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研究综述
——基于CiteSpace的可视化分析

2021-10-09刘民坤魏乾梅

湖北农业科学 2021年17期
关键词:发文旅游建设

刘民坤,魏乾梅

(广西大学商学院,南宁 530004)

自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一直呈衰败之势,中国先进适应分子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积极探索。20世纪20~30年代,农村与城市之间长期隐藏的尖锐矛盾激化,整个社会出现大动荡[1]。在此背景下,以梁漱溟、晏阳初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知识分子试图通过乡村建设挽救中国危亡[2],以乡村教育为起点,以复兴乡村社会为宗旨,由知识精英推进的大规模乡村建设运动[3]随着侵华战争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而以失败告终。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一九五六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四十条,但文化大革命中断了这一进程。改革开放以后,新乡村建设重新兴起,中共中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农村发展的政策,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等概念。进入21世纪,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和一系列“三农”新政策的实施推动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进程[4]。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乡村建设问题一直是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核心议题之一[5],乡村振兴战略实际上是对国内乡村建设运动的批判性继承与发扬[6]。

21世纪以前,中国关于乡村建设的学术研究多集中于对乡村建设运动实践和理论意义的探讨,而以乡村建设为主要研究内容的文献较少,到了21世纪,这方面的研究才逐渐多了起来。肖唐镖[7]对乡村建设的概念内涵进行了探讨,并指出乡村建设是在相对于城市的乡村地区进行的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诸方面在内的综合建设和发展;赵之枫[8]提出了乡村人居环境的建设构想;还有诸多学者从法学[9,10]、生态学[11,12]、艺术人类学[13]、经济学[14]等角度出发对乡村建设进行了研究。旅游业作为诞生在乡村、发展在乡村的新兴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着力点,也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核心发展观的有力诠释。乡村旅游业的合理开发可以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15],旅游型乡村建设确是一条助推乡村振兴之路[16]。截至目前,中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研究文献众多,却鲜有学者从该角度出发整理文献综述。基于此,本文借助CiteSpace软件对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关键词定量分析,对研究视角和焦点问题定性分析,以此为基础,揭示乡村建设中旅游研究的热点与研究方向,为从旅游视角研究乡村建设提供参考。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以中国知网(CNKI)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的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来源期刊作为数据源。该数据库收录了相关研究最核心、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通过研读已有文献可知,中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研究内容涉及较广,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提法,其中“三农”、城镇化、新农村建设、乡村振兴等均为乡村建设的重要研究内容。为了保证获取文献的全面性,以“主题=乡村建设并含旅游”或者“主题=乡村振兴并含旅游”或者“主题=城镇化并含旅游”或者“主题=三农并含旅游”为关键词进行高级检索,将时间跨度设为“不限-2020”年,得到文献1 651篇,手动剔除会议论坛、无作者文献及其他不相关文献后,最终得到有效文献1 415篇,检索时间为2021年1月8日。

1.2 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一款基于引文分析理论、使用网络算法将大量的文献数据转化为科学知识图谱的软件,能够使复杂的知识网络更加清晰并能显示科学发展新趋势和新动态,目前大部分学者使用CiteSpace的目的主要在于探测各个学科知识领域发展及其研究热点、前沿和趋势[17]。本文主要借助CiteSpace.5.7.R3软件对乡村建设中涉及旅游相关文献中的作者、机构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以此来分析有关中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研究。具体操作过程为:打开CiteSpace.5.7.R3软件的CNKI数据分析模块,统一设置时间跨度为“不限-2020”年,分别选择“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为网络节点类型,并根据不同的网络节点设置不同的阈值,进行可视化分析。

2 中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研究相关文献计量分析

2.1 文献年度分析

发文数量的变化可以较为直观地反映一个领域的研究情况,将发文数量整理成文献年度分布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以看出,中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研究整体发文数量呈上升趋势,2001—2012年发文数量增长较为平缓,2013—2018年发文数量处于快速增长阶段,2019年发文数量激增,2020年又有所回落。早期研究者多采用定性研究方法,探讨西部地区的城市化发展和“三农”问题,以及旅游与城市化的关系,这主要与2000年国务院提出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关。首篇文章发表于2001年,文章指出,旅游产业是具有比较优势的综合性、劳动密集型的服务性产业,发展旅游业可较大程度地改变人口城乡结构,优化产业部署,对建设城市、美化环境具有现实意义[18]。2005年10月中共中央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新思路,2006年被定为“中国乡村旅游年”;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将之确定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19];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建设美丽中国必须建设好美丽乡村。这些政策的相继出台吸引了众多学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2017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七大战略之一,足见党和国家对乡村建设、乡村振兴的高度重视。2019年正值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火热时期,同时也是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年,因此出现了发文数量激增的现象。2020年遭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发文数量有所回落。总的来说,中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研究与乡村的实际发展情况密切相关并紧跟国家政策。

