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主观故意错误导致撤稿原因分析
——以国际四大综合性医学期刊为例
2021-10-09李国琪陈丽洁
李国琪,陈丽洁
(天津市医学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天津市卫生健康发展研究中心)《天津医药》编辑部 天津300070)
随着公众科学素养的提高以及网络媒体传播日益快捷多样,科研诚信、学术不端不仅是学术界、科研管理部门、学术期刊界关注的问题,也不时成为舆论的焦点,牵动社会神经。2017年《肿瘤生物学》(Tumor Biology)一次性撤销2012—2016年期间刊登的107篇中国论文,涉及国内多家知名高校和医院,原因主要为虚假同行评审[1]。经报道、转发,“撤稿”一词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术不端划上了等号。一般而言,“撤稿”多与学术不端有关,且损害了期刊的声誉,造假、剽窃、重复发表、虚假同行评审、违反法律法规或科研伦理等学术不端行为,属于作者主观故意错误,此类撤稿旨在消除不良影响,净化学术氛围。但撤稿并不等于注销[2],除主观故意错误外,还存在因当时作者认知及研究条件的局限性,在研究设计、实施、分析等过程中,因无意或诚实的错误(如统计处理或技术缺陷)、后续研究解决了此前未意识到的问题、新的信息证明原文结论错误或结果不可重复等导致的撤稿[3],此类原因多属于非主观故意错误,部分论文因确实存在无法弥补的缺陷而撤稿,部分经更正、完善后可以重新替换出版或予以改正、澄清,此类撤稿非但不属于“不良资产”,反而印证了科研过程的曲折和复杂,以及作者、期刊直面问题、实事求是的态度,不应一概否定。目前有关撤稿的研究多针对数据库特定时段或特定学科进行总体特征的描述,由于撤稿数量较庞大,难以对原因深入探讨,且多数研究偏重分析学术不端等主观故意错误,对于非主观故意错误描述较少。
本文收集了国际四大综合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柳叶刀》(Lancet)、《英国医学杂志》(BMJ)的撤稿文献,详细分析撤稿原因,尤其是非主观故意错误,为更加客观地评价撤稿及后果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登录PubMed数据库主页,点击Advanced(高级检索),在Journal(期刊)中分别以刊名检索上述4本期刊出版的全部文献,4本期刊均为主刊或旗舰刊,不含子刊;在Publication Type(文献类型)中分别以retracted publication(已撤稿文献)、retraction of publication(撤稿声明)为检索词,检索撤稿文献;然后以布尔逻辑检索And得到4本期刊的全部撤稿文献,检索时限截至2021年3月31日,提取题录,排除重复文献,下载撤稿文献及声明全文。
1.2 方法
对撤稿文献的撤稿时滞、主体、原因及撤稿后处理等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参考人民卫生出版社《医学期刊编辑出版伦理规范》论文撤稿规范中对于撤稿的定义及应该撤稿的情形[4],本文将撤稿原因分为主观故意错误、非主观故意错误及难以界定三大类,并重点对其中非主观故意错误进行分析。采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以中位数及四分位数[M(P25,P75)]描述。
2 结 果
2.1 撤稿文献类型及地区分布
4本期刊共撤稿68篇,以1次文献(研究论文、病例报告)为主(80.9%,55/68),其中研究论文占75.0%(51/68);3次文献(综述、评论)占10.3%(7/68),其余为循证医学(Meta分析)、通信、新闻报道、随笔等,占8.8%(6/68),见表1。作者分布于19个国家或地区,另有1篇地址不详。美国、英国撤稿数量较多,分别为21、15篇,中国为3篇,其中临床研究、病例报告、通信各1篇。
表1 撤稿文献的文献类型(单位:篇)Tab.1 Publication type of retracted articles
