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东中西部乡村振兴推进手段差别研究
——基于山东省395个行政村(社区)调研资料的分析
2021-10-09李秋云张务伟
李秋云,张务伟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泰安 271018)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历史方位下新的“三农”工作方略,是习近平总书记“三农”思想的集中体现,是在深刻认识新时代“三农”发展新阶段新规律新任务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五手”便是顺利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重要举措与主要路径。
由于山东省各地区的发展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导致其乡村振兴推进手段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性,而这些差异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为何会出现差异性、如何缓解这些差异性促进各地区的协调发展是目前最为关注的问题。推进的手段主要有土地规模化经营、村庄布局调整、土地资源整理、美丽乡村建设和田园综合体建设,简称“五手”。
本研究在对山东省东中西部地区进行调研,取得大量调查数据与资料的基础上,运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不同的指标比较说明东中西部地区在土地规模化经营、村庄布局调整、土地资源整理、美丽乡村建设及田园综合体建设这“五手”上存在的差异性,期望可以成为山东省推进“五手”建设、开展乡村振兴工作的参考依据。
1 文献综述
学术界对乡村振兴“五手”推进手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杨世建[1]指出在目前的状况下,过度推行土地的规模化经营,会导致土地整体收益下降,农民收入减少。张笑寒等[2]研究发现,土地规模化经营能够促进劳动节约型投资。石培基等[3]研究指出,通过对村庄的分区整治规划,缓解城市人口压力,适度集中乡村人口,对乡村经济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卢新海等[4]发现农村土地整理有助于整合农村多种资源,为农村建设提供物质基础。田广星[5]指出,只有通过协调城镇化与土地资源整理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农村城镇化进程的顺利进行。龙花楼等[6]提倡土地整治要激活乡村人口、土地和产业等关键发展要素,促进乡村整体提升。沈费伟等[7]以浙江省为例,指出美丽乡村建设既能挖掘乡村价值,还能减少城乡差距,推动社会和谐发展。于洋[8]指出“美丽乡村”创建活动有助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更好的发展。田园综合体具有强大的功能,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的有效机制,是城乡之间形成良好要素循环的重要纽带,是助力于减贫扶贫的重要载体[9,10]。
学者们从多种角度探究了土地规模化经营、村庄布局调整、土地资源整理、美丽乡村建设和田园综合体建设5个方面对于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一是研究的对象大多只针对这5个方面的其中一方面,没有将其结合起来研究;二是研究这5个方面与乡村振兴建设水平的文献较少,有待进一步丰富;三是以山东省整体为调查样本的数据较少。目前,还没有发现针对山东省乡村振兴推进手段地区差异性的研究。本研究依据山东省16个地市的调研数据,分析山东省东中西部地区乡村振兴“五手”推进手段的区域差别,为更好地落实乡村振兴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2 东中西部的“五手”发展调研现状
为了更加清晰地发现山东省不同区域的发展状况,本研究将山东省分为东、中、西3个区域,其中东部地区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日照和东营6市,中部地区包括济南、泰安、淄博、临沂、枣庄和济宁6市,西部地区包括聊城、德州、菏泽和滨州4市。研究中需要进一步说明以下2点:①三大区域划分只是一个总体上的评价,并不意味着发达区内任一局部均高于其他两区;后区的某个局部可能高于发展区甚至发达区;反之亦然。这种现象的存在并不妨碍上述区域划分在整体上的科学性和合理性。②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这些概念具有一定的地理意义,但更重要的在于它们的经济意义,也就是说,更重要的不是地理概念而是经济概念。
2019年7—9月,本研究首先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财经大学、山东女子学院在校学生(含研究生、本科生和专科生),选拔出500名作为调查员。课题组成员分赴这些高校对调查员进行本次调查的业务培训。共发放乡村振兴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58份,回收率为91.60%,其中,有效问卷为407份,有效率为88.86%。样本共涉及16个地市125个县(市、区)344个乡镇(街道办)395个行政村(社区)。调查村庄样本的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调查村庄样本的基本情况
