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科技百年记

2021-10-09雷蕾

发明与创新·大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湖南科技

雷蕾

百年来,湘江奔涌,不舍昼夜。

百年来,红色热土,信仰长存。

1921年6月29日,长沙湘江的小西门码头,毛泽东和何叔衡趁着暮色,登上了开往上海的小火轮。7月23日,被称为“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开幕。包括毛泽东、何叔衡在内的13名代表出席大会,他们代表着全国的50多名党员。这其中,湘籍人士有4位。

“要挽湘江千丈水,荡涤神州”。风雨如晦的年代里,一批“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擎火者带着信仰的力量从三湘大地中走来。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这是湖南人的精神特质。

从屈原的“哀民生之多艰”,到贾谊的“可为痛惜者一,可为流涕者二,可为长太息者六”,再到蔡锷“为四万万人争人格”……先忧后乐、济世安邦之情,始终流淌在湖湘血脉中,直至在中国共产党信仰感召下,升华为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情怀。

当曙光之剑划破迷茫的暗夜,当信仰之刃刺向密布的荆棘,湖湘儿女毅然扛起救国救民的大旗。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步一具英雄躯。英勇无畏的战士们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勇往无前、舍生忘死的英雄壮歌。

临大节则达生委命,徇大义当芥视千金。急难同仇的民族企业家们于逆境中奠基了湖南的现代工业,留下了湖南科技事业发展的种子,展现了实业救国的赤子情怀。

血雨腥风无所惧,烽火淬炼赴危难。胸怀家国的科学家们或研发武器装备,或从事战时保障,或奋力救死扶伤,在破碎的山河之上,为挽救民族危亡付出自己宝贵的科学智慧。

没有硝烟的实业战场和科技战场上,湖湘儿女从未缺席,他们留下了未来腾飞的火种,留下了同样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

创新,湘人“开风气之先”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而创新的基因,早已融入湖南人的血脉。

在曾经遍地战火的三湘大地上,湘人以丹心悬日月,在全国开工业技术创新风气之先,在旧中国极端落后的工业基础上,努力组织和完善了大后方军工生产,尽可能保证了前线需要,为民族解放和独立贡献自己的全力。

长沙会战、常德会战、衡阳会战、雪峰山会战……抗日战争相持在湖南、反攻在湖南、胜利在湖南。湖南人民让侵略者在中国腹地受到了最沉重、最持久的打击。而抗战主要的军火来源,就是湖南境内唯一的第十一兵工厂。

这个1938年由汉阳兵工厂和巩县兵工厂搬迁至辰溪县的兵工厂,其领军者就是湖南衡阳人李待琛。

抗战期间,李待琛带领第十一兵工厂员工解决了大量的兵工生产关键技术问题。当时,制造武器的特殊金属,外货断源,材料无着,正是他攻坚克难,炼铸出了适合枪、炮、弹壳所用的大量优质钢材和合金材料。烽火连天的岁月中,他带领广大技术人员、工人制造出大量毛瑟手枪,“汉阳造”步枪,捷克式ZB26轻机枪,“马克沁”重机枪等武器,还有各种子弹、手榴弹、炮弹,都被装箱运输,日夜兼程地送到前线将士手中。

而这些军火,则是在极其凶险的情势下被生产出来的。抗战后期,由于日军“打通了大陆交通线”,有时敌军离工厂只有百来公里,第十一兵工厂仍坚持生产,成为二战中罕见的奇迹,被美国总统罗斯福誉为“最前线的兵工厂”。

隆隆的枪炮声中,民族工业发展的脚步并未停歇。

1932年10月10日,来自国民政府实业部和全国12个省市的代表及国外专家,齐聚长沙,只为见证一个新事物:国内第一台煤气汽车。

两天后,长途试车200公里,以木炭为原料的煤气汽车“均与汽油车无异”。当时的报道显示,“行车每里费木炭0.86磅(合0.39公斤),平均速度每小时25英里(合40.2公里)”。

要知道,那时外商垄断中国汽油价格,油价昂贵,当时的湖南省建设厅加紧研究汽油的代替方法,试制煤气汽车。1932年,由柳敏、向德等主持煤气发生炉研究,攻克调节煤气、减少炉体重量、试车熄火、控制车速等技术难关,先后研制成5种煤气发生炉。最终试验获得成功。

