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2021-10-08张晓晓

锦绣·上旬刊 2021年11期
关键词:幸福观德性亚里士多德

摘要:亚里士多德早在几千年前就提出了幸福观,这一观点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在他看来要达到真正的幸福是通过对善和德性的认识和理解,他告诉人们幸福不仅是在生活中得到快乐和喜悦,更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个人的德性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在当今社会中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仍得到了适用,我们通过学习和不断深化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来引导我们寻找真正的幸福。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德性;善

一.绪论

幸福为何物?从古至今伴随在人们身边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自己获得幸福,每个人对幸福的定义及标准都有着各自不同的见解。正如康德所说:“幸福的概念是如此不确定,以至于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它,他却从不能确定地且前后一致地表明他真的希望的和愿望的究竟是什么。”在如今这个快节奏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温饱问题已经得到了解决,而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同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这就表明人们在追求更高生活质量的同时也在追求更高品质的生活,即自己心中所向往的幸福。但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面对的压力也随之而增加,从而阻碍了人们获得幸福,尤其是在一些一线城市,人们的压力会更大,因此他们并没有获得更多幸福。这就引发了大家的思考,为什么生活条件好了,大家依旧感觉不到幸福,到底怎样才能获得幸福。就这一问题,亚里士多德在几千年前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一书中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在他看来幸福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仅是一种简单的感官情绪,更是一种内心的平静,需要我们用一生的时间去探索和体会。

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的论述

(一)亚里士多德认为善是最高的幸福

在《尼各马克伦理学》一书中,亚里士多德说过:“每种技艺和研究,同样地,人的每种实践和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的,所以有人说,所有事物都以善为目的。”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主要从目的论的角度来研究幸福,并且认为善就是最高的幸福。在他看来,世间的每一样事物的存在都有一定的目的,人类社会也不例外,人们所考虑的每一件事,所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而这个目的就是善。何为善呢?亚里士多德对善有三个方面的定义;一种是外在的善,外在的善就是个人对外在事物的追求,例如人们对金钱、地位、权力的追求;一种是灵魂的善,灵魂的善是不凭借外在物质,内心获得的一种幸福感;还有一种是身体的善,身体的善就是人自身在现实生活中所追求的,比如:身体的健康;其中灵魂的善是最高的善。对于外在和身体的善,我们要进行适度的追求,而灵魂的善对于我们来说则是越多越好,或许物质的满足和人性的完美都可以让我们获得极大的幸福感,可是我们一味的只追求物质上的满足而忽略我们内心的需求,即使我们拥有再多的物质我们的精神世界是空洞的,我们一样不会感觉到幸福,所以我们不光要追求外在的善更要注重追求灵魂的善。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一个人的幸福是通过自身的实践劳动所获得的,而不是靠想象或者运气就可以获得的,更不是天生就拥有的,如果不依靠自己的努力和付出是无法真正获得幸福的。这一点对现在的我们来说具有很深的影响力,现在很多的90后,00后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还有一些可能是官二代、富二代,在这些人眼里所谓的幸福就是拥有物质的满足,不付出任何的劳动却可以肆意挥霍。也许金钱可以给他们带来一时的快乐和成就感,可他们的精神世界并没有获得真正的幸福感。每个人都想渴望幸福,可是幸福是靠我们自己来创造的,哪怕通过自己的努力,只能获得很少的物质财富,但我们的内心却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们要相信平凡中也会有幸福。

(二)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的行为是幸福

苏格拉底认为德性即为知识,他所指的是理论层上的理智德性。而亚里士多德在苏格拉底的基础上,对德性的认识进行了扩展,在他看来德性还具有实践性。“幸福是灵魂的某种合乎完满德性的现实活动”这是亚里士多德对幸福的另一种定义,他所认为的德性并不光是理论层面的德性,更是现实的德性,即通过实践去展现个人的德性。如果一个人只拥有理论上的好的德性可能并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在亚里士多德眼中,德性既包括理论德性又包括实践德性。理论德性是指个人的认知需要满足客观世界的规律,人们可以通过理论德性的指导去认识客观世界;实践德性是指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活动来实现自己内心的一些想法或者通过改变客观世界使之符合自己内心的想法或意图。理论德性和实践德性又可以被称为理论智慧和实践智慧,两者虽有不同,但只有将两者紧密联系在一起才可以帮助人们找到真正的幸福。亚里士多德认为,理论德性是基础德性,一个人想要获得幸福首先必须得有理论德性,运用理论德性的知识来指导我们将内心的想法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实现,只有将两者联系在一起,我们才能获得真正的幸福。