3 山东省东中西部“五手”差别
3.1 东中西部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差别
从东中西部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差别来看(表2),近5年,西部地区土地流转和互换承包的土地面积最多,分别为33.02、10.43 hm2;由于东部地区土地流转及互换承包工作开展得较早,所以东部地区土地流转最少、互换承包的土地最少,分别为19.08、4.42 hm2;联耕联种的土地中部地区面积最多,为17.36 hm2,高出东部地区90%,这与中部地区的种植农作物品种和耕地类型紧密相关。
在被调查的所有村(社区)中,农业龙头企业的数量很少,普遍都不到1个,说明山东省村(社区)的农业类企业有待进一步发展,应积极鼓励农业类企业在农村投资建厂,以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由于山东省中部地区地形复杂,包含山区、平原、丘陵地带,农作物种植及养殖类型多样,使得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数量最多,平均每个村为2.24个,其次为西部地区,平均每个村为1.73个,东部地区最少,平均每个村为1.53个;村(社区)中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数量区域之间相差不大,东部地区平均每个村为2.12个、中部地区平均每个村为2.89个、西部地区平均每个村为2.34个,主要是因为山东省还不具有标准化的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的运作模式,村民对这方面的意识还有待加强,并且很多村民都不具有大规模种植、养殖的资金及技术支持。
3.2 东中西部的村庄布局调整差别
村庄整治规划内涵丰富,包含了村庄发展规划、村庄土地利用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内容与思想,是多个规划的综合体。近5年村庄规划编制所占比重、拆迁或改造的住房平均户数、新修或改造的村中道路及村庄调整等指标的调查结果如表3所示。
表2 东中西部的土地规模化经营差别
调查数据显示,在被调查的村中,东、中、西部地区分别由1.28、1.57、1.59个村调整而成,均不到2个村,情况基本一致,主要是因为很多村庄未进行村庄调整和规划编制工作,所以联合调整的村庄数量不是很多。东、中、西部地区进行村庄规划编制的比重相差不大;中部地区对于房屋的改造工作起步较晚,但是在近些年对于房屋改造的意识在逐渐提高,所以拆迁或改造的住房平均户数较多,为111.53户,高出东部地区205%;中部地区新修或改造的村中道路最长,为3 383.07 m,多于东部地区1812.68 m,多于西部地区693.92 m,其主要原因是东部地区村庄道路建设的时间较早,西部地区开展较晚,所以中部地区近期新修或改造的村庄道路高于另外2个地区。
3.3 东中西部的土地资源整理差别
土地资源整理是对土地高效利用的一项基本措施,有利于进一步对土地的使用潜力进行挖掘。此次调查资料显示(表4),山东省西部地区现有的高标准农田面积最大,为43.97 hm2,其次为中部地区和东部地区,分别为26.15、21.59 hm2。这是因为西部地区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在农业方面的投入较大,对于高标准农田的建设也较为关注。
土地资源是一种有限的、固定的资源,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复垦是对土地资源的一种合理利用。近5年,中部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土地复垦工作,土地复垦面积为6.76 hm2,高出东部地区74%,高出西部地区72%,主要由于中部地区旧时对土地资源荒废或破坏的现象较东、西部地区多,导致近些年中部地区对土地资源的复垦率出现了明显的上升。
河道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整治相关的河道,可以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农用地的灌溉问题。近5年,中部地区的河道治理长度为667.82 m,比东部地区多治理240.27 m,比西部地区多治理32.62 m。随着人们对河道利用意识的增强,各地相继开展了河道治理的相关工作,中部地区降水条件一般,不如东部地区,因此格外重视对河道的治理及利用问题,致使中部地区河道治理长度最长,而西部地区在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提高。
表4 东中西部的土地资源整理差别
从生产路方面看,东部地区共有的生产路最长,为7 947.14 m,西部地区共有的生产路最短,为4 174.22 m,仅为东部地区的53%。并且,近5年东部地区新修或改造的生产路最多,为3 651.76 m,远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山东省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较早,总体上发展水平较高,对道路等基本设施的建设较为重视,所以生产路的修建里程较长,新修或改造等道路维护工作做得较多。
农用地的水利灌溉条件是提高土地利用率、保证农产品增收的重要条件之一。近5年中部地区新增或改造灌溉面积最少,仅为19.82 hm2,低于东部地区的33%,这主要是由于中部地区刚开始投入对河道、湖水等水资源的利用工作,起步较晚。
3.4 东中西部的美丽乡村建设差别