2.2 撤稿原因
主观故意37篇(54.4%),非主观故意26篇(38.2%),原因难以界定5篇(7.4%),见表2。9篇(13.2%)出版新版本或提供了更正后的表格、数据,且9篇均为非主观故意错误导致撤稿。
表2 撤稿文献的撤稿时滞、主体及原因Tab.2 Time-to-retraction,subject of retraction and reasons for retraction of retracted articles
2.2.1 主观故意
主观故意错误导致撤稿中论文29篇,病例报告3篇,通信2篇,评论2篇,综述1篇,均为直接撤稿,未做更正或替换。主要原因有造假(数据或图片等)26篇、重复发表5篇、违反法律或医学伦理规范5篇等,涉及2种及以上原因者较多,个别撤稿声明过于简短,仅提示学术不端,未说明具体原因。未出现虚假同行评审导致撤稿。
2.2.2 非主观故意
非主观故意错误导致撤稿中论文19篇,评论3篇,病例报告1篇,Meta分析1篇,新闻报道1篇,人文类专栏随笔1篇。具体原因如下:
①数据错误6篇。均为作者发现,其中1篇对原始数据重新核实后,更正了错误,未发现其他错误,主要研究结论中的一项发生变化,作者申请撤稿并发布了新版本,其余5篇因数据本身错误、原始数据丢失、数据来源的数据库存在错误等原因,作者申请直接撤稿。
②统计分析方法不当或错误5篇。其中读者发现问题3篇,作者发现问题2篇;4篇在纠正分析方法后替换为新版本,另1篇重新分析后原文研究结论已无法成立,直接撤稿。
③研究方法、技术、试剂缺陷或操作失误导致结果不可靠、无法重现7篇。其中读者发现问题2篇,均为同一作者的系列研究,原因为DNA样本被污染,作者发现问题5篇;除1篇论文采用的乳腺癌化疗敏感性预测方法源自Nature Medicine的撤稿论文外,其余6篇撤稿均为分子生物学方面的技术或试剂存在缺陷导致结果不可靠或不能完全重现。
④因评论或引用已被撤稿文献而撤稿3篇。其中1篇重新出版了更正后的新版本。
⑤科研设计缺陷1篇。作者表示随机化入组过程存在缺陷,重新进行了分析,并发布了新版本。
⑥后续研究发现前期研究存在缺陷或结论不可靠1篇。该文作者起初发现患者某基因序列的1个碱基变异可能是病因之一,后续发现该变异仅为正常的基因多态性现象,并非致病因素。
⑦Meta分析纳入文献不全或选用文献不当导致撤稿1篇。本文撤稿后出版了新版本。
⑧搜集到更多的信息需要更新1篇。该文为新闻报道,期刊编辑出版了新版本。
⑨误用对患者含有贬义的词汇致专栏随笔撤稿1篇。
2.2.3 难以界定
难以界定撤稿原因5篇,其中论文3篇,评论1篇,通信1篇。具体情况如下:无法重现结果2篇,原因不明;署名争议1篇,署名争议一般不宜撤稿,但期刊最终撤稿;1篇论文因作者不希望已出版的研究结果引发争议撤稿,但未解释具体原因;1篇读者来信因无法查询到作者身份信息而撤稿。
2.3 撤稿时滞
撤稿时滞即文献发表至撤稿的时间间隔,网络优先出版者均以网络出版时间为准。NEJM、JAMA、Lancet、BMJ第1篇撤稿原文分别刊登于1973、2003、1989、1989年,分别于1975、2005、1989、1989年撤稿。4本期刊撤稿时滞14~9594天,平均767(193,2000)天,各刊的平均时滞见表2。各刊撤稿数量并不大,但平均时滞均较长。时滞最短者为Lancet于2020年5月22日刊登的关于氯喹或羟氯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论文,时滞14天,原因为作者无法保证原始数据来源的准确性。时滞最长者为BMJ于1989年刊登、2015年撤稿的论文,时滞超过26年,原因为学术不端。
2.4 撤稿主体
本研究将编委会、主编、编辑撤稿均归为期刊撤稿。68篇撤稿中作者撤稿45篇(66.2%),期刊撤稿23篇(33.8%),见表2。作者撤稿中非主观故意原因占53.3%(24/45),期刊撤稿中主观故意原因高达87.0%(20/23),见表3。14篇(20.6%,14/68)主观故意原因导致的撤稿由作者所在大学、学院或医院等机构的调查引发。
表3 不同撤稿主体的撤稿原因对比(单位:篇)Tab.3 Reasons for retraction of different subjects of retracted articles
