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管子启示录

2021-10-09

商周刊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公子纠鲍叔牙齐桓公

6月3日,中国文化书院秘书长苑天舒来到即墨古城大讲堂,做主题为“管子启示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专题讲座。苑天舒认为,管子是被忽略的历史人物,对他的研究越来越少,这与管子的历史地位极不匹配。管子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经济学家,是大型组织领导管理哲学的开创者。管子为相,是中国宰相制度的开始。苑天舒详细介绍了管仲相齐的“九惠之教”,认为管子讲的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是我们几千年的核心价值观。管子留下了富国、安民、强国、平天下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谋略的思想体系,中国早期的思想家老子、孔子、墨子等都受过管子的影响,是先秦诸子绕不过去的一座山峰。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涉及到一个话题一一毕竟现在是21世纪,为什么要谈两千多年前的事情呢?我们有一个重要的概念要弄清楚,就是“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经常也会听到有朋友跟我说,我们现在的东西还没有弄明白,两千多年前的东西还有没有必要把它弄清楚呢?所以搞清楚“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非常重要。

可能有的中小学语文题会这样讲,“传统”的反义词会选择“现代”,“现代”的反义词可能会选择“传统”,实际这样是不正确的,它是把“传统与现代”和“过去与现在”这两对名词画等号。“过去”与“现在”是—个时间概念,“传统”与“现代”不是时间概念,是文化概念。

那什么叫“传统”,什么叫“现代”?我们说“传统”,拆解开一个字一个字讲,“传”就是从远端到近端,一定要从远处而来,一直传递,你不能在中途停掉,不能在中途死掉,延续到今天还有生命力。什么叫“统”呢?这个统就是总统,就是主体性,就是体系,就是汇聚。例如可以用长江水打一个比喻,我们说“长江你从雪山走来”,这个含义就是“传”,因为从远处走到这。我在武汉见到的浩浩荡荡的长江,我在南京见到的浩浩荡荡的长江,这就是“传”,它有它的主体性和它的体系,这就叫“统”。我们在武汉看到的长江水是从雪山走来的长江,因此这个“现代”是“传统的现代”。我们说“传统”它一定是有现代表达意义上的传统,所以“传统”与“现代”是同一个概念,只是从不同角度来谈的,不是反义词,它们具有高度的统一性。如果我们挖出来一个商代的陶罐,它不叫传统文化,因为没有人拿它盛粥、煮饭、烧水了,它已经死掉了,但是它的纹饰与器形,赋予了今天的生命,具有今天的活力,因而它就变成了传统,它在今天活了。埃及金字塔里的木乃伊绝不是传统文化,因为它没有当下的生命力,我们说传统一定是在当下,并且是鲜活的,但是从远端走来的。

我们谈传统文化与国学,传统已经讲了,什么叫“文化”?文加绞丝旁就是纹理、纹饰,就是条纹、花纹。我们仰观天文,天上有日月星辰,五星运行的轨迹是它的纹饰;我们俯察大地,大地上有江河山川,所以地上有水文。在天文与水文的激荡下,我们人产生了情感,仰观天文,俯察水文,中间就有了我们的人文,有了我们的精神,这就是人,化为人的东西,就叫“文化”。如果我们出去看到一个山,这个山有它的纹饰,有它的形态,我们称之为山的文,如果山的纹看上去让人一下子联想到了大象鼻子,我们说它是象鼻山,这个山文就在我们人这里产生了感应,它就变成了文化,变成了人的情感。如果我们捡到一块石头上面有花纹,我们左看右看没有看出来像什么东西,就把它扔了,它没有化为你的情感,就不能叫文化。如果你拿了一块石头,这个纹饰很美,这个像水墨画,这个像是一条龙,这个纹马上在你心中产生了激荡,拿回去把它摆到案上就变成了文化。“文化”就是这样的概念,它一定是和人有关的、从大自然中得来的天地感应。

什么叫国学呢?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国学就在讲“人何以为人”,人为什么是个人,如何配得上人的称号,而不是禽兽。国学就告诉我们怎样做一个人。国学这个名词其实是很现代的,在西学东渐时,为了区别西来之学,所以我们要有中国之学,就叫国学。如果往前推,汉代《礼记》里就有“国有学”的词句,这两个不是一个意义。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我们今天的国学讲的是一个文化体系,它是一个区别于外来之学的新名词,这个名词比较新。

管子奠定中国管理哲学基础

我们回归到今天的正题——管子,先谈谈管子的历史地位。新儒家的代表人物牟宗三先生曾讲,“春秋二百多年,实在是齐桓公和管仲的天下”。齐桓公之所以为齐桓公,之所以能成就霸业就是靠管仲,所以管仲影响了春秋240年。

我们再看梁启超先生对管子的评价,梁先生读书是很让人敬佩的,梁先生称管子为“一国之伟人,间世不一见也”。世间很难得看到一两个,假如有那么一两个,就足以“光其国之史乘,永其国民之讴思”,但凡有一两人就可以使这个国家的国史发出光芒,让这个国家的子孙后代永远讴歌他,永远思念他。“百世之下,闻其风者,心仪而力追之。”百世就是三千年,听到这个名声,听到这样名号的,就会心仪,心中向往他,而努力地去追寻,践其行,去向他们学习。“虽不能至,而或具体而微焉”,虽然我们达不到他的境界和状态,哪怕我们获得他一点一滴的或是一个细微的地方,也算是薪尽火传。谁是这样的人呢?梁启超说“若古代之管子、商君,若中世之荆公”,这里“荆公”指的是王安石。他说“吾盖遍征西史”,征就是查证,意思是讲我在西方的历史里去寻找这样的人,“欲求其匹俦而不可得”,想找到像管仲、商鞅、王安石这样的人,我找不到。而商鞅、王安石被后世很多人批评,以至于到今天,在历史上被诟病的人,他依然是伟大的人,不被历史诟病的未见得是伟人。那么管仲也是“毀誉参半”,即便是那个赞美管仲的人,“又非能传其真也”,也不能传递管仲的真精神。