美丽乡村建设中村容村貌的建设也包含经济、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建设,是促使村庄由内而外“美丽”的一项重要举措,可通过一些外化的指标,从多方面入手对山东省东、中、西部地区进行差异性比较(表5)。
2018年,西部地区的粮食人均产量最多,为903.41 kg,其次是东部地区,为577.89 kg,中部地区最少,为444.65 kg;而在农民收入方面,2018年东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最多,为16 304.11元,西部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为东部地区的85%。主要原因有以下2个方面:一方面,由于西部地区以粮食种植为主,而东部地区沿海除粮食种植之外的其他产业也发展得较多,中部地区很多地市处于山区、丘陵地带,除种植粮食外,还种植了果树、苗木等高效经济作物,所以人均粮食产量呈现西部地区最多的现象;另一方面是因为东部地区产业类型多样,工资等收入高于西部地区,使得农民的人均收入水平出现一定的差异性。
在村民日常生活方面,东、中、西部地区村(社区)内能用上自来水的农户数量相差不大,分别为94.24、97.55、96.65户,各地也都在努力完善自来水用水的各项政策措施。但是各地区生活以燃气为主的农户平均数量不是很多,东部地区燃气使用率最高,可达57.34户,中部和西部地区较少,仅为47.76户和46.64户,可见农村居民以燃气为主的家庭还不多,很多家庭仍以传统的灶台生火的方式进行生活做饭。
在村庄的文化建设方面,村(社区)内图书馆(文化站)的数量不多,平均不到1个。健身文化广场平均数量较为合理,东部地区最多,为2.32个,其次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为1.73个和1.35个。由此可见,政府对于村(社区)内的文化建设重视不够,要进一步增强村庄的文化氛围,以拉近农村和城市之间的差距。所调查的村(社区)内对于幼儿入学教育方面做得较好,东、中、西部地区前3年的毛入园率分别达94.40%、94.90%和94.26%,均高于山东省2017年全省的毛入园率(85.01%),这主要得益于农村居民受教育意识的提升。
表5 东中西部的美丽乡村建设差别
在组织建设方面,从调查的数据中可以看出,村民在选举时的投票率也较高,东部和中部地区相差不大,分别为86.41%、86.06%,西部地区最少,为83.82%。说明3个地区在村民选举时的民众参与率较高,人们对于自我管理及参政议政的意愿还是处于较高水平。
在环境卫生方面,各村(社区)对于生活垃圾的处理都较为重视,东、中、西部地区村(社区)平均生活垃圾箱数量分别为47.56、59.63、55.99个。
3.5 东中西部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差别
田园综合体跨越了一二三产业,囊括了农业生产交易、田园休闲体验、乡村生态居住等多种功能,在有限的发展空间中,挖掘乡村发展的多种功能,以保障乡村地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核心,实现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
在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建设方面,各地区还是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差异,有的村庄尚未建设田园综合体,有的村庄已经建设的较为完备,发展水平参差不齐(表6)。调查发现,山东省的田园综合体建设东部地区发展得更快一些,其用于田园综合体建设的面积最大,为17.97 hm2,而中、西部地区的建设面积仅为东部地区的50%、30%。用于农业景观区、休闲聚集区和村社服务区的面积也是东部地区多于中、西部地区,但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充分参与和受益人数普遍不多,东部地区最多,为314.76人,中部地区为299.92人,西部地区为271.92人。近5年平均每年游客数也是东部地区最高,中、西部地区的游客数仅为东部地区的46%和26%。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山东省东部地区各地市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拥有良好的支撑田园综合体建设的资金支持及政策环境,并且东部地区的城市吸引力较强,旅游产业发展基础较好,拥有一定的旅游吸引力,也有利于田园综合体的发展。
表6 东中西部的田园综合体建设差别
4 结论及对策建议
4.1 结论
总体来看,山东省在乡村振兴的“五手”推进手段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在美丽乡村建设和田园综合体建设方面做得最好,中部地区在土地规模化经营和村庄布局调整方面做得最好,西部地区在土地资源整理方面做得最好。但总体来说,乡村振兴的水平呈由东向西递减的趋势,其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从土地规模化经营方面来看,各地区都在探索适应当地发展的土地规模化经营模式,总体来看,中部地区发展最好,其次是西部地区,最后是东部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在近5年的发展速度较快,发展效果较为显著。但是,目前省内东、中、西部各地区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较少,中部地区农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的数量最多,但平均也不到3个,还有待于进一步的发展。