1936年,湖南汽车20%至30%改装成煤气汽车,至1939年发展到50%以上。

1937年,川湘公路建成通车。该路有三险,其一为能滩河。该河上仅以临时木便桥通车,且河两岸陡峻,河谷深20多米,水流湍急。时任湖南省公路局局长的周凤九决定修建一座单孔80米跨径大的吊桥。他设计空心圆柱式铸钢桥塔,吊索采用铸钢链条,为了不用进口钢材,由湖南机械厂收集汽车废钢,自行用电炉冶炼,铸造桥塔和吊索的链条眼杆。由于整个链条重量超过20吨,缺乏吊装设备,他又想办法在高空搭成便桥,将眼杆在便桥上逐节拼装,始克成功。

这座能滩吊桥是我国第一座(现代)钢索桥,也是我国第一座最大跨径的吊桥。桥梁工程权威茅以升称其“在当时推为国中唯一之新式吊桥”。而这座桥,也成为了湘西革命的摇篮,在中国革命史上写下了绚丽的篇章。

第一,第一,还是第一。

向前,向前,不断向前。

炮火硝烟中,敢闯敢干的湖南人从未放弃奋斗,从未停止创新。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钟林一面秘密从事党的统战工作,一面在敌人的眼皮底下秘密试制火箭弹,开始我军火箭事业的暗中起步;衡陽籍实业家丁鹏翥为湖南获得发明机器奖和专利的第一人,发明的丁氏羽绒机也是世界上第一部提取羽绒的机器;“湖南有色金属工业奠基人”饶湜将土法炼锌改为横罐炼锌,达到世界先进工艺水平,碾压锌片成功,供应抗日战争需要……

湖南科技事业在战火中不断发展。不仅一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内迁,沿海厂矿也开始大规模内迁。《湖南近现代工业史》记载,至1940年底,内迁的448家企业中,有121家前往湖南,仅次于四川。资料显示,到抗战结束时,各省机器厂数,重庆最多,湖南次之,达236家,“湖南机器工业在全国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且产品丰富,“能够生产出机械行业的大部分产品”。

重生,建设路上只争朝夕

山河疮痍,百废待兴。

新中国成立之初,内有物质基础薄弱,外有敌对势力的经济封锁和武力威胁,湖南省的产业发展更是岌岌可危。1949年,原国民党政府在湘工矿企业和省属工矿企业仅剩47家,且均残破不堪。

严峻形势下,以发展重化工业和国防事业所需要的尖端科技为重点,突破封锁,提升实力,成为中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而当时,中国科技发展总体上至少落后西方发达国家100年!

落后就要挨打。怎么办?干!

解放后三年恢复期,湖南加大机械、冶金、电力、煤炭、纺织、造纸等工业建设,全省国营工业企业迅速增加到734个。

1956年1月,中共中央向全国人民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的湖南人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奋发图强,投身火热的社会主义科技事业建设中。

“一五”时期,湖南以国家156项骨干工程中的株洲硬质合金厂、三三一厂、株洲电厂、株洲洗煤厂、湘潭电机厂、桃林铅锌矿和瑶岗仙钨矿等7个重点项目为龙头,以国家694项限额以上的大中型工矿项目中的长沙机床厂、株洲冶炼厂等38个重点项目为主体,加上湘潭湘江铁路大桥、株洲铁路枢纽站、南洞庭湖南岸堤垸整修等22个交通、农业、卫生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气势恢宏地拉开了全省重点建设的序幕。

到1957年,湖南提前超额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而通过重点工程建设,湖南有了自己的第一台拖拉机,建成了国内第一个电力机车厂、亚洲最大的硬质合金厂、世界最大锑品生产基地……在饱经战争创伤的三湘大地,重点工程建设创造的省内、国内乃至世界第一,已是不胜枚举!从这样的成就中,人们听到了社会主义新湖南的铿锵步履,感受到了一股扑面而来的复兴雄风。

从1965年起,国务院和湖南省调集大批建设队伍和物资,浩浩荡荡开进湘西地区,展开了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而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做出的重大决策。它是针对当时我国面临的日益紧张的国际局势,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本设施,逐步由东向西转移的一项战略大调整。

作为特定时代的特殊产物,三线建设为湖南积累了丰厚的备战备荒经验和精神财富。这个时期,湖南实施71个三线建设项目,成为全国国防工业基地之一。通过三线建设,株洲、湘潭、衡阳等地之外,怀化、娄底、邵阳等新型工业城市崛起,湖南工业和科技整体实力增强。

1971年,我国经济建设步入第四个五年计划。根据国家的安排,除继续完成“三五”时期结转下来的全部在建项目之外,在三线地区又新上了湖南拖拉机制造厂、湖南维尼纶厂等10个项目。