管仲离我们时间已经很久远了,我到了淄博,参观了管仲的博物馆,有点让人失望,即使在临淄、在齐地有多少人知道管子呢,可能也就知道管子的一点坊间传说,比如说和鲍叔牙分金的传说,少有人知道管子的伟大、懂得管子的真精神。很多人说我讲管子讲得很好,不是我讲得好,是没人讲,所以让人很遗憾。

有位北大教授跟我讲,在北大哲学系,一直到今天这几十年时间里都没有一篇与管子相关的论文,而很多人是在中学时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才知道管子的。蜀汉丞相诸葛亮是神人,是全国人都崇拜的人,他自恃非常高,很多人他都不放在眼里,能看上的有谁呢?他自比管仲、乐毅,这两个人一个是齐国人,一个打我们齐国的人。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他认为这两个人不在他之下。我们在《出师表》里知道有管仲这个人,我们后来知道管仲讲的话,比如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比如说“礼义廉耻,国之四维”,也仅此而已,人们对管仲又知道多少呢?孔孟老庄我们都熟悉,喜欢《孙子兵法》的人对孙武比较熟悉,但是许多人对管仲不熟。所以到这里来讲管子我很高兴。

梁先生还怎么评价管子呢,他认为管子是一位历史巨人。他讲,“其以伟大之政治家而兼为伟大之政治学者,求诸吾国,得两人焉。”前面讲的是管仲、商鞅、王安石,他说这三个人在整个西方的历史里面找不到能跟他们匹敌的,“此我国足以自豪于世界者也”,他认为只此二人就足以让我国自豪于世界民族之林了。如果我们从政治学者的角度来讲,管子的博大或许是王安石不能比的,“故管子倜乎远矣”。大家学怎么夸人,可以向梁先生学,你看梁先生很会夸人,他想夸管子他不直说,他夸了俩人,前面夸了仨,然后剩下俩,去掉一个第三名,然后第一、第二名再分伯仲,那只剩下管子一个人,“管子倜乎远矣”,什么叫“倜乎远矣”呢?我们学过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边有一个词叫“风流倜傥”,这个倜就是风流倜傥的意思,意思是说管仲是千古风流人物,只此一人。这两个^在全世界让我们自豪,但这两个人再一比,管仲胜出,他哪里是仅仅就讲到在地上掘金、分金子的那个管仲啊!这么厉害的一个人物应该是我们齐国的第一。所以我认为我们齐国人_定要懂得管仲的历史价值,他的文化意义。

北大毕业的左言东教授,现在应该也80多岁了,曾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他是做中国政治制度史研究的,他有一本书叫《中国政治制度史》是这么写的,“齐桓公任用了出身低贱并且于己有一箭之仇的管仲为相,总理国政,权力在高子、国子之上。”高、国二人是当时的上卿,让管伸的权力在高、国二人之上,这是一项有重大意义的政治制度的变革,是中国宰相制度的开始,从管仲时期开始了中国的宰相制度,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宰相。在管仲之前有没有相呢?有,但那时候都是幕僚,没有权力,从管仲开始大权在握,宰相执政,也就意味着从管伸开始,中国开始了君权与相权的分离,这是中国政治历史上一个重大历史事件。从管仲开始,由宰相总理国政,逐渐形成了后来两千多年时间里,由宰相团队管理一个国家的官僚运行机制,而皇帝只能管理宫内的事,导致了两千多年的君权与相权的斗争,皇帝手里没有人用,所以我们看历史,为什么有的时候阉党在那乱政,就是因为皇帝没人,所有的人才都由宰相控制。而皇帝小时候还要由宰相派去一个师父从小教育他,统一思想。我们有时看到学到的历史与事实是有偏差的。有的历史是农民起义军的历史,从陈胜、吴广到红巾军、到李闯王,讲得很细致,从他们的起义口号,到政治纲领,到行军路线,但那都是历史上混乱的时候,是改朝换代、天下大乱的时候,中国五千年哪里都是天下大乱的时候?一个新朝代的建立,能延续—百年、两百年甚至三百年,它是怎么走过来的,这个政权是怎么治理国家的?这里面有很多可圈可点的东西。从管仲执政以后,他对齐国政治制度做了一系列的改革,管仲为相是中国宰相制度的开始。

管仲生于公元前735年,逝于公元前645年,如果你去百度,上面会说管仲生于公元前725年,为什么往前推了10年?这不是我说的,省级学术刊物《管子学刊》曾考证,管仲活了90岁,做齐国宰相40年。按照今天折算,五年一届,他做了八届的总理,而且高寿。他做了什么事呢?他调整国家机构,改革赋税制度,改革军事制度,调整地方行政组织——城区和近郊分乡、郊外分属等,这都是他做的。他建立了荐举贤才的制度,他建立自上而下的监督制度;他提高君主的权威,严格君令的执行;他为了增加军事装备允许以甲兵,用武器来赎罪;他设立“啧室之议”,鼓励对君主的过失提出批评。“啧议之室”就是设一个房子,老百姓可以到那里去,议论朝政。他说“人有非上之所过,谓之正士,内于啧室之议”。意思是你可以批评国家和君主的过错,而且这叫“正士”,说明你是个正人君子,然后把它纳入到“啧室之议”。最早的上访制度就在这里开始了。

