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籼稻小苗机插技术研究

2021-10-09龙瑞平冷升璨赵丽娟尹娇杨久李贵勇夏琼梅朱海平张玉屏杨从党

中国稻米 2021年5期
关键词:基本苗播种量小苗

龙瑞平 冷升璨 赵丽娟 尹娇 杨久 李贵勇 夏琼梅 朱海平 张玉屏 杨从党*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粮食作物研究所,昆明650205;2云南省德宏州芒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云南 芒市678400;3中国水稻研究所,杭州311400;第一作者:lrp725@126.com;*通讯作者:cnrrizyp@163.com;yangcd2005@163.com)

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从事水稻生产的劳动力数量大幅下降,水稻生产从小规模散户生产向大面积规模化生产转变,需要不断提升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水平[1]。推进以机插秧为主的水稻机械化高产栽培技术,对于促进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稳定我国水稻种植面积,提高水稻单产,保障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2-3]。但目前推广的常规机插秧技术仍存在着育秧成本高的问题,包括育秧用材料、人工费成本居高不下并呈不断增高的趋势,降低机插水稻育秧成本成为当务之急。水稻密播小苗机插技术主要指在育苗阶段增加单盘播种量,插秧阶段减小取秧块面积,实现减少育秧盘数量而不减秧苗总量,因此育秧用的床土、秧地面积得以减少,相关的育苗播种、秧块搬运、机插时的加苗时间也缩短了,有明显省工节本效果[4]。该技术在我国江苏等地已经开展了相关试验,是下一步值得推广的水稻育插秧新技术[5]。为探索水稻密播小苗机插技术在云南省籼稻区的适应性,笔者在云南芒市开展了相关生产性试验,重点考查栽插质量、栽插后水稻生长情况、产量等,为该技术在云南省的推广提供依据和支持。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于2019年在云南省德宏州芒市芒赛村进行,品种为当地主栽品种吉优716,千粒重28 g,全生育期155 d。

1.2 试验设计

试验设置2个播种量处理:T1,160 g/盘(干谷);T2,180 g/盘(干谷)。每667 m2用秧均为6盘。另设1个对照:CK,播种量70 g,常规秧龄移栽,每667 m2用秧15盘。各处理不设定具体移栽秧龄,待各处理根系完全盘起,提起不散苗移栽。

试验统一采用规格为60 cm×30 cm的标准硬质秧盘进行育秧。育秧土由水稻专用育秧基质和当地黄土混合而成,采用全自动水稻育秧流水线进行播种。育秧方式采用可控温、湿度暗化室进行叠盘暗化催芽,完成催芽后移至温室大棚进行管理。于5月14日播种,T1、T2处理于5月23日移栽(秧龄9 d),CK于5月29日移栽(秧龄为15 d)。采用久保田2ZGQ-6B(NSPU-68CM)水稻插秧机进行栽插,栽插规格19 cm×30 cm,每667 m2插11 696丛,小苗处理取秧面积(横向×纵向)为1.07 cm×0.8 cm,即每盘抓取1 885次,CK取秧面积为1.4 cm×1.5 cm,即每盘抓取773次。每个处理种植面积667 m2以上,不设重复。水肥按当地常规方法进行管理。各处理具体设计见表1。

表1 各处理设计指标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1.3.1 秧苗素质

移栽前每个处理取30株,分别用长宽系数法测秧苗叶面积,用尺子量秧苗的株高、最长根长、茎基宽,数秧苗的根数和叶龄,3次重复。每个处理取30株秧苗,以10株一组分成3组,剪去秧根后置于清水中培养5 d,数大于5 mm的根数记作秧苗发根力。

1.3.2 栽插质量

每处理机插后随机选取3个点,每个点50丛,调查每丛机插苗数和缺丛数,记作基本苗数和缺丛率。

1.3.3 分蘖动态

机插后每处理随机选取3个点,每个点选20丛,每隔7 d调查1次分蘖,直至齐穗。

1.3.4 产量

成熟期每个处理随机选取3个点,每个点选20丛,调查有效穗数,根据调查的有效穗选取有代表性植株9丛,考查水稻的穗粒数、结实率和粒重,计算理论产量。各处理实收称重,用谷物水分测量仪(PM-8188 New)测定稻谷水分含量,折算成13.5%标准含水量,计作各处理的实际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密播小苗机插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从表2可以看出,除根长和发根力外,T1、T2处理的其他秧苗素质指标均显著低于CK;小苗移栽条件下,播种量大秧苗的10株叶面积、株高、叶龄和发根力小、根长长,其中叶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移栽时3个处理中株高最小的是T2处理,为11.50 cm,基本达到机插要求的最小株高。

