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探索科技发展“湖南样本”
2021-10-09本刊综合
从全球最长臂架泵车、全球最大吨位内爬式动臂塔机,到“海牛号”深海海底多用途钻机系统、“鲲龙500”深海多金属结核采矿车,再到国内首款国产高性能GPU芯片……如此多的创新成果,都与一个名词——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下称“自创区”)息息相关。
自创区于2014年底启航。参与了自创区申报创建的湖南省科技事务中心副主任李剑文至今印象深刻:2014年12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支持长沙、株洲和湘潭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这意味着省委、省政府着眼全局,精心部署建设的自创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
产业协同,互补中实现错位发展
长株潭一体化,产业协同一体化是核心和关键。发挥各地所长、塑造特色,形成多元化分工协作,这是差异一体化的基础、高效一体化的关键、可持续一体化的前提。
在长沙,三一道依茨发动机生产线上,15台机器人正在井然有序地工作,每7分钟就有1台重型机械柴油发动机下线。
在株洲,国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创新中心实验室里,几名年轻的工程师正在进行3D打印,对列车零部件材料进行实验测试。
在湘潭,湖南金龙新材料公司仓库内,工人们熟练地操作机器,一车车废铜料被送进熔炉,进行循环再加工。
长沙有“麓谷”,株洲有“动力谷”,湘潭有“智造谷”,长株潭三地产业不仅可以同兴,还可以互补。
长沙的工程机械、电子信息产业,株洲的轨道交通装备,湘潭的机电、汽车零部件等各自形成了相对的产业优势。三市正加快促进规划协同、产业协同、创新协同,进一步形成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
制造业是株洲的立市之基,也是株洲制胜未来的关键所在。“十四五”期间,株洲将继续巩固和提升轨道交通、服饰两个千亿产业集群的优势,新培育3个以上千亿产业集群,使中国“动力谷”更具实力。一体化不是同步化和均等化,株洲将加大与长沙、湘潭方面的产业协同,放大比较优势,突出株洲特色和优势,实现错位发展。
湘潭则是长株潭的“智造谷”,工业门类齐全,在特种钢材、新材料、装备制造、电气电控等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长株潭产业链协同创新机遇面前,湘潭市将围绕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目标,高水平、高质量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
兄弟齐心,其利断金。2021年4月10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第三届市委书记联席会议通过了《关于深入实施“三高四新”战略全面推进长株潭重大产业协同发展的意见》,既为长株潭产业一体化发展指明了方向、锚定了坐标、展示了决心,也是落实省委、省政府“产业同兴”的具体作为。“我们经过反复研究,把长株潭三市重点打造的优势产业链进行梳理,形成了长株潭重点打造的10条产业链,作为产业协同发展的重要突破口。”长沙市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力争到2025年,工程机械智能制造产业、轨道交通产业、先进电传动及风电装备(电机电磁驱动)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含高端医疗装备)、航空航天产业、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业、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先进储能材料产业、电子信息产业、新材料产业等10个重点产业链总产值达到2.97万亿元。
龙头引领,强链带动发展
作为行业领军者,三一集团董事、三一重卡事业部董事长梁林河郑重表态,“在长株潭一体化的宏伟蓝图下,三一集团倾力打造的多个‘千亿级超级生态链蓄势待发。”
在长沙?梨,总投资220亿元,总体规划用地5000亩(1亩≈666.7平方米)的三一智联重卡项目1号厂房已经投产。在株洲,三一集团布局了石油装备产业园和智慧钢铁城项目,重点打造石油装备生产基地、企业创新中心、孵化器、加速器及总部基地。在湘潭,三一集团重能事业部韶山叶片项目部与韶山产业园项目陆续落地,叶片生产的“灯塔工厂”和配套产业链设施逐步建设完善……
据统计,2020年,三一集团合计从长株潭地区采购占比超过集团外购采购总额的10%,涉及近500家供应商。今年,三一集团还计划在湖南省內挑选12家供应链企业,帮助其打造“样本工厂”。
引链强链,是长株潭一体化的内在要求。
在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生产车间,一台台风电机舱整齐地摆放着,工人们正在加班加点赶订单。中车株洲所风电事业部党委书记、副总经理高首聪指出,风电产业链最大的特点就是低成本。积极将风电产业链引入,能降低本地的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产业的成本,从而推动长株潭制造业的发展。
与此同时,作为整机研发制造企业,中车风电所主要供应链都来自于长株潭本地,叶片、变流器等关键零部件优先在本地采购,在每年供应链采购中,长株潭本地化金额接近总采购额的50%。
中车株洲风电所还利用自身影响力,向风电行业积极推荐长株潭本地的供应链。湖南最大的电缆供应商金杯电工,就是通过它的推荐,目前已与风电行业其他整机厂开展合作。
科技之风吹遍三湘四水
经过几年发展,自创区科技创新硕果累累。
超级杂交稻不断刷新“中国产量”;超级计算机密切追踪接触者,助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中低速磁浮、CJ6动车组等轨道交通装备支撑“交通强国”建设;长沙工程机械、株洲动力产业总产值均突破2000亿,湘潭装备制造业突破1000亿。
自创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也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问题。如飞腾CPU、麒麟操作系统、国科微固态硬盘、景嘉微GPU等,形成了自主可控的软硬件生态体系;7.5代盖板玻璃解决智能终端“缺芯少屏”问题。
高端装备智慧作业解决方案突破了欧美技术垄断;自制专用底盘、发动机56C8泵车打破国外知名品牌对泵车行业的底盘垄断;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国产首台敞开式全断面岩石隧道掘进机,解决了行业公认的硬岩破岩难、卡机脱困难、姿态纠偏难三大国际难题……
作为湖南创新发展的超级引擎,自创区正释放出越来越强大的辐射带动牵引作用。自创区还将积极对接“十四五”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2021—2035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加大政策先行先试、体制机制创新力度,谋划布局一批重大创新平台,为源头创新供给能力提升赋能。
从自创区吹出的科技之风,吹遍三湘四水,正在惠及全国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本刊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