管仲干了很多事隋,还有士农工商,四民分业,从管仲开始铁器大规模进入耕地,铁器的使用是劳动力的巨大变革,先民从刀耕火种到铁器使用,良田变多了,而目.有牛耕,生产力也提高了。

前面提到牟宗三先生说、梁启超先生说、左言东先生说,那国外人怎么评价管子呢?彼得·圣吉是世界畅销书《第五项修炼》的作者,他说追溯到2500年前,希腊和中国开始出现大国的形态,随着大型组织拥有的制度性权力增加,人们必须面对组织权力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危机,这就是需要领导管理哲学,中国的管子和后来的孔子为中国领导哲学打下基础,而管子与孔子两者相距百年。按照彼得·圣吉讲,管子毫无疑问是人类历史上管理学的鼻祖、管理哲学的鼻祖。因此,梁启超先生评论管仲是一位政治家、政治学者,此外管仲还是个实干的人。

“以人为本”顺应民心

管子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提出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我们今天的成语,谁都知道,但是这个成语的原始“著作权人”是管仲。管子说,“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为本。”无论你成就霸业还是成就王道,你的立足点就是以人为本。很多东西是管子的原创,以人为本,依法治国等。

有一次在济南坐出租车,我看到前面出租车后风挡上有个电子显示屏,上面有广告或者宣传口号,我上去之后正好看到“以人为本”,我很高兴,到了齐国了以人为本在齐地的出租车上就有,很感慨,我想拿手机拍,没拍着,很遗憾。有一次在上海讲课,济南电视台的记者采访我,我讲了济南出租车上的以人为本。我说这个以人为本在出租車上很好,但是不能放在后风挡玻璃上,它不应该给老百姓看,应该给政府官员看,以人为本不应该是口号,应该是纲领。今天很多过街天桥上挂着“以人为本”,那可能是口号,但在管子看来,以人为本不是政治口号,是政治纲领。口号和纲领的区别在哪儿?口号是空的,纲领是实的。管子提出要建一个政治大厦,这个政治大厦地基打在哪儿?不能打在道德流沙层上,必须往下挖,挖到岩石层,地基只有打到岩石层上,大厦才能盖得高,所以这个就是以人为本。

管子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提出政权兴衰与民心向背的关系。管子说以人为本有一个学说,就是后边的四欲四恶说。人民都喜欢安逸享乐,谁也不喜欢干活操劳;人民都喜欢富贵,谁都厌恶贫贱;人民都讨厌生活在动荡危险中,都希望生活在安稳之中;人们都希望自己子嗣传承,都害怕后继无人,这就四欲四恶。管子作为一个执政者,他说既然人民厌恶忧劳,喜欢佚乐,我就想方设法让人民佚乐,既然人民厌恶贫贱,喜欢富贵,我就想办法让人民富贵,既然厌恶危坠,喜欢淳安,我就要想办法让人民淳安。既然人民厌恶灭绝,喜欢生育,我就鼓励人民生育,让人民远离灭绝。

四欲四恶很重要。1930年,美国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家叫马斯洛,他提出人的五大需求理论,人最基本是生理需求,得让自己的生理系统存在,当人能吃饱肚子,能活下去的时候,就追求第二个需求,安全需求,安全需求满足了就追求受人尊重的需求。到最上,人们还有一个自我实现的需求,五大需求理论。今天,所有的商学院、经济学院都在讲五大需求理论。但是在公元前六七百年的时候,管仲提出四欲四恶,跟五大需求理论是一致的。以人为本下有一个四欲四恶的理论。还有具体的实证,即管仲在齐国实施了“九惠之教”。

第一个就是老老,第一个“老”是赡养照顾老人,具体的规定是年七十以上,“一子无征,三月有馈肉”。管子在齐国设立了国家公务员专门负责老人的食物,家有一个人不征税了,每三个月负责老人事务的政府官员拿着酒肉登门看望,馈赠酒肉。谁家有80岁以上的老人,免他们家两个人的赋税徭役,每个月送去馈肉。谁家有90岁以上老人,全家不用纳税,日有酒肉。“死,上供棺椁”,70岁以上的老人去世由国家负责丧葬,提供棺槨安葬。平时还要劝他的孩子,精膳食,问所欲,想方设法揣摩老人的嗜好。

大家看,这样还用推行孝道文化吗?不用了,谁家有老人,政府官员登门看望还送酒肉,大家都希望自己家老人长寿。就盼着我家老人到80岁、90岁,90岁政府官员天天到家里来送肉,荣耀啊!这才真的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老人受到政府这样的尊敬,他在族里也受到众人尊敬,族里之间有一些家族内的矛盾、邻里间的矛盾,不用上访了,跟老人说一说,让老人断一断,有些老人解决不了,政府官员来了,老人跟他说一说,老人起到了协调员的作用。为什么说中国传统社会里由德高望重的老人来决断一些事务,这个传统就是这样来的。所以“老老”有其深刻含义。

解决了老年人的事情之后,管仲在齐国实施了“慈幼”的政策。在齐国,管仲专门设立了政府官员负责儿童的事务,慈爱儿童,谁家有三个孩子,他们的妈妈不用纳税了,有四个孩子的全家不用纳税了。“五幼又予之葆”,谁家有五个孩子,由国家派去一个保姆,给他们家配两个人的口粮。国家派去一个保姆,同时配两份口粮,为什么?保姆吃一份,保姆还得挣一份回家、养家。“能事而后止”,等孩子长大了这个政策就停止了。

