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背景下古村落适应性保护与振兴研究
——以广东从化份田村为例
2021-10-09唐娇,寻轶,刘怿
唐 娇,寻 轶,刘 怿
(广东工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广州 510090)
1 古村落的概念及特点
古村落是由社会、文化、经济等社会生活系统的总和相互联系构成的稳定体系,多指建村于民国以前,村落本身保留有较多的历史遗存,而村落本身的选址和村落内的建筑环境、建筑风貌未有大的变动,至今仍能为人服务,具有独特的民俗民风和鲜明的地方特色的物质载体[1]。
位于广东省从化区吕田镇的古村落份田村,地处丘陵山岗地带,面积21 km2。整个村落背山面水,自然景观优美,份田村因常年水田蒸腾、雾气弥漫,清代乾隆年间已有“份田”之称(图1)。整个古村基础保存完好,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传统客家围屋建筑形态(图2),以及拜祭祖先、宗族议事等丰富的民俗文化,使其成为从化重要的乡村文化保护区之一,同时,份田村也是重点实施乡村振兴的古村之一。
2 古村落适应性保护与振兴
适应性设计(Adaptability Design)概念起初源于建筑设计与产品设计的范畴,是指在现状基本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利用环境中的有利因素,改善不利因素,进行局部的修改,修改部分与其他组成部分保持融洽的动态平衡[2]。“适应性”相关理论也逐渐运用到在古村落的保护和振兴当中,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现如今,面对中国古村落保护和振兴模式与方法不尽相同的背景下,本文所提出的“适应性”是一种寻求更为切实可行的、因地制宜的保护与振兴的思路与方法,强调在古村落发展过程中,从多维整体环境发展的角度,在保留自身对原有村落格局的尊重与发挥乡村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关注古村落村民及其周边生活环境,其中包括村落自然环境保护、人文建筑环境修缮、民俗文化环境延续、古村经济环境复苏等,尊重地方历史,从而保护和延续本土文化、振兴地方经济,促进古村落与城市的和谐发展。
3 份田村的发展现状及问题
3.1 份田村发展概况
份田村是典型的客家村落,环境位置优越,风景优美。村前有溪流与风水塘,后有风水林,巷道穿插其中,基础风貌完整。作为目前广东从化特色的客家古村,经过几百年的发展,村里的历史建筑相对保存完好,现存的祠堂、两堂四横一围的民居建筑杠屋等都反映出份田村特有的传统文化。为了保护古村现有的资源,份田村所在的广东从化一直高度重视并大力提倡利用本地优良的生态自然环境,对份田村的保护与振兴进行整体规划,避免大拆大建,并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对份田村基础设施进行修建。但由于大量村民离家打工,民居遗弃、村落空心化严重,地方保护体制不健全等诸多因素影响,结合份田村的实际情况实施适应性保护与振兴一直没有得以完全实现,破坏程度严重,经济发展仍然比较滞后。
3.2 城市化背景下份田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份田村作为广东从化一个极具特色的城郊客家古村落,在现今大力提倡乡村振兴大背景下而被保护发展,但相对于周边城市和村落,其总体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总结其问题总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2.1 村落空心化严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2%增长到2009年的46.60%[3],在城市不断发展逐渐向周边乡村扩展的同时,传统乡村却经历着衰败与空心化。20世纪80年代后期,份田村的土地不得再进行扩建,到20世纪90年代村内有大部分的人家搬往城市(广州、从化市区),乡村幼儿园和小学被停办,年轻村民离开村子选择外出工作,孩子们选择离村上学,因此村内人口从200多户减少至数十户人家,原本的村落生活在逐渐消失。村内目前大部分为老龄人,村落空心化非常严重。
3.2.2 自然环境利用率低 相对城市环境,份田村周边水系环绕,随处可见大面积的稻田,高山番薯种植,砂糖橘园、李子园、桃园以及漫山遍野的竹林、杉林等自然资源丰富,环境十分优美。现如今由于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份田村部分水域被污染,特别是杠屋前的特色风水潭,水色呈脏绿色,一到夏天,滋生蚊虫并发出臭味。份田村村前健壮、茂密的竹林,成为份田村标志性的特色自然景观,但由于村民保护和利用自然资源的意识薄弱,只是搭建了简易的休息平台,没有真正地挖掘竹林特色。