2.2 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分析

作者或机构共现图谱能够反映出其在该领域的研究地位以及合作强度,在分析发文作者和发文机构时,统一设置时间切片(Year Per Slice)为1,选择每个时间分区中出现频次最高的50个数据,运用CiteSpace软件分别生成作者合作图谱和作者机构合作图谱。从发文作者(图2)来看,图谱中形成了节点106个,连线69条,网络密度为0.012 4,虽已形成较为稳定的合作团队,如以马耀峰、高楠、王琳艳和张新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以刘沛林、李伯华、戈大专等为核心的研究团队,以黄震方、曹芳东、王坤为代表的研究团队等。但从整体上来看,作者之间的合作较少,大部分作者都是以点状或以两点一线的形式分布,且发文量较少,尚未形成体系。根据赖普斯定律,发文量达到3篇及以上的为核心作者,该领域的核心作者共有16位,他们分别是麻学锋(14篇)、黄震方(11篇)、席建超(9篇)、刘沛林(8篇)、徐虹(7篇)、王彩彩(5篇)、马耀峰(4篇)、曹芳东(4篇)、马勇(4篇)、刘家明(4篇)、陈田(4篇)、高楠(3篇)、王琳艳(3篇)、张新成(3篇)、舒伯阳(3篇)和孙九霞(3篇)。其中黄震方、陆林、孙九霞等合作发表的论文《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被引次数居于首位,达490次。

从发文机构(图3)来看,网络密度为0.009 9,其中发文量最多的机构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41篇),其次是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19篇),其他发文量在10篇及以上的机构还有中国科学院大学(13篇)、衡阳师范学院城市与旅游学院(10篇)和吉首大学商学院(10篇)。网络图谱整体的中心性较差,其中中心性最强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仅为0.07,尚未达到0.1。说明各机构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合作,但整体合作强度较低,各机构的合作主要集中于同一地区内,只有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与多个地区有合作关系。从所处地理位置来看,该领域研究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江苏、湖北等较发达省(市)以及湖南、云南等乡村旅游资源较为的丰富省份,表明各地区研究能力与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和旅游资源丰富程度存在较大关系。

2.3 关键词分析

关键词能够反映文章的核心观点和主要内容,对中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研究相关文献的关键词进行分析,不仅可以了解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还可以了解其主题方向。将时间切片设置为1,阈值分别设置为(2,2,2)、(1,3,2)、(4,3,2),运用CiteSpace软件生成如图4所示的关键词聚类图谱,总共生成节点945个,2 550条连线,网络密度为0.005 7。从图4可以看出,散落的节点较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说明近年来中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研究焦点比较集中。通过聚类得到网络模块化(Modularity)的评价指标Q=0.300 8(大于0.3),网络同质性(Mean silhouette)的评价指标S=0.881 7(大于0.7),表明网络图谱结构显著且令人信服。由图4可以看到,中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研究领域可分为13个主要的集群,按内容类别划分可分为3个大类,聚类标签#0(新农村建设)、#3(新型城镇化)、#9(乡村振兴)是21世纪以来国家为促进乡村建设、实现乡村振兴出台的相关政策;聚类标签#4(旅游城镇化)、#5(发展模式)、#8(乡村旅游发展)、#12(旅游化)、#13(对策)是在乡村建设过程中旅游起促进作用的路径和方法;聚类标签#6(生态文明)、#11(土地利用)为该领域关注的重点研究内容。同时,对运行结果中的高频关键词进行整理和统计,如表1所示。对图4和表1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最终可以判断中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研究主要涵盖4个方面的内容:旅游与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乡村经济振兴、可持续发展、乡村治理与城乡发展。