有人说2700年前,国家能派保姆吗?“五幼又予之葆”,文字在那摆着呢。2700年前是个什么样的社会?那是一个“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社会,人们的感情如此丰富,如此饱满,精神如此高贵,那是我们祖先生活的年代。几千年过去了我们今天有飞机、有手机,但是有没有发现我们今天所拥有的都是物质上的进步。可是精神层面上,在审美、情感方面,我们与祖先没有多大差别。如果一个富人有豪宅、豪车,你没有,你各方面不如他,你就认为自己的人生不幸福吗?任何一个新型政权的建立,如果它建立之初以剥削压榨人民为起点,它几年就活不下去,如果不是以人为本,不是为人民谋幸福的政权根本存在不下去。

管子“九惠之教”的第三个就是“恤孤”,有专门的政府机构负责孤儿的生活,父母双亡的孤儿,就是“属之其乡党、知识、故人”,托付给父母生前的好友。谁家养一个孤儿,免他们家一个人的赋税徭役,谁家收养两个孤儿,免他们家两个人的赋税徭役,谁家能收养三个孤儿,全家不用纳税了,它的政策都是配着免税政策走的。“掌孤数行问之”,掌孤就是执掌孤儿事务的官员,官员多次登门看这个孩子。“必知其食饮饥寒身之腈胜而哀怜之”,一定要知道那个孤儿在那个家庭里,他吃得怎么样,喝得怎么样,穿得暖不暖,生不生病。临走摸摸孩子的脸蛋,表示政府对他的疼爱。

孤儿的事情解决以后,就是“养疾”,解决残疾人的事情。管子在齐国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残疾人事务。什么叫残疾人?有定义,盲、聋、喑、哑、跛蹙、偏枯、握递。盲聋喑哑我们都知道,跛蹙就是瘸子,偏枯就是半身不遂,握递就是肌无力者,这种生活不能自理的,“上收而养之疾官而衣食之”,由国家统一供给他们衣和食,不把这个负担留给他的家庭。一个家庭如果有一个残疾人,这个家庭的精力就搭进去了,所以残疾人的照顾由国家来管,这个家庭就解脱了,释放他的生产能力,就可以幸福生活。在养疾和恤孤上很讲究,孤儿不能离开他的家庭,要在家庭成长,残疾人要收走国家来管。

第五个就是“合独”,那时候人的死亡率高,很容易出现鳏寡之人,所以他就在齐国建立了专门的婚姻介绍所,国家来负责鳏寡之人的再婚问题,“取鳏寡而合和之”,第一个合让他们组成家庭,第二个和是帮助他们建立感情,要和睦,不能组织决定你们俩搬一起,然后就不管了,还要有感情,还要有相应的国家政策鼓励,“予田宅而家室之”,由国家提供田地和住房,让他们成立家庭,“三年然后事之”,国家政策持续三年,三年之后该纳税纳税。减三免三政策,2700年前就有了,这都是定量化的。

再就是“问疾”,前面的疾是讲残疾人,这个问疾就是所有人关心的社会医疗制度,它也设置了专门的国家机构。每个地方有社区医生,谁家有90岁以上的老人,社区医生每天登门一问,望闻问切。80岁以上的老人每两天去看一次,70岁以上的老人每三天去看一次,不到70岁的普通人,社区医生每五天来看一次。遇到重病怎么办?社区医生没有处置权,马上往上报告,“掌病行于国中”,掌病是国家的医官,国就是城市,平时在这个地方巡视,哪个地方出现病情了,社区医生发现情况告诉他,他过来诊治。这个制度实施下去就不会出现一个老人死在家里一周无人问了。

“通穷振困”,出现贫困家庭、受灾家庭,都有相应的国家机构来管理。“接绝”,凡是人民因公致死,亡灵托付给他生前的亲朋好友,每到他的忌日,到国家领一份酒肉祭品,代表国家去看他。

这就是“九惠之教”,管仲提出以人为本,以后有四欲四恶的学说,在这之下实现了九惠之教。制度这么好,它实行了吗?我去验证了一下,查《史记》《春秋》《诗经》等,《诗经》来自于民间采风,它是可信度最高的。我查到了关于齐国的一首《鸡鸣》,一个官员和妻子早晨起床时的对话。早晨天要亮了,夫人推身边的丈夫,“鸡既鸣矣,朝既盈矣”。说快起来吧,鸡都叫了,上朝的官员都已经到了。这个丈夫受不了,就说“匪鸡则鸣,苍蝇之声”。哎呀真烦人,那不是鸡叫,是苍蝇在叫,让我再睡会吧。妻子又熬了一会,推老公说,快起來吧,你看窗外都亮了,过一会天就大亮了。老公又说那不是东方亮,那是月亮照在窗户上,你让我多睡一会。妻子一看老公如此之辛苦,叹了一口气,“飞虫薨薨,甘于子同梦”。我知道我就像个小飞虫一样,在那嗡嗡地吵你,我多么想与你一起能睡个甘美的好觉。一听妻子这么体贴的话,丈夫实在睡不了,翻身起来,说了这么一句话,“会且归矣,无庶予子憎”。这个“会”说明他是政府官员,朝会就结束我就回来了,我不会让你憎恨我的。我在齐国采风里又找到一首诗叫《东方未明》,这个官比刚才的官小,他每天早晨上班时候的状态,“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天还没亮,我就得摸黑起来,穿衣服一下把衣服穿反了,忙忙叨叨的,为什么这么忙?因为领导在叫我,每天都要去忙碌。又有一天,天还没亮,又把衣服穿反了。忙忙碌碌去上班,抓起衣服就往外跑,跑得太急,撞到了柳树上,撞断了柳枝,撞歪了篱笆墙。“狂夫瞿瞿,不能辰夜,不夙则莫。”我们看到《诗经》里边齐国的公务员,不管是小官还是大官,他们是这样的一个生态。虽然不能直接说管子九惠之教,但是我们看到齐国公务员是这样的。