3.2.3 传统建筑现况堪忧 份田村传统民居建筑空置、荒废现象普遍,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围屋和杠屋,因无人居住照看,整栋建筑斑驳破旧,室内空间阴暗潮湿,随意堆置大量废弃杂物。此外,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传统建筑也遭到废弃,如古村学堂书屋,因村内小学停办,长久未使用,又因缺乏维护,整栋建筑面临倒塌的危险。受城市现代建筑的影响,部分村民拆毁传统建筑,改建、重建的现象普遍,大大破坏了古村原有的传统风貌。
3.2.4 产业结构面临调整 份田村主要以传统农业和砂糖橘、李子等水果种植业为主要经济来源。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实施,份田村与城市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目前,一方面,外来城市人口不断流入份田村,作为旅游者感受古村气息;另一方面,份田村村委会计划充分利用古村生态优美的特点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协助镇引入生命谷养生保健度假区项目,大力发展生态旅游[4],让村民作为古村旅游发展的参与者和服务者。以上现象和措施,使得旅游业必将成为份田村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同时,发展生态旅游过程中,如果对份田村原本农耕业、果林业等内部产业结构的独特性不予考虑,这不仅使乡村原有的传统种植文化逐渐流失,且使地方文化逐渐变得通俗化、单一化,不利于对乡土文化的保护与振兴。
3.2.5 民俗文化受到侵蚀 份田村当地民俗文化丰富,每年大年初一,村民在祖屋祭拜祖先,宰大猪,做美食,其中当地豆腐、腊肉尤其有名。此外,份田村盛产竹,村里竹林遍布,竹子粗壮高大,当地老一辈村民大多都精通竹编手工艺,村内随处可见用竹子编制的农具和生活用具,传统、实用又美观。但是,由于城市快速的发展,当地人们对现代生活的向往,以及稻田、果园收入水平不高,份田村大部分村民都选择外出务工,原有热闹的村落文化活动也在逐渐消失,传统竹编工艺出现无人继承的局面。
4 城市化背景下古村落适应性保护和振兴的途径
古村落的保护与振兴必须是适应性的,结合现代城市发展需求,遵循自然生态、延续民俗文化、保护和适当修缮传统建筑的前提下发展古村经济,对村落空间整体规划,对建筑空间功能适当设计优化,使之满足现代生活的需求,实现古村新的价值,从而激活古村[5]。
4.1 历史风貌的适应性整体保护
份田村作为典型的客家古村,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左青龙(溪流),右白虎(街巷),前朱雀(风水塘),后玄武(风水林)”独特的村落布局。现如今,由于古村周边城市的快速发展,村落内部与外部交通道路的连接,村民改建传统建筑或修建新建筑的现象普遍,古村自然的原始风貌特征遭到明显破坏,因此在整治村落环境时,必须适应古村自身原有环境特点,实施有针对性的保护和振兴。份田村村前环绕水系,风水潭作为当地稻田、果林等地方经济种植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结合现代的水体治理技术,对份田村水网进行保护,对风水潭污染进行治理,使客家自然水景观重新回归。份田村整个古村落建筑群以杠屋为中心,形成明显的对称布局并向两边延伸。但随着现代生活的发展,新建的几栋新楼房伫立在村落中,与传统的建筑显得格格不入。因此,为整体性地保存好份田村古朴的传统历史风貌,对老旧建筑进行适当修缮,对新建筑重点重新设计并改造,在以统一色调为前提下,在视觉上和实质性的修缮中通过连续性的形式来统一古村的整体风貌,让客家古村原有历史风貌得以延续,呈现原真性。
4.2 建筑的适应性修缮与改造
古村落中的所有传统建筑,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历史魅力和建筑特色,对于古村落的适应性保护与振兴,传统建筑的适当修缮和改造是其中重要的环节。传统建筑是重要的物质空间,同时也是传播地域文化的精神空间,其实质是传承中国传统人居生活中居住与游憩的本真之美。尊重乡村传统风貌,适应建筑特色,避免大拆大建,注重建筑表面修复的同时,更加重视传统建筑的有机更新[6],这也是乡村建设适应性设计的基本要求。结合份田村不同的建筑类型和历史文化价值,进行适应性的保护与振兴。在份田村中心区域,用来抵抗外敌和自然灾害,象征家族团结,增强凝聚力的公共建筑客家围屋,历史文化价值独特,因此,采用原地保存、修旧如旧是基本的保护原则,同时,适当利用围屋原有室内空间,对其功能置换,在保证村民举行活动空间的同时设置村史展示馆、竹工艺展示区、艺术工作室、主题餐厅等,使其成为适应现代生活交流、传播村内文化的公共场所;而对于份田村目前大量空置、废弃的传统民居,在充分保留建筑原有空间、材质等特色上,解决其潮湿、阴暗、破旧等弊端,对空间环境实施微改造,增强环境和建筑的舒适度,建设具有客家风情的乡舍客房;份田村学堂书屋因学校停办而长久未使用,利用空间设置书吧,赋予古村落空间新的功能和意义。
