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医者辛育龄:做白求恩式好大夫
2021-10-09本刊综合
一百年在历史长河中如白驹过隙,但放在人的一生,却可以厚重而宽广。
在战火中同白求恩并肩战斗救治伤员,50年完成1.5万多例胸外科手术,为寻找针刺麻醉最佳穴位不惜在自己身上扎针试验……“七一勋章”获得者辛育龄的百岁人生充满传奇。
他是我国胸外科事业的拓荒勇士,又是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做白求恩式的医生是他一生的追求。“只要我一息尚存,就要多救治1个病人!”
从小战士到大专家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年仅16岁的辛育龄奋起参加冀中人民自卫军。1938年5月,辛育龄正式参加了八路军,成为冀中卫生部后方医院的卫生员。
1939年4月,辛育龄被派到白求恩医疗队担任司药。他回忆,白求恩亲自带领医疗团队赴前沿阵地。手术室外炮火连天,手术室内白求恩镇定自若进行手术,同志们劝他到稍微安全一些的地方,被他断然拒绝——距阵地越近,就越能多救一些伤员。白求恩过人的胆识和精湛的医术令辛育龄震撼不已,在他的心灵埋下火种。
1939年,辛育龄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一心为病人解除痛苦”成为他一生所求。在一次战斗中,由于日本人的飞机轰炸,驮药箱的马匹受惊导致药品撒了一地。辛育龄赶紧拽住惊马,整理药箱,手臂却被划伤,鲜血淋漓。白求恩看到此景急忙为他处理伤口。这道由白求恩亲手缝合过的伤口瘢痕,一直陪伴辛育龄走过漫长岁月。
1940年,年仅19岁的辛育龄已是冀中军区制药厂的厂长。当时,部队里流行疟疾和疥疮。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辛育龄遍访当地民间医生,带领职工和老乡上山采药,提取有效成分制成药片方便战士服用,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他还研制成功一种皮肤擦剂软膏,很快消灭了疥疮。
1942年,辛育龄到达延安,进入中国医科大学学习,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医科大学。1947年7月,辛育龄从延安的中国医科大学毕业,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做了一名外科大夫。辽沈战役时,辛育龄奉命带领医疗队赶赴沈阳。东北解放后,辛育龄被任命为盛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院长,顺利完成了医院改制。抗美援朝战争期间,辛育龄组织医疗队赴朝支援,负责收容伤员分类治疗。
从卫生员、制药厂厂长,到中国医科大学学生、分校附属医院院长,再到东北人民政府卫生部保健防疫处处长、赴苏联深造的留学生……经历战火的洗礼,小战士成长为大专家。
从0到1的突破
1951年,辛育龄被我国政府首批派往苏联学习胸外科技术。1956年,辛育龄获得苏联医学院医学副博士学位回国,来到位于北京通州的中央结核病研究所(后改为北京结核病研究所),组建了胸外科。
传统的结核病治疗方法对重症晚期肺结核,特别是空洞型肺结核合并大咯血的病人治疗无效,常发生窒息性死亡。辛育龄经过仔细研究,探索出双腔插管麻醉下施行肺切除手术,用此方法治疗了200多例重症肺结核合并大咯血病人,均获成功。20世纪60年代,他又研究创立支气管残端黏膜外层缝合法,将残端瘘发生率降到0.4%,基本避免了这种致命的手术并发症。
为了普及推广胸外科技术,辛育龄牵头在中央结核病研究所举办胸外科医师培训班。从1958年到1980年,共为全国培养出300余名胸外科技术骨干。辛育龄经常亲赴各地帮助胸外科医师做手术,有40余家醫院的胸外科是在他的指导下建成的。
“辛育龄教授的许多工作都是独创性的,是0到1的突破。”中日友好医院大外科、胸外科原主任刘德若说。
1979年,辛育龄成功实施了国内第一例人体肺移植手术。当时,全世界也只做了42例。
20世纪50年代重症肺结核外科治疗,20世纪60年代针刺麻醉下肺切除手术,20世纪70年代肺癌外科手术,20世纪80年代电化学疗法治疗晚期肺癌……从患者需要出发,辛育龄不断挑战难题,创造了多个“第一”,挽救了许多生命。
从院长到普通大夫
改革开放后,中国急需一所现代化的医院,在战火中入党、技术过硬又有医院管理经验的辛育龄,被任命为中日友好医院首任院长。已年逾花甲的辛育龄服从组织安排,历时3年,排除万难解决了建院经费不足的问题。1984年,中日友好医院开院时,他主动辞去院长职务,甘愿做一名普通的胸外科大夫,一直干到了近90岁,“始终以白求恩精神为我一生的座右铭和旗帜。就是两个字,奉献。”
“病人要紧”是辛育龄的口头禅。同事们发现,不管病人是谁,他都一视同仁、精心治疗。遇到经济困难的病人,他总是想方设法为病人减少开支,甚至为病人承担医疗费。
有些危重、难治的病人被其他医院放弃治疗,却因辛育龄尽力收治和精心照料获得了新生。
1996年,辛育龄到天津讲学时,一个右脸高高肿起、大血管瘤垂出口外的女孩引起了他的注意。14岁的女孩不能过正常人的生活,四处求医却收效甚微。
辛育龄“啃”下了这块硬骨头。他动员多科室专家组成协作组,精心准备这台高难度手术。女孩10天内三进手术室,但手术终获成功!
术后,辛育龄对女孩悉心照顾。后来,女孩回到了课堂,还考上了理想的学校。
2003年,已经82岁的辛育龄还亲自主刀做肺切除手术。“非典”肆虐时,作为首席专家,他参与了每位重症患者的会诊。2007年,86岁的辛育龄还亲自为患者做电化疗。整整60年,他都没有放下手中的那把手术刀。89岁,他因无法站立才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临床。同事们说,节假日、公休日总能在办公室看到辛育龄;直到90多岁,他办公室的灯光仍然每晚亮起。如今他虽在卧榻,依旧牵念着医院的发展和后辈的成长。
辛育龄说:“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做一个好医生,做一棵无影灯下的‘不老松。” 他一心扑在工作上,不计报酬、不计代价为病人服务。
对党无限忠诚,对事业不懈追求,对群众充满深情……辛育龄身上老一辈医疗卫生工作者的高尚品质,被众多青年医护人员当作“人生指南”。他们表示,要学习和发扬辛育龄的精神,推动卫生健康事业发展,更好服务群众。(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