协助成就春秋霸业

在司马迁的《史记·管晏列传》里,说“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就是今天的安徽颍上县,颍上县管仲故里有一副对联,“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前些年,颍上县组织了一次祭祀管仲的大典,我很荣幸受邀作为这场祭祀管仲大典的主祭祀,带大家祭祀管仲。我到了颍水河畔,看到有些小孩在玩儿,我说你贵姓啊,小孩说我姓管,还有姓鲍的,管仲、鲍叔牙的后人今天依然有人生活在那。当年管仲和鲍叔牙可能就是这么玩的。他们俩发小,管仲少时常与鲍叔牙游玩。鲍叔牙知道管仲这个人贤能,管仲贫困,鲍叔牙家境殷实,鲍叔牙对管仲很好,后来两个人一起做生意,鲍叔牙投资,管仲负责干活,每到赚了钱,管仲就给自己多分多占,鲍叔牙就少拿。管仲先拿,鲍叔牙不说什么,管仲说我们家穷,你们家有钱,挣了钱当然得先我拿。我们今天是按投资比例分的,你不投资你就拿工资,而古人是按谁家需要分的,跟今天不一样。为什么和古人不同?因为我们今天离“道”远也。这是老子所说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益有余。管子就是这样,我们家没有我拿,他不合于人道,但合于天道,不合于人理,但合于天道。鲍叔牙觉得没问题,管仲和鲍叔牙还被举荐给君王,推荐他们做官,但是国君看不上他们,三次被举荐三次被轰出去。管仲还参军为国家打仗,每次冲锋,管仲就在后面,一看情况不好,扭头就跑,为什么呢?他说我家有老母,我不能死,我死了,我母亲没人养。在人理看来不对,但是天道就是对的,他合于天道。

管仲自己说,我一开始家境贫穷,经常跟鲍叔牙一起做生意,“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鲍叔牙不认为我贪,他知道我家境贫寒。我曾经为鲍叔牙谋事,但是把事给干坏了,鲍叔牙不认为我愚蠢,知道时机不到。我曾经三次见君王,三次被轰出去,鲍叔不以我为不肖。我曾经三次打仗,三次扭身就跑,鲍叔牙不认为我胆怯,知道我家有老母。这是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写的。最后管仲和鲍叔牙时来运转,得到了当时齐僖公的赏识,他有三个儿子,老大诸儿,老二公子纠,老三公子小白。管仲、鲍叔牙还有一个好朋友叫召忽,被齐僖公看中了,分配工作的时候,召忽和管仲辅佐公子纠,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鲍叔牙就闹情绪不想干,说我们能不能跟国君说说,我们三个人一起辅佐公子纠,因为诸儿昏庸无道,将来这个国君够呛,未来真正有希望的是老二、老三,现在老二有你们两个人辅导肯定错不了,很明显的就没有老三小白的份儿,你让我辅导小白,我一开始败在起跑线上,我跟人跟错是路线性错误,我们仨齐心协力管公子纠。管仲说不行,诸儿无道,以后老二、老三肯定有一个,我们三个人分头管这俩,这概率大,这是机会主义,前面是逃跑主义,这个是机会主义。管仲说完,召忽说你什么意思?老大做不了国君,必须是老二的,哪有老三的份儿,如果公子纠不能做国君,交给小白,我召忽宁死不答应的。一听这个话,管仲说我不会宁死,我活着是齐国的子民,我是为齐国而活,不是为一个国君而活。让我管仲死,除非是社稷灭亡,齐国破,社稷灭,我怎么能为一个公子纠死呢?2700年前,古人就在讨论什么是“忠君爱国”,我爱的是齐国这个国家,不是国君一人。后来事情果然这么发展,齐僖公死后,诸儿成了齐襄公,昏庸无道,后来被公孙无知杀了,杀了齐襄公以后,公孙无知自己当国君,公子纠和小白是公孙无知的眼中钉,就被吓跑了,公子纠在管仲和召忽保护下跑到鲁国躲避,小白在鲍叔牙的保护下跑到莒国去政治避难。一年不到,公孙无知被杀,齐国没有了国君。小白在鲍叔牙的保护之下,就想赶紧回来,公子纠在管仲和召忽的保护下也想回来,临淄城有两个力量分别支持他们,谁先回来谁的力量就得到加强,谁就可以成为国君。但是鲁国的国君扣了公子纠,说你着什么急,小白不是你弟弟吗?他怎么跟你争,你不要着急,国君肯定是你的。咱们谈个条件,我养了你这么长时间,你成了齐国国君怎么报答我?这样耽误了公子纠的行程。公子纠说你不让我走,你借我30辆战车,我先拦一拦他们。小白风尘仆仆,结果30辆战车拦住了去路,下来见管仲,管仲破口大骂,说你这样跟哥哥争国君,你不是和诸儿一样吗?小白没理,不敢说话,低头也不想当国君了,往自己车那走,车里还有鲍叔牙,鲍叔牙也不能说话。管仲把小白骂得垂头丧气的,灰溜溜回到自己的车上。管仲是神箭手,取出弓箭一箭射到小白的后心上,正好射在了一块佩玉上,力道太大,小白被打倒在地。小白非常聪明,心想我做国君你说我活不了,我现在不想做还是死,那我还是做,倒地过程中口吐鲜血,可能是把舌头咬破了。管仲知道这一箭小白逃不了,必死无疑,扭头就走。鲍叔牙着急,再看小白站起来了,鲍叔牙说天不灭小白,小白智慧也非常高,师徒二人直奔临淄城,登上王位,就是齐桓公。我们说齐桓公一出中国为之一变,是整个华夏中国都为之一变。齐桓公登基之后,调动齐国大军压向鲁国,要求鲁国国君就地处死公子纠,管仲与我有一箭一仇,你不能收拾他,你得给我带回来。鲁国害怕了,就把公子纠杀了,把管仲和召忽绑着送回去了。

