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牛津大学藏《虎耳譬喻经》中亚梵本看早期佛经天文学汉译中的归化与异化

2021-10-09周利群

中国科技史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梵文星宿写本

周利群 李 灿

(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北京 100087)

1 写本释读

1886年,考埃尔(Edward Byles Cowell)与尼尔(Robert Alexander Neil)出版了《天譬喻经》(Divyāvadāna)拉丁转写版,即《天譬喻经:早期佛教传说集》[2]。该书根据七个写本校勘而成。考埃尔和尼尔认为写本来源主要是尼泊尔帕坦(Patan)的学者班智达因陀拉难德(Indrānand),不同的读法只是因为抄写者不同而已。佛教学家班德尔(Cecil Bendall)检视原本,认为写本是十七世纪产生的,由此可知《天譬喻经》拉丁转写版依据的所有写本不早于十七世纪。

1893年霍恩勒(1)霍恩勒,A.F.Rudolf Hoernle,有些学者将其音译为霍恩雷,后有译为霍恩勒,似更贴近德语发音。(A.F.Rudolf Hoernle)介绍了刚从韦伯(Weber)处获得的据称来自新疆柯克亚(Kugiar)(2)Kugiar又称Kakyar,叶城附近昆仑山上的卡伦,清代称库库雅尔,今称柯克亚。清代《新疆图志》记为叶城县南部库克雅尔,斯坦因《西域考古记》记为库克雅尔(Kök Yar)。参见斯坦因著、向达译《西域考古记》,商务印书馆,1935年版,2016年刷,第52页。的梵文写本情况[3],其中第一部分是关于二十八星宿的文献。此时距考埃尔和尼尔出版《天譬喻经》已有七年。似乎霍恩勒没有仔细研读,所以他未能识别出第一部分为《天譬喻经》的第三十三个故事,即考埃尔和尼尔书中的第一个附录《虎耳譬喻经》。霍恩勒释读写本的经验丰富,转写准确率高。他转写的13r—15v对应《虎耳譬喻经》尼泊尔梵文精校本[4]中的46页第9行到52页第5行。霍恩勒未进行转写的7r—12v约略等于尼泊尔梵文精校本共12页的内容,大概从第34页到46页。目前,霍恩勒接触过的这部写本藏在牛津大学包德雷恩(Bodleian)图书馆。

根据霍恩勒的描述,写本来自中亚,可能是在今新疆南边境上的柯克亚,纸质,长约18厘米,右端残缺,目前所见共有9枚贝叶,第7页—15页,皆有正反面,每页8行。字体由霍恩勒断定为西北笈多字体变体(North-Western Gupta Variety)。此本简称为牛津梵本,与俄罗斯圣彼得堡梵本字体相同,文句前后相接,原为同一写本。

1990年,学者G·M·榜迦德-列文(Gregory M.Bongard-Levin)与玛格丽塔·沃罗比耶娃-吉斯雅托夫斯卡雅(Margarita I.Vorobyova-Desyatovskaya)共同在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了《中亚发现的古印度文书第2辑》[5],编号为古代东方文献73,佛教文库34。书中首次刊布了圣彼得堡藏《虎耳譬喻经》写本的内容,并且在转写的前面加上了霍恩勒的转写,因为他们认定牛津大学包德雷恩图书馆所藏的那部分梵本正是圣彼得堡本的前面一部分。霍恩勒转写了牛津本的第13枚贝叶到第15枚贝叶,圣彼得堡梵本从16a(即第16枚贝叶的正面)开始编号,一直到36b(即第36枚贝叶的反面),共计转写了比较清晰的21枚贝叶,后面不甚清晰的贝叶仅提供照片。他们的研究部分用俄语写成,转写没有参照1954年印度泰戈尔国际大学出版的《虎耳譬喻经》尼泊尔梵文精校本[4],故而引用这个文献的学者非常少。

2015年,圣彼得堡藏《虎耳譬喻经》梵文写本影印版与平行文本对勘本[4]在东京出版[6,7]。该本与前文提到的牛津本相续,是藏于俄罗斯科学院东方研究所圣彼得堡分所的梵文《虎耳譬喻经》第二次整理出版。写本前部接牛津本,尾部残缺,读不出《虎耳经》前世今生的故事框架,主体内容为《虎耳经》往世故事中帝腾伽与莲华实对话中的星占知识部分。此组梵文残片,纸质,长约18厘米,右端残缺,四世纪左右早期丝路北道婆罗谜字体(Early North Turkestan Brāhmī)。目前所见共有22枚贝叶,皆有正反面。前面大部分贝叶,每页8行,字体清楚,书写统一。后面部分字体逐渐潦草,行数也最多到11行。首尾有残,行内亦常有墨迹漫灭不清之处。此本属于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梵本。

