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本 读中感悟
2021-10-08张锡瑞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让学生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感悟和体验是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学生养成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就能广泛阅读、丰富积累,并在理解和思考中达到阅读目的,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坚持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文本思想,加速与文本的融合,从而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的全面开展。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以读为本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24-0028-02
引 言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初中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致使各种新颖的教学形式涌入课堂,让人眼花缭乱。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语文教学逐渐偏离本位,忽视了阅读在课堂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笔者认为,教师应加强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以悟为主,采取将“读与悟”融为一体的教学策略。
一、以读为本
对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应从朗读开始。课堂上,教师应让学生调动口、眼、耳等多種感官,系统地参与阅读活动,从而使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文章内涵[1]。阅读一旦达到这种境界,学生就能与文本“心有灵犀一点通”,从而更深层地理解文本,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在平时的朗读中,教师除了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节奏,还要指导学生把握语气的轻重缓急,读出个性化的体验。
例如,《我爱这土地》一文中有一句“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在读准节奏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读出了深情的语气,有的学生读出了忧郁的语气。由此可见,尊重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能够真正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理念。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文章。
当然,以读为本不是让学生机械、反复地朗读,而是让学生带着目标、带着问题朗读,如此才能避免朗读的随意性和盲目性,让学生以更加充沛的感情朗读。例如,在《我爱这土地》朗读中,教师在每一段的朗读中都设计了有效的问题,引导学生朗读。比如,在第一段的朗读中,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诗歌开头写道‘假如我是一只小鸟,我也应该……’,针对诗中的‘鸟’,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来描写唱歌的内容?”通过思考,学生会找到被暴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永远汹涌的悲愤的河流、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等意象。这样,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会用深沉的语调、缓慢的语速读出低沉、纾缓、悲愤的感情,从而淋漓尽致地展现诗歌蕴含的感情,让人受到感染。由此可见,教师只有把读和感悟结合起来进行教学,才能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才能使学生从大量的阅读中感悟到语言的重要意义。
二、读中感悟
读中感悟就是将朗读和思考结合起来,让学生边读边思、边读边悟,对课文有所感悟,逐步形成阅读和表达能力[2]。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课文都是名篇佳作,有着高度的艺术性和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对重点语句的点拨,让学生通过朗读吟诵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熏陶。
例如,在教学《乡愁》中的第一段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注意阅读体验,指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哪一个词用得好?为什么?”有的学生认为“一枚”用得好,有的学生认为是“小小”,还有的学生认为是“邮票”。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说出自己的感悟:“一枚”这一量词描写得很轻,但正好可以反衬出诗人内心强烈而深沉的思乡感情;“小小”这一形容词将诗人的思乡之情浓缩在诗歌中很小的物象上,与强烈的思乡之情形成对比;将思乡之情比喻为“邮票”,邮票虽小,却牵系着绵绵的母子之情,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思念之情……这样,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自悟自得,完全实现了个性化学习。学生在阅读时依托语言文字的形象,加入自我的经验认知和想象,既体验到了文章蕴含的语言精华和人文价值,又获得了美的感受。
三、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
阅读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始终,时间久了,学生会产生疲倦感。为了避免阅读的单调乏味,教师要开展多形式的阅读活动,让学生在灵活多变的阅读中感受阅读的乐趣,掌握更多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3]。
仍以《乡愁》为例,教师可以读带讲、以读促学,通过听读、自读、齐读、赛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导入新课时,首先,教师可以用多媒体设备播放背景音乐《故乡的原风景》,一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他们的注意快速集中到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渲染浓郁的情感氛围,奠定本文的感情基调。其次,教师让学生听录音,范读课文,注意感情基调、语速、节奏、重读等。比如,读第一、二节时语速要慢,要读出思乡之情;读第三节“啊”时要读轻声,读出生死离别的伤感;读第四节时音调应上扬,读出对祖国的无限思念之情,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
除此以外,教师还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设计阅读活动,如按照阅读目的,可以指导学生进行引读、范读、赛读、评读、品读;按照阅读速度,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速读、慢读、跳读;按照阅读人数,可以指导学生进行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教师要给学生提供充足的阅读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怎么读就怎么读,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阅读氛围,使他们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并在多种形式的阅读中积累、沉淀,将读、思、悟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四、读写结合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模块,教师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要将这两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读写结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写的过程中会对语言的结构组成、表达特点等形成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从而获得新的感悟和体会。
例如,《我的叔叔于勒》是莫泊桑的一篇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亲兄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尖锐地指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金钱左右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了让学生对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有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师可以设计读写结合环节:“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遇到的是腰缠万贯的于勒,他们会怎么样?展开你的想象,创编故事内容。”这一活动新颖开放,独辟蹊径,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创作兴趣。學生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创编出多个版本的《我的叔叔于勒》。有的学生写道:“菲利普夫妇看到发财的于勒后,立马上前认亲,并不停地讨好、巴结他,当得知于勒将全部钱财捐献给慈善机构后,立刻翻脸不认人,将于勒一人丢在船上溜走了。”虽然故事情节与课文大相径庭,但主旨相同,即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通过读写结合,学生从另一个角度理解并深化了对主题思想的认识,培养了创造性思维,提高了写作能力。无须教师多言,在写和想的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上升到了新的高度,取得了理想的学习效果。
结 语
总之,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入,写是读和悟的融合,是对语言积累的升华,是语文能力的体现。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在阅读中的主观能动性,指导学生根据文本特点进行有效阅读、趣味阅读、精彩阅读、个性阅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积累、感悟,全面提升其语文综合素质。因此,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思考、多总结,探索更多、更有效的阅读方法,不断丰富学生的阅读途径,让学生获得丰富而深刻的阅读体验,推动初中语文教学工作扎实、有效地开展下去。
[参考文献]
徐伟.淡而有味的人生教科书:以《边城》为例的任务群驱动式整本书阅读教学[J].亚太教育,2019(12):174.
章庭洋.“读、品、议、写”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再探[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04):49-50.
王力.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J].学周刊,2021(14):139-140.
作者简介:张锡瑞(1967.1-),男,甘肃古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