鲁国为什么这么窝囊,鲁国在齐襄公时候就很窝囊,这就涉及到周公和姜子牙是怎么建立鲁国和齐国的。从他们建国的思想基础,就奠定了鲁国越来越弱,齐国越来越强,齐国强大到后来问题就出现了,大概公元前480多年,田氏代齐,三家分晋,就成为春秋到战国的分界点。这个时候,鲁国非常害怕,乖乖把公子纠杀了,把管仲和召忽各装一个囚车给齐国送回去。管仲想我到齐国不会被杀,因为有鲍叔牙,我会得到重用。所以他嫌囚车太慢,就唱歌,士兵觉得很开心,就跟着歌声的步调踩着,管仲的歌越来越快,士兵就走得越来越快,而且还跟着管仲唱。很快鲁国的囚车就越过了齐鲁边界,进到了齐国地界,囚车门打开,远处就是齐国的大军。齐桓公和鲍叔牙就在远处看着管仲和召忽。召忽说,因为鲍叔牙在,我們俩回去肯定是左丞相、右丞相,毫无疑问,但是黄泉路上的公子纠没有人陪,他在黄泉路上需要一个人,于是召忽拔剑自刎。齐桓公赶紧从车上跳下来,冲前面跑,管仲看召忽死了,迎着齐桓公走过去,两个人见面一句话没说,齐桓公拉着管仲就进了齐国的帐中。大军退去,回到齐国,回到临淄城,到了宫殿,齐桓公就要拜管仲为相,根本不提一箭之仇的事。管仲说我可以做你的宰相,但是你得告诉我你的“齐国梦”,你的理想是什么?齐桓公说我哪敢有理想,我的两个哥哥死了,我能坐稳位置就行了。管仲说我要求你确定齐国的战略,齐国的目标,让齐国成为天下最强大的国家,齐桓公说这怎么可能,我能坐稳位置,你帮着我把齐国弄好就行。管仲怎么说齐桓公也不答应,管伸扭头就往外走,齐桓公追出去,问你为什么走,管仲说我与其在黄泉路上陪伴公子纠,也不陪伴一个胸无大志的齐桓公。齐桓公就害怕了,两个人宁愿陪死去的哥哥,也不愿意陪他。齐桓公说,你说什么我都答应,你让我强大我就强大,只要你做我的宰相。管仲说这还不够,首先我家境贫寒,我没有钱,我做宰相权力很大,但是家境贫寒有钱人瞧不起我。齐桓公说这个好办,那边有一个城,7500户人家,税收归管丞相了,相当于万户侯。管仲说我现在有钱,但是还不行,我出身卑贱,齐国的贵族看不起我。齐桓公说这好办,贵族最高是上卿,有三个名额,我拜你为上卿。管仲说还不行,我跟你不够亲,你们家族的人看不起我,我是外人。齐桓公说管丞相再亲也不如父子,我拜你为义父,干爹。管仲说臣有钱,有权,臣贵为上卿,臣跟你亲如父子,我现在可以做齐国的宰相了。这是我们迄今为止,在全世界所有案例里最精彩的经理人谈判了。我们现在职业经理人谈判,你给我什么待遇?年薪百万,结果就干了。管仲和齐桓公谈的,年薪上去了,董事会的地位有了,这是贵族上卿,然后连父子关系都定下来了,这就决定了管仲能够辅佐齐桓公40年。法家类的人物在历史上难有好下场,商鞅车裂,李斯赐毒酒,管仲40年来中间有多少磕碰,齐桓公是虎狼之人,但是管仲善始善终,和这个谈判有很大关系。

管仲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管仲一成为宰相,齐桓公登基,中国为之一变,管仲成为齐国的宰相使天下为之一变。什么叫中国为之一变,天下为之一变?顾炎武说过这样一句话,说“国家兴亡,肉食者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国家政权的好坏跟百姓何关,那是吃肉的人的事,但是天下兴亡跟每一个百姓都有关系。什么叫天下?那就是华夏的文明,我们中国的历史上,政权更迭是很多的,我们可以亡掉一个政权,亡掉一个国家,但是不能亡掉一个天下。正是因为有这样的思想,所以大汉是中国,大秦是中国,元明清是中国,到现在还是中国,所以中国是一个文明,不是一个政权,我们热爱这个文明就是天下,我们传承这几十年,政权没有了,政权是更迭的,但是文明—直传到今天,我们到今天依然是华夏民族、华夏文明、华夏子孙,这就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齐桓公一上来,中国的诸侯政权为之一变,马上就厉害起来了,但是管仲—上来,华夏文明得到了接续。首先“三岁治定”,用了三年齐国稳定了;“四岁教成”,四年时间齐国上下思想统一;“五岁出兵以万数,士方行东西南北无抗”,用了五年的时间,齐国的军队训练有素,在天下没有人可以抵挡。训练有素的军队产生了,齐国的国防起来了。齐国在管仲的治理下,一个五年计划就实现了这么强大,成为了春秋五霸的首霸。春秋有五霸,战国有七雄。春秋五霸不是齐国成为春秋五霸,是齐桓公成为五霸。战国七雄讲的是诸侯国,在齐国既有春秋五霸,又有战国七雄,在管仲的治理下非常强大,而且一直联绵不断。