4.3 非物质传统文化的适应性传承保护
传统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传统文化共同构成了古村落的文化特点,古村落的适应保护与振兴,除了重视物质文化的保护与改造,还必须适应城市文化和现代生活特点,从多角度、多形式振兴古村落的非物质传统文化。份田村虽然整体环境相对偏僻,但在历史发展中逐渐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的传统礼仪节庆,村民讲究家庭伦理、注重社交礼仪、节庆习俗等,至今保留着很多传统的传统礼仪节庆。比如每年传统时节,农历三月初三的北帝诞,当地居民都会自发组织活动,举办庆典活动,敲锣打鼓,欢聚一堂;端午节期间,村民制作美食,与相邻村落“邀约探亲”等,体现了村民重视家族团结,特别是礼教与血缘亲情,以其特定的方式关联着客家人的人际交往。在城市化发展的大潮中,保护当地的民俗活动,延续村民原有的生活方式,不能因为现代文化冲击而让传统民俗文化被淡忘。对传统礼仪节庆的保护,可与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结合起来,如恢复传统的中秋放孔明灯、庙会等节庆活动,引入粤剧表演艺术,丰富节庆内容,突出份田村个性化,形成自身文化品牌。客家一直以美食品种多,味道美而著称,份田村作为客家古村,发展美食文化和开发美食资源,开展美食节,游客参与其中,在村民指导下感受美食制作流程,品尝美食,必将吸引大量的游客前往。同时,考虑将美食节元素融入古村的重大节日中,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古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4.4 经济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转型
城市化进程过程中,古村落发展形成的原有的经济产业结构不能适应现有经济发展的形式,村民的生活需求无法得到满足。份田村地理位置独特,砂糖橘、李子等果园种植和稻田农作物为主要经济产业,但因为大多数村民选择常年外出务工,份田村的传统产业已经不再是村民的主要经济依靠,留在村内的村民虽仍以种植为生,也只能满足基本的生活需求,很难形成稳定的村落产业模式,这也导致古村的经济发展一直比较滞后。古村落要发展,就必须适应现有产业特点,进行有效转型。可以依托份田村客家古村特色资源条件,由地方政府牵头,打造一个原汁原味适合于广大市民休闲、旅游、度假的高品质都市近郊乡村精品生态文化体验地,同时开发有纪念意义的旅游文化产品的新产业形式。份田村遍布竹林,竹子高而密,可以踏青形式设置天然竹林氧吧;村前有大片稻田,每年稻谷成熟收割季节,可让游客参与其中,体会收获的乐趣,同时,设置“稻草人文化节”活动,将收割后留下的稻草进行再利用,不仅给乡村旅游增加自己的特色,同时在稻草人的制作与开发中充分利用民间工艺技术,从而传播村落富有特色的民间文化;份田村村内的水系,在充分保证河流水质干净的前提下,在此设置捕鱼区,开展抓泥鳅、抓螃蟹等活动,让游客感受自然的乐趣,体会古村生活。这样一来,在保证份田村原有产业继续发展的同时,可形成多种产业的共同发展,从而形成稳定的产业结构,增加村民收入,发展古村经济。
5 小结
古村落是先辈们卓越的建造智慧的历史见证,是乡村历史文脉的延续,其蕴含的独有的文化环境气息、独特的民居建筑空间和深厚的地方传统思想,为中国的乡村振兴提供了特色基础。未来古村落建设,一方面,要对古村落进行适应性保护,应该重视地方的人本主义精神,改善古村村民的生活环境,避免古村因为单一的保护而停滞不前。另一方面,协调好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坚持“适应性”振兴为原则,合理妥善解决好环境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关系,最终实现古村落在城市化建设大潮中保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传统特色、民俗文化,同时适应乡村现代化的可持续发展,实现古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