此外,这一时期,湖南冶金、食品、煤炭、电力、石油加工、化工、机械、建材、轻纺、医药等行业发展迅速并形成规模。如湘潭钢铁厂、涟源钢铁厂和冷水江铁厂,构建了湖南钢铁产业发展的基础,尤其是湘钢建成了具有当时世界先进水平的线材轧机车间。株洲选矿专用药剂厂建成后,其产品销售量占了全国选矿药剂的一半,并打入国际市场。长岭炼油厂和岳阳化工总厂陆续投产,成为湖南石油化学工业的骨干力量,湘江氮肥厂、资江氮肥厂的建成结束了湖南不能生产尿素的历史……

崛起,春天里吹响改革号角

1978年的春天,也是中国科学的春天。3月14日,全国科学大会胜利召开。邓小平同志在大会上重申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当年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历史性决策。

1988年,邓小平同志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春雷激荡天地新。湖南科技工作者以空前的热情投入经济建设主战场。这一时期,一批重大科研成果相继问世,湖南科技崛起锋芒初显。1978年10月12日,时任长沙铁道学院教师的侯振挺因解决齐次可列马尔可夫过程中的唯一性问题,获国际戴维逊奖。1981年6月6日,袁隆平代表全国籼型杂交水稻科研协作组获得新中国成立以来颁发的第一个特等发明奖。1983年12月22日,“银河-Ⅰ巨型计算机”在国防科技大学研制成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日等少数国家之后,能独立设计和制造巨型机的国家……

春潮澎湃奋进时。面对科学之春,湖南积极恢复和新建科技机构,整合科技队伍,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极大地调动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针对科技与经济脱节、科技成果不能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等突出问题,1985年至1991年间,湖南先后出台了《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湖南省科委等关于推动科研生产联合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进一步放活科技单位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而1991年出台的《关于科技兴湘的决定》,被当时的国家科委评价为:这是湖南省委省政府组织和动员全省人民,努力建设科技发达、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新湖南的重大决策。在科技配套政策、管理体系建设、科技投入和推进企业技术进步方面,提出了新思路和措施,形成了值得借鉴的湖南经验。

湖南的经验,便是革命精神始终如一。

三湘大地上,不仅有灿若星辰的革命先辈,星罗棋布的革命胜迹,更有比钢还硬的革命意志以及不破不立的革命勇氣。

改革科技体制,释放创新热情。这个“深水区”,湖南蹚得坚定。

1994年,湖南化工研究院在全省率先开始科研体制改革,创办湖南海利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两年后,该公司在上交所成功上市,成为湖南省第一家、全国第二家科技股份上市公司,开创了一条产学研金一体化发展的新路子。

1995年,打破事业“铁饭碗”的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现为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1.6万元,比当地企事业单位和铁路科研院所职工收入高出一大截。1998年,公司销售收入达到3.27亿元,与1991年相比增长4.6倍。

2000年,中南大学做出明确规定:科技人员办企业,其技术类无形资产作价入股,作价入股总额的70%给予技术持有者;横向科研课题的结余经费入股科技型公司时,课题组成员持有入股金额的70%。这一政策极大激发了学校科技人员进行产学研合作的热情,创造了全国瞩目的高校成果产业化的“中南模式”。

……

到2000年,湖南省共有41家开发类科研院所完成转制,进入企业或企业集团。咬着牙的改革者们,在市场的海洋里“搏击”,在迷茫和阵痛中踏浪前行,最终又在改革的巨浪中勇立潮头,开启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奋进,创新高地“湘”当有为

2006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召开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全省科技大会,自主创新成为“十一五”科技工作的主旋律。湖南科技事业进入新的历史时期。

为进一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湖南出台《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湖南的决定》《关于促进产学研结合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意见》等一系列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

为提升科技支撑经济社会发展成效,湖南重点改革了科技计划管理体系,新增重大科技专项、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等计划,实现了从单一的支持项目向注重人才、基地与项目的有机结合转变。而随着重大科技专项和各类科技计划项目的成功实施,超级稻选育研究、高性能碳/碳航空制动材料制备技术、“银河麒麟”计算机操作系统、大倾角离子注入机等一批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原创性成果不断涌现,一批关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技术取得突破,成果获奖数连续多年居全国前列。有监测报告显示,湖南省以居于全国20位以后的科技活动投入,获得了全国前10位的科技活动产出。

长沙、株洲、湘潭三市以占全省1/7的面积、1/3的人口,集聚了全省70%以上的科研机构和创业创新平台、60%以上的高新技術企业,创造了全省70%的科技成果,实现全省60%以上的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创造了世人瞩目的“自主创新长株潭现象”,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成为湖南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引擎。