2 写本内容

牛津本《虎耳譬喻经》的主要内容是阿难与摩登伽女过去世的故事,帝腾伽王劝大婆罗门莲华实将女儿许配给虎耳太子,用自己掌握的学问和知识去说服婆罗门。帝腾伽考问莲花实的内容,主要是二十八星宿占卜知识。其为首的章节,是二十八宿的星宿特性。依据贝叶经的逻辑顺序,详细内容分别是:二十八宿清单;昴宿与毕宿的星宿特性;觜宿、参宿、井宿、鬼宿、柳宿、星宿、张宿、翼宿等星宿特性;轸宿、角宿、亢宿、氐宿、房宿、心宿、尾宿、箕宿的星宿特性;斗宿、牛宿、女宿、虚宿、危宿、室宿、壁宿、奎宿的星宿特性;娄宿、胃宿的星宿特性;二十八星宿的牟呼栗多(3)牟呼栗多,为梵文词muhūrta的音译,印度传统的时间度量单位。一昼夜24小时被均分为30个牟呼栗多,一个牟呼栗多等于现代的48分钟。;二十八星宿的特性分类。

下面(表1)列举牛津大学藏《虎耳譬喻经》的写本顺序与内容,写本照片参见附录。

表1 牛津大学藏《虎耳譬喻经》的写本顺序与内容

下文是《虎耳譬喻经》星宿特性章节的现代汉译,包含了牛津本的3枚贝叶共6页与圣彼得堡本接续的一页。每一页用阿拉伯数字标出行数,之后开始翻译梵文句子。下文的星占内容主要是旃陀罗国王帝腾伽与大婆罗门莲华实的对话,鉴于这部分被包含在佛陀所说的故事里面,使用单引号而不是双引号来引用对话的内容。

2.1 牛津本第14页 实际顺序是《虎耳譬喻经》13反

1(内容与本文无关)

2 ‘帝腾伽啊,请说说星宿的世系。那么哪些?尊者,请说。’‘汝今谛听。莲花实啊,我将讲说星宿世系。

3 毕宿2(4)这一部分的梵文写本中有28宿的计数,从1到28。、觜宿3、参宿4、井宿5、鬼宿6、柳宿7、星宿8、张宿、

4 11角宿12、亢宿13、氐宿14、房宿15、心宿16、尾宿17、箕宿

5 20女宿21、虚宿22、危宿23、室宿24、壁宿25、

6 28。’‘莲花实啊,这些就是二十八星宿。’ ‘多少星?何种形状?相应多少牟呼栗多?何种族姓?

7 神祇 ?’‘莲花实啊,昴宿,六颗星,形如剃刀,相应有三十牟呼栗多,乳酪为食,火神为主神,

8 五颗星,形如车厢,相应有四十五牟呼栗多,鹿肉为食,生主为主神,婆罗堕婆奢(bhāradvāja)。

2.2 牛津本第16页,实际顺序是《虎耳譬喻经》14正(数字14在左边缘)

1 觜宿,三颗星,形如鹿首,相应有三十牟呼栗多,根果为食,苏摩为主神,

2 一颗星,形如吉祥痣,相应有十五牟呼栗多,清黄油、鸡蛋为食,太阳神为主神,Hārīta族姓。

4 星,形如画瓶(vardhamāna),相应有三十牟呼栗多,蜂蜜鸡蛋为食,伐诃斯毕利为主神,Upamanu族姓。

5 形如吉祥痣,相应有十五牟呼栗多,牛奶粥为食,大蛇为主神,

6 莲花实啊,这些就是位于东方的七宿。星宿,五颗星,形如河曲,相应有三十牟呼栗多,

8 Bhava(楼陀那)为神,乔答摩族姓9。翼宿,两颗星,形如足迹,相应有四十五

2.3 牛津本第17页,实际顺序是《虎耳譬喻经》14反

2 迦叶波族姓11。角宿,一颗星,形如吉祥痣,相应有三十牟呼栗多,

3 Kati 族姓12。亢宿,一颗星,形如吉祥痣,相应有十五牟呼栗多,黑豆、胡麻、果为食,风神为主神,

4 Kati族姓13。氐宿,两颗星,以角为形,相应有四十五牟呼栗多,胡麻花为食,因陀罗、火神为主神,

5 释迦族姓14。莲花实啊,这些就是位于南边的七宿。

6 形如一串宝石,相应有三十牟呼栗多,修罗肉为食,密特罗为主神,lamba

7 心宿,三颗星,形如大麦粒中央,相应有十五牟呼栗多,稻米大米粥为食,因陀罗为主神,kati的远亲族姓16。

8 星,形如蝎子,相应有三十牟呼栗多,根果为食,水神darpakātyāyana为主神,kati

9 三颗星,形如牛步,相应有牟呼栗多,根果为食。

2.4 牛津本第19页,实际顺序是《虎耳譬喻经》15正(数字15在左边缘)

