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引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1-10-08马鸿雁
马鸿雁
摘要:对丹东市民营经济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分析:丹东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分工合理的民营经济发展新格局,同时也正面临着由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挑战。指出:丹东市要在产业结构调整、企业“软实力”建设、小微企业融资和营造营商环境等几方面寻求突破;要以技术创新、政策调整和环境改善为手段,积极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民营经济;丹东;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F0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原4496(2021)01原083原03
基金项目:2020年度全国地方党校(行政学院)重点调研课题“辽宁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选择研究”(2020dfdxzddykt019)。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根据新时代背景和实践经验提出了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性,它以“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为制度前提,以增强企业家信心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政策调整、环境改善推动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和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丹东作为中国最大边境城市,其民营经济发挥着巨大作用。近年来,丹东市民营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市场主体数量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中小微企业为主体,分工合理的民营经济发展新格局。此外,丹东实施再塑轻工业名城战略,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系统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在减少和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行政审批“最多跑一次”等方面精准发力,使新登记各类市场主体呈现井喷式增长,充分激发了民营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截至2020年10月底,丹东实有各类市场主体20.9万户,占全部规模以上工业总量78.7%,同比增长6.34%;注册资本总额4123.52亿元,同比增长16.46%。在当前逐步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格局,培育国际竞争新優势的发展目标下,丹东市必须坚持引导民营企业走好“两个健康”发展之路,勇于担当新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与重要职责,积极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充分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以推动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丹东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一)民营企业自身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一是粗放式生产比重大,高附加值产品少。从行业总产值分布上看,2020年丹东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农副食品产品加工业排在第一位,农副食品加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8.3%,总量占丹东市的16.0%,以水产品、山野菜、板栗等冷冻加工为主,大多产品还基本停留在初级加工阶段,没有自己的品牌,产品附加值低。二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利润空间小。2020年丹东市规模以上工业中纺织服装、服饰业增加值增长62.0%,总量占全市第二位,总量居丹东市的9.1%。丹东市服装加工业的特点是以来料加工为主,劳动密集型企业较多,产品技术含量低,企业规模小,近年来由于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企业利润空间越来越小。三是外贸出口型企业多,生存危机凸显。截至2020年末,丹东市外贸进出口总额117.8亿元,同比下降23.1%,居辽宁省第13位。其中出口总额99.5亿元,同比下降24.3%,居辽宁省第10位;进口总额18.3亿元,同比下降16.5%,居全省第13位;受近年来疫情及朝鲜半岛局势等因素的影响,丹东市对朝进出口大幅下降,外贸经济处于较低迷状态。目前周边形势虽然发生了积极变化,但还未形成实质性的可操作空间,投资者仍然持等待观望态度。
(二)民营企业发展环境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年来,丹东市在改善营商环境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实施营商环境建设“十大工程”,深化“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现100个高频事项“最多跑一次”,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将审批时间压缩至90个工作日以内,丹东市密集出台政策,打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组合拳”,推进营商环境改革持续提速,百姓口碑、改革成效“越来越优”。但仍有部分民营企业感到外部制约压力较大,出现“中梗阻”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政务服务、公用服务不主动、不积极、不作为、“推绕拖”;“脸好看、门好进,但事难办”,办事拖拉、吃拿卡要;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和选择性执法、私利性执法;多头办理、体外循环,致使企业、群众办事多头跑、多次跑;行政审批否定报备制度落实不到位,作出不予批准、许可决定不及时报备;落实上级规定机械教条,将审批前置条件复杂化及惠企政策落实不到位。在丹东的民营企业服务机构中,“入园→孵化→培育→壮大”的完整服务体系欠缺,难以满足企业抢抓商机的需求;民营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产学研结合性上不紧密,企业对研发投入认识有待提升,对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投放的风险承受能力有限,在产学研中较为被动。
三、加快丹东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和重点