(三)享乐的生活是幸福

享乐的生活,顾名思义就是在生活中追求快乐,认为快乐是衡量幸福的标准,虽然快乐与幸福之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而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把快乐当作幸福的一种内在要素,但并不是把快乐等同于幸福。在他看来,人们在享受快乐的同时往往也会产生一种幸福感,但这种幸福感更多的是指人们获得是物质上的快乐,这种快乐归根到底是片面的,不够理性的幸福,无法从根本上满足人们对幸福的追求。当人们沉迷于享受物质带给我们的快乐时,首先会使我们变得懒惰,对其他任何事物都不会产生兴趣;其次会使我们失去理性的思考,陷入到一种麻木的快乐当中,看似快乐,实则内心世界极为空洞,精神世界也得不到补充。这种幸福不应该是我们所追求的幸福。我们要做到二者的平衡,不光要有物质上的享乐更要有精神上的享乐。

(四)政治的生活是幸福

对政治生活的追求其实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幸福,是一种荣耀感所带来的幸福感,亚里士多德把荣耀感作为政治生活的目的。政治生活更深层次的可以理解为一种内心的理念追求,是对国家或者他人做出了一种贡献。在遥远的古希腊时代,榮誉是幸福感的来源,在那个时代,一个人想要获得荣誉并不能靠自身获得,更不是自发形成的,它更多的是通过他人授予而获得的。例如:一个人做出了英勇事迹,或是做出了突出贡献,在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获得这份荣誉感,而获得荣誉感的感的人也会因此感觉到幸福。这种荣誉感所带来的幸福感其实是对个人的一种价值肯定,在政治生活中荣誉并不是轻易就能获得的,所以这份荣誉就显得格外珍贵,而且对个人来说这也是每个人内心的一种理念追求,它会给我们的内心带来极大的满足,可谓是一种精神食粮。对于当今的青少年来说,我们应该大力去弘扬这种幸福感,我们必须做一个有理想、有信念的青少年,我们的内心不应该只有我们个人,更要装着我们的国家和人民群众,我们作为国家未来的栋梁,应该为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和人民的幸福努力。

(五)沉思的生活是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懂得思考,有智慧的人也是幸福的,这样的人会过着一种沉思的生活,这种生活是不分社会地位和阶层的,不论是处于何种地位的人都可以通过自身的思考来享受幸福,这种幸福的获得不需要他人给予和肯定,靠自己就可以实现。为什么说沉思的生活就可以获得幸福。原因是沉思可以让我们的内心平静下来,可以让我们更全面的认识自己,对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客观的评价,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不断进步,才会有更高层次的追求。亚里士多德提出的这种幸福和孔子的“吾日三省吾身”具有异曲同工之处。作为当代有理想,有追求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定期对自己的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对过去做过的事情进行反思,发现有错误的地方我们应该及时纠正,对自己的未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认识,并为这个目标我们要努力去奋斗,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不会碌碌无为。

三.当代人们的幸福观

(一)富足的物质是幸福

在如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心里所想的幸福,人们一直都在追求自己的幸福的道路上奔波,但大家都获得了真正的幸福吗?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去深思的一个问题。看似每个人获得了幸福,其实大多数人并不是真正的幸福,也不是真正的快乐,因为他们一开始对幸福的认识就是错误的,有些人可能觉得拥有富足的物质就是幸福,尤其是现在的青少年,更是认为只有金钱才能给他们带来快感,很多高校的学生拿着父母辛苦挣来的钱,在学校不好好学习,把钱都用在网吧、KTV、酒吧的消费上,他们觉得这些地方会让他们感到快乐。而一些女孩子为了爱美,每个月花大量的钱买高档化妆品、衣服、包包,很多时候有些东西买来根本就用不到,但她们就喜欢购物带给她们的快感;也有人会觉得至高无上的权力就是幸福等等,其实这是大家对幸福的一种片面认识。