2 牛宿,三颗星,形如牛头,相应有六牟呼栗多,以风为食,梵天为神,brahmāvat族姓20。

3 形如大麦粒中央,相应有三十牟呼栗多,以鸟为食,毗湿奴为神,kati族姓21。

4 西边的七个星宿。虚宿,四颗星,形如大鸟,相应有三十牟呼栗多,

8 以牛肉为食,阿利耶曼(aryaman)为主神,hirayāyana族姓25。奎宿,一颗

2.5 牛津本第18页,实际顺序是《虎耳譬喻经》15反

2 肉为食,乾达婆为主神,马乘族姓27。胃宿,三颗星,bhaga的形状

3 胡麻、谷子为食,阎魔为主神,bhāgavī族姓28。莲花实啊,这些就七个星宿。

4 莲花实啊,这二十八宿中,哪些星宿相应有四十五

5 毕宿、井宿、张宿、氐宿、斗宿、壁宿。五个星宿相应有十五

6 分别是:柳宿、亢宿、心宿、危宿。一个牛宿相应有八牟呼栗多。剩下的相应有三十牟呼栗多。

7 莲花实啊,那位于东边的七宿中,第一个名为昴宿,最后一个名为柳宿;那位于南边的七宿之中,第一个名为

8 那位于西边的七宿之中,第一个名为房宿,最后一个名为女宿;那位于北边的七宿之中,第一个名为虚宿,最后一个名为

2.6 圣彼得堡本第1页,16页反,实际顺序是《虎耳譬喻经》16正

1 ‘莲花实啊,那二十八个星宿之中,七个有力。哪七个?即张宿、箕宿、壁宿、氐宿、房宿、井宿、亢宿。三个

2 四个被尊重的,翼宿、斗宿、壁宿与毕宿。五个温和

3 稳定,轸宿、柳宿、角宿、牛宿。四个迅疾,即昴宿、觜宿、

4 那二十八宿之中,有三种瑜伽,随牛瑜伽、随犊瑜伽,偕行瑜伽。

5 月亮在后,叫做随牛瑜伽。若月亮在前行,星宿在后,

6 又若月亮与星宿二者一同前行,此时就称为偕行瑜伽。诸曜,

7 水星、火星、月亮、星星、罗睺、阿修罗之主,如此在旋转的世界上,在星宿中

8 如何增长。在冬季的第三个月,dohita第八分,十八牟呼栗多’

3 以星宿的族姓为例看早期佛经天文学翻译

上文列举写本中,印度星宿的清单共出现两次,数量上都是二十八,并有数字在星宿名字后面计数。两次列举中,首宿皆为昴宿,而非娄宿或者胃宿。宿的宽度用印度时间计量单位牟呼栗多来表示。关于中印星宿的名称列表、星宿的形状,每宿的宽度,在天空中的位置,之前学者已有整理[8—10],早期佛教天文学翻译中的变与不变已有讨论[11],本文不予深究。

在佛教梵文天文文献中频繁出现的gotra一词,用以描述星宿的一种特性,天文史的学者似乎没有进行深入讨论。佛教艺术史研究者孟嗣徽《〈五星及廿八宿神形图〉图像考辨》[12]一文,对于五星及二十八宿的神形进行了详细分析,是星神图像研究的重要作品。该文中,她提出二十八宿的姓氏当做何解的问题。《〈虎耳譬喻经〉文本与研究》[10]一书试图解答,并未究竟,下面继续探讨。

从表2列举的《虎耳譬喻经》平行文本中,可以看到大部分词尼泊尔本与牛津本相同,《摩登伽经》基本是音译,《舍头谏经》是意译。在《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中,gotra有三种译法:姓号,姓,名。姓号最多,如“鹿首宿者……姓号长育。生养宿者……姓号最取”。gotra译为姓的约有十处,“炽盛宿者……姓乌和。不观宿者……姓曰慈氏”。gotra译为名的有一处“增财宿者……名为材出”。