一是要发挥产业规划和政策的引领作用。加强对省及丹东市相关产业政策的宣传,有针对性地组织一些政策宣传会、推介会,让企业能够更多地了解政策、把握政策、运用政策。改革现有企业评价体系,更加重视企业的发展前景和社会贡献,使评价体系和企业发展相适应。要敢于对一些有前途、有潜力的行业和项目进行“风险扶持”,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二是要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对那些在转型创新发展上能够立足自身实际,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措施有力的企业,要认真总结其成功经验并加以推广。三是要发挥节能减排的倒逼作用。促进工程性节能减排向结构性节能减排转变,遏制高耗能、高污染和资源型行业的过快增长,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金融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和物流业等现代服务业在全市经济中的比重,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加大对节能企业的扶持和引导力度,通过政府采购等形式促进节能产品的消费。四是要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通过政府推动、规划引导、典型示范、政策扶持等措施,引导企业从自身发展实际出发,深入研究转型升级的目标方向,明确转型升级的重点,突破产品设计、技术攻关、管理创新、市场营销等关键环节,提高市场竞争力[1]。
(二)进一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一是要围绕企业的发展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优质要素资源向新兴产业集聚,并集中优势资源强力推进,在再生资源、环保、新能源、无水印染、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新材料等领域形成全面抢跑之势。同时要依托沿海经济带建设,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打造适应新兴产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着力引进高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高税收贡献率的大项目,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聚。二是要走生态发展之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未雨绸缪,加快矿山企业转型升级,充分利用好凤城、宽甸矿产资源优势,整合现有企业,使产品向精深加工方向发展,全面提高对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水平。三是政府应加大对企业科技开发的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转型升级。
(三)进一步加强企业“软实力”建设
一是要推动企业注重品牌建设,认真学习国内外成功品牌的培育经验和运作方式,引导企业在品牌的创建、推广、经营、创新上舍得投入,争创更多的名牌产品、驰名商标。重视放大名牌产品、驰名商标生产企业的品牌效应,拉长产业链条,做大产品规模,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二是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加快知识产权援助中心建设,开展专利交易、信息利用、维权服务等,同时稳步增加专利申请数量,促进优化专利结构和改进发明专利占专利总量的比例[2]。三是坚持“质量兴企”,引导丹东市出口企业积极按照国际标准生产,特别是围绕欧美发达国家关于节能、环保、安全、技术、社会责任等要求做好认证工作,获得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四)进一步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
一是要融洽银企关系。推动金融机构更新服务理念,改进服务方式,为小微企业转型贷款进行“量身定制”,指导企业清理家产、整合资源、促成项目。二是要完善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充分发挥担保机构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方面的积极作用,针对中小企业特点,探索多种抵押品,放宽贷款抵押、质押品范围。三是要继续引进多种类型的金融机构。完善金融市场体系,满足多层次融资需求,重点引进能填补市场空白,专门面向中小企业和微小贷款客户服务的金融机构。四是要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由政府组织培训、辅导,帮助企业家掌握资本运作的要点;请专家和券商对有上市意愿的企业进行调研、评价,制订分批上市的计划;组织上市后备企业与国内有信誉的券商、战略投资者见面,双向推荐、双向选择。税务等相关部门要按照拟上市企业类型成立相应服务小组,选派业务骨干定期上门辅导,梳理、归纳拟上市企业相关税收政策,确保企业准确把握政策,有效防范企业上市前各涉税环节可能出现的风险,正确处理上市前各阶段涉税事宜,并为企业上市开通“绿色通道”,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第一时间为企业上市办理各种涉税手续和证明材料。
(五)进一步推动企业制度和机制的转型升级
一是要积极引导企业建立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企业组织形式和公司治理结构,适应企业的实际和发展需要,注重体制和机制创新,促进企业全面提升战略规划、生产组织、技术开发、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售后服务等基础性管理水平,夯实管理创新的基础[3]。二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企业规模,开展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示范活动,培育一批管理创新示范企业,总结有效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并加以推广。三是认真梳理城市现有企业,加强对具有广阔发展前景但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中小企业的指导,帮助企业建立有效的企业体制和机制,有助于企业长足发展。
(六)进一步为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一是要实施分类指导。指导企业按照产业政策、市场走向、技术发展方向等,制订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对具有一定规模实力、市场需求旺盛、效益较好的骨干企業,鼓励开展前沿技术、基础性技术、核心技术的研发,抢占科技制高点,提升核心竞争力。对广大中小企业,要引导走“专、精、特、新”的差异化发展道路,增强抵御风险能力。二是要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以加强机关干部能力作风建设为契机,进一步推进机关牢固树立为企业服务、为转型升级服务的理念,强化服务意识、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率。对企业在转型升级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急事急办、特事特办、难事热办,部门间要主动协调,形成合力,为企业排忧解难。
(七)进一步加大人员培训力度
一是开展企业家培训,增强企业创新和现代管理能力,提高企业家素质。二是引导企业加快建设以企业创新和领导为核心的一批创新团队,建设一支具有高层次企业管理人才和中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高水平行业人才队伍。三是深入实施高技能人才培养项目,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基础上,推进校企深入合作,依托本市中高职院校、技工学校、大型企业,加快建设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参考文献
[1]天津市工商联合会课题组.天津市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调查与研究[J].天津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9(6):51-54.
[2]姜国刚,于柏涛.江苏省台资企业创新发展的路径探索———基于供给侧改革、“一带一路”产业升级的多重视角[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8(10):81-85.
[3]乔洁,傅少云,黄贤正.台州市制造业转型升级调查报告[J].统计科学与实践,2013(10):35-37.
责任编辑:韩芳