超级杂交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获全球超算六连冠,国内首条8英寸IGBT专业芯片生产线建成投产,世界首台煤矿斜井全断面隧道掘进机、大直径全断面硬岩隧道掘进机、“海牛”深海钻机等尖端工程机械相继问世,高铁电传动系统、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占据世界轨道交通技术制高点……这是“十二五”期间,提速前行的湖南科技交出的亮眼答卷。

用数字可能会更客观、更详实地反映出湖南科技这一时期的“新”实力。

——到2015年,湖南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位居全国第11位,比“十一五”末前进了4名;

——2014年、2015年,连续两年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保持上升,全国仅两省份获此成绩;

——综合科技进步水平指数为54.29%,增幅位居全国首位;

——全省专利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十强;

——2015年全省7人新当选两院院士,当选人数创历史之最。

成就这样“硬”实力的,是湖南科技政策、平台、人才、体制机制建设的环环相扣,是湖南科技人一如既往的务实勤勉。

在政策上,2012年,湖南省委、省政府公布实施了《创新型湖南建设纲要》,这是我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纲要,它为湖南科技的未来明确了创新的总抓手,吹响了创新的集结号。

在平台上,搭建重大科技支撑平台、技术研发平台、科技资源共享平台和区域创新服务平台等四大类科技创新平台。

在人才上,组织实施了“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湖湘青年人才计划”,构建了“项目+基地+人才”三位一体的育才、引才和励才模式。

在体制机制上,在全国率先实施的“两个70%”激励政策,极大激励了全省科研工作者科技创新的热情。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

2016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湖南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的重要决策。2018年底,《湖南创新型省份建设实施方案》出台,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建设目标,确定了十大重点任务。

在新一轮的科技起跑线前,湖南人听令起跑,大步蹬地,奋勇向前。

亮成果。全球最长臂架泵车、最大吨位履带起重机、“鲲龙500”采矿车等大国重器,担起重任;基于国产飞腾CPU的安全自助终端、自主可控高性能图形处理器、全国产固态硬盘控制芯片等多项重点技术,为我国信息安全保驾护航;超高强度钢材、高性能沥青基碳材料、第三代碳化硅纤维等一批新材料,突破了“卡脖子”技术……“十三五”期间,湖南获国家科学技术奖的项目达到87项,且近3年连续有主持项目(团队)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团队)。

摆数据。科技进步贡献率提升5.1个百分点,提升幅度高出全国1个百分点;研发经费投入连续突破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关口,跻身全国前10;研发投入强度提升幅度居全国第3、中部第1。此外,在2020年,这个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挑战的攻坚之年,湖南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0.1%,高出GDP增速6.3个百分点;高企数量8621家,居全国第6;入库736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同比增长129%,增速全国第1;技术合同成交额735.95亿元,同比增长49.98%。严峻挑战下,湖南逆势创下科技数据新高。

看区域。“十三五”期间,以建设创新型省份为总揽,湖南加快推进长株潭国家自创区、郴州国家可持续发展创新示范区等创新高地建设,构建了多点多极支撑的全域创新格局。截至2019年,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技工贸总收入达2.12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2.26倍,高新技术企业占全省48%,研发投入强度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47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年均10%以上增速,获国家奖励调扩区。

出色的科技创新工作,让湖南“十三五”期间4次获国务院真抓实干表彰激励,在全国省市中排名第2。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湖南。“十三五”收官之年,总书记从战略和全局高度为湖南做出科学指引。2020年12月,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会旗帜鲜明地提出实施“三高四新”战略,这是湖南“十四五”及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

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湖南科技人使命在肩,责无旁贷。

因此,刚刚开启的“十四五”征程,从核心技术攻关、基础研究发展、人才和平台建设等方面着手,湖南实施科技创新“七大计划”,支持创新、倡导科学家精神的力度更大了。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现代化新湖南可期可待。

这是因为,我们有信心。芳华百年中,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天斗地志昂扬的湖南人不仅从满目疮痍中走了出来,更是“换了人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红色的湖南动力磅礴,意气风发。

这是因为,我们有能力。曾经,湖湘儿女创造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中国科技史上的诸多“第一”和“之最”,这一项又一项的辉煌既是我们的底气,亦是我们前进的动力。如今,市场的活力,企业的动力,政策的引力,政府的定力,正推动着三湘大地创新之潮涌流迸发。

赓续红色血脉的湖南,凝聚磅礴创新力量的湖南,奋进在第二个百年目标征途上的湖南,正锐意进取,阔步向前,必将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湖南力量!■

猜你喜欢

湖南科技
为什么久坐久站腿会发麻?
笔中“黑科技”
“湖南造”首列CJ6动车组上线运营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湖南童谣
在湖南
前沿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