在古代中国,姓是姓氏的简称,通常是一个人的父系家族的指称。名是名字,代表个人的指称。字则是成年之后对名字的延伸,名字可以是同义反复也可以是互补的关系。号是古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多为自己所起,寄情于山水、地名、性情等。比如宋代文人苏轼,姓苏名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舍头谏经》将二十八宿的gotra译为姓号、姓、名,说明译者认为gotra与对人的指称有关,但当时在汉文找不到最合适的对应概念。这种现象在翻译中很常见,源语(Source Language)中的概念,如果在译语中的文化背景中没有,很难翻译,经常是音译。gotra一词在《摩登伽经》中翻译为姓名的姓。宿曜吉凶法文献中最有名的《宿曜经》也将gotra译作姓,如“昴宿姓某尼裴苦……毕宿姓瞿昙……觜宿姓婆罗堕阇”[16]。说明《摩登伽经》与《宿曜经》的译者,一致认为汉文中与gotra最相近的概念是姓,而不是名,也不是号。

根据慕阔的研究,下列族姓在梵文本中有,在《虎耳譬喻经》藏汉译本中没有。比如ilyana,vaiyyana,vaiampyana(?);kalyna,或则是kālyāyani,kalāni,kālāyana;sacayana,附录中有附录中有附录中有附录中有āī,cf.

从上面这些例证,结合《虎耳譬喻经文本与研究》[10]中的其他讨论,可以推测《舍头谏经》与牛津本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而与尼泊尔本关系较远。尼泊尔本与《摩登伽经》关系比较近。

从翻译的角度来看,族姓是一个印度特色的概念,与古代印度的种姓、婚嫁等社会体系息息相关。翻译和理解中有一定难度是必然的。《译者的隐身》[18]一书中,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称为归化(Domestication)。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强译文的可读性和可赏析性。

在翻译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源语文化为归宿,即为异化(Foreignization)。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族姓是印度文化中特有的深层次概念,属于翻译中比较专门、难以操作的部分。早期佛教天文学的交流,包含着印度族姓之类深层次的信息。翻译策略的选择体现了翻译中归化和异化的对立统一。劳伦斯在《译者的隐身》[18]一书中呼吁,为了破除英语的最强势地位,翻译中应该选择靠近原著的异化而不是靠近读者的归化,那样可以将更多的文明要素引入英语语境,传播到全世界。印度星宿族姓概念和名称的翻译,音译词占68%,意译词占17%,异化的成分比归化的成分更多。根据现代人对于翻译的理解,族姓概念和名称的译法,或许出于更多地传播印度文明的考量,才选择了音译族姓名称的做法。

船山徹教授指出吴越国景霄在《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中最早记载了玄奘译经中的“五不翻”原则[19]。玄奘提倡的五不翻原则,分别为如下几条:第一,佛陀(Bodha)、菩萨(Bodhisattva)等生善之词汇,不用意译而用音译,因其约定俗成影响广大。第二,咒语等秘密词汇,不用意译而用音译,因为很多咒语只是音节,并无实义。第三,一词多义不使用意译,如薄伽梵(Bhagavat)义项丰富难以尽翻。第四,已有音译名不再使用意译,如阿耨菩提为耨多罗三藐三菩提(anuttara-samyak-sambodhi)之简称,是无上正等正觉的意思。第五,汉地没有的印度特色风物及风俗,则不必翻,如阎浮树(Jambu)仅印度有,汉地无。此五条原则,指音译不意译的情况[11]。除此之外,玄奘主张应该进行意译。

古代汉译佛经中,印度天文知识与汉地天文知识差异较大。佛教徒的译者出于对印度佛典尊敬,秉持“五不翻”的原则,保留了众多的印度天文元素,体现了古代译经僧人的方便智慧。从梵汉平行文本中的族姓的概念和名称,可以窥见早期佛经天文学汉译中归化与异化相结合的策略。古代中印文化的深层次交流,可谓翻译史上的一项盛举。

猜你喜欢

梵文星宿写本
从这个秋天开始
Clear cell sarcoma in unusual sites mimicking metastatic melanoma
《善說集》文本概述*——以Bendall編校本與新見尼泊爾梵文寫本爲中心
從《心經》音譯本及其他文獻看梵文jña的發音
西夏写本《佛前烧香偈》考
西夏文写本《整驾西行烧香歌》释补
星宿海
“天人合一”与中国古代星宿
语文俱乐部
從梵文字母表的音譯漢字看古代漢語的聲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