3 讨 论
3.1 撤稿文献类型及地区分布所反映的问题
四大期刊栏目设置较为灵活、丰富,在保持固定栏目的基础上,还不断推出非固定栏目,以增加作者、读者、编辑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另有新闻、人文类文章不定期刊出,以体现时效性和人文关怀,有助于改善阅读体验,扩大阅读人群。撤稿文献类型构成也反映了期刊的栏目设置及发文情况,四大期刊的撤稿以学术论文为主,但对于通信、新闻、人文方面的文献出现问题的,也会予以撤稿,不因文献类型不同而区别对待。如lancet的World Report栏目的1篇新闻报道因后期又搜集到更多的信息而撤稿,时滞30天;BMJ人文类专栏的一篇随笔因出现“对患者含有贬义的词汇”而撤稿,时滞35天。
四大期刊撤稿文献作者分布于19个国家或地区,其中美国、英国较多,这与英美地区作者发文量较大有关。有学者对2008—2017年科学引文索引扩展版(SCI-E)收录论文撤稿分析显示,美国发文数量第一,撤稿数量排第二,而中国发文数量排第二,撤稿数量居首位,中国的撤稿率是美国的3倍[5]。陈小清等[6]检索了PubMed截至2015年5月的撤稿论文,撤稿数量最多者为美国,其后依次为日本、中国、德国及印度。对Web of Science 2326篇撤稿论文的分析显示,撤稿量排名前5个国家依次为美国、中国、日本、德国、印度[2]。任艳青等[7]对Retraction Watch(撤稿观察)中发表于2012—2018年,于2019年8月31日前撤稿论文的分析显示,中国、美国排前2位,印度、伊朗和英国分别居第3~5位,但数量远低于中国和美国。对比之下,中国知网(CNKI)收录的科技期刊截至2016年12月发表了近4000万篇论文,仅有210篇撤稿,涉及146本期刊[8]。虽然中国期刊撤稿数量、撤稿期刊所占比例较低,大部分期刊零撤稿,但并非说明学术环境良好,反而提示应进一步加大审查力度,营造更加健康的学术环境。
3.2 对于非主观故意错误导致的撤稿也应引起重视
分析国内外数据库撤稿原因的研究较多,部分研究对撤稿原因进行了分类,但进行主观、非主观错误分类的研究较少,可能与非主观错误导致撤稿所占比例相对较低,未引起足够重视有关,此外,撤稿原因不详甚至未提及原因的情况亦不少见。本研究仔细分析了每篇撤稿文献及声明全文,结果显示,四大期刊的撤稿声明大部分比较明确,易于分类、定性,撤稿原因中非主观故意占38.2%;仅5篇难以界定原因,如其中2篇仅声明无法重现结果但未说明原因,1篇因作者不希望研究结果引发争议而撤稿,而对具体原因语焉不详。
中文期刊方面,董敏等[9]分析了2013—2018年中文科技期刊撤稿205篇,65篇未说明原因或给出的原因较为模糊,140篇说明了具体原因,其中知识产权方面纠纷占33.6%,抄袭占27.1%。文敏[10]检索并分析了CNKI、维普、万方数据库的撤稿论文,因“非有意的错误或不足”撤稿者占11.4%(24/211),其中医药卫生类为12.5%(16/128)。“非有意的错误或不足”,从字面上看大多数应属非主观故意错误。
PubMed是重要的生物医学数据库,1940—2011年撤稿论文主要原因为学术不端,且其数量和比例随年代呈明显上升趋势[11]。2005—2014年PubMed中国作者撤稿70篇,主要原因为剽窃,其次为错误(即诚实的错误,属于非主观故意错误),重复发表等位居其后[12]。PubMed截至2012年12月中国作者撤稿274篇中重复发表或抄袭(40%)居首位,其次是科学错误(15%)。科学错误包括方法错误、样本污染、结果无法重复、数据错误等[13],主要属于非主观故意错误。由此可见,在PubMed中国撤稿论文原因中,非主观故意错误占不小的比例。
