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中有支流汇入时污染物扩散情况分析
2021-10-09蔡惠军
蔡惠军,侯 珺
(长江上游水文水资源勘测局,四川 宜宾 644007)
1 引言
依照长江流域综合利用规划和水资源保护规划的要求,遵循合理开发、节约使用、有效保护原则,分析排污口相关资料,论证排污口设置对水功能区水质、水生生物和第三者权益的影响,及区域污染物削减措施效果;根据受纳水体纳污能力,排污总量控制、水生态保护等要求,对排污口设置合理性进行分析论证,优化排污口设置方案,并提出相应水资源保护措施。
2 论证范围
论证范围为受排污口影响的主要水域和影响范围内的第三方取、用水户。
论证工作基本单元为水功能区,其中,排污口所在水功能区和可能受到影响的周边水功能区,为论证重点区域;涉及鱼类产卵水域等生态敏感点的,论证范围可不限于上述水功能区。未划分水功能区的水域,影响范围内的水域均需纳入论证范围。
3 分析方法
3.1 排污方式
排污口排污量较大时,应单独划分处理。
其他排污口,可适当简化。
(1)若排污口间距较近,可将多个排污口简化为一个。
概化后排污口位置的计算:
式中:X集为简化排污口到功能区下断面或控制断面的距离;Qi为第i个排污口(或支流汇入口)的水量;xi为第i个排污口(或支流汇入口)到功能区下断面的距离;Ci为第i个排污口(或支流汇入口)的污染物浓度。
(2)间距较远且排污量相对小的分散排污口,可作为非点源污染,仅对水质本底值造成影响,不纳入排污口优化分配计算。
3.2 数学分析模型的建立
污染物以岸边排放方式进入水体后,沿竖直、水平和垂直方向输移扩散,在近岸水域形成一定宽度污染带。在宽深比较大的江流中,垂向扩散时间较短,浓度分布均匀。
一般参照《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中河流模型对污染物的影响范围,采用零维或一维水质模型计算。
论证河段划分为3种:Q≥150 m3/s的为大型河段;15 m3/s<Q<150 m3/s的为中型河段;Q≤15 m3/s的为小型河段。
3.2.1 河流零维模型
(1)适用条件
零维模式也称完全混合模式,通常只考虑浓度达稳定后的稳态解。常用于河流模拟中单元内部计算,不单独使用。
(2)采用公式
1)混匀浓度计算采用下列公式:
式中:Co为污染物混匀浓度,mg/L;Qp为废污水污染物浓度,mg/L;CQ为初始断面污染物浓度,mg/L;Qp为废污水排放流量,m3/s;Q为初始断面入流流量,m3/s。
2)混匀长度计算公式:
式中:L为达到充分混合断面长度,m;B为河流宽度,m;a为排放口到近水岸边的距离,m;本项目a=0。H为平均水深,m;u为河流平均流速,m/s;g为重力加速度,9.8 m/s3;I为河流底坡,‰。
3.2.2 河流一维模型
(1)适用条件
一维模型用于均匀稳定流场单点源排放计算。若源强恒定,可得一个稳定解;若源强为瞬时排放,或以恒定速度排放一个时段,可得不同时刻的动态分布解。若源强为不均匀持续排放,或不同河段降解系数不同,则须使用数值解。
(2)采用公式
若不考虑弥散作用(如S-P模型),则:
式中:x/ux可简化为t,即河水流到x处所需时间;x为预测点到排放口距离,m;c为预测点(x)处污染物浓度,mg/L;c0为排放口处污水、河水混匀后污染物浓度(不含本底值),mg/L;ux为河流流速,m/s;Mx为河流纵向混合(弥散)系数,m2/s;ch为河流中污染物本底浓度,mg/L;K为河流中污染物降解速率,1/d。
上式中,未叠加河流本底浓度。若需考虑本底浓度,则按不扩散、只降解原则,将与以上计算结果叠加。
3.3 计算条件和参数
(1)水文条件
河道中的水质问题常出现在枯水季节。当前,国内外通常采用枯水期90%保证率最小月平均流量或近10 年河流最枯月平均流量作为设计流量。若论证河段内有水利工程控制,可用水利工程最小下泄流量或河道内生态基流作为设计流量。
(2)综合降解系数K的取值
污染物综合降解系数确定方法有:分析借用法、实测法、经验公式法等。
本文实例分析中采用分析借用法来确定K值。
分析借用法是分析借用计算水域过往工作和研究中的相关资料。无资料时,可采用邻近河流的水文气象特征、污染物状况及地理等相似资料。
(3)本底浓度
参考上游水环境功能区标准进行取值,以对应国家环境质量标准上限值为本底浓度。对于跨界水环境功能区的本底浓度界定,需同时结合国家和省(直辖市、自治区)政府部门规定的出、入境断面水质浓度限值。
3.4 有较大支流汇入时分析方法
根据《水域纳污能力计算规程》,有较大支流汇入时,以汇入断面为节点,将支流概化为独立排污口,分段计算纳污能力,不纳入排污口优化分配。
如河段内无其他取排口且仅有一条较大支流汇入,可将河段分为2 段,3 个节点,依次为1、2、3,见图1。由于支流汇入,不同河段应根据实际情况采用零维和一维模型计算。
图1 有支流汇入的河段示意图
在河段2 内进行计算时,污染物排放流量为上游河段设计流量;污染物排放浓度为支流汇合口断面处的污染物浓度与上游河段污染物扩散到节点2 处浓度的叠加。
