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百年恰风华的青春赞歌碗碗腔现代剧《骄杨之恋》创作谈
2021-10-09撰文李瑜
撰文/李瑜
福湘女中朝气蓬勃的青年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一代伟人毛泽东挚爱的“骄杨”,如璀璨的流星划过天际,将年轻的生命奉献给了她和爱人的共同信仰。以革命烈士杨开慧的故事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不胜枚举,其中不乏经典之作。然而用碗碗腔来呈现当下青年与百年前正青春的革命者的艺术对望,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
杨开慧,190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县清泰乡板仓(今开慧镇开慧村)。父亲杨昌济是一位思想进步的学者、教育家。1913年,杨开慧随父亲迁往长沙,并在那里认识毛泽东。1920年冬,杨开慧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成为湖南第一批团员。同年,她和毛泽东在长沙举行了简朴的婚礼,结为革命伴侣。1922年,杨开慧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按照党的八七会议指示领导湘赣边界秋收起义,杨开慧带着3个孩子回到长沙板仓开展地下斗争。1930年10月,杨开慧被捕。敌人逼问毛泽东的去向,要她公开宣布与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杨开慧坚定地说:“牺牲我小,成功我大”“要我和毛泽东脱离夫妻关系,除非海枯石烂!”1930年11月14日,杨开慧就义于长沙浏阳门外识字岭,年仅29岁。
“虽然已有不少同题材的优秀作品立在舞台上,我们仍选择创作碗碗腔《骄杨之恋》。”杨开慧饰演者、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介绍了碗碗腔《骄阳之恋》的创作初衷,“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间节点,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作为党领导下成立的第一个红色戏曲团体,有责任、有义务做好红色革命题材的创作。杨开慧的故事有广泛的群众基础,通过艺术手法呈现,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
怎样不落入同质化、套路化、标签化的创作泥潭,怎样赋予作品思想与艺术的独特气质,成为拥有高辨识度、经得住观众和时间检验的剧目,是摆在主创团队面前的一个大课题。通过反复比对研讨同题材剧目,主创团队心目中那个“不一样”的杨开慧渐渐浮现出来。“要为革命者的理想和爱情唱一首赞歌,一首百年仍是风华正茂的青春赞歌!”编剧王建平通过大量走访,查阅历史资料,力图还原出一个普通的女性共产党员,她是母亲是妻子也是女儿,是一个有血有肉有信仰也有柔情的独立女性。她对丈夫爱恋,对孩子慈爱,对母亲依恋,对土地眷恋。以杨开慧19岁的少女时期到29岁英勇就义这10年间的关键事件为故事线索,从求学时期与青年毛泽东相知相爱结成伴侣,到毅然离家投入轰轰烈烈的革命洪流,再到被捕入狱历经百般折磨始终英勇不屈,直至壮烈牺牲,让观众循着人物认识自我、寻求自我、实现自我,舍身忘我的成长轨迹,去体会革命先烈对理想信仰的崇高追求。杨开慧牺牲的时候,匍匐在大地上,唱出了“大地啊,母亲,让女儿融入你的怀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时的杨开慧已经不仅仅是妻子,是一名普通的党员,更是一位经历了革命洗礼成熟了的战士。她不再作为伟人背后的故事出现,而是一位在五四运动中自我觉醒的青年,一个从小爱到大爱、从小我到大我不断成长和成熟的新青年。“这就是《骄杨之恋》想要塑造的‘不一样’的杨开慧。”总导演查明哲说。
为了保护孩子、保全丈夫和共同的追求与事业,杨开慧毅然选择牺牲自我
大量对白展示正反两派人物心理的深层斗争
“忠魂之舞”舞出革命者的悲壮与豪迈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
写意和诗化是该剧创作的独到之处。总导演提炼出“骄阳之灵”这一人物精神世界的外化形象,与“点式”叙述线并行,为诗意表达找到出口。“青春之舞”“春情之舞”“炼狱之舞”“忠魂之舞”,运用现代舞蹈和传统戏曲相结合的戏剧美学,外化杨开慧的精神世界。用本我与灵魂的对话,来探寻人物成长的心路历程。诗歌的引入也成为推动剧情发展的一条暗线。《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学生时代的杨开慧日后走上革命道路做了情与理的铺垫,《橘颂》《沁园春.长沙》颂出杨开慧爱恋中的心声,面对叛徒和军阀刽子手的逼供,《自由与爱情》化作她的铮铮誓言。
《骄杨之恋》使用了机械转台、高低错落的青石台阶和拱桥,凸显了湘湖大地的自然环境,小桥、渡口、湖面荡舟,运用舞台美学营造极富诗意的意境美。“转台从时空上来说是抽象的,中性的;从理念上来说,它吸取了戏曲走圆场的经验,场景切换轻轻一转,就能实现自然流畅的时空转换。”舞美设计罗江涛说。故事徐徐展开,剧中人物渐次出场。每个人物都有思辨,都有视角,都在成长,都在改变。他们在思辨中探寻生命的价值,不断坚定理想与信仰,这些可知、可感的人物群像共同为杨开慧的生命谱写了一曲绚丽的赞歌。
碗碗腔是国家级非遗剧种,有很多优秀的传统剧目,比如《金琬钗》《杨贵妃》《红色娘子军》等。“碗碗腔清新雅致、委婉细腻,更适合表现女性的情感戏。”该剧作曲聂四季说。因此从音乐上讲,碗碗腔十分契合杨开慧这一女性题材,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人物的丰富情感,营造委婉缠绵的音乐氛围。作曲党中田将湖南民歌元素融入到碗碗腔的音乐体系之中,创作插曲《傻俊角》,来描绘杨开慧和毛泽东的爱情,又象征着杨开慧对祖国的眷恋,即统一于全剧整体风格又不失地域特色。坚守碗碗腔的旋律,保留碗碗腔的音乐传统,进行合情合理地突破创新,最终让大气恢宏与细腻委婉并存于《骄杨之恋》的音乐之中。“碗碗腔是一个小剧种,没有完全流传开,如果这部原创大戏能够成功,那么碗碗腔也将重新回到观众的视野,这对剧种的传承和发展是十分有价值的。我相信碗碗腔《骄杨之恋》不会让观众失望。”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院长李梅说。
(剧照由陕西省戏曲研究院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