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州鸡面
2021-10-09摄影报道李瑜
摄影报道/李瑜
汤清味浓,营养丰富
《红楼梦》里刘姥姥得遇宴饮大观园的机会,吃得极细致的一道菜恐怕就是茄鲞了。刘姥姥第一次吃得急,第二次品得细,只说“虽有一点茄子香,只是还不像是茄子。”凤姐儿便难得兴致地将这道菜的做法描述了一番:“才下来的茄子把皮刨了,只要净肉,切成碎丁子,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脯子肉并香菌、新笋、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这一段描述当是贵族家庭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一个注脚了。这道“要十来只鸡来配它”的菜肴,对当时的普通百姓来讲,也只有像刘姥姥一样“摇头吐舌”的份儿。
乾州鸡面,奇思巧做,制法精妙(资料图)
陕西官府菜技艺传承人郑新民和他的徒弟刘军
时光流转,旧时王谢堂前之燕,如今早已飞入了寻常百姓家。一道有着1300多年历史的陕西官府菜——乾州鸡面就是极好的佐证。官府菜顾名思义当是旧时官宦阶层府邸置宴时制作的菜肴。陕西官府菜,源于周,兴盛于汉、唐,经宋、元、明、清不断演化发展,至民国时期,由陕西蓝田一代名厨李芹溪先生发掘整理,从而形成体系,历经三代大厨传承至今。陕西官府菜品类过百,其选材之精,用料之广,工序之繁,构思之巧堪称精品陕菜的典范,曾经却鲜少机会出现在大众视野。直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改革开放推动经济社会飞速发展,陕西商业和旅游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好时机,陕西官府菜重整旗鼓,顺势而为,走向了振兴之路。经几代大厨挖掘、整理、恢复、创新,现代的陕西官府菜既保留了古典饮食文化的精髓,又融汇了现代烹饪技法的创新。其制作技艺也列入了陕西省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华丽典雅的外观,淡而不薄的风味,成为八方食客品味十三朝古都悠悠历史时的绝佳搭配。
再说这乾州鸡面,当解作食鸡不见鸡,似面又非面。乾州鸡面相传起源于咸阳市的乾县,这里是闻名中外的乾陵即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合葬墓所在地。相传女皇武则天曾赴乾陵监督工程进展,当地厨师为取悦龙颜,别出心裁创制了这道美食:取活鸡宰杀,不必褪毛,趁热快速取出鸡脯肉,用刀背锤砸成肉泥,上下裹上淀粉,擀制成片状,放入沸水中汆熟,切成细条,谓之“鸡面”。
如今的乾州鸡面经陕菜特级烹饪大师、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官府菜技艺传承人郑新民改良,从制作工艺到外形和口感皆有相当提升。郑新民曾应中国烹饪协会邀请,代表西北地区,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上,为来自世界各地30多个国家的代表队现场表演乾州鸡面等菜肴的烹饪技艺,获特技表演奖。第五届中国烹饪世界大赛上,乾州鸡面又以团体金奖和个人金牌的瞩目成绩,惊艳全场。
这道频登世界烹饪大舞台的乾州鸡面究竟妙在何处,还得从熬制一锅高汤说起。将老母鸡、老鸭、猪肘子、猪排骨熬煮7、8个小时,得到浓香扑鼻的肉汤,这肉汤只能算作初制。将鸡肉蓉投入滤出煮沸的汤中,搅拌熬煮,待鸡肉结成网状,将汤中杂质吸附干净后再滤出清汤,此汤色清如水,质能胶口,方能用于“鸡面”。改良后的“鸡面”无需加入淀粉,直接以鸡脯肉蓉加蛋清,高速搅拌后放入可经高温烹煮的食物保鲜袋中,擀成薄面片状,投入沸水定型,后切成条,盛于碗内,再浇入清汤,这道乾州鸡面才算完成。外在清新淡雅,内则大有乾坤,让领略到其美味的食客无不惊叹称奇。“鸡面”韧而不柴,汤营养丰富,有温中益气、补虚填精、健脾胃、活血脉、强筋骨的功效。为了满足食客口味的多样化,乾州鸡面还推出了羊肚菌、松茸、蟹黄等不同口味,“鸡面”造型也不断出新。
乾州鸡面到底算不算官府菜,曾一度出现争议,但从其精烹细做的手法来看,则完全传承了陕西官府菜的优秀基因,可以说是名副其实的经典陕菜。
人们品味美食的同时也在品味美食文化
乾陵陪葬墓永泰公主墓壁画宴饮图(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