表2 各处理移栽时的秧苗素质

2.2 密播小苗对缺丛率和基本苗数的影响

从图1可以看出,T1和T2处理的缺丛率和丛基本苗分别为18.52%、20.42%和2.48苗、2.68苗,显著大于CK的7.2%和1.83苗。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缺丛率和丛基本苗数呈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密播小苗处理的实际基本苗数与设计的理论基本苗数差异不大,CK明显低于设计的理论值。

图1 密播小苗机插水稻的缺丛率和丛基本苗数

2.3 密播小苗机插对水稻茎蘖数的影响

从表3可以看出,各处理在移栽后20 d分蘖就达到有效分蘖数的80%以上,在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茎蘖数已经超过了有效穗数。整个生育期T1、T2处理的茎蘖数均高于CK,但成穗率显著低于CK。从表3可以看出,与T1处理相比,T2处理水稻高峰苗期茎蘖数要低,但差异不显著,而有效穗和成穗率显著要高。

表3 密播小苗机插水稻茎蘖动态

2.4 密播小苗机插对水稻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从表4可以看出,T1、T2处理的产量都高于CK,分别增产9.0%和6.6%。从产量构成来看,与CK相比,T1、T2处理有效穗数显著要高,并且随着播种量的增加,有效穗数增加,但是穗粒数却呈显著下降趋势。T1、T2处理的颖花量均高于CK,随着播种量增加,颖花量呈增加趋势,但差异不显著。

表4 密播小苗机插水稻产量与产量构成

3 讨论与结论

播种量是影响机插秧苗群体素质和个体素质的重要因素。关于最佳播种量,不同研究者结论存在差异[6-9]。合理的播种量应以产量作为导向,由设计大田基本苗数及种子发芽率、千粒重、成苗率和秧龄等确定[10]。本研究中的T1和T2处理设计的理论基本苗数与CK相近,说明从理论上是可行的。一般而言,随着播种量的增加,秧苗成毯性提高,但秧苗处于密生环境中,通风透光性差,随着秧苗的生长,秧苗素质下降,直接影响了移栽后在田间的生长发育[11-12]。因此,本研究将秧苗的秧龄缩短至9 d,以减小密播对秧苗的影响。但缩短秧龄通常会造成秧苗素质下降,达不到机插要求,根据GB/T20864-2007《水稻插秧机技术条件》,合格的机插秧苗株高应在10~25 cm,机插时缺丛率应控制在5%以内。从本研究结果来看,T1和T2处理在移栽时的株高均大于10 cm,已经符合机插标准,这主要是因为本研究采用了优质育秧基质,实行工厂化叠盘暗化出苗育秧方式,保证了秧苗整齐,加上成苗期间当地气温较高,秧苗生长迅速,所以9 d秧龄的秧苗株高也基本达到机插标准。但在栽插时T1和T2处理缺丛率大幅超出5%的机插标准,这主要是大田泥块较杂、田面不平整造成的。然而T1和T2处理在缺丛率分别达到18.52%和20.42%的情况下,其最终产量还高于CK,这是因为T1和T2处理的实际基本苗数要高于CK,同时小苗移栽使得水稻的分蘖叶位增加,分蘖能力强于大苗,在田间缺丛附近秧苗生长空间大,分蘖所受的群体竞争小,成活率高,弥补了缺丛带来的损失,所以产量比CK高。

综上所述,密播小苗机插技术(T1)在用种量比对照减少8.57%,每667 m2用秧盘数比对照减少60%情况下,产量比对照增加了9.0%,节本增效明显,可为机插水稻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但从本研究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发现,要采用该技术,一是要有较高的育秧水平,要求播种均匀、出苗整齐,能在较短时间内育出适合机插的秧苗;二是整田要求高,要求移栽时田间无秸秆杂草、田面平整、土壤细腻、沉实度适中。此外,该技术在云南省属于首次尝试,更多的不同播种量、不同秧龄的密播小苗机插对水稻有何影响,以及相应最佳施肥措施和配套的插秧机等等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基本苗播种量小苗
不想毕业的裘小苗
不同区域小麦播量优化试验研究
2019—2020 年度固始县优质小麦播种量优化试验总结
2019—2020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2019—2020 年度优质小麦不同播种量试验
小宇一声喊
守信
守信
小麦新品种浚麦k8最佳播量研究
小麦播种密度对籽粒主要品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