管仲死后150年,在临淄城稷门外出现稷下学宫,我们今天说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争鸣在哪里?就是齐国的稷下学官,所以稷下学官是百家争鸣的核心地方,天下各个诸侯国里边的有知识的人,他们汇聚到了齐国临淄城,这个地方就相当于天下的中央研究院,在这里,他们学习管子之法,学习管子的思想,著书立说讲学,为各个诸侯国进行政治咨询。稷下学宫里有谁呢?荀子,荀子相当于稷下学宫的院长。还有孟子,孟子在稷下学宫待了18年。所以我说管子之前无诸子,诸子都在管子后面。这些稷下学宫的先生们写的论文集,装订成书就是今天的《管子》,这不是管子写的,是稷下学宫写的先生们学习管子而写出来的论文集,都是以管仲为师,所以你知道管仲的地位有多高。我们今天看的《道德经》哪来的?老子写的,老子是管着国家图书馆的,我们今天看到郭店出土的竹简里边有三卷书,这三卷书不重叠,是《道德经》的三分之一。这三卷书不是上中下的,字体不一样,竹简长短不—样,短的20多公分,长的40多公分,显然不是一套,这可能是三个人写的书,最后都在今天的《道德经》里看到了。这三卷书,学术界认为很有可能是稷下学宫先生写的书,因为里边有道家的人物,有法家的人物。如果《道德经》是稷下学宫的,那是在管子后面。管子之前无诸子,诸子都在管子后,管子是诸子的老师。你去看孟子,你去看韩非子,韩非子说“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意思是现在天下都在讲治理,家家都有管仲和商鞅的语录。秦始皇焚烧了六家的书,把民间的书烧了,国家图书馆里的书没有,但后来项羽一把火把阿房宫烧了,这下完了,天下没书了。到了汉代开始广泛征集天下的书,征到大量的《管子》,大概有540多本,可见它是天下的畅销书,家家都有,没有孔子的书,孔子的书是在孔府的夹壁墙里凿出来的。天下都有管仲书,540本,去掉重复的剩下86篇《管子》,到了唐代丢了10篇,剩下76篇,我们今天看到的76篇是这样来的,包含16万字,多有价值,这些书就是稷下学宫先生们,他们叫管子学派。我们说稷下学宫存在了两三百年,那是全世界第一所学术研究机构,第一所大学,就在稷下学宫。而这个大学里的书,最重要的就是这部《管子》,你说管子什么地位?和民间传的管子地位哪里是一回事呢?

管子是礼法并重,教训成俗,治国厚民,富国强兵,在中国历史上几乎无人可与管仲相比。管子讲四维,国有四维,礼义廉耻,四维不张,国乃灭亡,这是我们几千年的核心价值观。

管子赓续华夏文明

人类历史上早期的思想家,从时间上看:管子是从公元前735年到公元前645年,老子从公元前571年到公元前471年,孔子从公元前551年到公元前479年,管子比他们都早,管子之前无诸子。从世界看,释迦牟尼诞生于公元前566年,苏格拉底诞生于公元前470年,管子比他们都早。

战国七雄中,齐、秦两大国东西对峙,中间隔着燕、赵、魏、韩、楚,最后是秦灭六国。我多希望是齐建立大齐国,但是没办法,那时候无法从海边打到高原上去。这个战场是由守军选择的,我守在哪儿哪儿就是战场,中间很多地方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齐国的军队如果要想攻破秦国,秦国后边还有战略纵深,齐国的后边就是大海,背靠大海怎么打?地形图决定了是秦国统一。我在西安讲,西安的同学不太高兴,说太偏向齐国了,我们难道就靠地理吗?我们有变法,有政治制度的改革,他们不服,让我去看看秦兵马俑。我建议他们到山东看看东周殉马坑,600匹精良战马,四匹马一辆战车,150乘战车一次殉葬,这就是齐国。

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是从子孙那借来的,得留下来给他们,千万别把他们的东西拿走。北大考古系博物馆里展出的西戎时做的车,车轱辘铸铁都是三角形的,轴套上镶嵌了矿物、金银,极其精美。古人如果不懂得数学,能做出这个吗?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基因里有着深厚的科学基因,所以我们看到西方的技术,一下子就理解了。譬如一个学生学习,有道题辅助线不会画而难住,但是不能说他数学不好,只要一点拨就可以了。良渚文化里有4800年前建的王城,动用一万人修建,一万人建一个城不需要运筹学吗?土石方怎么算?一万人怎么吃饭?工具在哪儿修?几十万人的军队打仗粮草怎么供应,兵器怎么打造?拿到一个技术,谁掌握快,谁运用快,这是功力,所以要给我们祖先正名。