(二)虚拟的网络是幸福

现代的科技水平越来越发达,云计算、5G、大数据等等的出现使得人们的生活有了明显的提升,生活节奏也有了明显的加快,但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人们的内心世界也遭到了冲击,人们的思想也被随之冲昏,使人们逐渐离不开网络的“陪伴”,更为严重的是人们无法做到理性的选择和判断,这几年最流行的一个名词就是“低头族”,这是对当代人最准确的描述,大家相互之间缺乏沟通交流,虽然大家在一起,但都独自沉浸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最终很多人就会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或者迷失方向,这也许就是大对数人明明有着不错的物质基础却仍然觉得不快乐的原因。

四.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对我们的启示

虽然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已经提出了很多年了,但对现在的我们来说仍具有很大的价值作用。我们从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就可以得到真正的幸福是内心的善和人们的德性,是内心的一种满足。正如它在书中写的一样:“幸福是一种人在内心的满足,这个满足是自己实事求是的经过理性思考在实践中不断认识自己的不足,从而完善自己的德性,这个不断壮大的过程称之为幸福。”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理解,旨在说明一个人真正的幸福是内心的快乐和满足,是精神世界的一种追求,而且我们还必须学会自己去寻找幸福,而不是把幸福建立在他人身上,也许这种说法在现在这个时代会遭到很多人的质疑,也有会觉得这是一种理想状态,根本无法实现。但我相信只要每个人内心善,拥有很好的德性,并且按照自己的德性去追寻幸福,那么获得幸福只是时间问题。由此我们必须进行深刻的思考,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指引我们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成功人士”如今已变成幸福人生的代名词,多数人将成功与幸福二者化为等号,在人们的眼中,这些“成功人士”过着优越的生活,有高薪的工作,美满的婚姻等。这也许就是大家一直羡慕的幸福生活。在中国说起这样的“成功人士”大家一下子就会想到阿里巴巴的马云,马云的生活是每个人都向往的,不仅仅是因为他的财富,更多的是马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虽然他现在拥有很多的财富,但在创业初期的时候,他几乎是没有收入的,可是他没有轻易放弃,始终坚持自己的想法,他曾经说过:“犯足够多的错误,你跌倒,你站起来,所有的错误都是进账,都是很棒的收入。”其实马云从一开始创业的时候就不是为了自己赚钱,他真正的目的是想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他的心里不是只有他自己而是想着服务大众,那么经过他不懈的努力就会逐渐成功,也就会获得幸福。这一点和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中所说的德性的行为是一种幸福是不谋而合的。从这个例子里我们就要明白幸福是不能够用金钱来衡量的,它是自己的一种追求。物质也许会给我们带来幸福,但那也是短暂的幸福,或者可以说是一种欲望的满足,归根到底还是个人的私欲在作怪。其次不要轻易相信别人能给自己带来幸福,就好比现在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多数父母借著对自己孩子好的名义,把自己的很多想法强加在孩子身上,他们把孩子当成另一个自己,他们希望孩子能为自己不够完美的人生得到补偿,当孩子取得他们所期望的成绩时,他们就会觉得非常值得骄傲和自豪,从而感觉到幸福,其实这对于父母来说并不是真正的幸福,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我们都应该学会理性和独立思考,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附着在他人身上。最后,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我们要明白幸福是通过自己的实践而获得的,并不会平白无故的产生。劳动创造快乐,就像袁隆平爷爷一样,虽然每天都在田地里辛苦的劳作,但他为人类做出了无人替代的贡献,所以劳动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快乐。而现在类大家都被自己的手机所“控制”,大家都沉浸在网络的虚幻世界里,从而导致了大家也越来越不喜欢实践,觉得网络可以给我们带来一切。其实这是错误的,长时间把自己封锁在虚拟的世界里我们是不会幸福的,因为我们不会理性思考,更不会想着通过劳动来获得幸福。