图中:Cp为排放废污水污染物浓度, mg/L;Qp为废污水排放流量, m3/s ;CQ1为起始断面污染物浓度, mg/L;Q1为起始断面入流流量, m3/s;L1为河段1 内污染物混匀长度,m;C01为河段1 内污染物混匀浓度,mg/L;Q1-1为节点1 处河流流量,即河段1 的设计流量,m3/s;CQ2为入节点2 处污染物浓度,mg/L;Q2为入节点2 处河流流量, m3/s;CQ支为支流汇合口处断面的污染物浓度,mg/L;Q支为支流汇合口出断面入流流量,即支流设计流量,m3/s;Q3为出节点2 处河流流量,即河段2 的河流流量,m3/s;CQ3为出节点2 处污染物浓度,mg/L;L2为河段2 的污染物混匀长度,m;C02文河段2 内污染物混匀浓度,mg/L;C3为节点3 处污染物浓度,mg/L;K1、K2分别为河段1、河段2 的污染物综合衰减系数,d-1。
分析可知:
(1)节点1 处河流设计流量为初始断面入流流量与废污水排放流量的叠加,即Q1-1=Q2=Qp+Q1;
(2)节点2 处出流流量为节点2 处入流流量(河段1 的设计流量)与支流汇合口断面处支流设计流量的叠加,即Q3=Q2+Q支;
(3)C01、C02、L1、L2均可通过零维模型计算;
(4)CQ2、C3可由一维模型计算。
3.5 实例分析
以四川腾龙酒业酿造有限公司(籁棚厂区)排污口设置论证为例,在不考虑河段本底浓度基础上,以CODcr、NH3-N、TP为指标,分析有支流汇入时污染物的扩散情况。
厂区排污口位于长江一级支流南广河上,为已建工业排污口,排放方式为连续排放。排污口下游约2.2 km有宋江河汇入,见图2,论证河段长10.9 km。
图2 论证河段示意图
3.5.1 参数的选取
(1)水文特性
1)论证河段南广河、宋江河的多年平均流量均小于150 m3/s,可看作中小型河段。
2)河段内河道糙率取值0.045;河段内平均比降分别为0.733‰、0.532‰。
3) 河段1 的Q1为6.5 m3/s ;厂区废水排放流量为0.023 m3/s,仅为Q1的0.35%,可忽略不计,即河段1 的Q2采用初始断面入流流量6.5 m3/s。
4)宋江河汇合口断面处入流流量为0.6 m3/s,即河段2的Q3为7.1 m3/s。
(2)K的取值
对各河段COD、氨氮资料进行分析,得到K与河段流域的经验关系为:KCOD=0.050+0.68、KNH3-N=0.061+0.551。
KTP的取值根据《长江宜宾段总磷的迁移转化特征分析》,选取水利特性、污染状况以及地形地貌相似河段作为参考。
最终确定论证河段K的取值见表1。
表1 渭河中游城市段堤防防洪标准及设计参数表
(3)本底浓度的取值
论证河段所在水功能区为南广河珙县、宜宾保留区,水质目标为Ⅲ类。
河段初始入流断面污染物浓度分别为:CODcr为9.8 mg/L、NH3-N为0.28 mg/L、TP为0.03 mg/L。
综上,论证河段本底浓度取值为初始断面污染物浓度值。
(4)排污方式的选取
宋江河汇合口距厂区排污口约2.2 km,且宋江河多年平均流量为9.53 m3/s,可将宋江河概化为独立排污口,不纳入排污口优化分配计算。
3.5.2 计算结果
(1)污染物混均浓度及长度预测
根据废水排放强度和相关参数,采用河流零维模型计算,结果见表2。
表2 各河段污染物混均浓度及长度
经零维模型计算分析,同一河段污染物混合长度是一致的,污染物混匀浓度均能满足所在河段水功能区水质目标值。
(2)各节点处污染物浓度及流量
表3 论证河段内各节点污染物浓度及对应流量
经一维模型计算分析可知,在河段1 内,入河污染物浓度基本可降解至本底值;但有较大支流汇入时,TP在节点3处刚好降解至本底值,污染物扩散距离较大,影响河流水质。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是应对排污口设置混乱、布设不合理以及污染物不达标排放等问题的有效途径,是论证入河排污口设置可行性、合理性的重要依据。
(2)本文分析了有较大支流汇入时,应根据支流汇合口与排污口的间距以及汇合口断面处污染物量,选取不同的方式进行概化。若将论证河段分为2 段时,在河段2 内进污染物排放流量为上游河段的设计流量;污染物的排放浓度为支流汇合口断面处的污染物浓度与上游河段污染物扩散到节点2处的浓度的叠加。
(3)经零维模型计算分析可知,相同河段的污染物混合长度是一致的。
(4)经一维模型计算分析可知,在河段1 内,入河污染物的浓度基本可以降解到本底值;但有较大支流汇入时,TP在节点3 处(10.9 km)刚好降解到本底值。不考虑支流汇入时,TP的扩散距离为8.5 km,小于有支流汇入时的扩散距离。
4.2 建议
(1)在进行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时,我们应根据《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办法》相关技术标准与规范、规程,严格按照论证基本程序进行,实事求是。
(2)入河排污口的设置在满足河段水功能区纳污能力或水环境容量的前提下,应尽量避免有支流汇入或其他取排口的河段。
(3)为保护水环境、保障水资源,建议在今后的入河排污口设置时,提高污染物的排放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