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2021-10-09撰文马佳
撰文/马佳
亘古渭河水,养育华夏人。渭河,陕西人民的母亲河,中华民族发源地的“心脏”李军平 摄
翻开中国版图,很容易在中国腹地发现一条大河,她发源于甘肃渭源县乌鼠山,流经甘肃、陕西两省,全长818公里。她从宝鸡开启了在陕512公里的旅程,泾河、北洛河、黑河、灞河、沣河等河流纷纷赶来涌入她的怀抱,从容又偏爱地滋养出渭河平原,于潼关处带着对儿女的眷恋和祝福注入黄河,她就是渭河,被三秦儿女尊称为“母亲河”。
渭河,古称渭水。寻祖溯源,越觉得渭河流域滋养下的这片土地太过神奇。如果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发源地,那渭河流域是当之无愧的发源地“心脏”。她从远古走来,见证了五千多年岁月,传承了五千多年文明,华夏始祖炎帝黄帝、开启礼仪之邦的西周、奠定中国大一统的秦朝、文景之治的西汉、万国来朝的盛唐……当这些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永远让炎黄子孙叩拜的丰碑一一矗立在我们眼前的时候,就会发现神奇的渭河流域,将种五谷、兴农业、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造文字等神秘力量从她甘甜的河水中释放、创世启蒙,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调,人类远古文明在渭河两岸蓬勃生长,并由此至今绵延不衰。
闻名遐迩的关中八景之咸阳古渡。木桥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当时的交通、经济、军事,以及渭河流域的桥梁建筑提供了重要的物证李军平 摄
农稳社稷,粮安天下。这里孕育出光照千古的中华农耕文明,早在文献记载的周人始祖后穗教民稼檣的助耕农业时期,这里的先民种植的农作物中就有小麦,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小麦渐渐成为关中平原独霸一方的主角,八百里秦川成为了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粮食产区。
周秦时渭河航运已经开始,唐王朝每年通过渭河运输数十万石,可谓是千帆竞秀,水运繁忙,渭河成为决定王朝兴衰的运输大动脉。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渠就,关中成沃野。”秦开郑国渠,让关中变为千里沃野的肥美良田和帝王建都的风水宝地。名闻遐迩的长安八景之咸阳古渡,为秦中第一大渡,古渡历史可以追溯到秦代,明朝得到极大发展,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要道。古桥遗迹在隐没百年后,数年前重现人间,让我们可以触摸历史,感受他们的悲欢离合。
及时春灌,确保稳产增收渭南市水务局供图
示范田小麦喜获丰收。借助“吨半田”科技攻关示范样板,进一步挖掘粮食增产潜力,夯实我省粮食安全基础渭南市水务局供图
美丽的灞渭生态滩区,来自全国各地的骑行爱好者在这里充分感受到天人合一的骑行乐趣张波 摄
行走渭河,就是一场时空穿越之旅,远古的回声和现代的视线交叠共存。几千年来,渭水汤汤,诗词的历史极其悠久,现存的文献典籍和历代诗词歌赋中,对于渭河及其两岸生产生活的记载很多,其灿烂的历史在诗词中得到呈现和表达。从《诗经》,《山海经》到《周易》,这里滋养着最正统的华夏文明,是无数文人雅士向往和吟颂之地,更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名句,从白居易的“渭水如镜色,中有鲤与鲂。”温庭筠的“目极云霄思浩然,风帆一片水连天。”到李白的“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吟诵着跨越千年的诗句,一幅“一泓清波、鸟欢鱼跃、百舸争流”的美丽景色在眼前展开,一脉相承这个词得到了最深刻的诠释。渭河的诗词文化见证着渭河古老的历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宝鸡峡渠首,由此引渭河水上塬,解决关中塬上灌溉缺水李军平 摄
2016年11月8日,郑国渠申遗成功,成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供图
渭河湿地春来早李军平 摄
历史的河流湍急而下,流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伴随着工业化和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渭河百病缠身:水量减少,污染严重、堤防支离破碎,洪涝灾害频发,小水大灾这些常态为我们敲响了振聋发聩的警钟,渭河整治刻不容缓!2005年12月16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渭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2008年10月,渭河西安城市段综合治理工程正式开工。2011年2月,渭河陕西段综合整治工程启动,发出了全线治理渭河的动员令。尤其是近年来,我省认真落实《陕西省渭河流域管理条例》和一系列配套方案,坚持依法治污、精准治污、科学治污,采取关(关闭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建(新建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治(提升改造工业企业污水处理工艺和黑臭水体治理)、保(最大限度的保障渭河生态流量)、管(加强排污口在线监管和开展流域水污染补偿)等措施,强力推进渭河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渭河流域水质持续好转,病痛渐消。2020年,渭河潼关入黄断面水质从过去的劣Ⅴ类提升至II类,创20年来最好水平。今年1-7月,渭河干流水质优,无劣Ⅴ类断面。
灞渭桥位于渭河南岸灞河入渭口处,是全省渭河综合治理建设中跨度最长、投资最大、景观最美、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景观桥梁李军平 摄
西安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的秦镇水文站职工在汛前对水文自动测流设备进行检查维护,为汛期及时决策转移沿岸滩区群众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确保了渭河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李军平 摄
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到现在已经16年了,随着时代车轮滚滚向前,这一理念愈益彰显出强大的生命力,为我们平衡发展和环保的关系提供了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我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生态文明思想,肩负好渭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历史使命,在全国率先提出渭河生态区建设,打造“生态渭河”,经过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实现了渭河“洪畅、堤固、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如今的渭河,沿岸生态环境优美、历史文化相连、产业集群发展、防洪特色生态区已成为造福两岸群众的安澜河、生态河、景观河、文化河和致富河,发挥出显著的防洪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全国性的自行车比赛、省市全民健身等活动都落地于此。2017年,渭河获得首届全国“最美家乡河”荣誉称号,大河之变,惊艳世人。这是崇高的荣誉,更是一份鞭策,让所有三秦儿女做出心中最郑重的承诺。
河清鱼跃人笑,就是一份对“母亲河”最郑重的承诺。大河之美,值得世人代代传颂。
渭河生态环境巨变。图为展翅飞翔的黑翅长腿鹬杨连江 摄
渭河西安城市段堤顶道路及“三河一山”绿道草滩段和中渭驿渭河生态景区供图
图为黑河金盆水库。渭河的右岸支流黑河,流域全在周至县境内。黑河金盆水库以城市供水为主,是兼有农灌、发电、防洪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 西安市水务局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