五.获得幸福的途径

(一)内心的善是幸福的基础

亚里士多德强调的幸福观首先是要每个人拥有善良的内心,这种善良不是仅考虑自己的得失,更多的是考虑更多人的利益。所以这种幸福不仅仅是个人的幸福更是集体的幸福。他曾说过:“城邦的幸福要高于个人的幸福。”当今时代大家被鼓励解放个性,认为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个体对幸福的定义有了更多的发言权,所以幸福的内容也就越来越依赖自我的感受,从而忽略了集体的幸福,片面的认为个体得到满足就是幸福,但其实这体现了大家心里的私欲,每个人无论在任何时候首先想到的都是自己,这样长久下去大家会变得越来越自私,也许当自己的私欲得到满足时会获得幸福,但那也是少数人的幸福,我们不能被这种幸福蒙蔽双眼,我们应该获得的是贯穿我们一生的幸福,因此,不管社会如何变化,我们都要保持我们内心的那一份善良。

(二)德性是幸福的保障

德性是我们拥有幸福的保障,人们有关于实现幸福的任何实践活动都必须要有合乎德性的活动。人们要是没有德性来保障可能就会变得邪恶,就不会变成一個善良且高尚的人。亚里士多德继承了古希腊“德性论”的说法,提出了幸福存在于合乎完美的德性现实活动中,进一步提出了沉思的生活、政治的生活、享乐的生活是幸福的学说,所以要想彻底弄明白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就必须掌握“德性论”。一个人的德性不光是先天具有的,更可以是靠后天培养的;一个人的德性也不是一尘不变的,我们可以通过日常的教育来使一个人有更好的德性,我相信只要每个人都能有好的德性,大家都可以获得自己向往的幸福。

(三)实践是幸福的途径

幸福是不会凭空出现的,也绝不会仅仅只存在于我们的脑海当中,想要感受到真正的幸福就必须要学会实践,正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幸福是经得起实践的考验的,并且也只有实践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例如:去农村进行农耕,这是现在很多城市的孩子最不愿意去做的事情,他们会觉得这是一件很辛苦的事。他们喜欢享受城市带给他们的便利和网络带给他们的享受,但经过对比之后发现,农村孩子的幸福指数要远远超过城市孩子,因为在农村虽然没有便利的生活,没有发达的网络,但孩子们可以通过劳作体会实践带给他们的快乐和幸福,这正是城市孩子所缺少的东西。所以不论处于任何环境下,我们都必须靠自己的双手来获得幸福,这种幸福可能不是物质上的丰富,但会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丰富的补给,只有精神世界得到了满足,那我们就离真正的幸福不远了。

幸福看似非常容易的两个字,但其实这里面拥有很深奥的道理,并且在当今这个时代人们对幸福也极容易产生错误的理解,所以我们要好好理解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带给我们的启示,用他的幸福观来指引我们找到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

六.参考文献

[1]庞妃妃.亚里士多德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研究[J].公关世界,2021(01):95-96.

[2]刘世豪.浅谈亚里士多德幸福观[J].法制博览,2020(10):232-235.

[3]崔雯.论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J].现代交际,2020(12):229-230.

[4]辛苗.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分层解读[J].文化学刊,2021(01):48-50.

[5]赵鑫宇.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分析及当代价值[J].长江丛刊,2020(19):162-163.

[6]辛苗.亚里士多德幸福理论的分层解读[J].文化学刊,2021(01):48-50.

作者简介:张晓晓(1997.10—),女,汉族,籍贯:甘肃兰州人,兰州财经大学,20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

猜你喜欢

幸福观德性亚里士多德
父亲不断更新的幸福观
退休老人经典感悟
从樊迟三问“仁”看孔子仁的思想(下)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亚里士多德的发现
漫画
幸福观及大学生幸福观教育研究述评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德性能带来好生活吗?
亚里士多德伦理学与现代德性伦理学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