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意义
2021-10-08郭晓新
摘 要:“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一种分组自主学习,注重以兴趣、专题为主导,引导学生群体围绕一定的物理课题展开研究,使其获得成果。“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实施既符合高中物理教学强调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现实要求,又有望解决高中物理教学活动吸引力渐弱的问题。本文对“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运用的意义进行了剖析,指出其在教学深度、核心素养培养、学科情感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俱乐部”教学模式;高中物理;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5-9192(2021)24-0006-02
引 言
“俱乐部”教学模式实质上是一种分组自主学习,通过“物理俱乐部”的形式,结合物理教学活动中力学、电磁学、光学等学习内容进行组织,让学力较强和较弱的学生组成群组,并在组内围绕物理学知识的一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从而让学生实现优势互补,互相影响,最终达到在物理学习中共同进步,使学生感受到分组学习的快乐[1]。
在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高中物理“俱乐部”,通过定向的、深入的物理课余分组,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在使学生深入掌握物理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帮助学生掌握物理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互相合作的物理科学探索精神,从而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一、高中物理教学的现实需求
高中物理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在接受物理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包括物理观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等内容,涉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注重将教材中的知识教授给学生,面向全体学生开展知识性教学,忽略了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俱乐部”教学模式是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补充,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作为重点,能够较好地促进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从教学现状看,当下的高中物理教学活动存在一些较为僵化、死板的做法,无法做到“因材施教”,导致学生学习兴趣越来越薄弱。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没有从学生的角度设计教学活动,忽略了学生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提升能力方面的需求。而“俱乐部”教学模式从学习安排到教学过程,都给予了学生极大的主动权,使其能够在群体学习活动中积极地进行表达与探索,有效弥补了课堂教学的不足。
二、“俱乐部”教学模式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施的意义
(一)深化物理课堂教学深度
学生在互动交流、完成俱乐部研究项目的过程中,能够深入掌握物理学科中某一方面的知识、技能,从而拓展物理课堂教学的深度。这一“深度”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深化学生对物理知识性内容的理解。传统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主要引导学生理解物理知识,无暇介绍物理知识的探索过程。物理“俱乐部”可以针对某一物理学科分类进行相应的史学研究、故事化研究,引导学生对物理的历史发展、某一方面物理知识的探究过程进行理解,从而拓宽学生物理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
二是深化学生对物理原理性知识的解读。在物理“俱乐部”中,学生可以就物理知识、原理进行主观理解和阐述。在“俱乐部”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声音,学生经过讨论,可以将对知识的偏差性理解转为更为准确、生动、多元地接受物理原理性知识信息。
三是延伸学生对物理学研究的深度。物理“俱乐部”能够使学生开展一定的研究性学习,学习的深度可以超越高中物理教材,让学生在专业领域进行更为深入的探究。例如,学生组织量子力学“俱乐部”,对我国的量子卫星研究进行跟踪学习,并研读《量子力学》等经典著作,这一学习已经超越了高中物理的学习范畴,完全是学生根据兴趣展开的深入研究。
(二)提升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俱乐部”模式可以容纳多种学习模式。对物理学习而言,“俱乐部”为学生提供了开展实验实践活动的场所。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俱乐部”,引导高中生在物理实验、数据分析等过程中掌握基本的物理学科研究方法,使学生完成完整的物理学实验过程,从而帮助学生了解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与方法,提升其核心素养。
首先,充实技能操作,补齐课堂教学活动的短板。物理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在课堂上,教师通常无法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理解与消化实验活动、构建模型认知。但在“俱乐部”中,学生不但有充足的时间开展实验活动,还可以通过改变实验中变量的方法来设计实验,达成自身的研究目标。同时,不同“俱乐部”之间可以通过互相观摩、参与实验的方式来切身体会物理实验的技能操作,感受研究过程,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实现学生对物理知识的深入理解。
其次,学习技能与方法。技能与方法教学也是传统物理课堂教学的短板,物理“俱乐部”确定“实践为先”的目标,一方面,通过课后组织学习、实验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构建模型来进一步理解物理理论知识,或搭建实际习题模型来理解题目、解决问题,实现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另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自主研究的方式,对自己感兴趣的物理定律进行实验,或重现某些经典物理理论的实验模型,从而提高自身在物理研究方面的意识与能力。通过“实践操作+解决问题”与“实践操作+验证理论”的模式,学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物理学探究思想与能力,从而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
最后,树立尊重科学研究的价值观。高中物理教学活动往往较为直接,不利于学生对物理学习、科研活动形成端正的态度。通过“俱乐部”活动中不同年龄、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合作、探究活动的实施,学生能够逐步感受到不同能力、学力的研究者(学生)对物理学习的付出,感受到其取得的相应成果,从而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研究精神。同时,“俱乐部”的各项活动围绕实验、实践展开,能夠充分引导学生理解“实践出真知”的科学研究理念。
(三)激发学生的物理学科情感
高中物理学习活动目标明确,应试色彩较强,因而,学生难以对物理学科及其学习真正产生情感,很多学生是“硬着头皮”在学,积极性较低。通过“俱乐部”的物理学学习和研究模式,学生能够接受学科教学过程中学生、师生之间通力合作的团队合作模式,从而树立多方精诚合作、互相配合的物理研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方面,“俱乐部”是学生合作学习、探究的场所,是学生共同完成任务的场所。在“俱乐部”中,虽然每位学生分工不同、能力不同,但在共同设计、完成学习目标的过程中,每个人都有参与感和获得感,这成为学生与物理学科之间的情感联系。通过不断培养这样的情感联系,物理学习能力较低的学生也能逐渐找到自身与物理学科的密切关联,从而激发其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消除畏难情绪,获得学习物理的心理支持。
另一方面,“俱乐部”是学生进行社交、互相交流、学习感悟的场所。在师生交往、生生交往的过程中,“俱乐部”创设的物理学习、探究情境,使师生、生生之间有进一步了解对方的机会,使彼此之间的沟通更加频繁,情感也更为深厚。这样的深厚友情有助于学生在物理学习过程中实现有效的经验分享,进而增强其对物理学习的信心。
结 语
综上所述,高中物理“俱乐部”模式应是由教师组织、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模式,学生在组织形成后展开自主学习,对学习的成果负责,充分呈现“以生为本”的特点。高中物理“俱乐部”与学生社团的区别在于,“俱乐部”的人数更少,学习研究的方向与内容更加明确,在“术业有专攻”的特点下,具有一定的学习趣味性。
[参考文献]
寇莉.课堂讨论法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20(14):110-111.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高中物理俱乐部引导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路径研究”(课题批准号:2020YB1462)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郭晓新(1981.9-),女,河南鹿邑人,研究生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