从村庄布局调整方面来看,近5年,中部地区发展效果最为显著,优于西部和东部地区。由于有关政策的缺失,东、中、西部地区村(社区)进行规划编制的比重较低,不利于村庄今后长远的发展。在住房的拆迁或改造方面,中部地区改造的住房面积最多,明显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这也是对村民居住环境进行改进的重要举措。
从土地资源整理方面来看,总体上是西部地区发展最好,其次分别为中部和东部地区。由于东部地区发展较早,很多农业基础设施已经进行了完善,所以近5年在农业土地资源整理特别是高标准农田、土地复垦、河道治理等方面进行的改进与中、西部地区相比相对较少。山东省西部地区农村以农业种植为主,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面积最大,新增或改造的灌溉面积也是最大,明显高于东、中部地区。中部地区对土地资源也处于改进的过程中,在土地复垦和河道治理等方面,中部地区的治理数量明显高于东、西部地区。西部地区农业基础设施不够完善,道路的修建和维护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从美丽乡村建设方面来看,东、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成果有所不同。西部地区的粮食人均产量最高但农民人均纯收入最低,东部地区粮食人均产量较低但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这也说明了乡村在发展粮食种植的同时,也要促进其他产业的发展,以保障农民收入来源的多渠道。此外,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不能忘记其他方面的发展。目前,东部地区燃气的普及率高于中、西部地区,自来水的普及率低于中、西部地区,且自来水和燃气均未达到全部普及,农民的生活质量还有待提升。在毛入园率和选举村民投票率方面,各地区之间虽有差异但相差不大。中部地区图书馆(文化站)建设数量多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但是平均每村建设数量不到1个,建设覆盖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从田园综合体建设方面来看,山东省东部地区的田园综合体发展水平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无论是田园综合体的建设面积还是参与和受益人数,东部地区均领先于中、西部地区。田园综合体是提升农业的附加值,是促进各产业融合、多主体参与的重要载体。山东省已具有较为成熟的田园综合体规范性试点,各地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察是否适合引进田园综合体模式以促进当地发展。
4.2 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研究发现,在乡村振兴的“五手”推进手段方面均呈现出不同程度的区域差异性,本研究针对这些区域差别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在土地规模化经营方面,各村(社区)应积极探索适应村庄发展的土地规模化经营的模式举措,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明确土地产权,进行科学规范的土地流转及互换承包工作。此外,各级政府应制定积极的人才和企业引进政策,鼓励企业及高技术人才的加入,以带动农村的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加村民收入。
在村庄布局调整方面,各级政府应积极协助各村(社区)进行村庄布局调整及规划编制,根据当地地形、村落布局、基础设施等因素,制定独具特色、适宜当地发展的村庄规划编制,从长远视角入手,不可盲目合村并居。东部地区房屋质量总体上高于西部地区,但近些年西部地区住房改造或拆迁的户数并不是很多,各级村委政府需及时走访,了解村民的住房情况并及时上报,对于老旧、危险的房屋,应及时进行拆除或修整,防止危及村民的生命安全。
在土地资源整理方面,各地区不应仅把目光局限于土地上面,要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就要从水利、道路等多方面入手。西部地区近5年在高标准农田和土地灌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应积极总结经验,便于中、东部地区学习与借鉴。河水灌溉是农田灌溉的一种重要方式,各村(社区)要充分发挥区域内河道的作用,进行规范的河道治理及规划,保证灌溉水源的充足性。此外,中、西部地区应完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建设,修建高质量的村庄道路,满足村民生产与生活的需要。
在美丽乡村建设方面,各级政府应做好引领工作,中部地区应加强各村(社区)的文化建设力度,修建图书馆、阅览室等文化场所,提升农民素质,增强村庄的文化氛围。中、西部地区可以借鉴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积极引进外资,促进当地产业的发展,增加农业的附加值,使农民收入得以提升。
在田园综合体建设方面,山东省各地区普及建设力度还不够,有关部门应以朱家林示范村为样本,加强对田园综合体的宣传力度,鼓励有资源有条件的地区以发展田园综合体为载体,促进当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