Retraction Watch近年来备受关注。田瑞强等[14]对Retraction Watch撤稿论文的统计分析显示,原因所占比例从高到低依次为重复、错误、不可再现、造假、原因不详、授权问题、抄袭、诉讼/调查、引用被撤稿的内容,其中“错误”包括数据、分析、图像、方法、出版商等方面的错误。有学者检索了Retraction Watch截至2018年11月19日中国作者撤稿论文2249篇,属抄袭、造假、虚假同行评审等学术不端问题占60.34%,“论文存在错误”占34.82%[15]。笔者认为,以上原因中,“错误”“不可再现”“论文存在错误”中一部分应属于科学性问题,可能由当时作者能力或研究条件有限造成,大部分应归入非主观故意错误。引用或评论被撤稿文献而撤稿对于避免“以讹传讹”至关重要,但作者引用时该文献并未被撤稿,或已撤稿但引用者当时不知情,故应归入非主观故意错误。本研究显示,四大期刊因评论或引用已被撤稿文献而撤稿3篇。非主观故意错误导致的撤稿中的部分论文如经核实数据、重新分析、更换参考文献、更新近期信息等处理后符合发表的可发布新版本,此类撤稿及后续处理并非负性事件,而是科研过程复杂性的体现。
对2008—2017年SCI-E 961篇中国作者撤稿的分析显示,学术不端占60.46%,其中尤以同行评审造假为甚(41.65%),集中发生于2015—2017年,其次为抄袭、剽窃(35.28%)[5]。虚假同行评审一般归为出版伦理问题,笔者认为应属于主观故意错误,尽管有作者会将问题推给第三方润色、代写、代投机构,但作者不可能毫不知情。四大期刊撤稿论文中未出现同行评审造假。因此,完善期刊内控机制、严格审核把关也是防范学术不端导致撤稿的重要环节。
3.3 撤稿时滞是否越短越好
撤稿时滞反映学术界自我净化、纠错的效率,缩短时滞能降低撤稿文献的总被引频次,减少负面影响,对于学术不端导致的撤稿,缩短时滞尤为重要。有学者认为撤稿时滞<2年为好,≥5年者被引频次也会有所衰减,但也可能与文献本身老化有关[16]。CNKI中撤稿文献撤销时滞为1~145个月,平均15.8个月,其中<12个月者占60.5%[8]。有研究显示,中文医药类文献平均撤稿时滞为13.3个月,非医药类文献为14.0个月[10]。对Web of Science 430篇高被引撤稿论文的分析显示,撤稿时滞与论文总被引频次、撤稿前被引频次均相关,且与后者相关性更强,时滞延长明显增加了撤稿前被引频次[17]。但随着审查力度的加强,更加早期的论文被撤稿亦会导致平均时滞随之延长。四大期刊撤稿时滞最短14天,最长9594天(>26年)。笔者认为,如不考虑撤稿论文被引用的后果,就时滞本身而言,其延长也一定程度反映了撤稿力度的加强。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期刊登的论文可能因为各种原因撤稿,权威、严谨的期刊不会因担忧时滞长而忽视对早期论文的审查及处理。
3.4 作者应成为撤稿的主体
理想状态下,被撤稿件的作者同时也是撤稿声明的作者[4],即作者主动撤稿。对Web of Science撤稿的分析显示,影响因子高的期刊更倾向于撤销论文[18]。CNKI撤稿多为学术不端论文,撤稿主体构成从高到低依次为编辑部(64%)、作者(13%)、无署名(11%)、编委会(9%)、其他(3%)[19],可见撤稿过于倚重期刊一方,即编辑部、编委会,作者撤稿意愿不高,机构、社会组织的参与度也较低。本研究显示,四大期刊主观故意原因导致的撤稿中14篇(20.6%)由作者所在机构的调查引发。董敏等[9]分析2013—2018年撤稿论文205篇后发现,由作者申请撤稿136篇(66.3%),比重有所提高。有学者发现2007—2018年Retraction Watch中国撤稿论文中主动撤稿最少,仅8篇,并认为主动撤稿原因为作者发现存在非主观因素错误,一般为“诚实的错误”,不同于期刊发起的因学术不端造成的撤稿,也就是说,主动撤稿的原因主要为非主观故意错误。但许多作者认为撤稿与学术不端有关,无法接受“诚实的错误”[20]。本研究表明四大期刊作者撤稿占66.2%,以非主观故意错误为主(53.3%),但主观故意错误也占到了37.8%。
4 结 语
对于撤稿不宜一概而论,就其原因而言,可大致分为主观故意错误和非主观故意错误,就其后果而言,既有负面影响,亦有正面意义。撤稿不可能杜绝,四大综合性医学期刊撤稿数量相对较少,原因也基本比较明确,且非主观故意错误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说明期刊在编辑出版各个环节进行了比较规范、严格的控制,值得国内科技期刊从业者研究和借鉴。
本研究也存在局限性,仅纳入了四大期刊的旗舰期刊或主刊,未涵盖其子刊,有待于进一步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