管仲是孔子跟先秦诸子都绕不过去的一座山峰。孔子曾经带弟子周游列国,到颍上去拜管仲故里,在外面露营。孔子弟子子路问,“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孔子回答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齐桓公九次会诸侯不是兵车的力量威胁达到的,是管仲的力量把大家团结在一起的。所以“如其仁!如其仁!”像管仲这样的能称为仁,在孔子的眼里仁是最高的思想境界,仁是他的思想学说的核心。孔子很多弟子跟孔子讨论这个够不够仁,那个够不够仁,什么叫仁,孔子从多个角度解释了什么是仁。克己复礼为之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是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也叫仁。很多人向孔子问仁,这也不是,那也不是。孔子不轻易把仁这个称号许给谁,说到管仲的时候,说如其仁,如其仁,像管仲这样可以称为仁,像管仲这样可以称为仁,一个不够给了俩。在孔子这里,仁跟圣是划等号的,仁义礼智信,仁排首位,仁就是圣,所以管仲是圣人。管仲在孔子心目中是高山仰止。

当孔子说管仲“如其仁,如其仁”之后,子贡说“管仲非仁者与”?管仲怎么能称之为仁呢?桓公杀公子纠,管仲不能死也就罢了,又相之,这句话就是说你变节了,这不投敌了吗?在儒家思想观里,变节是硬伤,不忠就够可以了,还叛变了。一看子贡这么说,孔子针锋相对,绝不回避,你不用的相字吗?我给你用相字,“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这话说得一点不含糊,你说相是变节,我说相是霸诸侯,管仲辅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的首霸,把一个即将倾倒的天下匡正了,人们到今天还拜管仲的恩赐,如果沒有管仲,我们文明就倒退,变成野蛮人了。

管仲成为宰相时,周天子已经微弱,诸侯成为主事,夷狄与华夏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种情况下,华夏文明危在旦夕,叫做中国之不绝若线,中华文明如同吊在一个头发丝上,就在这时候,管仲成为了齐国的宰相,将华夏文明接续在蚂蚁腰上,使华夏文明得以传承。所以孔子对管仲的评价是一个从历史文明角度做出的评价,他评价管仲“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评价管仲不能像评价普通人_样,管仲的地位是一个文明的地位。中华民族文明传承没有像其他文明一样断掉,管仲功劳很大,所以说管仲是圣人不为过。

管子经济学中有这样几条,物多则贱,寡则贵,散则轻,聚则重,前面七个字就是今天的供求关系,把供求关系与物价联系在一起。物多则贱,供大于求,东西多,物价就会下降,供小于求,物价就会上升,物多则贱,寡则贵。国家怎么办呢?当物价太高,国家就打开仓库向市场上输出货物,物价就下来了。当市场上的东西太多了,物价太低了,国家打开钱库,往回吸纳流通性,把市场上东西聚拢一些,物价就提起来了,让物价适中。为什么要这么辛苦,管仲说物价太低伤农,物价太高伤民,物价太低了,生产者的利益受损,物价太高了,消费者的利益受损,所以物价要适中,国家要平衡物价,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不能让富豪大户掠夺我们的人民。

管仲说“若岁凶旱水泆,民失本”,如果遇到水灾之年,人们失去了生活的根本,怎么办?修宫室台榭。如果遇到干旱或者水患,人民失去了生活依托,马上修宫室台榭,启动国家工程。那个时代没有西气东输,没有高铁,没有南水北调,我们先人能想到的,能做到国家的工程就是盖房子,大兴土木。以前无狗后无彘者为庸,让谁来干呢?让身子前面没有狗,身子后面没有跟着猪的人,也就是一贫如洗的灾民来工作,这就是今天的以工代政,救灾就是解决安顿、就业,所以管仲说故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大兴土木,修宫室台榭不是为了安逸享乐,那是国家渡过灾荒年的一个国策。

读了管子就知道,“修宫室台榭,非丽其乐也,以平国策也”。越是遭灾,越是要启动国家工程,所以很多帝王陵寝修多少年,—不受灾了就停工,一来了灾害了又开始启动。管子的书一直在历朝历代的统治阶级手里传看,大家知道怎么渡过灾荒,启动国家工程。所以我们到底用什么方式理解我们的祖先,他们这几千年到底是怎么生存的,怎么一步步创造着辉煌的历史文明的,文献在这里摆着。

中国传统文化是讲天人合一的,五千年的文明里体现的是真善美,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韩非子说“古之全大体者: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逆天理,不伤情性。”一个法家人物有天地、江海、山谷、日月、四时这样的胸怀。如果我们今天的法官能怀揣不逆天理、不伤情性的思想,他怎么断案?他有巨大的能量,他知道应该怎么做,所以中国传统文化就是讲人何以为人的。

再看张载的《西铭》,这是北宋五子之一,他出生在公元1010年,张载说“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这种天地情怀,把它变成白话文就是:朗朗晴天就是我的父亲,厚德载物的大地就是我的母亲,我如此渺小,但是我与天地浑然一体,天地间充斥的万事万物,那就是我的身体,天地间的风雨雷电那就是我的性情,人民是我的同胞兄弟,万物与我相伴相依。我们作为后人要找回祖先的尊严,为祖先正名,重新把自己的生命与祖先的生命连到一起,不能与祖先割裂。张载说“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胜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天地没有心,我们人就是天地之心,因为有了我们,天地变得有生气,我们要为生民找到生命的依托,找到生命的意义,我们要为往圣继承他们的传统,我们要为后代开一个太平盛世。

(本刊记者尹文丽、崔现香、初志伟据苑天舒在即墨古城大讲堂上的演讲速录整理)

猜你喜欢

公子纠鲍叔牙齐桓公
管鲍之交(下)
管仲不荐鲍叔牙
管鲍之交
管鲍之交
鲍叔牙与管仲
齐桓公管仲与鲍叔牙
齐桓公与管仲
论齐桓公的「尊周而亲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