3 中国乡村建设中旅游研究的主要内容

3.1 旅游与乡村建设之间的关系

部分学者认为旅游发展对乡村建设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房士林[20]指出农业商品率低,仅靠发展农业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和农村问题,合理发展农村旅游可缩小城乡差距,带动周边农村地区发展,提高这些地区的二三产业比重,加速其现代化进程。有学者认为乡村旅游具有发展潜力大、关联度高、带动力强、拉动内需明显的特点,发展乡村旅游,实施“以游助农”方略,能够提升农村核心竞争力,带动农民脱贫致富,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旅游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21,22]。银元等[23]根据“驱动力-状态-响应”模型,得出乡村旅游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响应逻辑是一个螺旋上升、层次推进的过程。刁宗广[24]认为,整合农业和旅游资源的乡村休闲旅游能够充分挖掘农业资源的旅游价值,将农业的生态环境、农村民俗文化和空间环境等无形资产转化为合理的经济收入,推动农村非农化,提高农民素质,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城乡二元对立和分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席建超等[25]研究了旅游村落苟各庄28年来聚落“三生”空间的重构过程,并指出这种空间重构过程和演进模式的基本出发点与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导向一致。麻学锋等[26]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和标准差椭圆法探究了张家界旅游企业空间成长对城镇空间形态的影响。

表1 2001—2020年中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研究高频关键词频次

还有部分学者认为旅游与乡村建设之间相辅相成,两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蒙睿等[27]提出乡村旅游的开展促进了西部城镇化的进程,而西部城镇化的进程又为发展乡村旅游开拓了空间,两者之间是作用与反作用的互动关系。王兆峰等[28]、高楠等[29]、李志龙[30]分别以张家界市、西安市、凤凰县为例,对旅游产业与城镇化、城市化和乡村振兴之间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两者之间具有耦合协调特征,是相互促进相互推动的关系。旅游对乡村建设的带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改善村容村貌,提高村民素质,促进乡村观念更新等方面;而乡村建设对乡村旅游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提供资金和政策支持、改善接待条件、提高管理水平等方面[31-33]。然而在实践过程中,旅游的不合理开发不仅会导致乡村生态环境和农业生态系统遭到破坏,还会侵蚀传统文化,导致传统文化和艺术的消亡[34,35],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阻碍中国乡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因此为促进两者协调发展,较大程度地发挥旅游对乡村建设的积极带动作用,出现了一系列模式、对策及路径研究[36-39]。

3.2 乡村经济振兴

乡村旅游是第一产业与第三产业结合的重要切入点,是继工业化发展之后的另一实现乡村经济振兴的绿色无烟发展道路,也是优化产业结构体系的重要途径,能够培育乡村经济发展新动能,转变乡村经济发展方式。陆林等[40]认为乡村旅游引导乡村经济振兴是乡村旅游要素融合效应、空间集聚效应和产业辐射效应共同聚合的结果,不仅能够加快资本、人才、信息、技术、管理等要素自由流动,促进农民“就地城镇化”,还能完善相关产业与服务配套措施,激活乡村经济造血功能,推动创新发展,同时培育乡村旅游新业态,打造复合型生态产业链条。郑耀星等[41]提出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对旅游信息进行“智慧化”的收集、处理和发布,各旅游利益相关者据此做出智慧化的决策,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也是一种新的旅游业态。陈宇等[42]、翁一峰[43]认为田园综合体作为现代乡村旅游新业态,能实现乡村三产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促进乡村统筹发展及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陈天富[44]通过分析河南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促进乡村旅游经济优化发展的对策建议。李莺莉等[45]认为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应实行生态化转型,这不仅符合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还可以妥善处理旅游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3.3 可持续发展

在中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研究中,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彻始终。早期乡村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环境问题。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学者们一直都很关注农村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仅体现在生态环境方面,还体现在乡村文化和利益分配方面。在生态环境方面,廖光萍[46]通过构建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2010—2016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邓谋优[47]分析了中国乡村旅游在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乡村旅游生态环境治理的对策建议;魏卫等[48]提出了低碳乡村旅游;董丽等[49]提出了低影响开发理念。在乡村文化方面,黄震方等[50]指出乡村文化是中华文化之根,是乡村旅游之魂,其文化价值决定着乡村的未来;王敏[51]认为乡村旅游的本质属于乡村文化范畴,保持乡村文化的纯真性和独特性是保证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尹振华[52]认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当加强农耕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和谐相融,提高其文化品位,进行亦农亦旅、农旅结合的复合性开发;刘沛林[53]认为新型城镇化要记住“乡愁”,既要保护好家乡的历史文化、历史记忆和人文精神,也要保留好这些地方文化基因,传承乡土文明。在利益分配方面,王红宝等[54]从田园综合体的内涵出发,分别分析了休闲主体、开发企业、当地政府、当地居民与村集体各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诉求和利益冲突,并构建了田园综合体核心利益相关者的共生机制。杨梅等[55]认为合理的旅游利益分配,不仅关系到农民群众最直接的利益问题,也关系到社会公平正义,还要考虑在特定的生命周期利益分配的变化和均衡。周智等[56]以云南大理古城周边地区为例,通过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旅游城镇化影响感知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应健全居民参与和利益分配机制以推进旅游城镇化的可持续发展。

