身心投入技术攻关中。
2020年11月10日,“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成功坐底,坐底深度10909米,创造了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在繁重的科研管理工作之余,叶聪还努力肩负好自己的社会责任。随着国人的海洋意识逐步增强,海洋科普也变得越发重要。自2012年以来,叶聪在大中小学、图书馆、科技馆等各类场所进行了数十次有关“蛟龙”号的科普讲座。在他看来,增进社会大众对海洋科技的了解,在青少年中撒下“蓝色海洋梦”的种子,乃是船舶科技工作者义不容辞的使命。
素材解读
叶聪将最美好的青春献给了我国的载人深潜事业。近二十年来,他始终奋战在深潜领域第一线,披荆斩棘,顽强拼搏,屡创我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为我国载人深潜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相信,未来,叶聪也将会不惧挑战,朝着海洋更深处进发,继续为中国的深潜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适用话题
使命感、事业心、勇于挑战、不断超越、精益求精、爱岗敬业、青春奋斗……
运用示范
1.人生需要不断超越
行远必自迩,追求无止境。24岁,叶聪被任命为“蛟龙”号总布置主任设计师,并成为“中国首席潜航员”,随后又攻关“深海勇士”号、“奋斗者”号的研制。叶聪的每一次尝试,在突破自我的同时也一步步刷新着中国载人深潜的纪录。叶聪的经历告诉世人:永远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总有一天我们可以站在最耀眼的地方,活成自己最渴望的模样。
2.人生因奉献而升华
青春因担当而美丽,人生因奉献而升华。始终奋战在深潜领域第一线、屡创我国载人深潜新纪录、为我国载人深潜事业忘我奉献的叶聪,用自己的行动让世人看到了最美丽的青春风采,看到了最有价值的闪亮人生。
3.人不能缺失社会责任感
人作为社会生物,最不能缺失的就是社会责任感。在这方面,“奋斗者”号总设计师叶聪为人们做出了表率。在繁重的科研管理工作之余,叶聪还在大中小学、图书馆、科技馆等场所开展了数十次科普讲座,只为在更多年轻人心中播撒“蓝色海洋梦”的种子。在他看来,这是他义不容辞的使命。事实上,只有那些勇于承担的人才能被时代委以重任,也才能获得更大的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