3.4 乡村治理与城乡发展

乡村旅游是推动乡村治理重构的重要驱动力,既为乡村治理水平提升提供了契机,又催生了乡村治理水平提升的内在动力,能够提高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57,58]。农村空心化是近些年来中国乡村建设中出现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村劳动人口的大量流出,在某些地区出现土地撂荒现象,造成土地浪费和多重占用、农田管理缺失、公用设施配给困难、生活环境差、文化日益衰落等[59]。宋凡金等[60]认为乡村旅游开发在吸引农村青年劳动力、重新利用荒废土地、改善农村风貌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作用显著,应将发展乡村旅游纳入农村空心化治理规划中。徐虹等[61]认为农村贫困已经超越传统意义上的收入不足问题,是一个多层面、动态复杂的社会难题,乡村旅游多元化的价值功能与精准扶贫相契合,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张琰飞等[62]通过实地调查,从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机制、农户组织机制和利益联结机制等层面入手,针对“反公地悲剧”治理难题,提出要创新乡村产权体制,提升乡村经济组织协调能力,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优化乡村治理机制。刘长江[63]认为应贯彻落实德治、法治与自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全面推行村级重大事项民主决策与监督,保障村民参与管理的权利,着力构建乡村治理善治体系。

城市与乡村是一个有机体,只有二者可持续发展,才能相互支撑[64],新时期中国城乡发展面临区域城乡发展差异拉大、城乡环境问题突出等问题,亟需深化城乡发展转型体制机制改革,营造中国城乡平等、协调、一体发展的内生机制及外部环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65]。孙九霞等[66]认为旅游要素的介入,使得城乡之间互为目的地和客源地,有助于推动城乡平等“互哺”关系的构建,并实现城乡之间的“各美其美”和“美美与共”。王瑛[67]认为旅游业作为一种附加值很高的经济产业,是城乡统筹发展的关键因素,而促进乡村旅游的科学发展,政府必须有所作为。张瑾[68]基于城乡统筹发展背景,深刻解读了乡村旅游的价值、发展契机和发展策略。

4 研究评述

本文梳理了中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研究,并对发文数量、发文作者、发文机构和关键词进行了系统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从文献年度分析来看,中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研究最早出现在2001年,发文数量逐年增长并体现出明显的政策导向。从发文作者来看,虽已形成少数较为稳定的合作团队,但大部分学者间的联系较弱且发文量普遍偏少。从发文机构来看,各个机构在地域分布上较为分散,缺乏紧密的学术合作,其中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发文最多,影响力最大。从研究内容来看,对关键词聚类图谱、高频关键词及相关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梳理出中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研究内容主要涵盖旅游与乡村建设的相互关系研究、乡村经济振兴、可持续发展、乡村治理与城乡发展4个方面。

中国乡村建设中的旅游研究内容已相当丰富,包含了从理论到实践方面的内容,对引导乡村地区旅游业态发展、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和促进乡村地区综合发展等都具有积极意义。该领域的学者主要立足于乡村发展和旅游发展两方面内容,紧跟国家政策和乡村发展的现实需要,因此其研究内容侧重于传统文化与自然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建设与绿色发展,强调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经济、环境、文化等的综合提升。

然而,现有研究也存在一些薄弱之处。①在乡村旅游概念和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较少,尚未形成统一认识。该研究领域属于乡村建设与旅游的结合部分,其自身基础理论十分缺乏,亟需构建一个相对统一的理论体系。②旅游助力乡村建设的逻辑机理和动力机制还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现有研究主要从宏观层面出发,阐述旅游对乡村经济、产业、社会、环境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但具体如何促进,其中的逻辑机理和驱动机制如何,仍需进一步研究。③中国乡村地域辽阔,气温气候、自然景观、文化习俗、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差异造就了乡村类型的复杂性,中国乡村存在哪些不同的地域类型,旅游助力乡村建设有哪些,旅游发展在乡村建设中的定位,不同发展模式下的角色定位是否存在差别,这些都是今后研究中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猜你喜欢

发文旅游建设
10条具体举措! 山东发文做好返乡留乡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校园拾趣
爷孙趣事
以牙还牙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